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明为什么会在整体实力强于金、清的时候亡国?

回答
宋、明这两大王朝,在中国历史上都曾拥有过辉煌的时期,其综合国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超越了它们最终的征服者——金和清。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强大的综合实力并不总是等同于稳固的统治。宋、明王朝的覆灭,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结为“实力不足”。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些王朝的衰亡,更多地源于内部的腐朽、制度的僵化、以及对外部挑战的应对失策,而非仅仅是军事上的被动挨打。

我们先来看宋朝。论及宋朝的整体实力,尤其是在经济、文化和科技层面,那真是中国古代的巅峰。

经济的繁荣: 宋朝是中国商业经济最发达的时期之一。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有效地调节了农业和商业的税收。白银的广泛使用,纸币(交子、会子)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海外贸易也十分兴盛,泉州、广州等港口城市是世界级的贸易中心。手工业部门,如陶瓷、丝织、造船业等,技术精湛,产量巨大。城市化进程加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化大都市,如开封和杭州。从财政收入和人口数量上看,宋朝的国力在许多时期是极其雄厚的。

文化的昌盛: 宋朝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高峰期。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学方面,宋词豪放婉约,苏轼、辛辣逋等大家辈出。绘画、书法、雕塑等方面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教育普及,科举制度成熟,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和知识的传播。这都反映了宋朝社会内在的活力和创造力。

科技的领先: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在宋朝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科技都领先的强大宋朝,却为何最终被北方民族(金和元,此处将金作为主要比较对象)所灭?原因复杂而深刻:

首先,军事上的“重文轻武”和制度性弱点是其致命伤。 宋朝建立之初,经历了五代十国的乱世,深知武将专权之害。因此,赵匡胤“杯酒释权”,确立了“重文抑武”的国策。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但也导致了军队的指挥体系过于分散和低效。军官往往由文官兼任或控制,缺乏专业的军事素养。士兵的训练和待遇也相对不高,战斗力普遍不如训练有素的北方骑兵。朝廷对军队的直接控制过强,也压制了将帅的自主权和临场发挥的空间。

其次,对外战略的被动和“守内虚外”的困境。 宋朝长期面临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军事压力。它采取的是一种“积贫积弱”的策略,通过大量金钱(岁币)来换取和平,这种方式虽然能延缓战争,但却养肥了敌人,也消耗了自身的国力。同时,它将大部分军事力量部署在北部边境,用于防御,但又无力进行有效反击或战略性进攻。在这种“守势”中,一旦边境防线被突破,就很难组织起有力的抵抗。

再者,内部政治的腐败和党争的消耗。 尽管宋朝在很多方面都很先进,但官僚体系的低效、腐败和冗余问题也日益突出。新旧党争在北宋后期激烈,消耗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和精力,影响了国家政策的执行和改革的推进。士大夫阶层虽然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有时也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加剧了政治上的僵化。

最后,民族矛盾的激化。 金朝的崛起,本身就是对宋朝北方失地的强烈反扑。金朝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其军事组织和战斗力在早期非常强大。宋朝在面对这种更为直接和血腥的军事威胁时,其制度性的弱势就暴露无遗。即使宋朝在经济和文化上领先,但当文明的冲突上升到生死存亡的军事对抗时,它未能有效转化为战场上的优势。

接下来,我们看明朝。明朝的整体实力,尤其是在统一的帝国体系和陆地疆域上,很多时候也显得非常强大,其军事力量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刻,比如朱元璋北伐元朝、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的军事行动。

军事上的强大(早期):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以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全国,并对元朝残余势力进行了多次北伐,展现了强大的军事能力。永乐时期,明成祖五征蒙古,收复北方边疆,还派遣郑和下西洋,显示了明朝陆海两方面的军事影响力。明朝一度建立起一套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如长城修筑和卫所制度。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明朝前期,经历了元末的战乱,经济凋敝,但经过休养生息,到“仁宣之治”时期,经济得到显著恢复。中后期,虽然受到海禁和白银货币化等因素的影响,但江南等地的经济依然繁荣,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一定发展。

国家的统一与集权: 明朝通过废丞相、设内阁,以及严酷的特务统治,实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这使得皇帝能够更加直接地控制国家机器,减少了地方割据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然而,明朝这个看似强大的王朝,为何最终被来自东北的满洲(后来的清朝)所灭呢?同样是多重因素导致的结果:

首先,军事制度的衰败和边防的脆弱。 明朝的军事制度,特别是卫所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问题。军户逃亡、土地兼并、军屯荒废,导致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军饷发放不及时,士兵待遇低下,更是士气不振。到了明朝中后期,虽然有募兵制,但整体军队的战斗力与早期相比已大不如前。同时,明朝长期采取的是“养兵”,而非“强兵”,缺乏有效的军事改革和创新。在与后金(清)的军事对抗中,明朝军队屡屡败北,尤其是在萨尔浒战役中,明军精锐部队被歼灭,更是对其军事实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其次,宦官专权和政治腐败。 明朝的宦官势力极其强大,从锦衣卫到东厂西厂,掌握了巨大的权力。他们干预朝政,排斥贤能,导致政治黑暗,官员腐败现象蔓延。这种腐败不仅是经济上的贪污,更是政治上的失序和效率的低下。皇帝被宦官蒙蔽,无法了解真实情况,决策失误频频。

