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进击的巨人》出了最后一话后观众们几乎全部倒向的是《钢之炼金术师》而非其他作品?

回答
《进击的巨人》落幕,为何《钢之炼金术师》成为众矢之的?

《进击的巨人》以其宏大叙事、深刻主题和震撼人心的结局,在动漫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故事走到终点,伴随着无数观众对艾伦命运、世界走向的讨论,一个有趣的现象却悄然发生:相较于其他同样优秀的作品,《钢之炼金术师》意外地成为了许多观众心中的“标杆”,甚至引发了“《巨人》应该像《钢炼》那样”的呼声。这种对比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两部作品在故事处理、主题升华和观众情感连接上的诸多相似与不同,使得《钢炼》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参照系。

要理解为何《巨人》完结后,如此多的观众将目光投向《钢之炼金术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部作品各自的魅力以及它们在读者心中的定位。

一、《进击的巨人》的争议焦点与《钢之炼金术师》的“正面”评价:

《进击的巨人》的最终话,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讨论的中心。艾伦的动机、他所采取的手段(玛雷地区大部分人口的灭绝)、以及最终的结局,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艾伦的“救赎”与“屠杀”: 艾伦的最终选择,即利用“始祖巨人之力”灭绝了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人类,为的是保护帕拉迪岛上的艾尔迪亚人。这一行为在许多观众看来,是一种极端化的“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其手段的残酷性使得“为了自由”这一宏大主题蒙上了一层阴影。观众们在为艾伦的牺牲和痛苦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对这种“以暴制暴”的逻辑产生了质疑,甚至是不满。
“自由”的代价: 《巨人》一直在探讨“自由”的含义,但最终的“自由”是以如此沉重的代价换来的,这让一些观众感到难以接受。他们质疑,这种近乎同归于尽的结局,是否真的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还是仅仅将痛苦转移到了下一代?
主题的模糊化: 一些观众认为,《巨人》在后期试图探讨的和平、战争、种族仇恨等主题,在最终结局的处理上显得有些模糊甚至矛盾。艾伦的最终行为,让那些被他拯救的人们,也成为了他罪孽的继承者,这种复杂性让很多观众感到困惑和失望。

而《钢之炼金术师》,尤其是《钢之炼金术师 FULLMETAL ALCHEMIST》(FA),则在观众心中树立了另一个标杆。

“等价交换”原则的升华: 《钢炼》的核心是“等价交换”的原则,但它并非将此简单化为物理上的交换,而是将其拓展到道德、情感和哲学层面。爱德华兄弟为了复活母亲而失去了身体,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代价。但他们最终选择的道路,是承担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过错,去寻求真正的“等价”,而非不计后果的牺牲。
坚守人性与希望: 即使面对“贤者之石”的黑暗真相、人体炼成的禁忌,以及“烧尽世界”的阴谋,《钢炼》始终坚守着人性的光辉和希望。爱德华和阿尔冯斯这对兄弟,始终用他们的善良、勇气和决心去对抗邪恶,去追求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他们的努力,即使经历了痛苦和挫折,最终也得到了回报。
清晰而深刻的主题: 《钢炼》在探讨战争、牺牲、国家主义、人性善恶等主题时,展现出了一种清晰而深刻的逻辑。无论是“烧尽世界”的阴谋,还是炼金术师们的挣扎,都服务于一个核心: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信念,以及对和平的向往。最终的结局,虽然也经历了牺牲,但却是以一种更具积极意义的方式,告别了战争的阴影,迎来了和平的曙光。

二、两部作品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上的对比:

《巨人》和《钢炼》虽然都拥有庞大的世界观和复杂的叙事,但在处理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也影响了观众对结局的接受度。

