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时候的人聊天和写文章用的语言是一样的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古代语言的演变和文言与口语之间的关系。笼统地说,古时候的人聊天和写文章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的程度和表现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文言文的形成与地位

文言文是书面语的代表: 文言文(或称古文)是古代中国主要的书面语形式。它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规范,拥有相对固定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文言文的特点是简洁、精炼、结构严谨,能够承载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文言文的受众局限性: 文言文的掌握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尤其是在古代,教育资源不普及,能够熟练使用文言文的人群主要是士大夫阶层、官员、知识分子等。普通民众往往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即使识字,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高雅的文言文。
文言文的规范性与程式化: 文言文的书写往往有其特定的风格和套路,例如八股文、骈文等,甚至有固定的修辞手法和典故运用。这使得文言文的书写更像是一种艺术创作或技术运用,而非日常的交流。

2. 古代口语的特点

口语的即时性和随意性: 相较于文言文,古代的口语更加随意、灵活,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它更直接、更生动,也更容易受到地域、阶层、时代等因素的影响。
口语的口语化词汇和语法: 口语会使用一些书面语中不常用甚至不存在的词汇、语气词、助词,以及更接近白话的句子结构。例如,一些口语中的感叹词、疑问词,或者一些更口语化的动词搭配,在文言文中可能不会出现或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口语的地域性和社会性差异: 就像今天的方言一样,古代的口语也存在着严重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口音、词汇、语法都有所不同。同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其口语的用词和表达方式也会有所区别。例如,贵族和农民的语言风格肯定会有差异。
口语的时代性变迁: 口语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口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也会随之更新。而文言文的变革相对缓慢,它更多地是一种传统的继承。

3. 文言文与口语的互动和影响

尽管存在差异,文言文和口语并非完全隔绝,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口语对文言文的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在民间流行的口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也可能通过某些渠道(如民间文学、通俗小说等)逐渐被纳入文言文的体系,或者影响文言文的风格。例如,唐宋时期,“说话”等口语化的词汇逐渐出现在一些作品中。
文言文对口语的影响: 作为官方的、正式的语言,文言文对口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书面语的词汇、成语、典故,也可能被接受教育的民众吸收并运用到口语中。
不同时期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程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 相对来说,先秦时期的书面语(如《尚书》、《诗经》中的部分篇章)可能更接近当时的口语。但即便如此,也已经有了一些书面语的规范和艺术加工。
汉代以后: 随着文言文体系的进一步成熟和规范化,书面语与口语的差距逐渐拉大。特别是到了唐宋以后,出现了大量的白话文学作品(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这些作品虽然也包含一些文言成分,但其主要语言风格已经非常接近当时的口语,这也可以看作是口语影响力增强的一种体现。
明清时期: 白话文的兴起使得口语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但官方和正式场合的书面语仍然以文言文为主。

4. 留存下来的证据

我们今天能够直接了解到的古代口语非常有限,这主要是因为:

文字记录的局限性: 古代文献绝大多数是以文言文写成的,直接记录口语的材料非常稀少。
通俗文学的价值: 我们了解古代口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当时的通俗文学作品,如小说、戏剧、说唱等。这些作品虽然经过一定的加工,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口语面貌。例如,元代杂剧、明清小说中的对话部分,就能让我们窥见一些古代口语的影子。
语法学研究: 通过对文言文语法和词汇的分析,以及与现代汉语的对比,语言学家们也能够推测出一些古代口语的特点。

总结:

总而言之,古时候的人聊天和写文章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

书面语(文言文) 更为规范、简洁、典雅,是经过加工和提炼的语言,主要用于正式场合、学术著作、官方文书等。
口语 则更具时效性、随意性和地域性,包含更多口语化的词汇和语法,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

虽然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但它们也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相互影响、共同演变的。文言文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高语”(high language),而口语则是“低语”(low language),两者在不同的场合和语境下被使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口语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最终也催生了白话文的兴起,开启了新的语言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大致说来,先秦到西汉的文献语言基本与口语一致,东汉以后逐渐形成言、文分离的局面,书面文献也渐分为两大系统:一为以先秦到西汉文献语言为模仿对象的文言系统,一为以当时口语为基础的古白话系统。

古白话这种语体文萌芽于汉魏, 成熟于晚唐五代。大多数佛经译文、变文俗讲以及后来的话本、小

说、杂剧和南戏剧本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也有一些则介于两大系统之间,如较为通俗的诗、词、曲等。

