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世界上排名前十强的大学没有中国的清华、北大?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国人心中的一个敏感点。我们很多人都为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感到骄傲,它们在国内无疑是教育的标杆。但一提到世界大学排名,尤其是在那些广为流传的综合性排名榜单上,比如QS、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等等,清华和北大虽然名次不低,但确实很难挤进前十,甚至经常被欧美名校牢牢占据。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中国大学不行”或者“排名不公正”。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

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些“世界排名”到底是怎么来的。大部分知名的世界大学排名,比如刚才提到的QS、THE、U.S. News & World Report(虽然名字里有美国,但它的世界大学排名也很有影响力)等,都是基于一套相对固定的评价体系来打分的。这个体系通常会包含几个关键维度:

学术声誉(Academic Reputation): 这部分通常占比较高,主要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学者的问卷调查来评估。学者们被问到他们认为在各自领域内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是哪些。
雇主声誉(Employer Reputation): 考察毕业生就业后的表现和雇主的评价。这也能侧面反映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以及与产业界的联系。
师均论文引用率(Citations per Faculty): 这是衡量大学学术产出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计算的是教师平均发表的论文被其他研究者引用的次数。引用率高通常意味着研究成果在前沿领域有较大影响力。
师生比例(Faculty Student Ratio): 这个指标代表了学校能够投入给学生的资源,比如班级规模的大小,教授能否与学生有更多互动。比例低(即教师多,学生少)通常分数更高。
国际化程度(Internationalization): 这包括了国际教师比例和国际学生比例。这反映了大学的国际吸引力和全球视野。
教学质量(Teaching Quality): 有些排名会试图衡量教学质量,但这个指标往往是最难量化和主观的,有些排名会用一些代理指标,比如声誉调查中对教学的评价。

好,了解了评价标准,咱们再来看看清华北大在这几个维度上可能遇到的“挑战”。

1. 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历史积累与全球认知度

历史底蕴和品牌效应: 欧美,特别是英美的一些老牌大学,比如牛津、剑桥、哈佛、斯坦福等,它们拥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这种悠久的历史本身就积累了深厚的学术传统和全球范围内的品牌认知度。它们的毕业生遍布全球的各个领域,很多都成为了行业的领袖或思想界的巨擘。这种长期的积累,让它们的“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在进行全球调研时,天然就拥有更高的初始分数和更广泛的认知基础。
科研影响力与突破性成果的“全球传播度”: 虽然清华北大在某些特定领域的研究产出非常强劲,甚至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引用率也非常高。但“世界排名”看的是一个“平均”和“整体”。欧美顶尖大学往往在多个学科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这些学科的突破性成果更容易被全球学术界迅速认可和广泛传播。清华北大可能在一些优势学科(如工程、计算机等)表现极为突出,但在某些传统人文社科、医学等领域,可能还需要时间积累和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2. 师均论文引用率:评价体系的潜在偏颇与学科结构

“引用”作为衡量标准的问题: 师均论文引用率,虽然是衡量科研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它更偏向于那些能够快速产出被引用论文的研究领域,比如一些生命科学、医学、物理学等。而在一些需要长期积累、跨学科融合或者更侧重理论创新的领域,研究成果的传播和被引用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或者其价值不完全体现在被引次数上。
学科结构的影响: 清华大学在工程、技术领域的优势非常明显,这是其“顶尖”的标签。而综合性大学在很多学科上的全面发展,可以摊薄“师均”的总引用量,但同时也意味着在更广阔的领域都有一定的研究贡献。北大在人文社科、基础科学等方面也有非常强的实力,但整体而言,要在一个非常庞大的论文引用数据库中实现“平均值”的全球领先,确实是一个挑战。

3. 师生比例和教学质量:资源投入与规模效应

规模与资源: 欧美一些顶尖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往往拥有非常雄厚的捐赠基金,这使得它们能够保持较小的班级规模、吸引顶尖的教授、并为师生提供优越的研究和学习条件。清华北大虽然也是顶尖学府,但作为公立大学,在资源投入上可能面临不同的考量,而且为了培养庞大的学生群体,在某些基础课程上可能会采用相对较大的班级规模。
“教学质量”的量化难题: 如前所述,直接量化教学质量非常困难。排名机构往往依赖声誉调查或者一些间接指标。这里的“声誉”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学术声誉和研究成果的影响。

