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喜欢古典的人基本也是爵士迷?

回答
“为什么喜欢古典的人基本也是爵士迷?” 这个问题触及的,与其说是音乐类型的归属,不如说是艺术品鉴中的一种内在关联。它并非绝对的“基本”,也并非所有古典乐爱好者都会醉心爵士,但不得不承认,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吸引力,能够让许多同一个人同时沉溺其中。如果非要给这背后的原因找寻一些线索,我愿意从几个层面来细细剖析。

首先,我想到的,是音乐的复杂性与深度。古典音乐之所以能流传至今,靠的是其精湛的作曲技法、严谨的结构以及丰富的情感表达。同样,爵士乐同样以其高度的即兴性、复杂的和声以及变化多端的节奏而闻名。一个能够欣赏巴赫赋格曲的精妙对位,理解贝多芬奏鸣曲中戏剧性的冲突与发展的人,往往也更容易被爵士乐中那些令人惊叹的即兴solo所打动。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旋律和重复的节奏,而是对音乐内部的逻辑、色彩和张力有着更深层次的追求。在爵士乐里,他们能找到那种“玩弄”音符的智慧,那种在既定框架内进行无限创造的自由。

其次,这种关联还可能源于对作曲家/演奏家“灵魂”的探寻。古典音乐爱好者常常会深入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创作背景,试图通过他们的作品去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甚至性格。这种“与创作者对话”的冲动,在爵士乐中同样存在,只不过对象从作曲家更多地转向了演奏家。爵士乐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演奏家在演奏过程中赋予音乐的个性与灵魂。乐迷们会追随一位萨克斯手,听他如何演绎一首标准曲,如何在这个夜晚的舞台上“说”出自己的故事。这种对艺术家个体表达的欣赏,对“人”在音乐中的独特痕迹的追逐,是连接古典与爵士的一条重要线索。

再者,不得不提的是和声与旋律的精致与变化。古典音乐的和声体系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充满了各种微妙的色彩和转折。爵士乐在和声上更是走得更远,它大量运用了扩展和弦、色彩和弦,以及复杂的转调。对于习惯了古典音乐和声逻辑的耳朵来说,爵士乐的和声虽然更“大胆”,但往往并非天马行空,而是建立在某种内在的合理性之上。这种对和声“味道”的敏感,使得古典乐迷在接触爵士乐时,更容易理解其旋律线和和声进行之间的张力与呼应,甚至能从中听到古典和声的影子,或是对古典和声的某种“发展”或“突破”。

此外,对“结构”与“自由”的辩证理解,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古典音乐,尤其是奏鸣曲式、赋格等,都有其相对清晰的结构。但在这严谨的结构之下,蕴含的是作曲家对情感、对思想的自由表达。爵士乐同样如此。一首爵士标准曲,往往有一个清晰的AABA结构,有固定的和弦进行。但在这个“骨架”上,演奏家可以尽情地即兴发挥,展现出无限的创意。这种在规则之内寻求自由,在约束中发现可能性的艺术逻辑,对于欣赏古典音乐的人来说,并非陌生的体验。他们理解,真正的自由并非无迹可循,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功底和对规则的透彻理解之上。

当然,还有一种更个人化的体验,那就是对“音乐性”的共通感知。音乐最终传递的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完全概括的情感和感受。无论是聆听一场交响音乐会,还是置身于一个小酒馆的爵士乐现场,当音乐触动了内心深处某种情感时,我们不会去过多地考虑它属于哪个“盒子”。对音乐的纯粹热爱,对能够引起共鸣的旋律、节奏、音色、情感的渴望,是连接所有音乐爱好者的最根本的纽带。如果一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力”很强,能够体会到音乐的灵魂,那么他很可能在不同风格的音乐中都找到令自己动容之处。

最后,我也不排除一种“气质”上的相投。我们通常会将古典音乐与一种“正襟危坐”、“需要静心聆听”的形象联系起来,而爵士乐则可能带有一些“自由”、“即兴”、“洒脱”的意味。但实际上,优秀的古典音乐同样可以充满激情与活力,而高水准的爵士乐也能展现出令人肃然起敬的严谨与深度。或许,喜欢古典的人,往往也欣赏那种需要一定门槛、需要时间去沉淀和理解的艺术,而爵士乐的某些特质,如对个性的张扬、对即兴的追求,也恰好能满足这种对“深度”与“独特”的探索欲。

