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漫威在中国能成功,而星球大战不行?

回答
漫威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和《星球大战》在中国市场的相对不成功,是一个复杂但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分析:

漫威在中国成功的关键因素:

1. 扎实的IP基础和持续不断的叙事:

长期的积累和全球影响力: 漫威(Marvel Comics)在漫画领域有近百年的历史,积累了庞大而深刻的IP宇宙,包括无数英雄、反派、故事线和世界观。虽然中国观众最初接触漫威主要通过电影,但电影本身也建立在如此深厚的土壤上。
“漫威电影宇宙”(MCU)的战略构建: 这是最核心的成功因素。漫威影业在凯文·费奇的带领下,以极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将多个角色的独立电影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宏大的、有连续性的故事。
循序渐进的引入: 从《钢铁侠》开始,一步步地介绍各个主要角色,让观众逐渐熟悉他们的背景、能力和个性。
共同的敌人和事件: 随着《复仇者联盟》系列的推出,将分散的英雄聚集在一起,共同面对更宏大的威胁,这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和情感投入。
跨界联动和彩蛋: 精心设计的彩蛋和角色联动,不仅让粉丝欣喜,也驱动了观众去看更多的漫威电影,以了解整个故事的全貌。这种“集齐”的乐趣非常吸引人。
持续的“上新”和话题性: 漫威几乎每年都有多部电影和剧集上映,保持了极高的曝光度和话题性。这让观众始终对漫威保持兴趣,并在社交媒体上形成讨论热潮。

2. 普适性的价值观和情感共鸣:

“超级英雄”的现代神话: 漫威的英雄们虽然拥有超能力,但很多都有着普通人的烦恼、缺点和成长过程(如钢铁侠的傲慢与责任,蜘蛛侠的青春期烦恼)。这使得他们更加 relatable,观众更容易在角色身上找到投射。
强调团队合作、牺牲精神和成长: 诸如“复仇者集结”这样的口号,以及英雄们为了更大的目标而牺牲的精神, resonate with 许多文化中都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包括中国文化中对集体荣誉、责任担当的重视。
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结合: 虽然漫威电影强调个人英雄的强大,但也极度重视团队的协作和牺牲,这种“个人能力服务于集体”的模式在中国观众看来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3. 成功的本土化营销和传播策略:

早期市场教育和精准推广: 在中国电影市场逐渐开放和成长的阶段,漫威精准地抓住了机会。他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市场推广,包括:
中国演员参演: 如《钢铁侠3》中的王学圻,《复仇者联盟4》中赵婷参与执导(虽然不是演员),以及更早期的《尚气》虽然争议,但也显示了漫威尝试本土化的意图。
中国元素融入(有限但有效): 虽然有时略显生硬,但一些对中国文化的致敬或元素的加入,能让中国观众感到被尊重。
社交媒体的深度运营: 漫威官方在中国社交媒体(如微博、B站)上有活跃的账号,发布预告片、花絮、幕后采访,并积极与粉丝互动,建立了强大的社群基础。
与国内平台合作: 在视频平台播放预告片、制作花絮,与国内媒体合作进行宣传。
“粉丝经济”的激活: 漫威成功地将大量观众转化为忠实粉丝,他们不仅会走进电影院,还会讨论剧情、购买周边、期待续集。这种粉丝文化在中国新一代观众中尤为突出。

4. 视觉效果和工业水准的吸引力:

顶尖的特效和制作: 漫威电影以其精良的制作水准、震撼的视觉效果和宏大的场面征服了观众。在早期,中国电影工业在这些方面还有差距,漫威电影提供了高品质的观影体验。
动作设计和娱乐性: 漫威电影的动作场面设计巧妙,节奏紧凑,充满了娱乐性,这使得它们成为一种“合家欢”的观影选择。

星球大战在中国市场相对不成功的原因:

