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语言不通的两国是如何外交和起战争的?

回答
在语言不通的古代,国家之间的交往,无论是和平的还是冲突的,都比我们今天所设想的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词语的障碍,更是文化、观念、甚至思维方式的鸿沟。然而,正是这种隔阂,反而催生出了一些非常有趣且富有智慧的外交和战争策略。

一、 外交的桥梁:超越语言的沟通

当两个古老国度,彼此的语言如同两道不可逾越的高墙,他们要如何建立联系,进行谈判,甚至是结盟?答案往往在于非语言的沟通和中间人的运用。

1. 使节的诞生与演变:
最初的尝试: 最原始的接触,可能仅限于贸易。商人作为最早的跨文化交流者,他们通过物物交换、示范动作、表情和简单的手势来完成交易。这种非语言的默契,是早期外交的雏形。
专业化使团的出现: 随着国家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和重要,派遣专业的使节团成为必然。这些使节并非都是语言天才,但他们被赋予了更重要的职责:代表国家形象,传递国家意愿,并尽可能理解对方。
翻译官的“炼狱”: 使节团中通常会有一两位负责翻译的人员,他们可能是从其他民族或地区招募来的,甚至是俘虏后被“驯化”的。这些翻译官的地位非常特殊,他们既是沟通的桥梁,也可能成为信息泄露的风险。他们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外交进程,一个词语的误解,可能导致一场会谈的崩裂。因此,他们需要精通多种语言(如果可能的话),并对两国文化有一定了解。
翻译的“艺术”与“技巧”: 即使有翻译官,直接翻译也是困难的。古人更倾向于“意译”而非“直译”。翻译官需要在脑海中将对方的语言内容转化为自己熟悉的语言,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必然包含大量的解释、补充、甚至是有意识的“美化”或“淡化”。例如,表示“臣服”的词语,可能需要翻译成“尊敬您的威仪”、“乐于与您保持友好往来”之类的委婉表达。
非语言信号的运用: 除了口头语言,使节团的举止、服饰、仪仗、甚至是赠送的礼物,都承载着丰富的非语言信息。比如,高规格的礼仪和丰厚的礼物,代表着尊敬和诚意;而简慢的对待,则可能暗示着轻蔑或挑衅。双方都会仔细观察对方的这些“无声的语言”。
通商附带的外交功能: 许多最初的外交往来,是通过通商进行的。商人往往是最先了解邻国风俗习惯和大致情况的人。国家可能会利用商队来传递信息,或者将商队的首领委任为临时的使者。他们的日常交流虽然简单,但足以建立起最基础的联系。

2. 象征与仪式:共通的语言
盟誓与诅咒: 无论语言如何,对神灵的敬畏是共通的。签订盟约时,双方会共同宣誓,并进行复杂的仪式,例如献祭牲畜,用牲畜的血涂抹在象征契约的物件上,并祈求神灵如果有人违背盟约,将遭受严厉的惩罚。这种仪式化的承诺,通过共同的信仰来约束双方。
礼仪的规范: 宴请、朝拜、拜访等外交礼仪,虽然具体细节可能不同,但其核心目的——表达尊重、建立等级秩序——是能够被理解的。使节会提前学习对方的礼仪,尽量避免失礼。对方也会通过观察使节的礼仪表现,来判断其国家的文化水平和对外交往的态度。
艺术品的传递: 精美的玉器、丝绸、绘画等工艺品,不仅是礼物,更是艺术的表达。这些物品本身所蕴含的精湛技艺和审美情趣,可以超越语言的隔阂,直接触动人的情感,传递出国家的文化底蕴和财富。

二、 战争的预兆与爆发:沉默中的威胁

语言不通,同样意味着误判和冲突的潜在风险会更高。战争的爆发,往往是长期积累的敌意和一次致命的误解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看不见”的界限与摩擦:
领土争议: 没有清晰边界条约的语言文本,领土的界定可能更加模糊。河流的改道、山脉的变迁都可能引发争议。双方可能因为对方的牧民越界放牧、采伐林木而产生小规模冲突,这些冲突的升级往往是由于信息传递不畅和误判对方意图造成的。
资源争夺: 对水源、矿产、甚至渔场的争夺,都可能引发战争。当一方发现另一方在“自己”的资源区域活动时,如果无法有效沟通制止,愤怒和不安就会迅速蔓延。

