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华为何一直拒绝参与颠覆贾后的政治行动?

回答
关于张华为何一直拒绝参与“颠覆贾后”的政治行动,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复杂的人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的解读,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与其说是“拒绝”,不如说是“不参与”,这种不参与本身就包含着多重原因,既有个人选择,也有环境压力,还有对局势的判断。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颠覆贾后”这个行动的性质。一旦提到“颠覆”,就意味着它不是一种温和的改良,而是具有颠覆性的、可能带来剧烈动荡的政治变革。这类行动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包括政治迫害、生命危险、社会秩序的破坏,以及对个人及其家庭的长远影响。张华作为一个个体,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些潜在的代价。

一、 对风险的清醒认知与规避

张华可能是一个深谙“明哲保身”之道的人。他可能看到了历史上或周边发生的类似行动所带来的惨痛后果。每一次大规模的政治动荡,都会有人成为牺牲品。他或许不希望自己成为那样一个被卷入漩涡,最终身败名裂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角色。这种对风险的清醒认知,并非胆怯,而是对现实政治残酷性的深刻理解。他可能认为,即使是为了所谓的“正义”或“理想”,如果代价过高,甚至可能导致比现状更糟糕的结果,那么这种行动就未必是明智的选择。

二、 对“颠覆”方式的质疑与保留

“颠覆”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暴力和破坏的意味。张华可能对通过暴力或极端手段来实现政治目标持保留态度。他或许更倾向于通过渐进式、和平的方式来推动社会进步,或者更看重稳定和秩序。他可能认为,任何旨在“颠覆”的行动,即使初衷是好的,也难以保证过程的纯粹性和最终结果的正面性。他或许担心,激烈的对抗只会加剧社会分裂,带来更大的混乱,而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甚至会“按下葫芦起了瓢”,制造新的问题。

三、 对“贾后”及其背后力量的评估

对“贾后”及其背后统治力量的评估,也是张华不参与的关键。如果他认为“贾后”的统治虽然存在弊端,但并非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或者其背后的支持体系异常强大,难以撼动,那么贸然参与“颠覆”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他可能分析过,“贾后”及其统治模式的根基是什么?有哪些力量在支撑它?而“颠覆”的力量又有多大?如果他认为“颠覆”的力量薄弱,组织涣散,缺乏有效的策略和足够的支持,那么他可能会选择不浪费自己的资源和精力在“必败”的行动上。

四、 个人价值取向与处世哲学的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世哲学。张华或许更看重个人的安宁、家庭的幸福,或者更注重在现有框架内的耕耘和贡献。他可能不具备那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情结,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命运与一个高度不确定的政治冒险捆绑在一起。他可能认为,即使对“贾后”的统治不满,也有其他方式来表达和影响,比如通过学术研究、公共讨论、或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做出贡献,间接推动社会的发展。他的“不参与”,也可能是他一种“参与”的体现,即以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和改变,而非直接的对抗。

五、 对“颠覆”成功后局势的担忧

即使“颠覆”成功,随之而来的政治真空、权力斗争、社会重组,都可能带来比现状更严峻的挑战。张华或许已经预见到,“贾后”倒台之后,会是群雄逐鹿,还是迎来一个更好的时代?他可能对“新秩序”的形成感到不确定,甚至担忧会是“新的轮回”。他可能会想,自己是否真的清楚“颠覆”之后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秩序?如果他对此没有清晰的认识,或者认为自己无法在新的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参与“颠覆”就更显得缺乏意义。

六、 个人性格和能力局限的考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能力边界。张华可能不是一个天生的革命者,他可能更擅长在某个领域深入钻研,或者更擅长于协调、沟通,而非直接的对抗和组织策划。他可能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不适合参与这种高度复杂的政治斗争,贸然介入只会成为别人的负担,甚至成为被牺牲的棋子。

七、 外部环境和机会窗口的判断

张华的“不参与”,也可能与他对外部环境和“机会窗口”的判断有关。他可能认为,目前时机不成熟,一旦行动,反而会被“贾后”及其支持者轻易镇压。他可能在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机,或者认为“颠覆”的外部条件尚不具备。