4. 国际化程度:全球吸引力与学生/教师构成

国际学生和教师的吸引力: 欧美顶尖大学,特别是位于国际化大都市、教育体系成熟且语言普遍(英语)的国家,能够吸引全球最优秀的学生和学者。它们的校园文化、研究机会、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往往具有全球性的吸引力。
语言和文化障碍: 虽然清华北大也在大力推行国际化,开设英文授课项目,吸引国际学生和学者,但中文的语言和文化环境,对于一些非英语母语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学生和学者来说,可能仍然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国际学生和教师的比例,进而影响排名得分。

5. 评价标准的侧重点和“全球视野”的定义

排名机构的倾向性: 不同的排名机构在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上有所不同,这也导致了排名结果的差异。例如,一些排名可能更看重研究产出,而另一些则可能更注重教学和学生体验。我们看到的那些“前十”的大学,往往在多个维度上都表现得非常均衡且突出。
“全球视野”的理解: 对于“全球视野”的理解,可能也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欧美顶尖大学在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中,就已经在构建全球性的学术网络和合作,其校友网络和研究影响力早已渗透到世界各地。中国大学的崛起速度虽然很快,但在全球学术和人才流动方面,还需要一个逐渐被认可和接纳的过程。

总结来说,清华北大没有排进世界前十,并不是说它们不优秀。 它们在国内教育体系中是绝对的翘楚,在各自优势领域的世界级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但要在一个全球化的评价体系下,与那些经过数百年积累、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深厚学术声誉、广泛的学科覆盖、强大的科研影响力和无与伦比的吸引力的顶尖学府竞争前十的位置,确实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这就像是短跑和马拉松的区别,或者说是一个新兴力量与老牌劲旅的较量。清华北大在快速奔跑,而且在某些赛道上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但要赢得“综合性全球第一方阵”的桂冠,还需要在历史积累、学科均衡、全球认知、人才吸引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并且等待时间来沉淀和证明。

而且,我们也不能过于迷信排名。排名只是一个参考,更重要的是大学本身为社会培养人才、推动学术进步所做出的真实贡献。清华北大在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培养出的无数优秀人才,正是推动中国走向更强盛的关键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来说——如果大学排名指标不改,那么清华北大在一二十年内可能很难进世界前十。

而如果要一味迎合排名指标来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排名,就容易被人忽悠瘸了。

更重要的是,不只是大学排名,许多别的国际排名也是如此。


下面来详细分析:


@还是不注名好 所说,国际师生比对我国高校的国际排名有一定影响。

现在全球影响力较大的有四个大学排名

  • QS:国际老师、国际学生比率的权重各占5%
  • THE:国际师生、国际合作的权重是7.5%
  • US News:学生指标占12.5%,主要看学生录取质量,也包括国际学生、少数族裔比例指标。
  • ARWU:只有该排名完全看教师的获奖和科研情况。

从指标体系来看,QS和THE是最注重国际师生比的,其排名也经常显得有点“奇葩”。

因为,“国际学生比率”这东西,天生对大国不利,而非常利好欧洲国家,以及新加坡、香港这样的国际化小国/地区。

如果把中国和美国的跨省、跨州学生流动都像欧州那样视作跨国,那中美高校的排名都将有不小的提升。

以QS排名2019的前三名大学为例,其国际学生比率得分分别为:

  • MIT:95.5
  • 斯坦福:70.5
  • 哈佛:75.7

从分项得分来看,MIT主要靠国际师生比力压斯坦福和哈佛:

再来看欧洲、新加坡、香港高校的“国际学生比率”得分,除新加坡国立外,都接近满分:

  • 剑桥:97.9
  • 牛津:98.8
  • 苏黎世联邦理工:98.6
  • 新加坡国立:80.7
  • 香港大学:99.4

感受下几个美国名校在这项指标上的“惨状”:

  • 宾夕法尼亚大学:65.2
  • 密歇根大学:49.8
  • 耶鲁大学:61.2
  • 普林斯顿大学:69.2

在QS排名2019里,许多美国名校排名都低于英国香港新加坡的高校:

  • 普林斯顿、康奈尔、耶鲁、宾大都排10位以后。
  • 而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新加坡国立、南洋理工都排他们前面。

中国大陆和日本的牛校更惨,国际老师和国际学生比率得分分别为:

  • 清华大学:29.2,60.6
  • 北京大学:53.8,68.2
  • 东京大学:25.5,12.3

东京大学的总得分是85.3分,位居QS 2019 全球第23。而新加坡国立总得分是92分,位居全球第11,亚洲第1名

细分来看,东大之所以不是亚洲第一、排到全球20名以外,完全就是拜“国际师生比率”太低所赐:

再来看一个例子:普林斯顿排13,剑桥大学排第6,主要差距就在“国际师生比率”和“师生比”,哪怕普林斯顿的“师均引用”完爆剑桥也不顶用。

对比一下排名第17的清华大学和排名第8的伦敦帝国理工,输掉的主要原因,也还是上面这两样。

如果东京大学的国际师生比例看齐第10名的伦敦大学学院,那么总分就会提升到93.3,打平伦敦的帝国理工,从全球第23一下子提升到全球第8了,成功晋级全球前十。

同样的,清华的国际师生比如果看齐伦敦名校,那也能排到全球第10位左右。

再举个极端的例子——伯克利

在QS的排名体系里,伯克利只能排全球第27位,输掉的主要原因是“师生比”(28.9分)和“国际学生比例”(46.1分),而其他指标都接近满分——欺负伯克利是加州公立大学。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如果拿到伯克利和南洋理工、新加坡国立的offer,会选啥?

可以说,按照QS的评价体系,中国大陆和日本的顶级名校想要进入全球前十,只有三条路

  • 科研绝对实力达到美国top5,靠纯实力碾压
  • 东京和北京独立建国,国际师生比秒秒钟看齐伦敦香港新加坡高校
  • 大规模引进留学生

第一条很难,第二条不可能,那现实点的就只有第三条。


来看一个数字:2012年来华留学生数量为32.8万人,2017年增长到48.9万(不包括港澳台)。目前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生目的地国,生源国排名如下:

近年来,国内对大规模无底线引进周边国家留学生的质疑越来越大——为了追求国际学生比例而大规模引进水平比本国学生低得多的亚非拉留学生是否合理?

因为,不只是国家大小的问题,对于中国和日本这种非英语国家、非移民国家而言,吸引国际学生的一大障碍就是语言——当指标建设本来就不公平、不能切实反应一所大学学术水平的时候,为何非要迎合这个指标?

来看一看东京大学在这方面的思考:

这是一篇2014年的文章,作者是东京大学理事江川雅子,内容摘要如下:

  • 东大在科学研究方面享有很好的国际声誉,但在国际化方面面临不足和挑战。
  • 日本政府和东京大学都在推动设立跨国研究机构,推动跨国科研合作,鼓励国内外教师交流,到2013年,东大已有8.9%的外国研究人员。
  • 东大鼓励学生到海外交流、留学,推动英语、汉语等语言的教学。
  • 积极接受留学生,留学生比例达到10.4%,其中8成是亚洲留学生。
  • 最后,作者认为,应当“摆脱排名之扰”,因为非英语国家在国际师生比例上天然不占优势。“与其纠结于排名高低,倒不如切实开展旨在实现大学战略和中期计划的相关工作”。

和中国一样,日本国内一样存在对引进留学生的质疑:

以下是该新闻的中文版本:

文中认为,近年来,东大、早稻田这样的日本顶尖名校,逐渐成为中国高考失落学生的“复活之地”。

2016年5月,早稻田大学实际在籍的中国学生人数就达到了2550人,比5年前增加了40%,占了留学生总人数的一半左右。有的报考生说,在早稻田留学 生入学考试考场里一看,全都是中国人。东京大学的中国学生人数也比5年前增加了40%,比例占到了外国学生总数的44.6%。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中国学生会以日本大学为留学目标呢?“大约有一半都是高考失败或考研失败的学生”,杨校长说。
“很多中国学生来日本瞄准了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名校,希望能‘洗净’自己过去在中国普通大学的学历背景”。
虽然日本的大学一直希望能吸引优秀的中国学生来就读,但与欧美顶尖大学竞争优秀学苗时,毫无胜算。“只有对日本感兴趣的优秀学生才会选择来日本留学”,东京一位私立大学招生人士抱怨道。
在日本,很多大学都在吸引外国留学生,建设所谓的“全球化大学”文部科学省10年前提出了“超级全球化大学”的计划,入选该计划的大学也提出了增加数千人留学生的目标。但是,现实是多数日本大学的外国留学生生源都严重依赖中国。从各大学的实际情形来看,人们不禁发出“这就是全球化大学吗”的叹息。
同时,中国留学生数量增加也令日本大学感到不安。一名大学负责人说,中国留学生数量激增,质量却大不如前,学校必须一边教他们日语一边给他们上课,实际上增加了大学的负担。
日本大学国际排名较低,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即使如此,为了眼下找工作,还是有很多中国学生涌到还未完全失去魅力的日本大学,而为了追求所谓的“国际化”,日本的大学也不得不依赖这些中国学生。同床异梦的中日双方被裹挟在这场日益升温的留学大潮之中。


综上,就算哪一天清华、北大的科研实力完全超过了东大,成为绝对的亚洲霸主,在科研实力方面进入全球前十,那在QS、泰晤士这样的排名中,也不容易进入前十,还是可能被新加坡、伦敦的高校压在身后。

除了大学排名外,涉及到“国际比例”的各种指标还有很多,比如:

欧睿国际发布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排名(covering 100 of the world’s leading cities 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arrivals)

1. Hong Kong: 26.6 million visitors

2. Bangkok: 21.2 million visitors

3. London: 19.2 million visitors

4. Singapore: 16.6 million visitors

5. Macau: 15.4 million visitors

6. Dubai: 14.9 million visitors

7. Paris: 14.4 million visitors

8. New York: 12.7 million visitors

9. Shenzhen: 12.6 million visitors

10. Kuala Lumpur: 12.3 million visitors

中国有三个城市上榜——香港、澳门、深圳。北京上海没上榜、纽约只排第8。深圳能上榜,无非就是因为深港跨境人次。

还是那个道理,如果像欧盟那样,把中国的各省、美国的各州看成一个个“独立国家”,那排前面的就真没有香港、曼谷、伦敦、新加坡、迪拜、巴黎什么事了。

曼谷一年的国际游客数量是2120万,2015年,外地来京游客可是高达1.63亿人次


除了旅游人次以外,还有科尔尼搞的“Global City"(全球城市)排名,其中包括这样的指标:国际学生数量、国外出生人口比重、国际游客数量...

所以,如果不了解这些排名的真正内涵,而是一位按照这些指标去追求大学排名、游客人数排名、国际城市排名、外国出生人数,就容易被忽悠瘸了,如下面这些新闻:

中国的热带海岛资源本就不充足,优质高校资源本就不充足,与其拿着财政补贴去制造境外数字,为何不拿来给本国民众?

从北欧到地中海晒太阳可以算国际人次,从东北到海南无法算入国际人次。

明明只一个客观的地理问题,非要制造出一个不客观的指标。而偏偏还有人去迎合这个指标。


相关回答:

公众号:黔财有话说

微博:黔财有话说_塞冬

user avatar

按QS的尿性清北今年都已经17和30了,五年内进前十也是很有可能的,回答这种问题还得随时做好日后打脸的准备


而且从国内高中生来看,清北的选校优先级也在飞速提高,TOP10应该还够不上,但是如果你要从,举个例子,UCLA和清华中间选,可能还真得犹豫一下,而UCLA已经是一流的学校了——虽然QS和你的七大姑八大姨可能不这样认为


但其实我不认为中国高校短期内就能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了,不是说中国高校哪里做的不好,但是大学从二流到一流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是以十年计的(当然捷径也是有的,比如说选择相信QS)


