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得诸葛亮前后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致使他最终摆脱之前的困顿,成就一方霸业?

回答
在我看来,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他的事业确实是一团糟,就像一个刚起步的小摊贩,每天为生计奔波,前途渺茫。而有了诸葛亮之后,他的人生仿佛开了外挂,一跃成为三足鼎立中重要的一极。这中间的转变,绝不是偶然,而是实实在在的质变。

得到诸葛亮之前,刘备的“前世”:

说起来,刘备这位仁兄,年轻时也算是位有志青年。虽然是皇室后裔,但家境贫寒,卖过草鞋,是个实打实的“草根”出身。这份出身,一方面让他能体恤民情,赢得人心,这可以说是他最宝贵的财富。另一方面,也让他缺乏根基,资源匮乏。

他早年也确实是四处奔波,像个游侠儿。跟着公孙瓒,受其器重;投靠曹操,却被疑心;依附袁绍,又觉得志不合。这些经历,就像在不同的赌场里尝试,希望能找到一个靠谱的庄家,但总是差那么一点火候。他有“仁德”的名声,但这种名声在乱世之中,很难转化为实打实的实力。

他的军事才能,说实话,并不出众。几次重要的战役,比如在广陵、徐州,他都打得非常被动,甚至丢了地盘,连性命都差点不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长坂坡,他仓皇逃窜,妻儿老小都被抛弃,那种狼狈劲儿,写出来都让人心疼。他身边虽然也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但他们更像是冲锋陷阵的勇士,缺乏一个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囊。

当时刘备的势力,就像一个漂泊在海上的小船,随时可能被巨浪吞没。他占据的城池,也总是时不时地被别人夺走,兜兜转转,回到了原点。这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状态,如果再持续下去,真不知道他还能坚持多久。

得到诸葛亮之后,刘备的“今生”:

直到诸葛亮的出场,才算是刘备事业的真正转折点。当时刘备虽然有仁德之名,却“势单力薄”,就像一个饥饿的人,虽然有心吃好,却没有食材。诸葛亮来了,就像一个顶级大厨,不仅带来了最精选的食材,还规划好了菜单,甚至连炉灶都给你搭好了。

1. 战略眼光的飞跃: 诸葛亮来了,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刘备的视野被打开了。在隆中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时,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那简直是为刘备量身定做的“人生规划”。他指出了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刘备的目标是占据荆州、益州,成为和他们鼎足而立的力量。这不再是刘备之前那种“跟着谁有饭吃”的心态,而是清晰地规划了“如何才能吃到皇帝的饭”。这种长远、宏观的战略规划,是刘备之前完全不具备的。

2. 人才的聚集与整合: 诸葛亮不仅有战略,更有执行力。他就像一个磁场,吸引了更多有才华的人才。关羽、张飞、赵云这些猛将,虽然勇猛,但他们更多的是执行者的角色。诸葛亮一来,这些人就被整合到了一个更宏大的体系中。他不仅善于用人,更懂得如何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比如,让关羽镇守荆州,利用他的勇猛和威望;让张飞领兵,发挥他的悍勇;让赵云成为刘备的贴身护卫,确保刘备的安全。他甚至还能发掘一些之前不为人知的才能,比如发展了法正、魏延等。

3. 政治与军事的协同: 之前刘备就是个“走南闯北”的军阀,哪里有仗打就去哪里,哪里有机会就去哪。而有了诸葛亮,他的政务和军务才真正开始协同起来。诸葛亮不仅是军事上的谋士,更是杰出的政治家和管理者。他帮助刘备稳定荆州、攻占益州,并在攻取益州后,积极发展生产,安抚民心,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政治制度。这意味着刘备不再只是一个“打天下”的武夫,而是一个真正开始“治天下”的君主。