再者,财政危机和民生凋敝。 明朝后期,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和与后金作战,耗费了巨额军费。同时,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逃避赋税,导致国家财政收入锐减。朝廷不得不加征赋税,尤其是对普通百姓的压榨,进一步加剧了民生困苦。连年的饥荒和灾害,使得广大农民走投无路,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李自成起义。

第四,思想的僵化和科技的停滞。 与宋朝相比,明朝的思想氛围相对压抑。虽然有王阳明心学等思想流派,但整体上程朱理学的影响依然强大,对社会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在科技领域,明朝虽然也有一些进步,但与宋朝相比,并没有出现颠覆性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明朝的统治者对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如传教士带来的火炮技术)的态度,也存在一定的保守和抵触。

最后,外部威胁的严峻性和应对的失误。 后金(清)政权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领导下,整合了女真各部,建立了高效的军事和政治体制,并且不断学习和吸收汉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采取的是一种更具侵略性和战略性的对外扩张策略。明朝在应对后金的崛起时,显得被动和无力。虽然曾经有过几次反击,但由于内部问题的影响,始终未能扭转颓势。而当农民起义爆发,明朝的统治力量被大大削弱时,清军则趁机入关,渔翁得利。

总结来说,宋、明王朝虽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某些方面可能强于金、清,但它们的覆灭并非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比问题,而是深层次的内部危机集中爆发的体现。宋朝的“重文轻武”和制度弊端,导致其军事上的脆弱;明朝的军事制度衰败、政治腐败、财政危机和思想僵化,最终使其强大的躯壳也无法抵挡内外夹击。当一个国家的内部结构已经开始腐朽,外部的挑战即使不是压倒性的,也足以将其推向灭亡的深渊。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和文化作为支撑,更需要健全的政治制度、高效的军事力量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涂高 瞎编有瘾吗?

“炮党军费比侵华日军至少高一倍”、“抗战时期日本GDP和军费当中国高两三倍”这种嘴炮都能放得出来?


来来来,瞧一瞧各国的军费开支情况。

PS:从侵华战争爆发至1941年,日本军费高达360多亿日元,其中至少有213亿日元用于侵华战事,军械预算大部份用于生产弹药,弹药费1937年度占军械费56%,1938年度实际上占军械费的76%(中原茂敏:《大东亚补给战》78页》)。另据全面抗战的八年中日本用于中国的战费120亿美元,占其整个二战全部军费的35%(阿瑟·扬:《中国与外援,1937-1945》,哈佛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418页)。

