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戴了助听器以后只听见声音,听不清楚说话内容?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戴了助听器后都会遇到,刚开始可能觉得很神奇,能听到声音了,但仔细一听又觉得有点不对劲,好像声音都混在一起了,说话的人明明在说,但就是听不清具体是什么意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

首先,要明白助听器的工作原理,它不是“万能的耳朵”

助听器最基本的作用是放大声音。听力不好的人,耳朵接收到的声音本身就比较弱,而助听器就像一个音量放大器,把外界声音放大一些,这样你的耳朵才能接收到。但是,放大声音只是第一步,而且不是所有声音都需要平均放大。

为什么会只听到声音,听不清说话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听力损失的类型和程度非常关键: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是最常见的。 这类听力损失通常是由于内耳(耳蜗)或听神经受损引起的。耳蜗里的毛细胞是负责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的关键部件。如果这些毛细胞受损,它们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反应能力就会变得不一样。
高频听力损失尤其影响语言清晰度。 很多发音的辅音,比如“s”、“f”、“th”、“sh”等,它们的音高很高,能量也很小,位于声音频谱的高频区域。如果你的听力在高频区域损失严重,助听器即使放大了声音,这些高频的辅音信号也可能被丢失或者失真,导致你只能听到“嗯嗯啊啊”みたいな模糊的声音,但无法分辨出具体的词语。想象一下,你听到的就像是很多低沉的元音在“嗡嗡”响,但那些区分意思的关键“点缀”却听不到了。
分辨率下降。 即使助听器能把声音放大到你能听到的程度,但如果你的听觉系统对声音的分辨能力下降了,就很难区分不同音高、不同音色的声音。就像一副模糊的眼镜,你能看到物体大概的轮廓,但看不清细节。

2. 助听器本身的设置和匹配度问题:
不是所有声音都适合平均放大。 声音的种类很多,有说话声、音乐声、风声、机器声等等。更重要的是,说话声本身就有不同的频率和音量变化。如果你用的助听器只是简单地把所有声音都“一刀切”地放大,那么那些本来就不太重要或者很响的声音可能会被放大到让你觉得嘈杂,而那些重要的语言信息反而因为在高频区域损失严重而无法被有效传递。
增益(放大程度)和频率响应的调整。 助听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验配师根据你的具体听力图进行的专业调整。如果增益设置得不够,那么你可能还是听不到足够的声音;如果增益设置得过高,尤其是在不适合放大的频率上,声音可能会变得失真,或者产生回声、啸叫等不适感,反而干扰你听清。
特定声道的处理能力。 现代助听器有很多智能功能,比如降噪、方向性麦克风等,旨在帮助你更好地分辨言语声,抑制背景噪音。如果这些功能没有正确设置或者助听器本身的这些技术能力有限,那么在嘈杂环境中,你就会更加难以听清对话。

3. 大脑对声音的处理能力需要时间去适应和学习:
大脑的“听觉记忆”和“听觉加工”能力。 长期听力不好,你的大脑可能已经习惯了在缺少某些声音信息的情况下运作。戴上助听器后,突然涌入大量本已缺失的声音信息,大脑需要一个过程来重新学习如何处理这些信号,并将它们与你过去的经验和对世界的认知联系起来。这就像突然有人用很不熟悉的语言和你说话,你可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但需要花力气去理解每个词的意思。
信噪比的挑战。 即使是正常听力的人,在嘈杂的环境下听对话也会有困难,因为语言信号(想听到的声音)被背景噪音(不想听到的声音)掩盖了。对于听力损失的人来说,这个“信噪比”(信号和噪音的比例)要求会更高。助听器如果不能有效地降低背景噪音,或者你大脑处理噪音和信号的能力下降,那么即使声音被放大了,你仍然很难从中提取出清晰的语言信息。

4. 助听器佩戴方式和保养问题:
耳塞或耳模的密封性。 助听器通常会配合耳塞或耳模来改善声音传递和防止啸叫。如果耳塞或耳模与你的耳道密封不好,声音就会从缝隙中漏掉,导致你感觉声音不清晰,或者听到的声音“闷闷的”。
助听器内部的清洁和维护。 耳垢、湿气等都可能堵塞助听器的发声孔或麦克风,影响声音的输出质量。

总而言之,戴了助听器只听到声音却听不清说话内容,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听力损失本身削弱了你对语言细节的感知能力。
助听器需要经过精细的验配和调试,才能最大程度地还原语言的清晰度。
你的大脑也需要时间来适应和重新学习处理这些声音信息。

所以,如果你遇到了这个问题,千万不要灰心。最关键的是要及时反馈给你的验配师。他们会根据你的反馈,仔细检查你的听力损失情况,重新调整助听器的设置,可能还会尝试不同类型的耳塞或耳模,甚至建议你进行一些听觉康复训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配合,才能让助听器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让你重新享受清晰的交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情况就是听得见,但听不清。助听验配不够合适,或者助听器已经尽到最大努力了但听力确实差。还有一种情况是存在听觉遗忘或者中枢性问题。

1、咱们分析一下什么是听清楚。

这是常见声音的频率和响度的分布图。图中的字母是该发音对应的频率,而竖轴的位置可以认为是该声音该声音正常发音大概的响度。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只有补偿到“香蕉图”,才能不影响听的清晰度(图中黄色的形状像香蕉一样的区域)

2、咱们来分析一下语言的频率和“听不清”的原因

人的听力范围是20到20000Hz,但大部分到不了这么大的范围,都有不同程度听损,只是语言区是250-8000Hz,所以我们说的听力损失指的是语言区的听力损失。

在语言频率范围,2000Hz以下是主要发音区(声带震动),我们唱歌的海豚音就是2000Hz以上,也就是中低频。那么2000Hz到8000Hz的高频起什么作用呢?

我们通过上图能看到像sh这样的音(仔细看各个音素在图上的位置),其实属于高频,我们平时发音时sh这个音是什么样子?声带不发音,配合口型气息,音量也小。

你明白了上边的原理,高频损失你就能明白了。就是能听到,但可能存在听不清的情况。比如吃饭,chifan,听i和an是完全可以听到的,但ch和f,一方面声带不震动,另一方面音量也是一带而过本身就小。那么你听到的“吃饭”,就有可能是“一按”。这就是我们说的分辨率下降导致的啊。

从这段我们可以知道,听不清很多情况是因为部分频率补偿不到位。

那么,是不是全部频率都补偿好就能听清呢?也不是,因为长期补偿不到位,大脑产生了听觉遗忘,所以即使补偿好也需要一段时间恢复,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在助听器验配后一段时间,听力中心您的听力师会打电话邀请您再回去,做一个“效果评估”,主要分为两个内容:“听阈评估”和“言语识别率测试”。

如果听阈评估和言语识别率都不理想,那么通过调机可以提升前者,后者需要恢复一段时间。(注意:如果通过调机改善不了,那就说明之前的测试有误,或者测试无误但不应该给你推荐助听器,可能听损过重,需要推荐植入耳蜗。不植入耳蜗的话,也需要讲清楚对助听器效果预期不能太高)

如果听阈评估理想,但言语识别率不理想,那么就是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多听多练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