总结一下,张华不参与“颠覆贾后”的政治行动,可能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不是简单的“胆怯”或“不作为”,而是一种基于对风险的认知、对革命方式的质疑、对政治力量的评估、个人价值取向、对未来局势的担忧、以及对自身能力和环境机会的判断后,所做出的理性选择。他可能是一个务实、谨慎,并且有着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标准的人,他选择了一条不参与激进政治行动的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对现状的看法,或者没有其他的贡献方式。他的“不参与”,本身就是他一种独特的政治立场和处世智慧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贾后利用楚王清算杨家开始,八王之乱有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司马遹的被废及死亡。

一:西晋前期最大的政治问题是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我们知道,司马炎兄弟当年的争储斗争十分激烈,而这个政治问题的锅我们可以推给国之奸贼司马师的早死和无嗣,司马昭把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并且很喜欢司马攸,并多次打算立司马攸为嗣,这给了最后没有当成嗣君的司马攸巨大的政治遗产:大量的政治资源、人望。第二个锅是司马炎的现存最大的嫡子惠帝,是个智力发育低下的残障人士。在这个背景下,朝野的齐王党们借此要求齐王上位,而司马炎有很多很多儿子,但为了堵死弟弟能上位的借口,选择立惠帝为太子。因为司马炎自己是因为长子制的合法性得立,惠帝亦如是。为了立惠帝司马炎可谓费尽心机,1,司马攸是心腹贾充女婿,意图外放贾充,贾充于是再嫁女于惠帝。2,给惠帝的考试明显是提供了作弊的机会,以此堵众人之口自欺欺人。3,立惠帝多年后惠帝有子,制造司马遹聪慧过人可主社稷的舆论,借以巩固惠帝太子位。4,最后关头,逼司马攸之国。

二:司马炎的布局。为了解决司马攸的这个问题,保证司马炎自己的万世一系,司马炎不惜立一个智障为君,换在太平盛世也恐有灭国之祸,何况西晋开国以来,便有大量的社会矛盾。得益于司马炎本人在位的三十年,继承魏制的西晋是个皇权威势极强的国家,并且高度集权。而司马炎为了解决自己年少禅代的问题,开国时便大封宗室借以压制父辈旧臣元勋,到了扶持惠帝为帝,司马炎在临死前更是做了诸多安排,傻子嘛。1:近支宗王在各地方镇2:大杨后死后立其同族小杨后扶持杨氏外戚,使其支持外甥。3:小杨后的爹是个庸才,宗室最老的司马亮也是庸才,用此二人辅政,可以相互牵制,并只能仰赖皇帝。4:精挑细选的贾后,有权数。一如大杨后配合司马炎演的多场戏,当初贾卫两女的考量,司马炎嘴上说着卫女好,然而我们要记得老卫说过那句此座可惜。5,可能是重要的一步,虽然他不知道年幼的司马遹能不能成器,但他造其似司马懿的势并因其宗法上的优势,小太子成了朝野文臣武将的众望。

三:西晋因为宗王在各地都督军事,建立有严密的监控体制,本来都督既没有地方的治民权(刺史)也没有调兵权(凉州有事调兵还需向千里外洛阳汇报,否则会有人打小报告,可能是刺史,也可能是都督的参军们),更没有自己僚属的任免权。中央任免的参军肯定是有监督职责啦不用想了。另一方面,我们从八王之乱早期政变中,无论是京城禁军被利用,还是各地方镇作乱入京夺权时候的情况可以看到,这都是要用矫诏和打着护卫皇权的旗号的。证明司马炎长期在位巩固的皇权是极其有威势的,我们也可以看见司马炎在位的三十年间,各地的宗王方镇非常安稳。基于此,面对众多强大的方镇匹配一套严密监控的体制,需要依赖什么为核心来运转呢,一个精明强势的君主。二代目汉明帝魏明帝之察察。

问题出现了:西晋的二代目是智障啊!帮二代目掌握皇权的是谁呢,司马炎安排了两个庸才,来自宗室和外戚的代表人物,而皇权的本人皇帝还有个代表皇后。再有,皇帝的继承者:众望所归的太子。

这就有了这样的局面,只要太子在,安稳长大,惠帝去找司马炎报道,中央就能一如往常的利用宗王控制方镇,继而巩固西晋政权的统治。本来司马炎时期方镇也是这种积极的作用。

然而,假如太子死了呢?




