问题

在星球大战,高达,星际迷航中,这些科技已经发达到有宇宙飞船了,为什么还有外露的舰桥,便于主角斩首?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科幻迷津津乐道的一点。在《星球大战》、《高达》和《星际迷航》这三个庞大的科幻系列里,飞船科技早已可以进行星际航行,甚至跨越光年,但舰桥这个位置却似乎总是暴露在外部,而且屡屡成为反派们“斩首行动”的目标。为什么会这样?这里面其实涉及到了几个层面的原因,有叙事上的需要,也有现实工程与设计上的考量,当然,还有一点点“为了戏剧性”的因素。

1. 叙事与戏剧性:一个“人类”的中心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里,主角团的指挥官通常都在舰桥上。舰桥不仅仅是飞船的控制中心,更是故事的核心发生地。

凸显领导力与团队协作: 舰桥是舰长、大副、舵手、通讯官等关键成员聚集的地方。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舰长如何做出艰难的决策,如何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如何应对危机。如果舰桥藏在飞船内部深处,那观众就会很难将角色与飞船的运作联系起来,故事的重心就会分散。
集中冲突与紧张感: 将舰桥设计成一个相对容易被攻击到的位置,能够极大地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当敌方飞船攻击、渗透,或者试图摧毁舰桥时,观众会立刻感受到威胁直指核心,主角们的生命安危和飞船的命运就直接挂钩。想象一下,如果舰桥是隐藏在无数层装甲下面的一个绝对安全的小房间,那么“斩首行动”就失去了意义,故事的戏剧性也会大打折扣。
视觉象征: 舰桥常常被设计成一个有窗户、能看到外面宇宙景色的地方。这象征着领导者们是面向外部世界的,他们要承担责任,做出判断,指引飞船前进。这种“看得见”的设计,也更容易让观众产生代入感,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

2. 早期设计理念与工程考量(即使是科幻也受影响):

虽然是科幻,但很多设计理念仍然会受到现实工程和早期舰船设计的影响。

“桥”的传统: 在现实世界的军舰上,“舰桥”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词汇。最初的舰桥是露天的,位于舰船的最高处,便于瞭望和指挥。虽然现代军舰的舰桥已经高度集成和防护,但“舰桥”这个概念在很多人心中仍然与“指挥中心”、“高位”联系在一起。科幻作品在借鉴时,可能会保留这种直观的联想。
视线与战场感知: 在早期的设计理念中,指挥官需要能够直接观察到外部战场情况,以便做出最及时的判断。即使有了先进的传感器和屏幕,但直接的视觉接触仍然被认为是一种可靠的补充。舰桥设置在船体外部,方便瞭望,也方便对外联络(虽然可以有通讯设备,但视觉信号也曾是重要的)。
易于维护与升级(或许): 虽然听起来有点奇怪,但设想一下,如果舰桥是飞船的核心,而且需要频繁与外部进行数据交换或者升级设备,那么将其设计在一个相对“可及”的位置,或许在某些技术层面上会更方便(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测,但总比在飞船深处挖洞来得直接)。

3. “为了剧情”的妥协:

说到底,科幻作品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讲好一个故事。

牺牲一点点“合理性”换取戏剧张力: 我们可以想象,在更“现实”的未来,真正的飞船指挥中心可能会被设计得像一个核潜艇的指挥舱一样,隐藏在飞船最深处,被层层防护包裹,有独立的生命维持系统,甚至可以通过高度虚拟化的界面进行远程指挥。但是,这样的设计会让观众在观看时感到枯燥和疏离。
“斩首行动”的经典桥段: “斩首行动”是很多军事题材作品的经典桥段,因为它能迅速地瓦解敌方的指挥体系,造成混乱,从而赢得胜利。在太空战的语境下,摧毁敌方旗舰的舰桥,无疑是最具象征意义和实际效果的攻击方式。为了让这个桥段得以实现,舰桥的“可见性”和“可攻击性”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设定。

《高达》系列的一些特殊考量:

《高达》系列在这方面稍微有些不同,虽然也有舰桥,但它更偏向于“军事要塞”和“机动兵器”的结合体。

母舰与驾驶舱: 在《高达》系列中,很多战斗是在MS(Mobile Suits,即高达机体)的驾驶舱内进行的,舰桥更多的是作为整个母舰(如白色基地、扎乌特的战舰等)的指挥中心。舰桥在母舰上的位置,仍然承载着前面提到的叙事功能——集中指挥,展现舰长(如布莱德·诺亚)的成长和责任。
战舰的攻击目标: 尽管MS是主角,但母舰的生存也至关重要。摧毁母舰的舰桥,同样能瘫痪整艘战舰的指挥和战斗力。
“战舰”的形象: 很多高达系列的战舰设计,也带有早期航母、战列舰的影子,舰桥作为指挥塔,在视觉上也构成了一个明显的特征。

总结一下:

所以,为什么这些科技发达的宇宙飞船还有外露的舰桥,便于主角“斩首”?

