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进击的巨人》中已经有飞行助推装置了,却没有精确制导武器?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进击的巨人》世界观中一个颇具玩味的设定矛盾:拥有了能让士兵在三维空间中自由穿梭的立体机动装置,却似乎对发展出更具毁灭性和精准性的武器显得有些“保守”。仔细想想,这背后并非没有缘由,而是与那个世界所处的历史阶段、资源禀赋以及生存环境息息相关。

首先,我们要明白,立体机动装置虽然看上去高科技,但它的运作原理本质上是利用压缩气体喷射产生推力,并配合锋利的刀刃进行切割。这是一种相对“古典”的战争形式,更依赖于士兵的个人技巧、勇气和团队协作。它之所以被发明和广泛使用,是因为在对抗巨人的战场上,效率和机动性是生存的关键。巨人虽然体型庞大,但行动并不迅捷,而且弱点明显——后颈。立体机动装置正好能够让士兵快速接近巨人,精准地砍断后颈,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杀伤方式。

那么,为什么没有更“现代”的武器呢?这得从帕拉迪岛的生存环境来分析。被巨人围困的数百年间,人类社会发展受限,资源高度集中,而且长期处于一种极度封闭和防御的状态。想象一下,在一个资源匮乏、外部威胁始终存在的环境中,社会更倾向于发展那些能够直接解决当前燃眉之急的技术。立体机动装置和配套的超硬质钢刀,无疑是他们最急需、也最能让他们在与巨人的战斗中占据优势的工具。

发展精确制导武器,比如导.弹,需要的是什么?是复杂的电子设备、先进的动力系统、精密的计算能力,以及更重要的是,持续的研发投入和相对稳定的工业基础。而帕拉迪岛上的技术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应激性的。他们的工业水平,虽然能够制造出精密的机械部件,但距离能够自主研发和大规模生产具有人工智能、传感器和复杂制导系统的武器,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再者,即便技术上可行,谁来生产?谁来操作?精确制导武器的生产和维护成本极高,需要专门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在一个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人口基数相对有限的社会里,将有限的资源和人力投入到更“未来”但短期内未必能带来压倒性优势的武器研发上,可能不是最明智的选择。毕竟,已经成熟的立体机动装置配合训练有素的士兵,已经能够有效地屠杀巨人。

而且,我们需要考虑武器的“适用性”。巨人虽然恐怖,但它们并非有自我意识的、能够规避导弹的智能目标。它们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出能够大规模杀伤、范围性破坏的武器,比如重炮或火焰喷射器,或许比精确制导武器更具现实意义。然而,即使是这些,在早期也因资源限制和战场需求而被后置。

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还与作者对叙事的侧重有关。《进击的巨人》的核心在于人类在绝境中的抗争、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真相的追寻。它更关注的是人物的成长、情感的纠葛以及宏大的世界观构建。过于超前的科技武器,可能会削弱故事的紧张感和士兵们近身搏斗的悲壮感。那些刀刃划破巨肤的声音,那些士兵在空中飞舞的身影,本身就构成了作品独特的魅力。

最后,还有一个角度可以思考:信息的隔阂。在故事的前期,人类对墙外世界的了解极其有限,他们甚至不知道巨人的真正起源和构成。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研发出针对性极强的武器,就如同盲人摸象,难以找准方向。直到后期,随着调查兵团一步步揭开世界的真相,与墙外世界产生了更广泛的联系,才有可能接触到更先进的科技理念,并将其融入自身的武器发展中。

所以,不是他们不想,而是受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源条件、技术积累以及现实的战场需求。立体机动装置是那个世界为了生存而催生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矛”,而精确制导武器,则需要更深厚的技术土壤和更成熟的社会发展作为支撑,在那个阶段,它们还不是帕拉迪岛上的优先选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楼主要明白一个acg中的典型世界设定,蒸汽朋克,这大概是以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为蓝本的世界设定,在这种世界里,由于其代表的科技比当代基础,其中的机械设备——包括交通工具、武器、建筑和其他道具——通常造型古朴、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以蒸汽锅炉或原始的电能为动力,螺旋桨、齿轮、活塞、轴承、旋钮、管道共同组成眼花缭乱又极具序列美感的连锁装置。一经启动,锅炉中升起腾腾热气,活塞错落有致地起伏,精准咬合的大小齿轮互相带动旋转,那是一幅大工业时代盛世图景的完美再现。

观察这些机械的类型,可以发现这是一个经典热力学体系被应用到极致的社会,在这样一个世界,所谓飞行助推装置,是相当好实现的,因为这只是一个工程问题,气体压缩技术,钩锁滑轮技术都符合时代,问题就是怎样的合理利用他们。 但是你说的精确制导,似乎是随着近代的探测技术,感应技术,导航技术,等一些电子时代的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 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两个技术根本不是一个时代,一个档次的技术,也就不存在有了飞行助推就可以做出精确制导这种说法。