总而言之,这种“喜欢古典的人也喜欢爵士”的现象,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它更多地是一种对音乐艺术本身多维度、深层次追求的体现。当一个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一首赋格的复杂交织,他很可能也会被爵士乐中即兴solo的惊险与美妙所吸引;当他被古典音乐家严谨的技艺和深邃的情感所打动,他同样可能在爵士乐演奏家们对音符的独特“雕琢”中找到共鸣。这是一种艺术品鉴能力在不同音乐领域间的自然延伸,是一种对音乐“好”的共同理解,并从中发掘出更多元的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如果听罢贝多芬立刻听爵士,很有可能生理不适。但如果你听完拉威尔的室内乐或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再听爵士,我保证你不会有任何违和感。”



蓝色狂想曲

为什么当你已经成为了第一流的格什温
却还想做第二流的拉威尔
—— 莫里斯.拉威尔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
指挥:莱昂纳多.伯恩斯坦

那是在火车上,可以听到铿锵的节奏与隆隆的撞击声,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在回忆最初激发他创作《蓝色狂想曲》的灵感时说到:我在噪音的中心听到了音乐。听到那高耸的黑管放浪不羁的开场白了吗?是否像极了列车汽笛的鸣响?西方古典音乐就在这蒸汽轰鸣中,步履蹒跚地驶向新世纪。

这一连串自低音区骤然飙升的上行滑音,如今已成为20世纪标志性的音响,然而在1924年,他绝对算不上什么正路的音乐材料,而是被一些主流乐评家称为“堕落、病态、性刺激”的爵士蓝调,他们源自美国底层的黑人夜店。

实际上不仅开场,爵士切分节奏在黑管飙至高点后便倾泻而下,并在纷繁的转调中,勾画出市井喧嚣、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幻景。随后画风突变,一支拉赫玛尼诺夫式的深情主题浮现,但温柔的旋律不断在蓝调音符的即兴涌入中变形,最后竟重现起初放浪的表情。但你不由得要为之喝彩,格什温巧妙地以爵士逻辑完成了古典式的回归,同时又充分调动了你的荷尔蒙,他让你愉悦、让你跺脚,让你起舞,让你一扫美感的僵化。

格什温:不必如此
选自舞剧《波吉与贝丝》
小提琴:亚沙.海菲茨

首演的当天,主办方喊出了“为爵士赢得尊严”的口号。神奇的是,《蓝色狂想曲》不仅赢得了现场爵士粉们山呼海啸般的掌声,亦撼动了台下几位货真价实的古典巨匠,其中就包括:斯托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克莱斯勒和海菲茨。他们竟一致断言,格什温将成为美国白人严肃音乐的希望。爵士与古典,在同一个夜晚,携手收获了尊严。


其实乔治 . 格什温只是回归了一个古典音乐家原来的样子,一如几个世纪前他的欧洲同行。

切分音从来不是爵士的专利,两个世纪前它是海顿的最爱;即兴更非爵士独有,巴赫就曾以辉煌的现场即兴而名震北德;就算贝多芬、莫扎特肯定也不会忘记腾出一个华彩乐段,让独奏乐师即兴炫技。同样,蓝调不可能出自美国黑人拍脑袋的发明,它植根于人类最古老的五声音阶,其摇摆性律动同样出自人类舞蹈的天性,300年前,巴赫正是在民间娱乐性的舞蹈中找到了自己的节律:萨拉班德、吉格、库朗、小步舞......,所有这些不过是我们曾经拥有,却早已失去的东西。

