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现代医学治不好的病看中医能治好?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许多人对中西医差异的困惑。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一下,为什么有时候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病,中医反而能带来转机。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现代医学”和“中医”并非站在对立面,而是看待和干预疾病的两种不同视角和方法论。 它们就像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描述的是同一个世界(人体),但使用的词汇、语法和侧重点可能完全不同。

1. 认识论的差异:整体观 vs. 还原论

现代医学(西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还原论”的科学。它倾向于将人体视为一个精密的机器,将疾病分解成具体的病因、病理机制、受损器官或分子。它擅长定位问题、找到“坏掉的零件”并修复或替换它。比如,发现某个病毒导致了感染,就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去消灭它;发现某个器官衰竭,就考虑手术移植。这种方法在处理急性感染、创伤、明确的器质性病变(如肿瘤、骨折)时,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

中医:则是一种“整体观”的医学。它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相互关联的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医更关注的是人体内部的“功能性”失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结构性”的破坏。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部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疗的重点不在于直接“杀灭”致病因子,而是通过调整人体的内在平衡,激发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为什么这种差异会带来不同的疗效?

复杂性与个体化: 很多疾病,尤其是一些慢性病、疑难杂症,其发生机制异常复杂,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生理、生化、免疫、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现代医学通过精密的仪器和检测手段,可以发现很多病理生理改变,但有时这些改变并非疾病的根本原因,或者说,即使找到了病理改变,也无法找到有效的“零件”去修复。
“功能性”的失调: 有些疾病,比如某些原因不明的慢性疼痛、消化不良、情绪障碍、疲劳综合征,在现代医学检查下可能找不到器质性的病变,指标也可能在正常范围内。但患者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病痛。中医善于从“形”(症状、体征)和“神”(精神状态、整体气色)入手,通过“辨证论治”,找出导致这些“功能性”失调的根本原因,并进行针对性调理。
“旁敲侧击”的智慧: 中医治疗,很多时候不是直接针对某个“病”,而是针对“生病的人”。它通过调整整体的运行状态,来间接改善病症。比如,一个人失眠,现代医学可能会考虑安眠药,但中医可能发现其是因为肝气郁结,或者脾胃不和,通过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药物,调理好身体的整体功能,失眠自然就改善了。这种“旁敲侧击”的方式,有时能解决现代医学难以触及的深层问题。

2. 治疗手段的差异:药物 vs. 整体调理

现代医学药物:往往是靶向性很强的单方或复方,直接作用于特定的靶点(如细菌、病毒、癌细胞、受体等)。这使得药物的疗效明确,但也可能带来较强的副作用,或者产生耐药性。
中医方药:中医开出的方子,通常是多个药物组合而成(君臣佐使)。这些药物组合起来,不仅能针对主要的病机,还能兼顾人体的其他方面,起到“扶正祛邪”、“阴阳调和”的作用。药性温和,副作用相对较小,且能够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更符合人体复杂的生理过程。
非药物疗法:中医还有针灸、推拿、拔罐、艾灸、食疗、情志调养等多种疗法。这些疗法往往作用于经络、穴位,或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它们对改善微循环、缓解疼痛、调节免疫、舒缓情绪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是现代医学较少涉及的领域。

为什么这些疗法能带来突破?

协同作用: 中药复方的协同作用,可以产生“1+1>2”的效果,弥补了单药疗法的不足。
刺激和引导: 针灸等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能够调动人体的气血,引导身体的自我修复通路。例如,针灸治疗某些慢性疼痛,其效果可能部分来自于其释放内啡肽等物质,而这恰恰是现代医学也认识到的止痛机制,但中医通过更古老、更精巧的方式实现了这一点。
整体改善: 食疗、情志调养等更侧重于从生活方式入手,从根本上改善人体的生存环境和生理功能。当身体的整体素质提高时,许多疾病的抵抗力也会随之增强。

3. 关注点和应用领域的侧重

现代医学:在急性病、传染病、创伤、肿瘤手术、器官移植、需要精确干预的疾病(如糖尿病胰岛素治疗、高血压药物控制)等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
中医:在慢性病(如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关节炎、失眠、焦虑抑郁)、亚健康状态、功能性紊乱、疾病恢复期的调理、以及现代医学难以明确诊断和治疗的复杂疾病方面,常常能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举个例子:

假设一个人长期感觉疲劳,虽然各项检查都正常,但生活质量很差。现代医学可能会建议多休息、补充维生素,但效果不明显。中医可能会诊断为“脾胃虚弱”或“肝肾不足”,通过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的药物,配合穴位按摩,患者可能会感到精力充沛,身体各项机能得到提升。

再比如,一些癌症患者在放化疗后,虽然肿瘤得到了控制,但身体非常虚弱,出现恶心、呕吐、脱发、免疫力低下等症状。现代医学对这些副作用的治疗手段有限,但中医通过扶正培本、调和气血的方药,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帮助他们更好地耐受后续的治疗。