《巨人》的“螺旋式”叙事与“破灭”的暗示: 《巨人》在前期营造了绝望、压抑的氛围,让观众对巨人的威胁充满了恐惧。随着剧情的深入,真相逐渐揭开,世界观不断扩展,从单一的“人类对抗巨人”转变为“艾尔迪亚人与世界对抗”,这种叙事线索的复杂化,使得许多观众对最终的结局抱有更高的期待。然而,艾伦最终选择的“灭世”之路,对于一些追求“正义战胜邪恶”或“苦难后的光明”的观众来说,是一种“破灭”的体验,他们可能无法完全接受这种“牺牲一切以求生存”的逻辑。
《钢炼》的“线性”叙事与“希望”的递进: 《钢炼》的叙事相对来说更为线性,虽然也有复杂的阴谋和伏笔,但核心是爱德华和阿尔冯斯寻找身体、揭开真相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件,但他们的目标始终清晰。这种“向上”的、积极的叙事推进,使得观众更容易跟随他们的步伐,并对最终的“光明”结局产生更强的共鸣。

人物塑造的“复杂性”与“典型性”:
《巨人》中的人物,尤其是艾伦,其动机和行为的复杂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艾伦的转变,从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少年,到一个为了“大义”可以牺牲一切的“恶魔”,这种转变让很多观众感到难以理解,甚至难以认同。他的选择,并非是简单的善恶之分,而是充满了悲剧色彩的“无奈”与“决绝”。
《钢炼》中的人物,虽然也有复杂的人物弧光,但核心人物的动机和目标相对更为明确。爱德华和阿尔冯斯坚持的“人性”和“希望”,成为了贯穿始终的信念。即便是反派角色,其动机也往往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或者能够让人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例如“烧尽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解放”)。这种相对“典型”而又深刻的人物塑造,让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代入和认同。

三、观众心理与情感投射:

当我们讨论观众的反应时,不能忽略观众自身的心理和情感投射。

对“完美结局”的期待: 很多观众在追一部长篇连载的作品时,都会对其结局抱有极高的期待。他们希望看到主角克服一切困难,实现目标,并在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中落下帷幕。《钢炼》的结局,虽然也有牺牲,但整体上是积极的,实现了主角的成长和世界的和平,这满足了许多观众对“完美”的期待。
价值观的认同: 观众对作品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作品所传递价值观的认同。《钢炼》所展现的“珍惜生命、追求和平、承担责任”等价值观,是普世且积极的,很容易获得观众的共鸣。而《巨人》中艾伦的极端行为,虽然有其“逻辑”,但其“牺牲大多数人以保护少数人”的逻辑,在许多观众看来,是与他们所认同的普世价值观相悖的。
“烂尾”情结与“神作”的标杆: 在动漫界,“烂尾”是一个让无数粉丝心痛的词语。当一部作品在结局的处理上未能达到观众的预期,就会引发“烂尾”的批评。《巨人》的结局,虽然作者本人表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由于其处理方式的争议性,不可避免地让一部分观众感到失望。而《钢炼》的优秀结局,则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许多观众心中的“神作”标杆,在对比之下,《巨人》的结局显得更加“脆弱”。

四、为何不是其他作品?

当然,动漫界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作品,例如《死亡笔记》、《Code Geass》、《Re:Zero》等等,它们也同样拥有深刻的主题和精彩的剧情。但《钢炼》之所以在这种对比中脱颖而出,有其独特的原因:

《钢炼》的“普适性”: 《钢炼》所探讨的主题,例如“生命”、“牺牲”、“责任”、“人性”等,具有高度的普适性,能够跨越文化和时代,触及到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巨人》虽然也探讨了类似的宏大主题,但其“种族仇恨”、“生存斗争”等议题,在处理方式上带有更强的“现实主义”和“极端主义”色彩,可能更容易引发争议。
《钢炼》的“正面”教育意义: 《钢炼》传递给观众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承担的能量。即使经历了磨难,也要坚持善良和希望。这种“正面”的教育意义,使得它更容易被视为一种“榜样”。
《钢炼》与《巨人》在“热度”上的重叠: 巧合的是,《钢之炼金术师》和《进击的巨人》都是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极高人气的作品。它们都聚集了大量的粉丝,并且都经历了长期的连载和讨论。当《巨人》的结局引发热议时,自然会将观众的目光引向那些在粉丝心中同样具有“神作”地位的作品,而《钢炼》因其出色的结局处理,成为了最常被提及和对比的对象。