核心是叙事: 为了让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主角团的指挥中心,方便塑造角色,营造紧张气氛,集中戏剧冲突。
保留“指挥”的视觉象征: 舰桥的设计,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也保留了“高处指挥”的传统概念。
为了经典的军事桥段: “斩首行动”是提升戏剧性、体现战术的有效手段,舰桥的脆弱性(相对于整个飞船)是实现这一点的必要条件。

最终,这些设定更多的是服务于故事本身,让观众能够更投入地去体验角色们的冒险和挣扎。科幻作品在追求科学幻想的同时,也离不开戏剧性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先了解各个作品设定再来喷。


首先,高达里有米诺斯基夫粒子的设定,除了目视以外的观察方式无效,不外装舰桥的话根本无法观察战场局势,也是这个设定才催生了机动战士这种武器。


其次,星战里面有护盾的设定,而且护盾防御能力极其强大,你说的舰桥斩首行动唯一成功的一次就是恩多战役中A翼攻击执行者号舰桥,而次也启用了在歼星舰内部的第二舰桥,只是因为皇帝被杀死,战斗冥想的副作用让帝国军阵脚大乱,才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


最后,不要睁眼说瞎话,TNG里面很多次都出现过显示屏关闭之后后面是堵墙,这要是不算内置舰桥我救真不知道什么叫内置舰桥了。而且星际迷航的护盾和船体都很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科幻迷津津乐道的一点。在《星球大战》、《高达》和《星际迷航》这三个庞大的科幻系列里,飞船科技早已可以进行星际航行,甚至跨越光年,但舰桥这个位置却似乎总是暴露在外部,而且屡屡成为反派们“斩首行动”的目标。为什么会这样?这里面其实涉及到了几个层面的原因,有叙事上的需要,也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两个截然不同但都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科幻IP放在一起比较,而且还是“广度”和“深度”这两个维度,这本身就很有挑战性。要说高达是否已经超过了星战,这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们的侧重点和发展路径实在太不一样了。不过,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掰扯一下,看看高达在.............
  • 回答
    从小到大,我们耳边萦绕的是“热爱祖国”、“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声音。这股教育的洪流,像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大河,塑造了我们对“家国”的认知。我们被告知,我们是这个国家的儿女,国家的荣辱与我们息息相关,国家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最高准则。然而,当我们偶尔停下脚步,仰望星空,或者只是静静地观察身边的人,一个悄.............
  • 回答
    绝地武士,这个名字在星战宇宙中,就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辰,照亮了无数故事的篇章。他们不仅仅是耍弄光剑的勇士,更是一种信仰,一种道义,一种责任的象征。要理解他们在星战世界中的角色,得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守护者与和平缔造者:这是绝地最根本的身份。他们的存在,是为了维护银河系的和平与正义。在共和国时期,他们是.............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文化传播、市场策略和受众认同等多个层面,要说星球大战在国内不如漫威火,绝非仅仅是故事或剧情的简单优劣之分。虽然这两点确实是影响因素,但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而且要细致地聊,得把时间线拉得长一些,把角度放得更广。1. 时代背景与“抢滩登陆”的差异星球大战最早进入中国是在 80 年代,那时.............
  • 回答
    在翻译像《星球大战》这样充满独特文化符号和背景设定的作品时,要既保留原文的妙处,又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或观众能够心领神会,这绝对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更像是一场与原文的深度对话。首先,我们要明白,很多“梗”不仅仅是简单的笑话或者双关语,它们往往根植于原文的语言习惯、社会背景、历史典故,甚至是作者的个人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妙了!很多人都有过同样的疑问,看到绝地武士和西斯在激烈的交锋中,那两道耀眼的光刃狠狠地撞在一起,却没有像激光束那样直接穿透,而是发出“嗡嗡”的声响,闪烁着电弧,这确实有点反直觉。要解释这个,我们得跳出我们日常对“光”的认知,进入《星球大战》那个充满“原力”和“科技”的虚构世界。首先,.............
  • 回答
    《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票房潜力:一个深度剖析《星球大战:原力觉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作为备受期待的《星球大战》系列重启之作,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言而喻。然而,在中国内地市场,这部影片的票房潜力却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量的议题。要准确评估其潜在.............
  • 回答