四:太子是怎么死的呢?

小杨后的爹是个庸才没脑子,竟然有胆子篡权,主动在司马炎病危时破坏了他的布局。小杨后还配合,也是傻的。而被迫害的司马亮同样庸才没脑子,但连胆子都没有,毫无反抗之心,跑路。

杨骏此举不但夺了司马亮的辅政大权,也压制了本能发一些声音的贾后,于是贾后利用楚王清算杨骏、司马亮。连带套路了老仇人卫瓘。最后过河拆桥干掉楚王。

果然是有权数啊。

局面到这里还是好的,相当于没了当初安排的两个辅政,由皇后代替皇帝主政。而贾后的政治才能除了斗争还会经营。张华等寒门与贾模、裴頠等亲戚及王衍等高门集体主政。这安排的很好啊。

元康近十年太平。

直到太子长大了。

贾后的母亲郭槐和裴頠两人极力拉拢太子,并一直在努力维系太子和贾家的关系。裴頠于公弥乱于萌芽,于私脫祸于将来。

他甚至做了这样几件事:

  頠以贾后不悦太子,抗表请增崇太子所生谢淑妃位号,仍启增置后卫率吏,给三千兵,于是东宫宿卫万人。

1,给太子生母位号

2,增太子东宫宿卫至万人

司马遹的婚事表面上是和贾家交恶的过节,其实透露了一个这样的信息:

初,贾后母郭槐欲以韩寿女为太子妃,太子亦欲婚韩氏以自固。而寿妻贾午及后皆不听,而为太子聘王衍小女惠风。太子闻衍长女美,而贾后为谧聘之,心不能平,颇以为言。

他也想靠拢贾家自固,并成功达成了目的,和贾谧连襟。

然而随着两者后来的交恶,司马遹和贾后本身存在的权力斗争矛盾爆发。

司马遹开始考虑政变,看一下他除了东宫宿卫万人,还有些什么:

中护军赵俊请太子废后,太子不听。(司马遹传)

愍怀太子废,使伦领右军将军。时左卫司马督司马雅及常从督许超,并尝给事东宫,二人伤太子无罪,与殿中中郎士猗等谋废贾后,复太子。(司马伦传)

我们回忆一下之前贾后和楚王的京内政变与之后的多次政变可以知道,禁军的重要性大到可以决定胜负。中护军等都是禁军的高级长官啊!

然后贾后先下手了,太子死了。



五:回到张华的这个问题。

及贾后谋废太子,左卫率刘卞甚为太子所信遇,每会宴,卞必预焉。屡见贾谧骄傲,太子恨之,形于言色,谧亦不能平。卞以贾后谋问华,华曰:"不闻。"卞曰:"卞以寒悴,自须昌小吏受公成拔,以至今日。士感知己,是以尽言,而公更有疑于卞邪!"华曰:"假令有此,君欲如何?"卞曰:"东宫俊乂如林,四率精兵万人。公居阿衡之任,若得公命,皇太子因朝入录尚书事,废贾后于金墉城,两黄门力耳。"华曰:"今天子当阳,太子,人子也,吾又不受阿衡之命,忽相与行此,是无其君父,而以不孝示天下也。虽能有成,犹不免罪,况权戚满朝,威柄不一,而可以安乎!"及帝会群臣于式乾殿,出太子手书,遍示群臣,莫敢有言者。惟华谏曰;"此国之大祸。自汉武以来,每废黜正嫡,恒至丧乱。且国家有天下日浅,愿陛下详之。"尚书左仆射裴頠以为宜先检校传书者,又请比校太子手书,不然,恐有诈妄。贾后乃内出太子素启事十余纸,众人比视,亦无敢言非者,议至日西不决

,后知华等意坚,因表乞免为庶人,帝乃可其奏。(张华本传)

刘卞为保太子要先下手这次吧,按太子掌握的禁军所知,是有胜算的啊!