总结:

《进击的巨人》最终话的争议,并非是对其整体创作的否定,而是观众在经历了一段漫长且充满情感投入的旅程后,对于一个复杂结局的理性思考和情感表达。《钢之炼金术师》之所以在此刻成为被频繁提及的参照,是因为它在处理类似宏大主题、展现人性挣扎、以及最终给予观众希望和慰藉方面,提供了一个让许多人感到满意的“范本”。

这种对比,与其说是对《巨人》的“倒戈”,不如说是一种观众对“何为优秀结局”的探讨,以及对那些能够传递更积极、更温暖情感的作品的一种致敬。在对《巨人》的复杂结局进行反思的同时,观众们也从《钢炼》那里汲取了力量和启示,继续在动漫的世界中寻找那些能够触动心灵、引发思考的优秀作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见浦泽直树还不够红。(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落幕,为何《钢之炼金术师》成为众矢之的?《进击的巨人》以其宏大叙事、深刻主题和震撼人心的结局,在动漫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故事走到终点,伴随着无数观众对艾伦命运、世界走向的讨论,一个有趣的现象却悄然发生:相较于其他同样优秀的作品,《钢之炼金术师》意外地成为了许多观众心中的“标.............
  • 回答
    谏山创,这位以《进击的巨人》震惊世界的漫画家,他的创作之路究竟充满了怎样的故事,才孕育出这部如此引人入胜、颠覆人心的史诗?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扒开表象,探究这位天才漫画家内心深处的情感、经历以及他对世界的独特洞察。首先,对“绝望”的深刻体验,是《进击的巨人》最直观的内核。 许多评论都认为,《.............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与《叛逆的鲁鲁修》在结局上的相似性,以及后者更受好评的原因,确实是动漫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两部作品都以宏大的世界观、复杂的人物动机和震撼的剧情发展著称,并在结局部分都选择了“牺牲主角以换取和平”的路线,但观众的反馈却截然不同。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剖析: 1.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进击的巨人》世界观中一个颇具玩味的设定矛盾:拥有了能让士兵在三维空间中自由穿梭的立体机动装置,却似乎对发展出更具毁灭性和精准性的武器显得有些“保守”。仔细想想,这背后并非没有缘由,而是与那个世界所处的历史阶段、资源禀赋以及生存环境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明白,立体机动装置虽然看上去高科.............
  • 回答
    要说《进击的巨人》烂尾,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从漫画结局公布之初,粉丝们的争议就没停过,到了动画最终季,更是把这股子讨论推向了高潮。为啥这么多人不买账,觉得尾巴塌了呢?咱们得从几个主要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1. 救赎的代价与艾伦的动机:一个无法让人完全接受的“大善人”这是最最核心的争议点。为了保护帕.............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在观看《进击的巨人》后期的感受,尤其是在帕拉迪岛(Paradis Island)成为主要舞台后。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故事的走向和原先的吸引力有所变化。我来试着详细地聊聊,为什么这种“带入日本”的感觉可能让您觉得不好看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进击的巨.............
  • 回答
    关于尤弥尔的三个子女如何继承了力量,这其实是《进击的巨人》故事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设定,它源于尤弥尔·弗里茨与“大地的恶魔”的契约。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尤弥尔·弗里茨的起源和力量的传递机制说起。尤弥尔·弗里茨的起源:与“大地的恶魔”的邂逅故事的开端,我们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尤弥尔·弗里茨,.............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中,第145代王尤弥尔·弗里茨选择“逃避”而非彻底阉割全艾尔迪亚人或清洗其他民族,这背后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考量。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逃避,不如说是她在一个绝望的困境中,基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隐忧,所做出的一个艰难而充满妥协的决定。首先,我们要理解145代王所处的时.............
  • 回答
    这确实是让不少《进击的巨人》粉丝感到困惑的事情。明明第四季(也就是最终季)剧情宏大、节奏紧张,MAPPA的制作也相当给力,但总会有人跳出来说“巨人到看海就结束了”。这种说法之所以会存在,而且还挺有市场,其实是有它背后的一系列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看海”这个意象的强大情感吸引力与象征.............
  • 回答