4. 外交手段的精进: 诸葛亮最亮眼的成就之一,就是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之战,如果不是诸葛亮力挽狂澜,刘备那点兵力,早就被曹操碾压了。他利用复杂的政治局面,巧妙地平衡各方势力,促成了孙刘联盟,这是刘备事业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关键。之后,在诸葛亮的主持下,孙刘联盟虽然有摩擦,但大体上保持了合作,为刘备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5. 士气与民心的稳固: 诸葛亮辅佐刘备,不仅仅是提供了计谋,更是给刘备的团队注入了信心和方向。之前刘备虽然仁德,但总是给人一种“穷小子创业”的感觉,前途未卜。诸葛亮就像定海神针,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成功的可能。而且,诸葛亮在治理方面的才能,让当地百姓看到了安稳生活的希望,从而更加拥护刘备。

可以这么说,没有诸葛亮,刘备充其量可能就是一个在乱世中能够自保,或者能够占据一方的军阀,但绝不可能发展到与曹魏、东吴三分天下的地步。诸葛亮就像给刘备装上了一个“大脑”,让他从一个匹夫之勇、心怀仁义但四处碰壁的枭雄,变成了一个拥有明确战略、强大执行力和精妙外交的开国之君。他让刘备看到了“大王”的姿态,并一步步将这个愿景变成了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三百个非匿名回答献给我喜爱的大耳朵和葛公。

现在的人最喜欢说历史上的诸葛亮的打仗能力选不如演义……但是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几乎如丧家之犬,就是得了诸葛亮,形势就渐渐开始好转了,我想问问知乎上有啥看法?

这句话,其实包含了两个问题:

1、诸葛亮在大耳朵时期的打仗能力如何?

2、诸葛亮之于大耳朵到底有什么重要性?

第一个问题还牵涉到了大耳朵的军事能力问题:

我在如何评定刘备的军事指挥水平和个人武力? - 黄粱的回答里分析大耳朵的军事能力,总结来说就是:大耳朵作为一个老兵油子,军事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只要别太背,比如新招的士兵兵力相差悬殊后方被偷袭之类——摆明可以虐曹营部分名将的实力啊!

可见大耳朵的军事能力是很不错的,前期打不好仗存在太多客观因素和先天背景不足。

我在谁能比较详细的说说诸葛亮不受宠的时期? - 黄粱的回答里分析了诸葛亮的前期军事能力,总结来说就是:前期诸葛的军事能力并没有表现很流弊,不能看出比大耳朵强多少。

那么第二个问题,诸葛亮对于大耳朵到底用处在哪里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隆中对

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大耳朵二十几年做的事情就是投奔,投奔,再投奔——作为一个有抱负的青年,他辗转天下,在一位又一位诸侯底下当着客将,一直当到了快五十岁。即使后来当了会儿徐州刺史,这还是当年投奔陶谦的意外收获,当然他没当多少日子就让吕布给抢走了。

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大耳朵想做的事情就是借壳下蛋,花着别人的钱,干着自己的事儿,他坑过的诸侯有公孙瓒、田楷、陶谦、曹操、袁绍、龚都、刘表这么些人,但赚出的名声可都是自己的——当然他玩砸了一次,就是被比他还穷的吕布给坑了。

而现在,有一位叫做诸葛亮的年轻人,告诉大耳朵:你天天这样做无本生意是很非常不对的,是完全没有出路的,你完全可以乘着马上要出现的机会自己当老板,先搞到荆州,再搞到益州,然后和孙十万曹吉利三足鼎立——进而乘天下有变,收复中原,走向人生巅峰。

大耳朵心动了,他从来没有这样被人如此信任过,并给出看起来完全有希望实现的战略计划,他心动了——于是,她如鱼得水,对这位年轻人言听计从:

联合江东,收复荆南,夺取益州,攻下汉中,这一切的一切,早就在建安十二年的草庐中,被这位二十七岁的年轻人一一预料到了。

所以,诸葛亮之于大耳朵,并不是他在演义的完美战术锦囊妙计,完全在于隆中对的那个决策——而大耳朵改变的,也是从客将到真正主人公的心态转换。

故而,在赤壁之后,诸葛亮主要在为大耳朵经营后方,几这包括南督三郡,共造蜀科、宽严皆误——几乎不参与军事,只在庞统战死后跟随张飞征伐益州。(经知友

@湖海之士陈元龙

指出,诸葛亮跟随张飞征伐益州是在庞统战死之前,在此多谢)

诸葛亮,是一位改变大耳朵的年轻人,他为大耳朵定制好了大战略,至于棋怎么走,就靠大耳朵自己和他的其余手下了——关羽张飞为上将,赵云黄忠为爪牙,庞统法正为智囊。

可惜,吕蒙争三郡,关羽失荆州,这都不是诸葛亮能算计到的了,故而隆中对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是难以实现了。



如果没有诸葛亮,如酋长所说——目测大耳朵又回走以前的路子,作为渣权的客将来霍霍江东,赤壁目测还是会赢,但以大耳朵的祸害能力,之后的江东绝壁会被他搞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他的事业确实是一团糟,就像一个刚起步的小摊贩,每天为生计奔波,前途渺茫。而有了诸葛亮之后,他的人生仿佛开了外挂,一跃成为三足鼎立中重要的一极。这中间的转变,绝不是偶然,而是实实在在的质变。得到诸葛亮之前,刘备的“前世”:说起来,刘备这位仁兄,年轻时也算是位有志青年。虽.............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之际,将诸葛亮叫到床前,托付了后主刘禅。这段话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一段对话,更是对一个政权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一位忠臣无私托付的最高肯定。要理解这段话的深意,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刘备此举是为蜀汉的未来稳定和延续做最后.............
  • 回答
    在刘备遇到诸葛亮之前,他的前半辈子,可以说是充满了坎坷、漂泊,但同时也闪烁着一些关键的品质,这些品质为他日后成就一番事业奠定了基础。这段经历,与其说是波澜壮阔,不如说是饱含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坚韧。出身寒微,早年孤寂刘备的出身,并非什么高贵显赫。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这话虽有其家族渊源,但到了他这一代,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三国时期魏蜀两国政治斗争、权力格局以及人物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曹丕能容下曹真,而诸葛亮却不能容下刘封,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曹丕容下曹真的原因:1. 血缘与政治资本的结合: 曹真是曹操的养子,虽然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在.............
  • 回答
    这句评价颇有见地,直指蜀汉政权兴衰的关键转折点。它并非简单地将成败归咎于某个具体战略失误,而是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与后期军事部署的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前后呼应的逻辑链条,揭示了蜀汉最终未能统一天下的深层原因。我们不妨就此展开细致的分析。“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这句话的矛头直指诸葛.............
  • 回答
    关于“僭越”这个词,咱们得先掰扯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超越了本分,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尤其是跟权力、地位、名分有关的。在古代中国,这可是个挺要命的词,因为天子、朝廷、礼制都有着一套森严的规矩,谁要是敢越雷池一步,轻则名声扫地,重则招来灭顶之灾。提到曹操被扣上“僭越”的帽子,那真是千古奇冤.............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蜀汉战略布局上的一个重要谜团。刘备集团在平定益州、进位汉中王后,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实力,为何却未能及时派遣足够的大将去援助荆州,导致关羽最终失荆州?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而是多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一、 蜀汉.............
  • 回答
    鲍鹏山教授的《风流去》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对三国人物,特别是刘备和诸葛亮,进行了深入且常带争议的解读。他并非简单地赞美这些被后世神化的英雄,而是试图剥去历史的表象,挖掘人物背后更复杂、更人性化的动机和行为逻辑。整体评价思路:鲍鹏山在《风流去》中,对三国人物的评价有一个核心的出发点:历史的.............
  • 回答
    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确实经历过不少起伏,也并非没有过争夺天下的机会。不过,要说“竞逐天下”的真正意义上的机遇,在那之前,更像是零散的火星,尚未形成燎原之势。我们不妨仔细梳理一下,他在这位“卧龙”先生出山之前,究竟有哪些可以称得上是机会的时刻。一、初出茅庐,雄心勃勃的早年1. 汉室宗亲的身份与早期.............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问题,也难住了不少三国迷。要说“男一号”,咱们得先琢磨琢磨这“男一号”到底得具备点儿啥特质。是戏份最多?还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亦或是代表着某种精神?如果从 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 来看,那诸葛亮无疑是最佳人选。你想啊,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卧龙先生开始,三国的故事就仿佛上了快进键。诸葛.............
