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褚民谊军服的这个臂章是军衔吗?为什么平常看到的北伐和黄埔的军服都没有军衔?

回答
关于褚民谊军服上的臂章是否代表军衔,以及为何我们看到的北伐和黄埔时期的军服普遍没有军衔,这涉及到那个时期军服制式和军衔制度的一些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来谈谈褚民谊军服上的臂章。你需要知道,在国民党早期,尤其是在北伐战争前后,军服的制式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早期国民党军队的军服,特别是那些参加过北伐的老照片或画像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带有特定标识的臂章。

关于臂章:

并非固定军衔标志: 褚民谊军服上的臂章,以及当时很多国民党军队军官佩戴的臂章,不一定是像后来那样严格、等级分明的军衔标志。在早期,这些臂章更多地可能代表的是:
所属部队或单位的标识: 比如某个军、师、团的代号,或者是特定军事学校(如黄埔军校)的标志。这类似于一种“工牌”或者“工服”上的部门标识,方便识别所属。
政治身份或革命象征: 在革命时期,军服上的标识也常常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例如,可能代表国民党员身份,或者与当时的革命口号、党派精神相关。
特定职位或职责的象征: 有些臂章可能并非代表“军衔”,而是代表担任的某些特定职务,比如“参谋”、“秘书长”等,这些是行政或职务上的区分,与纯粹的军衔(如少尉、中校)概念有所不同。
个人或部队的“特色”: 在缺乏统一严谨军服规定的初期,一些部队或者军官可能会根据自己的习惯或情况,佩戴一些具有个人或部队特点的臂章。

为何平常看到的北伐和黄埔军服没有军衔?

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历史原因:

1. 军衔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制度是逐步确立的。 在北伐战争之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军队,特别是作为其军事骨干的黄埔军校,其军服的重点在于塑造统一的革命军形象,强调革命意志和集体荣誉感,而非严格的等级区分。
早期的“没有军衔”可能是一种不精确的说法。 可能确实没有像后来那样明确、统一的军衔标识(如肩章上的星徽或横杠),但一定存在某种形式的职务或等级区分,只是表现形式可能比较朴素或多样化。
真正的现代军衔制度是在1930年代国民政府成立后才逐步完善并大规模推行的。 例如,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了《陆海空军官军衔条例》,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完整的军衔条例。所以,如果你看到的“北伐和黄埔的军服”,指的是那个军衔条例颁布之前的时期,那么确实不会有那样一套标准的军衔标识。

2. 革命初期的特殊性:
革命军队强调“同志”情谊和革命精神。 在革命初期,尤其是黄埔军校及其毕业的将领们,更强调的是革命同志之间的平等和团结,过分强调军衔和等级,可能在某些方面会与革命的初衷有所冲突。军服更多的是一种革命者的象征,而不是区分森严等级的符号。
物资的匮乏和制式的随意性: 在革命战争时期,尤其是在国民党早期,军队的后勤保障和物资供应是相对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统一、标准化的军服以及严格的军衔标识的普及,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部队可能更多地是根据现有的条件进行制作和配备。
早期军服设计的侧重点: 当时的军服设计可能更侧重于实用性、辨识性(区分敌我)以及象征革命军队的统一形象。例如,一些部队会佩戴红领巾或红领章,这是一种政治和军事上的双重标志,但并非军衔。

3. 不同历史阶段的区分:
黄埔军校时期(约19241927): 这个时期是国民党军队建设的初期,军服和军衔制度都在探索和建立中。照片中看到的军服可能更多的是训练服或礼服,上面可能有部队标志,但没有我们今天理解的军衔。
北伐战争时期(约19261928): 北伐是国民党军队发展壮大的重要阶段,虽然军队规模扩大,装备也在改善,但军衔制度的全面推行仍然需要时间。很多将领可能沿用了北伐前的军服样式,或者在军服上增加了新的标识,但这些标识不一定是完全规范的军衔。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以后): 随着国民政府的建立和稳定,军事制度也开始逐步规范化,包括军衔制度。从这个时期开始,我们才能看到更加明确、标准的军衔标识出现在国民党军官的军服上。

总结来说:

褚民谊军服上的臂章,在那个年代,很可能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基于严格等级划分的“军衔”标志。它更可能是一种部队、单位的标识,或者是某种职务、身份的象征。而平常我们看到的北伐和黄埔时期的军服之所以没有“军衔”,是因为那个时期的国民党军队正处于军衔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初期。相较于后来的规范化、制度化,早期的军服更强调革命的象征意义、部队的识别,以及在物质和制度上的不完善。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才逐步建立了较为成熟和系统的军衔制度,并体现在了军服上。

