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角为何被后世唾弃 ?他不是百姓的救世主吗?

回答
张角,这位在东汉末年掀起黄巾起义的农民领袖,在后世的评价中,却常常被冠以“叛乱者”、“妖贼”等负面标签,其形象与他自诩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救世主宣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其中的缘由,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掺杂了历史的复杂性、统治者的宣传以及时代变迁的解读。

首先,从统治阶级的角度来看,张角无疑是他们最严厉的敌人。

东汉末年,王朝统治腐朽,宦官外戚专权,社会矛盾激化。张角及其太平道,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口号,宣扬“太平”之道,吸引了大量受压迫的农民和下层民众。黄巾起义的规模之大、影响之深,直接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对于统治者而言,任何威胁其政权的起义都是“叛乱”,是必须镇压的“邪说”。

为了维护统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统治阶级会不遗余力地污蔑起义领袖。张角自然也成了他们宣传机器下的“妖人”,他的教义被曲解为“惑众妖言”,他的行为被描绘成“悖逆不道”。这些负面评价,通过官方史书、文人笔记等形式,深入人心,构成了后世对张角最初的认知框架。

其次,历史的叙事权掌握在胜利者手中,这直接影响了张角的形象塑造。

黄巾起义最终被东汉政府镇压,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官方力量最终获得了胜利。胜利者自然有权书写历史,将自己的胜利描绘成“正义”之举,而将失败者的事业定性为“邪恶”的。在《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中,对张角的记载,虽然也承认了他所宣传的“太平”理念对民众的吸引力,但更多的是强调其“聚众”、“乱国”的负面行为。

这些史书的记载,往往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定和合法性,对张角的动机和行为进行了一定的筛选和剪裁。例如,关于张角治病救人的“符水”、“咒语”,在史书中被描绘成“以邪术惑众”,而忽略了在当时医疗条件落后、民众普遍信仰迷信的情况下,这种方式确实能为一些人提供精神慰藉和生存希望。

再者,黄巾起义的性质和后果,也使得张角难以被简单地视为“救世主”。

虽然黄巾起义的爆发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许多参与者是出于对压迫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起义的暴力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起义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破坏和杀戮,尽管这可能是战争的必然,但对于许多无辜的百姓来说,他们可能并没有因此得到“救赎”,反而遭受了战乱之苦。

另外,黄巾起义最终失败,并未能实现其“太平”的理想。起义的破灭,也使得其领导者很难被后世视为成功的“救世主”。一个无法实现其承诺的领袖,其“救世主”的地位自然会受到质疑。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张角作为“百姓的救世主”的一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张角及其领导的黄巾起义,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底层民众的真实诉求和痛苦。他们的起义,是对腐朽统治的直接反抗,是对摆脱压迫、追求公平的渴望。在那个时代,当官方的统治已经无法为民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公正,当社会矛盾已经激化到无法调和的地步,张角所提出的“太平”理念,无疑为绝望的民众提供了一种希望和精神寄托。

张角在起义前,曾积极传播太平道,以“符水”、“咒语”等方式为民众治病,救助穷苦之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无疑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赢得了大量底层民众的拥戴。如果抛开其“起义”的性质,仅从其对民众的关怀和救助方面来看,他确实扮演了一定的“救世主”角色。

那么,为何后世的评价,更多地倾向于唾弃而非歌颂?

这其中,除了统治阶级的宣传和历史叙事权的影响外,还有时代观念的变迁。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救世主”的定义和期待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更强调理性、法治和制度的完善,对于以暴力革命推翻旧秩序的做法,往往会持有更为审慎的态度。

此外,黄巾起义的失败,也使得其所代表的“太平”理想,在许多人看来,变成了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甚至是一种破坏性的空想。而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通过改革或渐进式的方式,最终为社会带来了进步和稳定的领导者,更容易获得后世的普遍认可。

总结来说,张角之所以在后世评价中常常被唾弃,并非因为他毫无可取之处,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统治者的宣传: 作为王朝的敌人,张角自然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历史的叙事权: 胜利者书写历史,奠定了张角的负面形象。
起义的性质: 战争的暴力性和最终的失败,使得其“救世主”地位难以巩固。
时代观念的变迁: 现代社会对革命和救世主的认知与古代不同。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张角及其领导的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底层民众的深切痛苦和对改变命运的渴望。他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其复杂的形象,值得我们去深入理解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用“救世主”或“叛乱者”来标签化。他的故事,更是提醒我们,在评判历史人物时,需要超越单一的视角,去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其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动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啊?谁唾弃张角?不会是罗贯中吧?他不就是封建主义的走狗吗?