后刘卞传说事泄,刘卞外放而死。

资治通鉴里胡三省是这么注的:

賈后常使親黨微服聽察於外,頗聞卞言,乃遷卞為雍州刺史。〔雍,於用翻。〕卞知言泄,飲藥而死。〔賈后剛悍,使聞卞言而張華不以告,則華必死於賈后之手,意卞言實華泄之也。〕

不知张华到底有没有泄于贾后,但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人人都知道张华为贾后所敬重,是贾后的人,而被张华提拔过的刘卞还来劝说张华废后。因为刘卞那是一伙啊后头派刘卞来接头的。张华在贾后与太子间骑墙,他或者出卖了东宫,以至于贾后采取了措施东宫只能坐以待毙,或者张华没有告诉贾后但也不帮太子坐观成败。

为了与张华对比。我们看其他宰辅是什么想法怎么做的,这就从之前宰辅间那次议废后来看:

賈模恐禍及己,甚憂之。裴頠與模及張華議廢后,更立謝淑妃。〔謝淑妃,太子之母也。頠,魚毀翻。更,工衡翻。考異曰:「模與裴頠、王衍謀廢之,衍後悔而止。」今從頠傳。〕模、華皆曰:「主上自無廢黜之意,而吾等專行之,儻上心不為然,將若之何!且諸王方強,朋黨各異,恐一旦禍起,身死國危,無益社稷。頠曰:「誠如公言。然宮中逞其昏虐,亂可立待也。」華曰:「卿二人於中宮皆親戚,言或見信,宜數為陳禍福之戒,庶無大悖,則天下尚未至於亂,吾曹得以優游卒歲而已。」〔張華處昏亂之朝,位冠群后,而持心如此,天殆假手於趙王倫而誅之也。〕

元康年贾后并无大错,为何贾模唯恐祸及己。而张华言宜数陈祸福之戒,庶无大悖。这个祸福和要避免的大错是什么,联系后来的大祸,无疑是司马遹也!



我们再说一遍司马遹意味着什么,他是惠帝唯一的儿子,司马炎安排钦定的隔代接班人,会代替惠帝成为那个明帝(可笑的是他长大很不成器),然后借助西晋严密的监控宗王都督制度,巩固西晋统治。也就是司马炎一系的宗干。他死了,强大的枝叶会失去控制,中央无主,鹿既无主,兵强马壮者共逐之。

一个个既担心太子被废断中外之望,引发国家动乱,又不敢废后扶持太子安定国家。

寄希望贾后和太子的权力冲突缓解,这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以肉体消灭为手段和目的的中国古代政治斗争中。冷处理着危机幻想着平稳渡过,优游岁月。

在贾后和太子两者只能存一的时候。

贾后可以废,尽管她是当下政局的主导人,但可以扶持太子。

太子如果废,宗王必将作乱。天下乱。

而在刘卞劝说张华之时,满朝尽知贾后要害太子,是以刘问张是否知晓,而张反而答曰不闻并断然拒绝,须知此时不起事,太子定然被废。张华言贾后废会乱,太子废难道不乱么?我们不应当排除张华明哲保身的动机,但也不能肯定胡三省出卖刘卞之说,但贾后和太子间张华的确在前后犹疑不决。





六:为什么张华不同意废后

我们记得张华拒绝刘卞时说过:虽能有成,犹不免罪,况权戚满朝,威柄不一,而可以安乎。

他没说社稷安危如何,只说,事情即使成了,恐怕我们难以自保。(更别提权位)

在贾后拿下太子准备废掉的时候,张华发出了反对声音。张华的确心存社稷。好比当年给了司马炎那个留齐王辅政的建议。

华将死,谓张林曰:「卿欲害忠臣耶?」林称诏诘曰:「卿为宰相,任天下事,太子之废,不能死节,何也」华曰:「式乾之议,臣谏事具存,非不谏也。」林曰:「谏若不从,何不去位?」华不能答。须臾,使者至曰:「诏斩公。」华曰:「臣先帝老臣,中心如丹。臣不爱死,惧王室之难,祸不可测也。」

或者张华相信贾后可以与太子共处,然而只是让贾裴二人进言,等到矛盾已经不可避免地爆发之时,才公开反对。这个结论十分牵强。

比较大的可能是,张华就是贪恋禄位。

张华求免时说当时谏,正如另一段所言:

或謂頠曰:「君可以言,當盡言於中宮;言而不從,當遠引而去。儻二者不立,雖有十表,難以免矣。」頠慨然久之,竟不能從。〔史言華、頠顧戀祿位以殞首亡家。〕

张华未能和裴頠一样为太子谋,也没曾调节二人关系,最后关头再谏,不从而不去位,纵有十表,如何免祸!