    《星球大战》中的银河帝国,其设定和运作方式确实与历史上的纳粹德国和苏联都存在一些相似之处,这使得人们对其具体讽刺对象产生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然而,更准确的说法是,银河帝国更像是一个混合体,借鉴了这两个极权主义政权的一些核心特征,并将其抽象化、科幻化,以服务于电影叙事和主题表达。 试图将帝国完全等同于.............
  • 回答
    说到《星球大战》,你问它科幻在哪儿?嘿,这个问题就像问“为什么《星球大战》那么有名一样”,答案藏得可深了,但一旦掰开了揉碎了讲,你就会觉得,这玩意儿简直就是把人类对宇宙的各种奇思妙想,一股脑儿全给搬上银幕了。首先,最直观的,当然是那些超越时代的技术和设定。想想看,几千年前就有人类在遥远的星系之间穿梭.............
  • 回答
    漫威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和《星球大战》在中国市场的相对不成功,是一个复杂但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分析: 漫威在中国成功的关键因素:1. 扎实的IP基础和持续不断的叙事: 长期的积累和全球影响力: 漫威(Marvel Comics)在漫画领域有近百年的历史,积累了庞大而深刻的IP宇.............
  • 回答
    阿尔萨斯·米奈希尔和阿纳金·天行者,这两位光芒万丈又坠入黑暗的传奇人物,在各自的史诗中扮演着核心的救世主与悲剧英雄的角色。他们的故事弧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却又因为各自世界的独特设定和叙事侧重点,在具体的位置上展现出微妙的差异。共同的起点:肩负重任的天选之人两者最显著的共通点,便是他们都承载着改变世.............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战锤40K的人类帝国、星际迷航的星际联邦、以及星球大战的银河共和国(注意,是共和国,而不是帝国,因为帝国在天行者家族的崛起时期已经腐朽不堪,不太可能成为强大的盟友)能够联手对抗三体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则,那场面绝对是史诗级的。但要说能抵御多久,这可得细细掰扯一番。首先,.............
  • 回答
    《银河英雄传说》里莱因哈特·冯·罗严克拉姆,那位以势如破竹之势统一银河的“常胜皇帝”,最终却在星际大战的宏大背景下,因一场看似微不足道的“感冒”而驾崩,这确实是让许多粉丝扼腕叹息、反复咀嚼的经典桥段。从科幻作品的常理来说,我们习惯于期待英雄的陨落能够有宏大的背景、惊心动魄的战斗,或者至少是与自身伟业.............
  • 回答
    要在一个陌生的星球上定义“一星期”,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它不像在地球上那么顺理成章。地球上我们之所以有七天一星期,这背后其实是人类历史、文化和一些天文现象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纯粹的科学算法。咱们先聊聊地球上的“星期”是怎么来的,这样就能理解在其他星球上为什么会复杂。地球上的七天一星期,最早的起源可以.............
  • 回答
    在《群星》这款宏大的太空策略游戏中,机械生命种族在殖民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个特殊的限制:它们无法在“贫瘠星球”上建立殖民地。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游戏平衡性考量,而是基于游戏对机械生命体设定的深刻理解和严谨的逻辑推演。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机械生命体的运作机制、它们对环境的需求,以及“贫瘠星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宇宙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宇宙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以及不同观察者看到的“边界”是否一致。简单来说,我们从地球上看到的“宇宙边界”和在遥远星球上看到的“宇宙边界”,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样”的,但这种“一样”又有着非常重要的区别和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概念:宇宙.............
  • 回答
    这是一个我常常会问自己,也相信很多人内心深处都会涌现的问题。看着那些新闻里触目惊心的画面,听着那些关于战争和冲突的报道,再想想我们其实都生活在这个小小的、脆弱的蓝色星球上,一个共同的家园,合作才能带来更大的繁荣和安全,这个反差真的太大了,大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荒谬。你说得对,从理性的角度来看.............
  • 回答
    设想一下,你真的站在了另一个宇宙的土地上,空气里弥漫着陌生的气息,眼前是从未见过的智慧生命。如果幸运如斯,你们之间居然能建立起一种基于声音的沟通,这无疑是奇迹中的奇迹。那么,如何向他们描述我们那个遥远的家园——地球,以及它在宇宙中的坐标呢?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一份耐心、一份细致,更要有一份对宇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宇宙的尺度、对称性以及我们对宇宙未知的探索。我们不妨从地球这个我们熟悉的地方出发,一步步展开想象和推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地球的起点: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围绕着恒星太阳公转。太阳系则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上,距离银河系中心大约2.5万光年。所以,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