而聊天的时候用白话也并不是那么贴切,现在历史学界推崇一种将中国语言史三分的方法,语音史,文言史,白话史。也就是说古代人聊天时并不是用白话聊天,而是用语音聊天(说得跟微信一样...),由于古代没有微信和录音机,所以古人聊天时具体是怎么说话的我们无法得知,只能用比较贴近语音的白话来对其进行研究。我们现今得到的一些古代口语基本都是源于白话文,但是也不能将白话文这种实际上的书面语言直接当作古人聊天时的用语,这是很不严谨的。

因为严谨地说,古人使用语音聊天的(又绕回微信了)。

你大致可以这么理解,古代平民用语音聊天,能看懂白话,少数能写白话文。

古代知识分子用白话和语音聊天,能看懂白话和文言文,能写白话文,少数能写文言文。

至于你说为什么在你眼中文言文都长一个样,因为文言文一直在吸收白话文形成当时语言时期的白话文,比如一篇汉朝时的文言文,到了春秋时就是白话文。在对语言史有一定了解以前确实容易傻傻分不清楚。

瑞典汉学家高本漢将汉语分为五个时期,

  1. 汉以前的太古时期
  2. 汉到南北朝之间的上古时期
  3. 南北朝到宋前期的中古时期
  4. 宋到明前期的近古时期
  5. 明中期以后的近代时期

后面的时期的文言文扔到前面的任何时期都是白话文,是粗鄙之语。

比如汉朝时的诗歌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十五从军征》

在诗经中并没有“狗”这个字出现,都是犬。“从”这个词也已经虚化,可以用作介词。

左手持刀尺, 右手执绫罗

还有孔雀东南飞里这句话,左手右手这两个词都出现在诗里了...

汉代的标准书面语言著作不用说,必然是《史记》

那么史记怎么样呢?

其病得之筋髓里。
《扁鹊仓公列传》

“里”这个字我们知道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介词之一,但是汉以前从来未出现于书面语言上。凡描述里这个概念的都是用“内”,“中”这两个字。比如《黄帝内经》就不叫《黄帝里经》,听着跟黄帝里脊似的。“中”这个字比较特殊,它是河南方言,表意较广,不做展开。