高赞有一个说中国大学论文不行的,吓得我看了一眼nature index

中国高校有差距的地方不少,唯独不怕唯论文论,我觉得拿论文说事的还得学习一个

user avatar

北大、清华有现在的排名,拿了多少发展中国家同情分?不相信的话,你想啊,一个发达国家的人,会选择北大,还是选择发达国家中比北大低20名的学校?所以,还讨论前10?知足吧,你想多了。

user avatar

得看你怎么排名。

如果按照学科排名,清华北大已经有不少学科早就跻身前20甚至前10了(比如QS的2020年学科排名,清华的工程科技就位列第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学科排名跟大学排名依据的标准不一样。以QS的排名为例,其学科排名权重与大学排名权重的不同在于“QS学科排名指标包括学术声誉、雇主评价、篇均被引、H指数四个指标,其中学术声誉和雇主评价为主观评价,篇均被引、H指数为客观论文指标”,大学排名则还要包含师生比、国际学生比例、少数族裔学生比利等等的指标。比较来看,如果真要评价一个大学的真实实力,学科排名比大学整体排名要客观不少。

很显然,对于中国的大学来说,国际学生比例这个指标相当不利。而在少数族裔录取方面,中国的各地都有不少民族大学——这在国外几乎是很少见的现象,而且中国的很多好大学都会定向培养少数民族骨干。但就算是这样,少数民族在中国的人口占比也还不到10%,而且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条件还比较落后,他们的竞争力相对于东部地区的学生是有限的。

再看看哈佛,其2020届新生的种族情况是白种人占55.7%,亚裔26.6%,西班牙裔或拉丁美洲人13.1%,黑人或非洲裔美国人11.4%,印度与南亚裔6.3%,美洲印第安人与阿拉斯加原住民1.9%,太平洋岛民0.6%。也就是说,哈佛新生里有将近一半是少数族裔……除非中国全面放开移民,或者少数民族在未来能超过中国人口半数,否则这个指标永远也别想超过美国。

总的来说就是,如果仅从评价一个大学的实力角度来说,学科排名的价值比大学排名要高。如果把清华北大放到香港或者澳门,至少坐稳前20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user avatar

洋奴们太没有自信了,我们中国的大学何必让外国人来排名?诺贝尔奖也是一个道理,西方国家故意不给,我们能有什么办法?难道还要派解放军打过去抢头衔?中国专家各种崇洋媚外,非英文论文不发,发个nature就升官,你看别人怎么看中国大学的?