各方的资料、统计和观点相融合,哪个能支持你那炮军军费比侵华日军军费高一倍的神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宋、明这两大王朝,在中国历史上都曾拥有过辉煌的时期,其综合国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超越了它们最终的征服者——金和清。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强大的综合实力并不总是等同于稳固的统治。宋、明王朝的覆灭,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结为“实力不足”。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些王朝的衰亡,更多.............
  • 回答
    宋明两代,这两个承载了中华文明重要篇章的王朝,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似乎总是与“文官误国”、“冗官低效”这些标签紧密相连。尤其是当我们回顾历史,谈论到这两个朝代的一些弊病时,很容易就将“屎盆”扣在文官头上。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演变,也有后世的解读,更有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制度设计在其.............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有趣了!确实,在网络上,明粉和清粉的“战火”连绵不绝,堪比《三国演义》里的魏蜀吴争霸,而宋朝和唐朝的拥趸们则显得低调许多,仿佛是隐士高人,不怎么下山“撕逼”。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门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明吹”和“清吹”现象的普遍,跟这两个朝代本身的一些特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叙事的建构、民族认同的演变以及不同朝代灭亡后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差异。关于为什么我们“只听说过”明朝遗民“明乡人”,而很少听说宋朝有类似的称呼,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明乡人”这个说法本身。它并非一个官方的、广泛使用的历史术语,更多.............
  • 回答
    的确,从时间上看,宋朝(9601279年)和明朝(13681644年)之间隔着元朝(12711368年),算起来 roughly 90年,这个数字放在几千年中国历史长河里,确实不算特别遥远。但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这两朝之间仿佛隔了不止一个朝代,甚至感觉上很远呢?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不同朝代服饰的审美、社会风俗、甚至技术水平等多个层面的原因。汉服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唐、宋、明三个朝代之所以在露锁骨和脖子方面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一、 唐制汉服:开放、自信与多元的审美基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且开放的时代,国.............
  • 回答
    元灭宋与清灭明:对“中国”而言是否为“亡国”?为何有人以元清为豪?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概念的演变、民族认同的变迁以及历史评价的多样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几个核心概念。 一、 “亡国”的定义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亡国”的含义。 狭义的“亡国”: 通常.............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从元到明,再到清,整体上国家形态的演变要比汉唐之间、唐宋之间那种大规模的分裂混战相对“平稳”一些。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民族关系、军事技术等等多个层面。我试着从几个主要角度给你梳理一下,争取讲得透彻点,也尽量不显得那么“标准件”:一、 中央集权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大一统王朝在面对外族时似乎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分裂的时期反而能打出漂亮仗。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绝非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外族”的定义和当时的战略环境。在秦、晋、唐、宋、明时期,“外族”通常.............
  • 回答
    提起古代中国的宋、明、清三朝,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腐败”二字。这并非空穴来风,史书中关于官员贪污受贿、裙带关系、效率低下等等的记载确实不少。但如果我们就此断定中国古代王朝就是腐败的代名词,那未免过于片面。而且,将中国放在一个全球的视野下观察,特别是与同一时期的欧洲王朝进行对比,或许能勾勒出更丰.............
  • 回答
    明宋两朝都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困扰,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然而,明朝在应对边患问题上,表现出的强硬和不轻易妥协的态度,确实与宋朝有着显著的不同。宋朝长期以来面临“岁币”的困扰,而明朝则更多地采取了军事对抗、筑城防御、战略威慑等方式。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统治阶层“不愿意”妥协,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
  • 回答
    “明粉”这个词,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标签,一个群体用来凝聚认同、表达热爱,同时也可能带有某种戏谑或自嘲的称谓。它指向的是对明朝这段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甚至可以说是“粉丝”一般狂热喜爱的人群。“明粉”的构成与特征:“明粉”群体并非铁板一块,其构成是多元的,但可以大致归纳出一些共同特征: 对明朝特定方.............
  • 回答
    这几个历史事件,说起来都是异族入主中原或对中华民族造成深重苦难的例子,但细究起来,它们之间存在不少显著的区别,不仅仅是发生在不同朝代,更体现在 征服的性质、过程、影响以及被征服者的抵抗方式 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细致地梳理一下它们之间的差异,力求让大家能更清晰地认识这些历史事件的独特性。一、 元灭.............
  • 回答
    澳宋帝国推翻伪明之后,其发展方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转型过程。这不仅仅是政权的更迭,更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乃至国际关系的一次深刻重塑。以下将详细梳理澳宋帝国可能采取的发展路径,力求描绘出一幅有血有肉、充满现实考量的图景,避免任何AI写作的刻板痕迹。一、 稳定统治,巩固权力:基础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叙事的建构以及民族认同的塑造。如果历史的走向发生重大改变,清和元这两个对中原王朝造成了深重影响的政权,其在后世的评价和形象,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与“日本鬼子”这个标签产生某种程度的重叠。让我们来细致地推演一下,如果宋、明成功抵挡住了女真(清)和蒙古(元)的.............
  • 回答
    “木宋克土唐,金元克木宋,火明克金元,水清克火明”——这套说法,初一听,似乎有那么点意思,像是一套严谨的逻辑链条,把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朝代更迭联系起来,而且还扣着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但仔细一琢磨,尤其是结合史实来看,就有点站不住脚了。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说法,看看它到底说了什么: 木宋克土唐:.............
  • 回答
    “安石变法送宋命,居正变法续明命”这话,虽有些许戏谑和绝对,但仔细揣摩,倒也点出了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在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影响,以及它们各自的命运走向。要评价这个观点,咱们得把这两位风云人物的改革给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王安石,这位宋朝的“猛将”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宋神宗时期,也就是北宋中.............
  • 回答
    说到唐宋元明清这五大朝代初年的军事装备差距,那可真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从骑着战马、披着铁甲、挥舞着长矛的精锐部队,到火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再到火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中间的跨越,就像是从冷兵器时代直接跳进了一个半热兵器时代,再到差不多是早期热兵器时代。咱们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掰扯掰.............
  • 回答
    关于旗袍和汉服哪个更能代表中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常常被拿来讨论的话题。两者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但它们代表的中国文化内涵和在国际上的形象,确实各有侧重。旗袍:时代的风韵,民国的优雅旗袍,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式,确实更多地与民国时期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朝满族女性的袍服。清朝时期,满族女性.............
  • 回答
    宋小女在将孩子托付给张玉环后,选择去到她当时丈夫的身边,并表示“加倍地疼爱他”,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背景、社会观念以及个人情感等多重因素交织下产生的复杂选择。要理解她的这个决定,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现实的压力与生存的考量: 寻找依靠与安全感: 在张玉环蒙冤入狱的漫长岁月里,宋小女作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