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配了助听器声音很大还是听不清,我们周围的人说助听器是骗子?怎么看?

回答
配了助听器声音很大还是听不清,身边的人还会说助听器是“骗子”,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非常困惑和沮丧的局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把里面的门道儿掰扯清楚。

首先,咱们得明白助听器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助听器不是把所有声音都放大器而已。如果真是这样,那听力不好的人直接把音响开到最大不就得了?哪还有助听器什么事儿?

助听器的核心功能是“选配”和“优化”。它不仅仅是放大声音,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频率的声音增益进行精确调整,并过滤掉一些不需要的噪音,把我们听力下降最严重的那些声音“补上来”。这就像给一个漏水的筛子加固一样,得找到漏得最厉害的地方,然后针对性地去堵住,而不是一把抓地把整个筛子都用胶水糊上。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声音很大还是听不清”的情况呢?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

1. 听力下降的类型和程度不同: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最常见): 这种是因为内耳的毛细胞受损或听神经功能下降。即使声音被放大到很大,大脑接收到的信号仍然是失真的。就像一个坏掉的收音机,你把音量开得再大,也只会听到嘈杂的电流声,而不会清晰地播放音乐。
混合性听力损失: 同时有传导性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助听器对传导性部分可能有帮助,但对感音神经性部分效果有限。
听力损失的曲线: 有些人是高频听力下降严重,有些人是低频。助听器需要根据这个“听力图”来调整不同频率的声音大小。如果配戴的助听器设置不匹配,比如只放大了低频,那高频的清晰语音(比如很多辅音)还是听不见。

2. 助听器的选配不当或调试不精细:
听力师的专业性: 助听器的选配和调试是技术活,需要专业的听力师根据你的听力图、生活习惯、舒适度等进行个性化设置。如果听力师经验不足,或者没有进行充分的验配,那么助听器可能就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验配过程中的沟通不足: 你可能没有把最真实的主观感受(哪些声音听不清,哪些声音觉得不舒服)准确地传达给听力师,导致调试的方向有偏差。
助听器的类型选择: 不同类型的助听器(如开放耳塞、封闭耳塞、耳背机、耳内机等)适合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听力损失。选错类型也可能导致效果不佳。

3. “噪音”的干扰过大:
我们的耳朵本身就有过滤噪音的能力,但听力下降的人,尤其是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的人,这种过滤能力也会下降。
助听器如果放大了所有声音,包括环境噪音(风声、空调声、其他人的说话声、交通声),那么清晰的目标声音(比如你想听的那个人的声音)就会被淹没在噪音里。
好的助听器应该有降噪功能,但这个功能的效果也是有差别的。如果助听器的降噪功能不够强大,或者调试不对,就很容易出现“声音大但听不清”的尴尬局面。

4. 大脑的听觉处理能力下降:
听力损失不仅仅是耳朵的问题,大脑对声音的“解读”能力也会随着时间受损。即使声音被放大并送到了大脑,大脑也可能无法有效地将这些信号转化为清晰的理解。这就像一个接收器接收到了信号,但解码器坏了。
长期听力损失还会导致大脑听觉中枢的“退化”,需要一个适应和训练的过程。

5. 耳垢或助听器故障:
有时候,简单的耳垢堵塞了耳道,或者助听器本身有一些小问题(比如导声管堵塞、电池没电、程序错误等),都会影响声音的传输和效果。

至于身边人说“助听器是骗子”:

这话听起来真的太让人寒心了,但也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

期望值过高: 很多人对助听器的期望值太高了,认为装上助听器就能恢复到正常人的听力水平,或者像年轻时的耳朵一样灵敏。当发现实际效果没有那么神奇时,就会感到失望。
信息不对称: 可能他们接触到的信息不多,或者听了一些不好的传闻,对助听器存在误解。他们看到的是“声音很大但听不清”的结果,而没有理解到其中的复杂性。
经济压力: 助听器价格不菲,如果花了钱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自然会觉得“被骗了”。
个体差异: 确实,助听器并非对所有人都百分之百有效。有些人听力损失太严重,或者耳蜗、听神经受损程度太大,助听器的效果就会非常有限。

怎么看这个问题,或者说我们应该怎么办?