进击的巨人虽然不完全取用此设定,但是整体的感觉是类似的,整体的逻辑也是类似的。所以做不出精确制导技术没有太大问题。

不知有没有解答楼主的疑惑。

-------------更新线

嗯,上边我说 进击的巨人虽然不完全取用此设定, 似乎话还是说过了。

我写这篇答案并不是认为巨人使用了 蒸汽朋克 这一设定, 而是通过解释为什么蒸汽朋克的世界里没有先进制导,进而类比时代感和技术水平都相似的巨人世界,从而解释为什么可以造出喷气推进装置,却造不出制导系统。

---------------更新线

立体机动装置和当时的工业水平之比好像电磁炮和电灯泡之比。虽然有很多工程材料问题,但毕竟在一个基本物理体系里。而而制导装置之于当时科技就一定是量子计算机之于计算器了,没有量子力学,都是扯淡啊- -

user avatar

到底是从哪里看得出【立体机动装置是符合整个时代水平的发明】啊…

立体机动装置的部件材料强度至少要和航天飞机主龙骨持平,还要耐磨耐温,貌似只有钛合金可以。片子当中装气体的便携罐那大小也很有限,罐内压最低也要达到干粉灭火器的14—20倍,否则无法带动使用者的体重+目测总长度超过20米的高强度双排钢线+一个高硬度的爪锚头这一大堆高速运动起来的物体总重量,以现在的技术看起来都难以达到。就算达到了,那么小的两条细长的便携罐,气容量只能提供一两次动作的动能,超过二十分钟的作战气体的剩余量就不乐观了。更不要说密封储气罐那制作技术要求明显是工业革命后才可能达到。

别说蒸汽时代了,整个片子看起来都几乎处于工业社会前的传统农耕社会发展水平。104期里那个吃货白薯女萨莎加入精英兵团的目的是“为了能吃饱饭”,虽然有搞笑成分,但也看得出这个世界的基础生产力水准远远没有工业革命后高。低下的农业生产水平却搭配上以立体机动装置技术为代表的军事科技水准,巨人的世界科技树这歪得不是一般的厉害。