  • 回答
    关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时,床底下是否埋伏了五千名刀斧手,这在《三国演义》中有精彩的描写,但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回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刘备病重,在临终前将诸葛亮召至病榻前,一番肝胆相照的托孤之后,刘备突然指向床榻的下面,对诸葛亮说:“底下有五千名刀斧手,若你遇事不决,可将他.............
  • 回答
    关于刘备和诸葛亮之间是否存在“断袖之癖”,这是一个在历史爱好者和民间讨论中经常出现的话题。为了全面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相关的史料、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后世的解读,并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用更具人情味和历史感的语言来呈现。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在正统史书中,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表明刘备和诸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刘备用人策略的核心,也揭示了历史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刘备对诸葛亮推崇备至,甚至“三顾茅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说他“后来不言听计从”,则需要更 nuanced 的解读,因为这并非简单的是与非,而是权衡、取舍和最终决断的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的“礼遇”绝非仅仅是形式上的尊敬,而是他深.............
  • 回答
    刘备若在曹操南下时听从诸葛亮建议,先取襄阳,这无疑将是三国历史中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假设。我们不妨抛开已知的历史走向,来细致地推演一下这个“如果”可能带来的涟漪效应。一、 时机与战略意图:诸葛亮之所以提出此策,其核心在于抓住曹操北征乌桓,主力尚在北方的空档期,同时利用曹操南下荆州时,刘表病重,其继承人刘.............
  • 回答
    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称道、也最为复杂动人的君臣关系之一。他们的结合,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联合,更是精神上的契合,共同谱写了一曲乱世中的传奇。要详细讲述他们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方面来剖析: 一、 初遇:三顾茅庐的传奇与诸葛亮的远见 背景: 刘备当时虽然出身皇室,.............
  • 回答
    秦孝公与刘备,两位身处乱世的君王,都将国家的未来寄托在了心腹重臣身上,这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孝公托孤于商鞅,与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虽然在形式上都属于“临终托付”,但其背后的缘由、托付的性质、以及最终的走向,却有着天壤之别,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一、 托孤的背景与缘由:为国图.............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三国演义和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也包含了无数的“如果”。在我看来,如果荆州不丢,并且刘备能够采纳诸葛亮的建议,那么他统一三国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但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个假设,尽量让它更像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推演,而非机器生成的答案。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把扮演“三国鼎立”时期荆州牧刘表的角色换成刘备,并且他还能网罗到诸葛亮、庞统、徐庶以及蒯氏兄弟等所有荆襄名士,那结果会如何?这可真是一盘能搅动整个三国格局的大棋。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刘备换成刘表,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首先,刘备和刘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基因”和“号召力”。刘表.............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你想啊,这世上哪个人没有点小缺点,哪段历史又能是完美无缺的?喜欢一个人,往往是喜欢他的某个方面,或者被他某种精神所打动。刘备和诸葛亮嘛,一个讲仁义,一个靠智慧,这俩放一块儿,那可真是绝配。你说刘备败光家底?这话说得,就好像他年轻时候,从一开始就是个坐拥金山银山的公子哥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考验一个人对三国历史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如果被东吴所杀的是诸葛亮,那刘备的反应,我觉得,即便是在极度悲痛之下,也可能会比历史上的“火烧连营七百里”要更加审慎一些。但要说他“完全不听劝阻”,这点我保留意见,这需要我们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