2. 军事示威与战略恐吓:
边境陈兵: 当外交途径受阻,或者对方表现出敌意时,在边境线上集结军队是一种非常直接的信号。虽然不能直接“告诉”对方“我们要打仗”,但大规模的军事调动、筑垒、甚至是模拟攻城演习,其震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佯攻与试探: 有时,国家会进行小规模的边境骚扰,或进行一些佯攻。这既是为了探查对方的防御能力和反应速度,也是为了给对方施加压力,期望对方能够退让。如果对方的反应过于激烈,或者误判了这种示威的意图,就可能将事态推向战争。

3. “战争宣言”的传递:
使者的“最后的警告”: 当和平谈判彻底破裂,一方可能会派遣使节团带着最后通牒性质的信息。这次,信息可能非常明确:要么接受我们的条件,要么我们将发动战争。即使翻译官的任务艰巨,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也必须力求准确传递信息。
“断交”的信号: 使节被驱逐、贸易被中断、边界被封锁,这些都是重要的“断交”信号。当一个国家意识到对方已经关闭了所有和平沟通的渠道,并且其行为越来越具威胁性时,战争的准备就已经在悄然进行。
“战场上的沟通”: 最终,当语言的隔阂和误解演变成无法弥合的仇恨,战争就成了最直接、最粗暴的“沟通”方式。战场上的呐喊声、箭矢的呼啸声、刀剑的碰撞声,虽然不是语言,但它们清晰地传递着胜利的欲望和失败的恐惧,以及不屈的意志。获胜的一方,或许能够借此机会强行推行自己的意志,包括 imposition of their language and culture on the defeated.

总而言之,在古代,语言不通的国家之间的外交和战争,是一场充满智慧和风险的博弈。它依赖于敏锐的观察力、对非语言信号的精准解读、以及在关键时刻能够找到并利用好那个能够搭建起沟通桥梁的翻译官。而一旦这些桥梁断裂,战争就成为了那个最无声却也最响亮的“回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语言不通?题主的意思是官方语言不同就算语言不通了?那中国和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现在也都算语言不通?不要担心,我们有翻译嘛,总有人精通多国外语的。

至于古代,一般翻译的工作是商人来做的。尤其是边境的边贸商人。人家世世代代住在边境,两边的语言都精通,不然做毛生意啊。

有人会问,那不接壤咋办?好办啊,还是找商人,不过这次要有骆驼队或者船队的大商人。重要的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可都是跨越多个国家的重要贸易线路。长途贩运货物的商人一般也都精通沿途的各种语言。就算不精通也要带两个精通的,不然遇上匪徒,军队,和各国边防长官不能客套两句还做毛生意啊。