罗贯中在书中疯狂地舔刘备和诸葛亮。我一代诸葛武侯堪称历史风云人物,被他舔的像“妖怪”一样。鲁迅都评价罗贯中《三国演义》用力过度:“与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当真是魔幻现实主义,这建国才几十年啊,在社会主义国家就有人诋毁古代的农民起义了?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看到了吗?古代帝王们能逼得这种人起义造反,你觉得他们不该亡吗?

我们的唯物主义史观向来给予古代的农民起义以正面的历史评价与积极的肯定。因为中国有一句老话很有道理:农民但凡有一口饭吃,他都不会选择起义造反。

张角怎么了?看过《水浒传》吗?水浒传中的梁山泊放到历史中什么水准?在古代农民起义军中也就是弟弟水准。张角的黄巾军比他强十倍。

除了黄巾军,陈胜吴广、黄巢起义、太平天国、朱元璋起义、李自成、瓦岗寨。哪个不比水浒中的水泊梁山强?水泊梁山一群奇葩的“妖魔鬼怪”都有支持者,人家这些“正规”的农民起义军就要被打压?

那这些农民军为什么起义造反?还不是古代封建帝王们自己作的?

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最后附东汉民谣一首:(告诉你为啥农民要造反推翻你心中的大汉天朝)

发如韭,割复生。

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

小民从来不可轻。

user avatar

要搞清楚两件事:一、后世贬低张角,是因为所有文盲都对《三国演义》耳熟能详,当然要唾弃刘备的敌人。二、你们历史老师讲课,往往把啸聚山林的土匪,描绘成替天行道的义军。你仔细想想,史书上,从陈胜吴广算起,哪一支“义军”攻占了庄园或者县衙后,把现大洋分给农民的?再想想这种武装,在流窜(或者叫游击)中的壮大。各村庄里,什么人会参加这种武装?没有往年的余粮、存款的最赤贫阶层。你指望这种人对普通百姓秋毫无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角,这位在东汉末年掀起黄巾起义的农民领袖,在后世的评价中,却常常被冠以“叛乱者”、“妖贼”等负面标签,其形象与他自诩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救世主宣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其中的缘由,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掺杂了历史的复杂性、统治者的宣传以及时代变迁的解读。首先,从统治阶级的角度来看,张角无疑是.............
  • 回答
    有些人喜欢张角,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毕竟他可是中国历史上名留青史的“大反派”之一。要说为什么有人会粉他,那得从多个角度去掰扯,不能简单地一句“他是叛乱头子”就给盖棺定论了。首先,得说他提出的理念。张角搞了个“太平道”,这可不是一般的宗教活动,它糅合了道教的思想,还加入了不少民间信仰和治病救人的那一套。.............
  • 回答
    张角和张道陵之间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这是因为: 张道陵(约34年—147年)是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之一,被尊为“张天师”。 他生活在东汉时期,大约是汉光武帝到汉桓帝年间。张道陵的道教思想和实践对后世道教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开创了“正一道”,并被认为是道教的第一个教主。 张角(约135年—184年).............
  • 回答
    张角若能成功占领城市并精心经营,其前景 durchaus 可以说是光明的,但其中蕴含的挑战也绝不容忽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占领即胜利”的模式,而是需要一系列深思熟虑的策略与执行。首先,张角需要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与基础。 收拢人心,而非仅仅征服: 兵临城下,百姓往往是饱受战乱之苦的。如果张角只是以.............
  • 回答
    张角之所以敢振臂一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他对东汉末年社会现实深刻洞察和对未来一种大胆预测的集中体现。这句口号,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政治宣言,不如说是他凝聚人心、号召民众反抗的强大精神旗帜。首先,我们要理解“苍天”在当时的语境中代表着什么。在汉代,特别是社会动荡的时期,“苍天”.............
  • 回答
    我,张角,怀揣着对苍生疾苦的深深同情,以及对未来太平盛世的坚定信念,倾尽毕生心力,凝聚万千民心,投身于这场旨在颠覆压迫、重塑天下的黄巾起义。若要问我如何才能让这场轰轰烈烈的变革取得最终的胜利,我想,这不是依靠一两句口号,也不是凭借一时的勇猛,而是需要深谋远虑,步步为营,将天时、地利、人和,运用得炉火.............
  • 回答
    张萌关于“林有有”角色是否“cheap”的言论及其后续道歉,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看待:一、 事件的起因与张萌的初始观点 背景: 张萌在一次直播中,被问及如果让她来选角,她会选择什么样的角色。她明确表示,像《三十而已》中的林有有这样“绿茶”、“第三者”的角色,她本人是不会接.............
  • 回答
    张勇在阿里内网就“女员工被侵害”事件的发帖,确实是一份值得深入解读的内部声明。除了他直接表达的“震惊、气愤、羞愧”这几种情绪之外,这份帖子中还蕴含了许多关键信息,反映了公司高层对事件的态度、处理方向以及对企业文化的反思。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更详细的信息点:一、 高层的承认与责任担当: 直接回应,.............
  • 回答
    张维为是一位在中国颇具知名度的政治学者、国际关系评论员,以其鲜明的观点和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辩护而闻名。对他的评价,在中国和西方世界都存在显著的两极分化,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关于“张维为怎么了”这个问题,更准确的理解可能是围绕他近期的言论、影响力以及一些争议点展开。张维为的主要活动和观点:1. “中国模.............