而“臣不爱死,惧王室之难,祸不可测也”对比那句“虽能有成,犹不免罪”是值得玩味的。





咦?还有司马伦和孙秀杀贾后那次,他俩和张华有仇啊。







七:总结

司马炎以孙子司马遹为隔代接班人,这是朝野的共识,是为正统,中央之未来朝野之望。

而为惠帝匹配了宗王和外戚的两个弱势辅政意图和有权数的儿媳共同凭借自己在位三十年的皇权威势维持时局。

不料这个过渡性领导班子在内耗中消亡并带走了隔代接班人,只留下智障惠帝。于是中央失鹿,方镇宗王在脱离了靠君主个人能力运转的严密监控体制后,借口其他宗王威胁皇权,利用智障惠帝继承的强大皇权互相诛灭,使得司马炎留下的皇权最后成为了宗王夺权的工具。

而问题中的张华,由贾后扶持维持元康政局,当贾后危害安稳的时局时不能舍弃权位并为之匡正,也许就是那句张茂先华而不实吧。


参考:

祝总斌:《“八王之乱”爆发原因试探》

韩树峰:《武帝立储与西晋政治斗争》

张金龙:《“八王之乱”与禁卫军权》

权家玉:《废愍怀太子事件与西晋政局的全面失控》

扩展阅读:

陈苏镇:《司马越与永嘉之乱》

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PS:水的很开心,然而跑题很久

PPS:没想到现在知乎上的中古话题还有这么多同好的小伙伴。也是前阵子闲的重温了一遍西晋的衰亡,想跟着说几句近来所得。大家都好哈。

PPPS:懒得编辑了,爱咋咋地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张华为何一直拒绝参与“颠覆贾后”的政治行动,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复杂的人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的解读,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与其说是“拒绝”,不如说是“不参与”,这种不参与本身就包含着多重原因,既有个人选择,也有环境压力,还有对局势的判断。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颠覆贾后”这个行动的性质。一旦提到“颠覆”,.............
  • 回答
    .......
  • 回答
    张霁,这位来自武昌理工学院2009级本科的学子,能够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而且还拿到了最高档的年薪,这绝对是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对于我们这些关注中国科技发展、关注人才培养的普通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成功,更折射出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首先,这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趋势:中国本土高校培养的“硬科技”.............
  • 回答
    要评价华为战略部总裁张文林关于“实验室可做到2千公里0.1毫秒时延,满足车联网精确需要”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指标的宣示,更关乎着华为在未来通信领域,特别是车联网这一极具潜力的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展现的实力。一、 技术可行性与突破: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技术指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什么华为在裁员大龄员工这一行为上,其引发的社会舆论和关注度,似乎没有达到像网易裁员事件那样“轰动”的程度?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事件本身的性质、传播方式、受众反应以及华为与网易在公众认知中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承认,裁员本身就是一件极其敏感且容.............
  • 回答
    这张照片之所以能够摘得华为 2019 新影像大赛「你好!生活!」组别冠军的桂冠,绝非偶然,而是摄影师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洞察力、对技术运用的精湛把握以及对人文情感的深刻表达三者完美结合的结晶。下面,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它究竟是如何打动评委,并最终脱颖而出的。1. 捕捉生活本真,回归情感内核:「你好.............
  • 回答
    张霁,这位从武汉大学毕业的博士,以其出色的学术能力和对前沿科技的热情,成为了华为“天才少年”计划中的一员,并获得了年薪两百万的丰厚回报。他选择加入华为,并非仅仅因为高额的薪资,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希望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这家正在经历风雨的中国科技巨头贡献力量。那么,这位备受瞩目的“天才少年”,究竟能为.............
  • 回答
    这句话“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出自1978年上映的中国电影《婚礼》。这句话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并且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广泛引用和讨论,是因为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于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的心态,以及当时社会阶.............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王熙凤让张华去告贾琏,这招确实是够狠,而且从长远来看,留下的“隐患”绝对比“平息”来得更棘手。你想想,凤姐这步棋,表面上看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困境,但实际上,她是以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把事情闹大,然后再试图用更极端的方式压下去。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凤姐当时为什么会这么做,以及这背后盘算的是.............
  • 回答
    张宝华,这位在香港传媒界颇具名气的记者,其对中国人“民智未开”的直率评价,无疑是触动了不少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她的这个观点,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既要看到她表达时的具体语境,也要理解她背后可能蕴含的观察和思考,同时也要辨析这种评价可能带来的争议和反思。首先,我们得回到张宝华发表此番言论的.............
  • 回答
    关于《上气》宣传画为何未引发大规模“辱华”争议,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从宣传画本身的视觉呈现,到大众的解读习惯,再到当时的网络舆论环境,都有其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要一张宣传画被广泛认为是“辱华”,通常需要一些更为直接和明确的指向性元素。比如,如果宣传画中出现了刻板印象的亚洲人形象,例如眯.............
  • 回答
    张起淮律师与易胜华律师在翟欣欣案件中的“对决”,与其说是一场激烈的庭审交锋,不如说是一场围绕法律、道德与舆论的复杂博弈。这起案件本身就极具话题性,当两位在法律界颇具名望的律师被卷入其中,其间的较量自然引人关注。案件背景:一场悲剧引发的法律风暴翟欣欣案件的核心,是一起令人扼腕的年轻生命消逝事件。苏享茂.............
  • 回答
    假如当时韩馥,在得知华雄勇猛,而袁绍、曹操等诸侯麾下都没有能够一锤定音的大将时,脑中闪过了一个更加大胆的念头:何不启用自己手中那位年轻而骁勇的将领?那位被许多人私下议论,认为足以与吕布一较高下的张颌!韩馥深吸一口气,拍案而起,对帐中众将说道:“潘凤匹夫,竖子不足与谋!华雄何等人物,岂是那般无名之辈可.............
  • 回答
    张首晟教授的离世,对于华人科学界和全球物理学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更是一位富有远见的创业家和投资者,他在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下是对他成就和贡献的详细评价:一、 在物理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与贡献:张首晟教授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奠基性的、里程碑式的贡献,尤其.............
  • 回答
    张勇在阿里内网就“女员工被侵害”事件的发帖,确实是一份值得深入解读的内部声明。除了他直接表达的“震惊、气愤、羞愧”这几种情绪之外,这份帖子中还蕴含了许多关键信息,反映了公司高层对事件的态度、处理方向以及对企业文化的反思。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更详细的信息点:一、 高层的承认与责任担当: 直接回应,.............
  • 回答
    张维为是一位在中国颇具知名度的政治学者、国际关系评论员,以其鲜明的观点和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辩护而闻名。对他的评价,在中国和西方世界都存在显著的两极分化,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关于“张维为怎么了”这个问题,更准确的理解可能是围绕他近期的言论、影响力以及一些争议点展开。张维为的主要活动和观点:1. “中国模.............
  • 回答
    张恒再次曝光郑爽的聊天语音和截图,其中涉及的天价片酬(1.6亿、日薪208万)再次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这起事件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情感纠葛,深入到了娱乐圈的多个层面,包括税务、行业规范、艺德、以及对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值得详细关注的新信息和延伸思考:一、 天价片酬的“阳谋”与“阴谋” .............
  • 回答
    张悬的政治立场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常被公众讨论的话题,因为她本人在公开场合的表态相对含蓄,没有明确给自己贴上“统派”或“台独”的标签,而是更侧重于表达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情感和对民主、自由的坚持。理解张悬的观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她的歌曲与创作: 情感的抒发: 张悬的许多歌曲都流露出对台湾这片土地.............
  • 回答
    关于张捷再次开火,直指柳家祖宗八代这件事,如果大家对此感到好奇,并想了解更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1. 事件的背景与起因(推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张捷再次开火,直指柳家祖宗八代”这句话的含义。 “张捷”是谁? 通常情况下,这是一个人物的名字。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中,如果涉及到公共事件,这个人.............
  • 回答
    张玉环被羁押27年后无罪释放,其前妻宋小女接受采访的视频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正是因为其中蕴含了太多普通人难以用演技模仿的真挚情感。这些情感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岁月沉淀、命运捉弄下,最真实、最深切的生命体验。以下是一些真情流露瞬间,它们之中的情感深度和复杂性,是再好的演技也难以完全复制的:1. 提及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