所以古代翻译一般都是在政府有需要的时候由商人充当的。商人也都愿意干,毕竟是升官发财的快速通道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语言不通的古代,国家之间的交往,无论是和平的还是冲突的,都比我们今天所设想的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词语的障碍,更是文化、观念、甚至思维方式的鸿沟。然而,正是这种隔阂,反而催生出了一些非常有趣且富有智慧的外交和战争策略。一、 外交的桥梁:超越语言的沟通当两个古老国度,彼此的语言如同两道不可逾越的高墙.............
  • 回答
    古代语言的发音,尤其是汉朝时期的汉语,与我们今天熟悉的普通话相比,差异是相当显著的,就像是听着一首经过漫长岁月改编、加入了许多新乐器、调整了节奏和旋律的古老乐曲一样,虽然核心的旋律依稀可辨,但整体的听感却已截然不同。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在于声母和韵母的细微差别。比如,我们现在说话时,一些声母的发音.............
  • 回答
    将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翻译成拉丁语或其他古典语言,是一项在不同文明间架起桥梁的宏伟工程,虽然不像西方古典文献跨越语言的障碍那样常见,但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却尤为珍贵。值得欣慰的是,确实有一些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或因传教士的引入,或因学术研究的需要,被译成了拉丁文,甚至其他西方古典.............
  • 回答
    中国的古代文献,就语言的结构和类型而言,并没有直接使用“屈折语言”或“黏着语言”这样的现代语言学术语。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路径与西方有所不同,更侧重于字形、字音、词汇和句子结构的研究,而非对不同语言进行抽象的类型学划分。然而,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细致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古人虽然没有明确的术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历史、文化和语言发展中一些非常值得探究的方面。虽然在政治和朝贡体系上,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与中国有着明确的“属国”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唯一或最深远的影响就来自中国。事实上,文化传播和影响是双向且复杂的,地理位置、民族迁徙、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交流热度,都会深刻地塑造一个地区的文化面.............
  • 回答
    讲到历史语言、死语言,或者咱们常说的“古文”,这玩意儿我打从心眼儿里就透着一股子好奇和亲近。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沉迷”更贴切。我没上过什么专门的古语言学院,也没拿过什么古典语言学的学位,但这些年下来,自己摸索着,磕磕绊绊地也算是在这片古老土地上走了不少路。我最早接触这类东西,大概是高中时期。.............
  • 回答
    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也就是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夏朝时期,东部沿海山东至江苏一带的古人所使用的语言属于什么语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目前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考古学和语言学界在这方面仍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但现有证据不足以给出定论。然而,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文献记载(虽然这些文献对于.............
  • 回答
    在人类语言的悠久历史长河中,有一些古代语言曾拥有过极其独特,甚至可以说是一度辉煌的特征,但这些特征在它们所有的后代语言中,却如同被遗忘的星辰,几乎消失不见了踪影。这是一种语言演变中的奇特现象,往往是因为这些特征在复杂的社会变迁、接触和新语法的形成过程中,显得不那么“实用”或“易于传播”,最终被淘汰了.............
  • 回答
    “古丽”这个词,很多人听到它,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新疆维吾尔族少女那明媚的笑容和动人的风姿。但追溯它的根源,我们会发现它其实来自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语境,它的诞生并非单一语言的产物,而是突厥语族和波斯语系之间微妙而深远的联系所孕育。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得从“古丽”的含义说起。在很多以突厥语为母语的地区,比.............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古代军事中,散兵坑(或散兵坑)作为防御工事,确实存在,但其在对抗骑兵时的局限性主要源于骑兵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以及地形和资源的限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散兵坑的定义与作用散兵坑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通常指在阵地战中设置的分散、隐蔽的防御位置,用于掩护步兵或弓箭手,或作为伏击点。其特点包括: 分散布.............
  • 回答
    古代大规模军队行军时,排泄物处理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问题。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如数十万兵力),每人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假设每人每天约5001000克粪便)在长期行军中会形成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士兵健康及战争后勤构成严重威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排泄物总量与污染规模1. 数量级计.............
  • 回答
    古代的“屠城”是指在战争或政治冲突中,对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大规模屠杀或毁灭的行为,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结果因历史背景、目的、执行者等因素而异,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要被处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屠城的定义与目的1. 战争报复 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可能被彻底毁灭,以消除敌方的军事或政治存在.............
  • 回答
    古代女子在清白被毁后是否还能嫁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受到 时代、社会阶层、家庭背景、毁坏清白的原因、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总的来说,古代社会对女性贞洁的要求极为严苛,清白被毁对女子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直接影响其婚嫁的可能。 但并非所有.............
  • 回答
    古代士兵的伙食,可以说是战争年代他们生存的基石,也是影响士气、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它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士兵的体能、精神状态,甚至是整个战役的走向。因此,不同朝代、不同军队、不同战役时期的士兵伙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地了解:一、 主食:填饱肚子是关键 谷物为主: 这是.............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 回答
    古代和亲的公主,她们的命运充满了复杂性,既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难以言说的辛酸。她们是政治棋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肩负着维系和平、巩固联盟的重任。因此,她们的遭遇和结局,往往与她们所嫁的民族、所在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性格和命运紧密相连。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古代和亲公主的遭遇和结局:一、 和亲的背.............
  • 回答
    古代人算出一年 365 天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智慧的探索,它经历了不同文明的观察、记录和推算,最终汇聚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历。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逐渐精确化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过程,主要分为几个关键的阶段和文明贡献:一、 最初的观察与朴素的认识.............
  • 回答
    古代中举,尤其是考中进士,其欣喜若狂的程度,放在今天任何一种成就上来看,都显得有过之而无不及。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才能体会到当时人们那种“飞上枝头变凤凰”般的狂喜。一、 改变命运的终极跳板: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人的命运都被出身和阶层所束缚。寒门子弟想要改变命运,.............
  • 回答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深厚的关系,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承、技艺传授到人格塑造,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包含着尊师重道、言传身教、责任担当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的师徒关系:一、 形成原因与社会基础 知识和技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