  • 回答
    张恒再次曝光郑爽的聊天语音和截图,其中涉及的天价片酬(1.6亿、日薪208万)再次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这起事件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情感纠葛,深入到了娱乐圈的多个层面,包括税务、行业规范、艺德、以及对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值得详细关注的新信息和延伸思考:一、 天价片酬的“阳谋”与“阴谋” .............
  • 回答
    张悬的政治立场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常被公众讨论的话题,因为她本人在公开场合的表态相对含蓄,没有明确给自己贴上“统派”或“台独”的标签,而是更侧重于表达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情感和对民主、自由的坚持。理解张悬的观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她的歌曲与创作: 情感的抒发: 张悬的许多歌曲都流露出对台湾这片土地.............
  • 回答
    关于张捷再次开火,直指柳家祖宗八代这件事,如果大家对此感到好奇,并想了解更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1. 事件的背景与起因(推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张捷再次开火,直指柳家祖宗八代”这句话的含义。 “张捷”是谁? 通常情况下,这是一个人物的名字。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中,如果涉及到公共事件,这个人.............
  • 回答
    张玉环被羁押27年后无罪释放,其前妻宋小女接受采访的视频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正是因为其中蕴含了太多普通人难以用演技模仿的真挚情感。这些情感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岁月沉淀、命运捉弄下,最真实、最深切的生命体验。以下是一些真情流露瞬间,它们之中的情感深度和复杂性,是再好的演技也难以完全复制的:1. 提及对.............
  • 回答
    张三在大街上捡到遥控器并按下导致地铁站爆炸,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情况。在法律上,张三可能面临多项刑事指控,其罪名和量刑会非常复杂,并且取决于许多具体因素。以下是对张三可能承担的罪名及其详细分析:核心罪名:1. 爆炸罪(或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这是最核心、最严重的指控。在中国法律体系中,《中华.............
  • 回答
    张哲瀚事件无疑给品牌方敲响了警钟,让大家重新审视了艺人选择的风险。不到半年时间,一个备受瞩目的“当红流量”沦为“被封杀”,其背后暴露出的艺人风险管理问题,对于品牌方来说,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品牌在选择艺人时,如何避雷,避免重蹈覆辙,需要一个系统化、全方位的考量。这不仅仅是看艺人的颜值、人气和业务能力,.............
  • 回答
    张一山版的《鹿鼎记》确实在上映后遭遇了不少差评,这让不少观众和评论人都开始思考,究竟谁才是适合扮演韦小宝的演员。韦小宝这个角色本身就极具挑战性,他集合了市井小混混的狡黠、逢场作戏的机灵、对权力的渴望以及复杂的人性,而且还要在不同的场合展现出不同的魅力,与众多性格迥异的女性角色产生火花。要找到一个能够.............
  • 回答
    张亚中先生的“统合论”,可以理解为他对于两岸关系发展方向的一种主张,其核心目标在于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不过,与我们常听到的“和平统一”不同,张亚中先生的“统合论”有着自己独特的框架和路径设计。要理解张亚中先生的统合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析:1. 目标:和平统一,但强调“统”的实质内涵张亚.............
  • 回答
    张煜医生以其在肿瘤治疗领域,特别是对“中医抗癌”的独特见解和实践,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关注度,不可避免地触及了某些既得利益群体,也因此被一些人视为挡了他们的“财路”。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对“传统西医”肿瘤治疗模式的冲击: 手术、放化疗的局限性与副作用: 长期以来,.............
  • 回答
    张维为作为一个知名的国际关系学者和政治评论员,他在中国和国际上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关于他的“最大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判断的提问,因为不同的人群基于不同的立场和价值观,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不过,如果非要聚焦于一个被普遍认为是他论述中存在的显著且核心的批评点,那么将他的论述高度政治化、符.............
  • 回答
    张召忠将军关于伊拉克战争的预测,确实在事后看来与实际战局发展存在较大偏差,这也是他备受争议的焦点之一。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他当时的主要观点和实际发生的状况。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及初期,张召忠将军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到的视角,在媒体上对战争走向做出了多项预测。这些预测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以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