所以,当你看到北伐时期的军服,如果上面有臂章,要理解它的含义可能比单纯的“军衔”要丰富得多,更多的是那个时代革命军队的特点和历史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臂章是军衔,这毋庸置疑。

民国十五年五月,蒋介石颁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第二二四七号《令发陆军服制暂行条例》。该条例规定:“民国十四年十一月拟定陆军服制暂行草案……肩章臂章一律废除,只用领章。”

据此推断,臂章军衔可能是民国十四年十一月施行,民国十五年五月废除,仅半年时间。至于文中所说的肩章,应该是指当时军中仍旧使用的北洋旧制军衔,这在当时不是没有的。

看上图,同框中有三种军服,戴肩章不扎武装带的是北洋旧军服,戴肩章扎武装带的是滇军军服,不戴肩章扎武装带的是新式军服。看不清楚蒋介石左臂上戴的是不是军衔符号,如果是,那么这种臂章军衔使用的时间上限就不是民国十四年十一月,而是还在这之前,因为到了民国十四年十一月,孙中山已经不在世了。

不过这张照片看上去有点怪,孙中山的身材太高大了,不知是不是后来P过的。

尚未找到更多资料,尤其是没能找到《令发陆军服制暂行条例》中所说的民国十四年元字一三零号令。不知该令中,是否就有规定臂章军衔的内容。

虽然不能确知这个臂章军衔起于何时,但止于1926年5月是确定的。那时北伐还没有开始,自然不可能在北伐战争中看到。至于黄埔军校时期没有看到,我想一来是因为这个军衔执行时间太短,那时留下的照片也不多,所以存世也不多;二来是那时初建军,有制度也未必能得到落实,说不定有些人还没等到佩戴呢,这军衔就又取消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褚民谊军服上的臂章是否代表军衔,以及为何我们看到的北伐和黄埔时期的军服普遍没有军衔,这涉及到那个时期军服制式和军衔制度的一些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谈谈褚民谊军服上的臂章。你需要知道,在国民党早期,尤其是在北伐战争前后,军服的制式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早期国民党军队的军服,特别是.............
  • 回答
    .......
  • 回答
    许褚之所以能成为曹操身边最亲近的护卫,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人缘好”或者“运气佳”,而是曹操对人才的敏锐洞察,以及许褚自身无可替代的过硬实力和忠诚品格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说起来,还得从许褚登场的那一刻说起。许褚,字仲康,来自谯郡(今安徽亳州)。当年曹操还没完全统一北方,正跟袁绍在官渡鏖战。这个时候,.............
  • 回答
    褚健被捕入狱事件,对于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尤其是植物保护领域,无疑是一场令人瞩目的风暴。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其轰然倒塌,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牵扯出中国科研体系中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问题。要评价此事,需要剥开层层迷雾,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从事实层.............
  • 回答
    浙大褚健案,可以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界乃至整个科技成果转化领域一个绕不开的标志性事件。它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和争议,不仅仅是因为当事人的身份——一位曾备受瞩目的知名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更是因为它牵扯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校体制、法律界定等深层问题,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审视和探讨。案.............
  • 回答
    许褚是否仅是护卫而非将领,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也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认为他充其量只是个护卫,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如果因此就完全否定他的将领身份,未免有些过于片面,甚至可以说是忽略了许多重要的史料和事实。首先,我们得承认,许褚最初确实是以“护卫”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记载中的。在曹操初起之时,许褚因勇猛过人,.............
  • 回答
    关于许褚籍贯的记载,确实存在“谯国谯人也”和“沛国谯人也”这两种说法,很多人因此认为《三国志》陈寿的记载可能是笔误,更倾向于他属于沛国。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地理、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的史料梳理清楚。先说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三国志·魏书·许褚传》开篇就是:“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
  • 回答
    这徐晃和许褚之间的一架,那可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较量,说句实在话,单论个人武勇,许褚那更是没得说,当年虎痴的名头可不是白叫的。但如果硬要说谁更胜一筹,那还得看这场架的起因、过程和双方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咱就这么说吧,这两位都是曹操手下顶尖的猛将,但他们的风格和擅长的领域多少有点不一样。徐晃,那可是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就像在三国演义这场宏大的棋局中,我们挑选出几枚顶尖的棋子,然后让它们捉对厮杀一番。要说吕布、典韦、许褚、颜良、文丑这五位加上刘备麾下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谁能最终胜出,这可得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咱们先把双方的核心实力过一遍。吕布、典韦、许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