    在《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中,我们确实会好奇,为什么主角团以及其他智慧种族,在经历了那么多痛苦和绝望之后,没有人想到去追溯根源,找到那个传说中的“地之恶魔”,然后将其彻底铲除,一劳永逸地结束这一切纷争?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并且其中蕴含着许多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遗漏或疏忽。首先,最根本的原.............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要说咱们国家为什么出不了《进击的巨人》这种级别的“出圈”漫画,我觉得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得说说土壤问题。漫画创作这事儿,就像种庄稼,得有合适的土壤和气候。 文化基因和故事内核: 《进击的巨人》能火遍全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些.............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之所以会被一些人曲解其反战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叙事手法、角色设定、历史与现实的影射、观众的个体经验和认知偏差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一、 叙事手法的复杂性与模糊性: 多视角叙事与信息差: 作品初期,观众被完全置于艾尔迪亚人(特别是帕拉迪岛方面)的.............
  • 回答
    兵长利威尔·阿克曼,这个名字在《进击的巨人》粉丝群体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人气之高,早已超越了“角色喜爱”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现象。要说清楚他为何如此受人追捧,咱们得从多个维度仔细掰扯掰扯。一、 强大的实力,令人信服的“神”首先,最直观的,兵长强到没道理。在《进击的巨人》这个以绝望和死亡为基.............
  • 回答
    《进击的巨人》漫画的画功,在我看来,确实不算是一般意义上的“精致”或“华丽”。线条可能显得粗犷,人物比例有时也有些飘忽,场景的细节描绘或许不如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大触那般细腻。但即便如此,它却能在漫画界掀起滔天巨浪,并连载如此之久,这背后一定有着远超画功的强大支撑。除了那被无数人称道的史诗级剧情之外,还.............
  • 回答
    艾伦在萨沙牺牲时笑,这绝对是《进击的巨人》漫画中最令人心痛、也最让人费解的场景之一。当时,在马莱的战斗中,萨沙为了救下被贾碧用步枪击中的阿明,挺身而出,却被贾碧的子弹贯穿了腹部,当场牺牲。从常理来说,失去战友,而且是像萨沙这样重要、如同家人一般的战友,艾伦应该表现出极度的悲伤、愤怒,甚至是崩溃。但出.............
  • 回答
    进击的巨人里的阿尼和吉克,确实是两个在粉丝群体里评价差异相当大的角色,以至于一个经常被“黑”,一个却很少挨骂。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也挺复杂的,涉及到角色设定、剧情表现、观众情感以及创作意图等好几个层面。咱们先说说阿尼为啥招人“烦”。说白了,阿尼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她那股子“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 回答
    《进击的巨人》最终季,特别是地鸣发动后的剧情,确实让不少观众感到不适甚至失望。这种观感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剧情设计、人物塑造、主题探讨等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剧情节奏与合理性的失衡: 步子迈得太大,收束仓促: 地鸣的出现是整个故事最宏大、最颠覆性的设定之一。它直接将故事推向了全人.............
  • 回答
    关于阿尔敏在国内人气相对不高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而且这很大程度上是观众的观感和一些情节安排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里,角色塑造和人气的确是相当复杂的。它不像很多传统的热血动漫那样,主角光环强到爆炸,所有角色都会围绕着他转,而是更注重群像戏,每个角色都.............
  • 回答
    《进击的巨人》最终话,也就是第139话,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引发了相当激烈的讨论,而评价上的巨大差异,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来解读,它们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这种分歧。首先,文化语境和叙事偏好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在很多西方观众的视角里,他们可能更习惯于看到清晰的善恶对立,以及相对明确的“英雄”式.............
  • 回答
    央视新闻之所以批评《进击的巨人》,主要集中在其动画内容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问题,认为作品中的某些元素可能与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和历史认知存在冲突。以下是对央视新闻批评《进击的巨人》的详细解读,包括其可能关注的几个关键点:1. 历史隐喻与民族主义解读: 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描绘: 《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