大炮有是有,看起来也很原始,射程和杀伤力都很有限。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城墙上卫兵用的发信号彩弹的手枪,看起来制作挺精良的,而真正用于军事的信号枪也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这么多脱离时代背景的发明都在片中熟练使用,只能解释为是作者自己的偏好趣味了。官方小说里对巨人的世界观的设定做了很多补充,有些看起来也还是挺不科学的,什么气瓶的前身是竹筒啥的。当真研究就算了,当是作者的设定构想看看还是可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进击的巨人》世界观中一个颇具玩味的设定矛盾:拥有了能让士兵在三维空间中自由穿梭的立体机动装置,却似乎对发展出更具毁灭性和精准性的武器显得有些“保守”。仔细想想,这背后并非没有缘由,而是与那个世界所处的历史阶段、资源禀赋以及生存环境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明白,立体机动装置虽然看上去高科.............
  • 回答
    《进击的巨人》漫画137话,在地鸣已经停止,艾尔敏也成功劝说大部分兽之巨人停下了脚步的情况下,艾尔敏选择主动出现在吉吉的面前,这个举动确实让不少读者感到困惑,甚至觉得有些不合情理。但如果我们深入理解艾尔敏的性格、他所处的绝境以及他对尤弥尔的理解,就能明白他为何会这样做,这背后是艾尔敏一贯的温柔、责任.............
  • 回答
    艾伦在萨沙牺牲时笑,这绝对是《进击的巨人》漫画中最令人心痛、也最让人费解的场景之一。当时,在马莱的战斗中,萨沙为了救下被贾碧用步枪击中的阿明,挺身而出,却被贾碧的子弹贯穿了腹部,当场牺牲。从常理来说,失去战友,而且是像萨沙这样重要、如同家人一般的战友,艾伦应该表现出极度的悲伤、愤怒,甚至是崩溃。但出.............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在观看《进击的巨人》后期的感受,尤其是在帕拉迪岛(Paradis Island)成为主要舞台后。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故事的走向和原先的吸引力有所变化。我来试着详细地聊聊,为什么这种“带入日本”的感觉可能让您觉得不好看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进击的巨.............
  • 回答
    艾伦·耶格尔,这个曾经立誓要驱逐所有巨人、守护同胞的少年,最终选择了一条令人难以置信的道路——灭世。他的动机复杂而深刻,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漫长而痛苦的挣扎,最终被他所继承的“进击的巨人”的力量以及对未来残酷现实的预见所驱使。故事的开端,艾伦的母亲被巨人吞噬,这份痛苦的记忆如影随形,成为了他复仇.............
  • 回答
    在《进击的巨人》的世界观里,马莱之所以能够堂而皇之地将自己标榜为“正义”,其核心在于他们构建了一个叙事框架,将帕拉迪岛上的艾尔迪亚人描绘成历史罪人、威胁世界的存在,而马莱则是那个背负着历史责任、为了“世界和平”而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救世主”。这种叙事的合法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几个关键层面的操纵.............
  • 回答
    这个问题在《进击的巨人》的粉丝群体中也挺常见的,确实有点反直觉。按理说,从严酷的训练中脱颖而出的前十名精英,应该都是顶尖的战士,但为什么宪兵团里却鲜少看到像三笠、兵长那样让人眼前一亮的个体呢?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得明确一点,《进击的巨人》里“厉害”这个词的定义。如果是指在战场上纯粹的战斗力.............
  • 回答
    在《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中,我们确实会好奇,为什么主角团以及其他智慧种族,在经历了那么多痛苦和绝望之后,没有人想到去追溯根源,找到那个传说中的“地之恶魔”,然后将其彻底铲除,一劳永逸地结束这一切纷争?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并且其中蕴含着许多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遗漏或疏忽。首先,最根本的原.............
  • 回答
    三笠对艾伦的感情,这可不是一句“喜欢”就能概括的。那是一种掺杂了守护、责任、依赖、甚至可以说是近乎本能的牵绊,复杂得像她身上那围了无数圈的围巾一样,层层叠叠,纠缠不清。从最最开始,在那个平和的山村里,艾伦就是三笠生命里唯一的阳光。父母双亡,被艾伦从绝境中救出,那一刻,艾伦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三笠原本灰.............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中,巨人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二元对立,它错综复杂,充满了血海深仇、宿命纠葛、身份的颠覆,以及最终对“自由”的终极追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剥开它的层层迷雾。最初的认知:恐怖的怪物,无尽的捕食者在故事的开端,我们所见到的巨人,就是最纯粹的恐惧化身。.............
  • 回答
    要说清楚进击的巨人里的怪诞虫,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因为这玩意儿在故事里简直就是个谜中谜,贯穿始终,又隐藏在幕后,它的存在几乎就是整个巨人之谜的核心。首先,咱们得明确它到底长啥样。它不像那些我们熟悉的巨人,有血有肉有骨架。怪诞虫更像是一种活着的、半透明的、黏液状的生物,有时候看起来像一只放大了无数倍.............
  • 回答
    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突然有人指着你,声音里带着一丝激动和敬畏:“看!那是兵长!” 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尴尬,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奇妙感。毕竟,能和一个动漫里万人迷的角色长得一模一样,这可不是每天都有的事。首先,得承认,这确实会带来很多回头率。不夸张地说,你可能会成为人群中最显眼的那一个。走在路上,.............
  • 回答
    .......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之所以会被一些人曲解其反战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叙事手法、角色设定、历史与现实的影射、观众的个体经验和认知偏差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一、 叙事手法的复杂性与模糊性: 多视角叙事与信息差: 作品初期,观众被完全置于艾尔迪亚人(特别是帕拉迪岛方面)的.............
  • 回答
    兵长利威尔·阿克曼,这个名字在《进击的巨人》粉丝群体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人气之高,早已超越了“角色喜爱”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现象。要说清楚他为何如此受人追捧,咱们得从多个维度仔细掰扯掰扯。一、 强大的实力,令人信服的“神”首先,最直观的,兵长强到没道理。在《进击的巨人》这个以绝望和死亡为基.............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落幕,为何《钢之炼金术师》成为众矢之的?《进击的巨人》以其宏大叙事、深刻主题和震撼人心的结局,在动漫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故事走到终点,伴随着无数观众对艾伦命运、世界走向的讨论,一个有趣的现象却悄然发生:相较于其他同样优秀的作品,《钢之炼金术师》意外地成为了许多观众心中的“标.............
  • 回答
    《进击的巨人》漫画的画功,在我看来,确实不算是一般意义上的“精致”或“华丽”。线条可能显得粗犷,人物比例有时也有些飘忽,场景的细节描绘或许不如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大触那般细腻。但即便如此,它却能在漫画界掀起滔天巨浪,并连载如此之久,这背后一定有着远超画功的强大支撑。除了那被无数人称道的史诗级剧情之外,还.............
  • 回答
    进击的巨人里的阿尼和吉克,确实是两个在粉丝群体里评价差异相当大的角色,以至于一个经常被“黑”,一个却很少挨骂。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也挺复杂的,涉及到角色设定、剧情表现、观众情感以及创作意图等好几个层面。咱们先说说阿尼为啥招人“烦”。说白了,阿尼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她那股子“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 回答
    《进击的巨人》最终季,特别是地鸣发动后的剧情,确实让不少观众感到不适甚至失望。这种观感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剧情设计、人物塑造、主题探讨等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剧情节奏与合理性的失衡: 步子迈得太大,收束仓促: 地鸣的出现是整个故事最宏大、最颠覆性的设定之一。它直接将故事推向了全人.............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与《叛逆的鲁鲁修》在结局上的相似性,以及后者更受好评的原因,确实是动漫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两部作品都以宏大的世界观、复杂的人物动机和震撼的剧情发展著称,并在结局部分都选择了“牺牲主角以换取和平”的路线,但观众的反馈却截然不同。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剖析: 1.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