1. IP基础的代沟和文化隔阂:

先发优势不足: 相较于漫威在电影领域的全球爆发,《星球大战》在中国市场的引入相对较晚。在中国电影观众大规模接触好莱坞大片时,《星球大战》的经典三部曲已经上映多年,而新三部曲(前传)和后传三部曲虽然有引进,但影响力远不如漫威电影的连续攻势。
文化语境的差异: 《星球大战》构建的宇宙,其科幻设定和叙事风格,与中国观众熟悉的东方文化、神话传说或经典武侠故事有较大的差异。
“原力”的抽象性: “原力”的概念虽然有趣,但对于没有背景知识的观众来说,理解起来不如漫威英雄的能力那样直观。
太空歌剧的陌生感: 辽阔的星系、光剑、原力等元素,虽然在科幻爱好者中很受欢迎,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可能显得过于庞大和遥远,缺乏切实的代入感。
宗教和哲学意味的理解: 《星球大战》中涉及的“光明面”、“黑暗面”、“绝地武士”等概念,带有一定的宗教和哲学色彩,这在中国观众群体中可能不那么容易被普遍理解和接受。
叙事结构的复杂性: 《星球大战》的系列庞大且复杂,包含多个时间线、家族故事和人物关系。后来的电影试图填补前传和正传之间的空白,或者继续新的故事,但对于新观众来说,理解这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 叙事连续性的断裂和质量波动:

缺乏统一的掌控: 在迪士尼收购卢卡斯影业后,《星球大战》的电影和剧集虽然数量不少,但质量和口碑波动较大。
续集三部曲的争议: 尤其是后传三部曲(《原力觉醒》、《最后的绝地武士》、《天行者崛起》),在剧情、角色塑造和世界观的连贯性上引发了大量争议,未能像MCU那样形成统一且令人满意的叙事链。
导演风格的差异: 不同导演的加入,带来了不同的叙事风格和对IP的理解,这使得《星球大战》宇宙显得不够统一,甚至产生了一些矛盾。
未能持续吸引新观众: 质量的波动和争议使得部分原本可能被吸引的新观众望而却步,而老粉丝群体也因为对后续作品的不满而流失。

3. 营销策略的不足和本土化尝试的局限:

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不够深入: 相较于漫威,迪士尼在《星球大战》进入中国市场初期,对中国观众的口味和喜好理解得不够透彻。
营销的“冷”: 《星球大战》的营销活动显得不够接地气,缺乏像漫威那样针对中国观众的精心策划。例如,早期可能更多是面向核心粉丝的推广,而未能有效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缺乏强烈的中国元素: 尽管迪士尼尝试过引入一些中国元素(如《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中的甄子丹),但整体而言,这种尝试不如漫威那样频繁且深入。尤其是在角色和故事层面,未能找到与中国文化更深层次的连接点。
宣传重点的偏差: 有时宣传的重点可能过于放在“情怀”和“宇宙观”,而忽视了对新观众友好的故事和人物的介绍。
“IP开发”的模式不同: 漫威是围绕电影这一核心载体,构建了一个不断扩大的电影宇宙。而《星球大战》的IP开发则更为多元,包括游戏、动画、小说等,但这些多元化的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协同效应和影响力,可能不如漫威电影的整合能力。

4. 角色塑造和情感连接的差异:

角色吸引力: 虽然《星球大战》有经典的如卢克·天行者、汉·索罗、达斯·维达等角色,但对于未能经历其经典时代洗礼的中国观众而言,这些角色的魅力可能不如漫威英雄那样直观易懂。
英雄的“凡人”特质: 漫威英雄的“非完美”形象,让他们更容易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而《星球大战》的英雄(如绝地武士)往往更具“神性”或“使命感”,与观众的距离感可能稍远。
情感叙事的侧重点: 《星球大战》的故事更多地聚焦于宏大的善恶斗争、宿命论和家族恩怨,这些宏大叙事虽然有其魅力,但在情感连接上可能不如漫威英雄日常化、生活化的情感表达来得直接。

总结来说:

漫威的成功在于其强大的、具有全球吸引力的IP基础,通过精心策划的、连续性的电影宇宙叙事,成功地构建了普适性的价值观和情感共鸣,并辅以有效的本土化营销策略和精良的制作水准。

而《星球大战》在中国市场的挑战则源于IP基础的代沟和文化隔阂,叙事连续性的断裂和质量波动削弱了其吸引力,营销策略的不足和本土化尝试的局限未能充分打开市场,以及角色塑造和情感连接上的差异。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星球大战》在中国完全失败,它仍然拥有一定的核心粉丝基础,但与漫威在中国电影市场所取得的现象级成功相比,其表现确实相形见绌。这是一个关于IP运作、文化传播、叙事策略和市场营销的典型案例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星球大战的设定,在科技进步的今天……已经非常low逼了。

星球大战的设定,还是日本剑道那一套,绝地既不会飞,也不会隔空操纵飞剑,明明看起来一顿乱枪都能打死的货,居然还掌握宇宙的最高权柄……

特别傻!