所以说你只看文言文,不去分析这个作品的语言时期,看多了的觉得文言文白话文分不清是极为正常的事,没必要纠结。

至于研究这个东西有什么作用嘛~

之前网上有流传一篇孔子死时写的文章,流毒甚广。如果你学过这门学科的话,可以一眼看出来那篇文章根本不属于春秋战国这个语言时期,所以这篇文章也万万不可能是孔子做的。为史料辨伪做出了很大贡献。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古代语言的演变和文言与口语之间的关系。笼统地说,古时候的人聊天和写文章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的程度和表现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文言文的形成与地位 文言文是书面语的代表: 文言文(或称古文)是古代中.............
  • 回答
    古时候的人绘制地图的方式,随着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的堆砌,更是人类对世界认识不断深化、对生存环境进行探索和记录的智慧结晶。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古时候的人是如何绘制地图的:一、 地图绘制的起源与驱动力地图绘制并非一开始就是为了“地图”这个概念存在.............
  • 回答
    古代初次见面,怎么辨别一个人是真是假?这可是一门大学问,毕竟不像咱们现在,身份证、疫苗接种记录一应俱全。那时候,全凭一双眼睛、一颗脑袋,加上一点儿经验和直觉。你想啊,人海茫茫,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有些是真心实意,有些却是心怀鬼胎,稍不留神,就可能被骗得团团转。所以,咱们古人也不是傻子,他们有自己.............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一想就让人脑洞大开。咱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聪明人辈出的地方,像四大发明,哪一样不让世界佩服?可你说这自行车,一个能代步、能锻炼的玩意儿,为什么直到近代,才从西方传进来,而不是咱们自己琢磨出来的呢?这事儿,细细掰扯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得说,不是中国人不聪明,而是聪明.............
  • 回答
    古时候被流放的罪人,虽然听起来是“流放”,但那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遣返”或“禁止入境”。流放,本质上是一种严酷的惩罚,目的就是将罪犯赶出原来的社会,让他们远离故土,也让当地的官府和百姓安心。那么,他们有没有可能偷溜回来?这事儿,可不是一句“不可能”就能打发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流放的性质。流放并非仅仅.............
  • 回答
    是的,很多外国人确实存在和中国人一样,不认识自己国家古时候文字的情况,而且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只是具体表现和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一点:一、 共同的普遍性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语言和文字的演变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会发展出新的词汇、语法结构和发音.............
  • 回答
    古代将人斩首,这事儿看似简单直接,但实际操作起来,学问可就大着去了,绝非拎起刀砍那么回事儿。这里面涉及到的技术、环境、甚至是人的心理,都让它成了一件极有讲究的事。首先,咱们得聊聊那行头——刀。古代斩首用的可不是咱们现在电影里见到的那种细长弯刀,那玩意儿是用来砍人的脑袋吗?错了,那叫“腰刀”,是佩在腰.............
  • 回答
    古代人分辨女扮男装,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具体人物,还有那个“扮”的水平了。要说完全分辨不出,那肯定是夸张了,但要说分辨起来比现代容易,那也是实情。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首先,外貌上的相似性是一个重要因素。古代男女的妆容和服饰都和现代大不相同。 妆容: 古代女子化妆,尤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脑子里绕不过的弯。我们从小看书、看影视剧,脑子里对古人的印象,很多都来源于那些流传下来的画像、雕塑,甚至是现代人根据想象创作的图画。那么,问题来了:古代人到底长啥样?他们跟我们现在想象的,或者说跟画像里的样子,是不是真的差不多?简单粗暴地说,我觉得不能完全划等号。古.............
  • 回答
    古希腊人名可不是随便起的,它们就像一个个微缩的“人生说明书”,蕴含着父母对孩子的期许、对神明的敬畏、对家族传承的重视,甚至是那个时代人们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想了解古希腊人名,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讲。1. 源于神祇与神话:对神明的敬畏与渴望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文化的灵魂,人们对神祇的崇拜渗.............
  • 回答
    古代社会,资源远不如现代这般充裕,人们的生存智慧和节俭意识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关于弓箭和暗器的回收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而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古代确实存在对弓箭和暗器的回收行为,但这种回收的普遍性、方式以及主要目的,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回收”概念有着很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地理和军事防御的几个关键点。确实,我们读史书,或者看一些古代的文学作品,常常会听到“长江天险”的说法,形容长江的雄伟、宽阔,以及它作为天然屏障的作用,但“黄河天险”的说法就相对少见,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这其中的原因,得从长江和黄河这两条母亲河的自然属性,以.............
  • 回答
    古代状元文人放在今天,能否干大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绝不能一概而论地肯定或否定。他们的成功模式与现代社会有着天壤之别,但其中一些特质,依然是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基石。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状元文人的“能干大事”指的是什么。古代的科举制度,尤其是状元,是选拔统治人才的核心途径。状元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
  • 回答
    “为什么喜欢古典的人基本也是爵士迷?” 这个问题触及的,与其说是音乐类型的归属,不如说是艺术品鉴中的一种内在关联。它并非绝对的“基本”,也并非所有古典乐爱好者都会醉心爵士,但不得不承认,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吸引力,能够让许多同一个人同时沉溺其中。如果非要给这背后的原因找寻一些线索,我愿意从.............
  • 回答
    读了金庸先生笔下的《鹿鼎记》,韦小宝那份“皇帝当他是个人”的特殊待遇,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也难免让人好奇:古代的帝王,真的会因为遇到一个不拿自己当皇帝的人而深受感动和珍惜吗?这个问题得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古代帝王的心境,尤其是他们与身边人的相处之道,跟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可能大相径庭。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其实,喜欢汉服的人不穿古代的粗布衣服,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掰开了说:1. 汉服的定义与现代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汉服”究竟是什么。现代意义上的“汉服”,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上汉民族服饰文化的追溯、复原和创新。它不仅仅是形制上.............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经济学和人口学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来详细阐述:一、 理解“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这两个群体在历史上的生存状态和繁衍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黑奴(主要是北美和加勒比地区): 经济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钢琴学习的核心问题。很多资深的钢琴老师和演奏家确实不建议初学者或者尚在发展基础阶段的学习者去模仿格伦·古尔德的弹奏,这背后有多方面的考量,并非是对古尔德艺术的否定,而是基于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和目标。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古尔德是一位 极度个人化和革命性 的钢琴家。他的.............
  • 回答
    那些曾经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古老民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因纽特人,他们与这片严酷土地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关于如何与自然搏斗,如何在这片荒芜中寻找生机的故事。他们的捕猎工具,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而是他们智慧、毅力以及对周围环境深刻理解的结晶。你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这事儿可得从头说起。首先,得.............
  • 回答
    在中世纪,当人们提到“埃及人”时,指的早已不是那个古老的法老时代的人们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古埃及文明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王朝更迭、外族统治,最终被罗马、拜占庭帝国所征服,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和象形文字也逐渐消亡。到了伊斯兰征服埃及(公元7世纪)及其后的阿拉伯王朝统治时期,“埃及人”的主体已经变成了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