1. 不要轻易放弃,但要调整心态:
助听器是辅助工具,不是“治愈器”。 它的目标是让你在特定环境下(比如一对一交流、相对安静的环境)听得更清楚一些,更方便一些,而不是让你拥有超能力。
理解个体差异的现实。 很多时候,听力下降本身就对听音有永久性的影响,助听器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弥补,但无法百分之百复原。

2. 与专业的听力师进行深入沟通:
直接反馈问题: 把你遇到的具体问题(什么情况下听不清?是特定人的声音?还是所有声音都模糊?噪音大不大?)详细地告诉听力师。
要求重新验配和调试: 很多时候,通过调整助听器的程序、增益、降噪设置,是可以改善效果的。不要怕麻烦,反复沟通直到你觉得有所改善。
了解助听器的局限性: 问清楚你的听力情况,助听器能达到的最好效果是什么,以及还有哪些局限。

3. 进行听觉康复训练:
这就像学习一项新技能,大脑也需要时间来适应和学习如何处理助听器传来的新信号。听觉康复训练(比如在安静环境下反复练习听辨词语、声音)可以帮助提升大脑的听觉处理能力。

4. 注意使用环境:
刚开始配戴助听器,尽量在安静、人少的地方使用,比如在家里的客厅、或者与家人一对一聊天。逐渐适应后再去嘈杂的环境。
学习一些交流技巧,比如让对方说话慢一点、清晰一点,或者面对面交流,利用唇语来辅助理解。

5. 多了解信息,但要辨别真伪:
可以参考一些权威的听力学网站、专业论坛,了解关于听力损失、助听器原理和选配的信息。但也要警惕那些夸大效果、承诺“包治百病”的宣传。

总而言之,助听器不是“骗子”,而是一个精密的科学仪器,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听力状况、助听器的质量、听力师的专业程度,以及你自己积极的配合和适应。 如果你觉得效果不好,请先别急着下结论,而是要找到问题根源,然后和专业人士一起去解决它。那些说“助听器是骗子”的人,更多的是因为没有达到他们不切实际的期望,或者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解。希望这些解释能让你更清楚地看待这个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助听器能解决两类问题:一类是听不到,一类是听不清楚。听不到好解决,放大声音就好了。但更多的人是听不清楚。听不清楚原因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一、助听器本身的问题。这就好比一个10块的耳塞和一个200多的耳塞,一个200多的耳塞和一个200多的头罩式耳机。助听器贵的有一万多一只,便宜的一只1000多,还有那种网购的1、2百的。二、调试助听器的人员能力问题。助听器是调试的。你配眼镜之前是要先测度数,再去配。助听器是配之前测听力,然后验配,然后在反复调试。⚠️是反复调试。现在的助听器行业很乱,很多都是一窍不通的半路出家的大妈大叔来配的,他把听力数据输入调试软件,软件自动调试,他们就说这是调试后的助听器,我们叫傻瓜模式。实际上助听器调试分为好几期:初次佩戴、一个星期、一个月、半年、随时。这些时间不是这么固定,意思是要经历适应过程,稳定后也是随时不舒服随时调试。三、个人情况。大部分人都是听不清楚了,非常影响听力了才会去医院看耳朵。一检查耳聋,没办法就带助听器了。这期间可能已经过了半年甚至很多年。用进废退,长久的听力损失使她逐渐丧失了对文字、对语音的记忆,也就是识别率变差。正常耳朵可以区分每一个音调,每一个音素,听力不好的耳朵不是所有的都听不见,是丧失了对某一些音素、音调的接收。

Ps:写在最后。很多人都觉得助听器很贵,这个不否认。但助听器贵在哪里?一个是所谓的国外品牌,一个是后期的服务。买完助听器后你需要清洗保养助听器,你需要调试助听器,需要维修助听器,其实这些都是在你验配助听器的地方得到的。但现在大部分人只买了个助听器就完事了。 当然,现在的助听器行业也很乱,很多验配师连简单的资格证都没有,测听力也是经过几小时的培训就好了,调试不行有傻瓜模式,也可以随便调调。这一切都导致了大众对助听器的认识不好,不对。耳朵和眼睛一样珍贵,当你要花高额的价钱可以先费时先了解一下这个东西。

以上,个人理解,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user avatar

戴上助听器听到声音大,但是听不清楚,很有可能是助听器的调试不到位。可以去助听器店内做一个声场评估看看戴上助听器之后能听到多少,各频段的补偿能否达到听力图中言语香蕉图范围之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