需要注意的误区:

当然,我们也不能神化中医,认为所有现代医学治不好的病,中医都能治好。这是一种误解。

现代医学的不可替代性: 对于危及生命的急症(如急性心梗、脑卒中)、需要手术干预的疾病(如阑尾炎、肿瘤切除)、以及由明确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现代医学的治疗是首选,也是救命的关键。
辨证不当的风险: 中医的疗效高度依赖于“辨证论治”。如果辨证不准确,处方不当,不仅无效,反而可能耽误病情,甚至加重。
科学验证的挑战: 中医很多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关于“气”、“血”、“阴阳”的描述,用现代科学的语言难以完全解释和量化。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医,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总结来说, 现代医学治不好的病,中医能治好,并非是因为中医“更高级”,而是因为:

1. 视角不同: 中医从整体、功能、平衡的角度切入,而现代医学侧重局部、结构、病因。
2. 方法不同: 中医擅长通过药物组合、针灸、推拿等方式进行“整体调理”,激发人体自愈力;现代医学则擅长精准打击病灶。
3. 关注领域不同: 在复杂性、功能性、个体化差异大的慢性病和疑难杂症上,中医的整体调理方法可能更具优势。

两者并非取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最理想的状态是,在认识到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能够实现中西医的结合,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就像一把锁需要不同的钥匙去开启,人体这扇复杂的门,有时也需要不同的“钥匙”去打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牙疼本身就是个症状,不是病。

牙疼就跟肚子疼、头疼一样。从医学上来说,导致牙疼、肚子疼、头疼的病没有一千种也有八百种。对于医学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找出病因然后根治,而不是让你感觉不到疼就行了……

我当年因为尿路结石,疼的站不起来。我的同学送我去了北医三院,大夫在看完我的检查记录之后,跟我说:你体内的结石已经基本碎了,不需要额外治疗,回去多喝点热水,休息一下午差不多就好了。

我说:可是我还是疼啊……

大夫说:你疼是因为尿路里面有结石,但里面结石碎了,肯定能排出去,不需要吃药。

我说:那我忍不住疼怎么办?

大夫说:那这样吧,我给你开一盒止疼药,你如果觉得撑不住就吃两片,如果还能撑住就不用吃了。

结果,我从医院出来,打车回到学校的时候已经不怎么疼了。过了两三个小时,就完全正常了。

如果那个大夫想要把自己包装成“神医”的样子,完全可以开一堆其他的药让我吃。反正我过几个小时就完全好了。

中医里很多药其实都是通过某些手段来达到所谓神效的。比如说某著名的治伤神药,号称敷上去立刻消肿止痛……那里面起作用的成分就是麻痹神经的,贴下去当然能立刻止痛了。但是,能不能让人好得更快,那就真难说了。

除了上面这些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很多人连一个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没有。自从我在知乎上回答有关中医的问题以来,我见过了至少有几十个人跟我说,他从小得了某某种病去西医看,西医给出的治疗方案可能会有致残的风险,于是他们的家人转去找所谓的老中医,老中医开了一种什么什么样的神药他吃了几个月就好了。

对于这种人,我一向懒得搭理。我倒不觉得一定是他们在说谎,但是这种思维方式背后是有逻辑bug的。

首先他们搞不清致残风险跟事实上的致残之间的区别。现代医学在进行某项手术的时候,都会有一个风险评估,并且医生会将评估的结果告知病人。比如某项手术致残概率是5%,那么医生就会告诉你这个治疗有致残风险,作为病人你当然有选择权去接受还是不接受这个治疗。换句话说,你因为害怕承担那5%的风险而放弃治疗,是你个人的问题,而不是医学本身的问题。

其次,如果现在医学能够给出一个有着相对稳定可靠的数据参考的治疗方案,即便他有一定的致残率,那也证明这个方案已经经过了很多人的检验,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案。

第三,那些因为自己个人的医疗经历,把中医吹得神乎其神的人,可能从来没有去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医的治疗成功率是不是100%?如果是的话,那这个话题就没有可讨论的必要了——至少据我所知,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疗法是100%有效的。那么假定中医治疗的成功率不是100%,而是50%、60%,那如果你是那40% 50%没有被治愈的人,你会选择怎么做?就这么放弃等死,还是去尝试一下那个可能有5%致残概率的成熟的治疗方案?

如果你要问我怎么选的话,我首先肯定会选择中医去尝试一下。因为在中医这里,我即便治不好,也没有致残的风险,我当然可以试一试。但是我觉得不会因此说现代医学成熟但有风险的治疗方案是垃圾,即便我因此而致残了,我也会承担这个风险。那些因为自己在中医里治疗好了疾病,就鄙视现代医学成熟治疗方案的人,还是回去多读几年逻辑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