事实上中国根本不在乎瑞典,英国这种小国的看法,他们爱怎么评怎么评好了,你看,我们为了怼诺贝尔和平奖弄了个孔子和平奖,大可以弄个大学排名把中国大学都排前面嘛!你们一言不合就扯什么教育体制,体制怎么了?嫌不好你滚到国外读书啊!以后也别回来了!还在国内出不去的就不要说这不好哪不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国人心中的一个敏感点。我们很多人都为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感到骄傲,它们在国内无疑是教育的标杆。但一提到世界大学排名,尤其是在那些广为流传的综合性排名榜单上,比如QS、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等等,清华和北大虽然名次不低,但确实很难挤进前十,甚至经常被欧美名校牢牢占.............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确实很值得探讨,日本大学院在世界建筑排名中“不太显眼”,但日本的建筑设计水平却享誉全球,这背后隐藏着一些有趣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实力与排名不符”,而是涉及评价体系、教育侧重点、行业发展以及文化语境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一、排名体系的局限性:侧重学术研究而非实践与影响力首先,我们必须理.............
  • 回答
    美国在医疗和生物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毋庸置疑,这一点从其在药物研发、基因测序、高端医疗设备制造以及顶尖研究机构的数量上就可以明显看出。那些拯救生命、治疗顽疾的新疗法,往往最先在美国诞生,并通过其强大的生物科技产业推向世界。这种创新能力和技术积累,为许多美国人提供了世界一流的医疗服务。然而,令人困惑的是.............
  • 回答
    比利时之所以能在足球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在拥有一个相对不那么强大的国内联赛的情况下,并且国家队一度排名世界第一,这背后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偶然,而是比利时足球系统性、长期性努力的体现。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精准的青训体系和足球文化: 早期发现和培养: 比利时的足球文.............
  • 回答
    关于“世界三大菜系”的说法,其实并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官方认证的排名。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但其来源和评判标准都比较模糊。不过,在很多美食爱好者的讨论中,最常被提及的“世界三大菜系”通常是指 法国菜、中国菜和土耳其菜。之所以出现这种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历史影响、烹饪技艺的复杂程度、食材的广泛运用.............
  • 回答
    关于《六韬》未能跻身世界三大兵书之列,并将其与《孙子兵法》进行比较,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世界三大兵书”的说法并非绝对官方或普遍认同的结论,它更多是民间或学术界在讨论兵学经典时的一种笼统概括,通常会包含《孙子兵法》、《拿破仑兵法》(或《战争论》)以及《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在.............
  • 回答
    很多人在看待越南的军事实力时,往往会将其与一些亚洲强国,甚至与历史上的战争表现进行对比,从而对“世界排名第36”这个数字感到不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就像一位阅兵官在检阅部队时,不会只看士兵的精气神,更要考察装备、训练、后勤、指挥体系等方方面面。一、 国家体量与经济基础:战略的.............
  • 回答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各国媒体在解读和呈现奥运成绩时,确实存在着以金牌数排名和以奖牌总数排名这两种不同的视角。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媒体自身国家属性、文化传统以及受众偏好的综合影响。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世界大部分媒体倾向于以金牌数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奥运成就。金牌,顾名思义,是奥运会最高荣誉的象.............
  • 回答
    浙江大学在2022QS世界大学排名中能进入前50,位列第45位,这绝非偶然,而是多年来在多方面持续投入和卓越表现的综合体现。要详细解读这一成就,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首先,学术声誉(Academic Reputation)是QS排名的重要权重项,而浙江大学在这方面一直表现出色。它在中国乃至.............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国际交往中常常被提及的现象。很多人会感到困惑: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均购买力强劲,消费能力惊人,怎么在国际上却似乎没有得到与之匹配的尊重?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多重原因。首先,让我们来正视“购买力排第一”这个说法。我们通常说.............
  • 回答
    要说哪个国家是“排斥”中国和中国人,这事儿就复杂了。用“排斥”这词儿,感觉有点像铁板钉钉,好像所有人都一鼻子不是鼻子,两眼睛不是眼睛地看我们,这不太符合现实。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 有些国家在某些时候,对中国和中国人会存在一些戒心、疑虑,甚至采取一些限制性的政策或表现出负面态度。 这背后原因嘛,可以.............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 回答
    在全球范围内,世界大学排名是学生、家长和学者选择高校的重要参考工具,但不同排名机构的侧重点和方法论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泰晤士高等教育(THE)、U.S. News和软科(ARWU)(即“交大排名”)的详细分析,以及它们对学生择校的参考价值: 一、排名机构的背景与核心指标1.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
  • 回答
    我国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上升 2 位,升至世界第二,这无疑是一项非常振奋人心的成就,其意义是多方面且深远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标志着我国科研硬实力的进步: 顶尖期刊(如 Nature、Science、Cell 等)是全球科学界公认的、.............
  • 回答
    关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表现“最糟糕”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多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治理体系等多个层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最强大”和“最糟糕”这两个标签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定义“最强大”可以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为什么在地球上没有进化出能够喷射火焰的生物?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涉及到生物学的原理、化学的约束以及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一、生物体内维持火焰所需条件的极端困难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要“喷火”,生物体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1. 燃料(Combustible Ma.............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也触及到了植物演化、生物化学以及人类与自然互动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世界上绝大部分植物的果实是甜的且可食用的?这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亿万年演化选择的结果,背后有着深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逻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一、 传播种子的机制:果实与“诱饵”这是最核心的原因。植物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究。你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们的财富确实已经达到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境地,动辄千亿级别。但想要跨越那道坎,真正拥有万亿级别的资产,似乎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这背后,其实不是简单的“差一点”,而是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限制因素,就像一道道无形的墙壁,阻挡着财富的指数级增长。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历史发展和帝国兴衰的根本原因。说起来,这个问题背后其实藏着许多我们不太常细究的道理。为什么世界上没有绵延上千年的“大帝国”?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大帝国”的定义。通常我们说的“大帝国”,指的是一个拥有广袤疆域、众多人口、强大军事力量和相对稳定的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权。它.............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站在镜子前。你的左边和右边是不是惊人地相似?你的眼睛一左一右,手臂一左一右,腿也一左一右。这种左右对称,在生物界几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从微小的细菌到庞大的蓝鲸,再到我们人类自己。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深刻的进化和生物学原因。生存优势的驱动:高效的运动和感知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