星战的设定,已经落后时代,傻到了死忠粉都会吐槽的地步了。

最重要的星战的编剧们,居然不是挖掘原力的酷炫表达方式,而是拼命去表现亲情……谁特么话几十块钱,看外星人的亲情?

user avatar

说什么太空骑士/武士冒险剧不适合中国观众胃口也好,什么EP7男主菲恩是黑人不讨喜也好,说什么太空歌剧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眼光也好。


都不是问题的核心。

没赶上那个好时候你赖谁嘛

漫威的MCU系列第一部铁皮佬2008年上映,正好差不多伴随着中国观众经过不断更新迭代(误),开始从主观意愿上接受,也从钱包上能够承担花钱电影院听超大号的音响咣咣咣看大屏幕哗哗哗的时代

中国当代电影主力观众群差不多就是那年前后正式登场的,然后到17年7月战汪2真正把“国产电影也值得进电影院看”这个东西给砸瓷实了。

电影院数量开始爬坡也是差不多那个时代


之前那是根本没法搞,中国电影院的引进电影票价上经历过一次非常扯淡的高价时期。

而且大部分电影院观影条件也就是那样,那么买张碟回家舒舒服服的看不是更好么。

98年泰坦尼克号在大陆上映的时候,我家附近的电影院票价最便宜的是80多,最贵的100多——当年网络还没普及,报纸上还专门探讨过“一张电影票100多块是不是合理”

那时候我爹一个月工资才500块

再往前,更早一些,比如95年的狮子王,我老娘是给我买一张票再给我买一根冰棍,她自己回家或者在外面逛商场等差不多结束了再来接我的。

和工资一比,自然更多的人选择街边/电脑城买张碟甚至租个录像带。

我印象非常深刻,97年我叔买了台电脑,能直接软解压vcd的——估计现在很多知乎用户都没听说过当年的“解压卡”这个玩意,好吧其实我也没用过,我就是想装个逼(

电脑城的人送了他几张vcd,一张是独立日,另一张是本能……

然后我他妈看了一会独立日,觉得里面的外星人有点吓人,于是翻过头来看的是本能(我那时候是真不知道啊)……

现在想想,当着一屋子家长看莎朗斯通骑在上面摇啊摇,真他妈刺激(擦鼻血)

扯远了……


星球大战正剧在2015年EP7之前的EP3是2005年上映的,时间上差了一点,没赶上这个“如果引进了,就进电影院”成为主流选择的好时候

再之前的EP4-EP6那都什么年代了——EP6是83年的,实在是古老了点

我印象里2000年找星球大战系列的中文资料都只能找到一个“塔兰卡斯星战网”还是“卡兰塔斯星战网”。(星战中文网是2001年上线的没错吧?)

无论什么文化玩意,想要通俗意义上的“成功”,那么一个足够庞大而且有买单意愿的粉丝群体是必须的。

而“看着XX成长起来”则是培育粉丝最牛逼的手段,没有之一。

——男人为了圆儿时梦想,一旦上了头那真是不管不顾的,你看我小时候没怎么看动画片,结果现在为了补偿一下就生生变成了个死宅(误)

你看变压器大电影这帮贼草的拍成什么JB玩意,那剧情要多弱智就有多弱智,不照样咣咣圈钱。

粉丝们各种XX级玩具咣咣买,眼都不眨一下的。

因为当年放了学拼命跑回家拼命写完作业等着看动画片的那批小兔崽子们是看着老变形金刚和猩猩队长(误)长大的

你看魔兽世界大电影在中国有多大的票房号召力,哪怕丫拍了个挺狗屎的时间点……

因为当年翘课去网吧熬夜下副本的小兔崽子们那会正好年富力强


当年没看过,还错过了电影行业蓬勃发展的快车,你这IP这营销这口碑得有多逆天才能发展起来啊?


说实在话,得益于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哪怕根本就错过了黄金时期的星球大战其实有着为数不少的中国粉丝——只不过这个粉丝数相比MCU和DCEU两个正好赶上黄金时代的巨无霸体量有点小就是了。

user avatar

运气不好,第一部引进中国的美国科幻片是1978年的《超人》,而不是1977年的《星球大战》。

星战续集都要看吐了。这些飞来飞去的外星人和机器,在1970年代哄哄人还可以。现在已经毫无惊喜可言。

当然,漫威也是半斤八两。

这俩货都不能算真正的电影了,都哄粉丝钱的玩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