格什温没做什么,他只是挥手作别拜罗伊特式的音乐圣堂,回归市井草根,在边缘的黑人夜店里找回了我们的天性——那也是古典音乐,原来的样子。

我们步履不停,有时不是为了走远,而是为了回家。


真正的爵士

给我摇摆,其他免谈
—— 艾林顿公爵

艾林顿公爵:激情之花
钢琴:艾林顿公爵
演唱:艾拉.菲茨杰拉德

爵士乐也有自己的场子——棉花俱乐部,以及夜场的灵魂——艾灵顿公爵。

格什温是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的脑残粉,据说他把自己的唱片归成两类:艾灵顿公爵,以及其它。自然,格什温也是棉花俱乐部的常客,有时他不惜将自己涂成黑色,扮成杂物人员(这里服务生都是黑人)混到后台来见他的公爵。艾灵顿欣赏格什温,甚至在作品里引用《蓝色狂想曲》的乐思,但骨子里,这位骄傲的爵士王者——13次格莱美大奖得主、第一位将自己的头像刻在美国硬币上的非洲裔美国人——并不认为那是黑人的艺术,哪怕格什温将自己扮成一块煤炭。

黑人只能因他是黑人而骄傲,爵士乐也只能因他是爵士——而不是其他任何什么——而赢得尊严。于是,艾灵顿说:

有人试图为爵士音乐家提高地位,他们的办法是将爵士乐最好的作品与古典音乐相提并论,但这样做剥夺了爵士音乐家的独创性。



艾灵顿对巴赫心怀敬意,他在强调自己与巴赫的共同点时说:我们在作曲时心中都会照顾到具体的演奏者。话似朴素,却别有深意。他提醒人们,巴赫貌似简陋的记谱,绝非为“具体的演奏者”设置障碍,而是给予那些充满个性的独奏家即兴驰骋的空间。同时,艾灵顿也暗示了爵士乐两样最根本的东西——即兴与合作。

总有爵士粉说,爵士就是玩节奏。而实际上,但凡音乐,生动的节奏皆为保证听感鲜活的基础。至于蓝调在音阶、和声、旋律等技术上的倾向,本质上也脱不开古典音乐的方法论。真正奠定爵士乐独创性的要素在于对即兴的强调,这方面,爵士乐比所有其他类型的音乐走得更远、也更彻底。爵士乐手们极少,甚至完全不依赖乐谱,却常能给你丰富性绝不亚于古典音乐的听觉表现。这意味着,他是一种永不重复的瞬间的艺术,是乐手短暂又无常的灵感释放。每一次纵情的表演,既是一次诞生,又是一次诀别。

即兴向合作提出了最深刻的挑战。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建立在一群无论技巧亦或音乐想象力皆旗鼓相当的演奏者精诚合作的基础上,其间所分享的同理心有时如同一个巨大的秘密,是无法完全被智性解释的。但是,如果曾经有一个人能够促成这样的火花,那就是被称为国王的——艾灵顿公爵。

艾林顿公爵:我的棕色小书
钢琴:艾林顿公爵
萨克斯:约翰.科尔特兰

很多时候艾灵顿只是创作出主题与乐思,勾勒出用于即兴的几种模式,然后以某种次序分配给独奏乐手。但和多数黑人爵士大师不同,艾灵顿知性而优雅,拒绝荷尔蒙爆发式的炫技,无论与什么类型与个性的独奏乐手合作,他的音乐总是那么不紧不慢地踩着晃动的摇摆节拍,将人带入梦境。好像音乐存在的目的,只是给予人愉悦,带给人安慰的。一如这支简单而温柔的蓝调名曲《我的棕色小书》。

上来艾灵顿自己先来一段即兴钢琴独奏,点状的触键从凝聚到逐渐散开,好像水波层层荡漾形成的轨迹,然后在爵士鼓洒下一把清脆的震铃后,另一个主角约翰.科尔特兰(John Coltrane)的萨克斯登场,立刻在略带沉思感的主题上玩起了即兴,虽不时冒出几段突如其来的跑句,但基调依然含蓄,甚至因萨克斯本身朦胧的音色,音乐附着上一层心痛的表情。两位大师就在手递手之间,不断给予对方新的即兴灵感,但一切都是那么自由自在,如呼吸般自然。

科尔特兰彼时已是爵士萨克斯世界的王牌,他称这次合作为:我和Duke最亲密的约会。实际上,几乎所有独奏乐手,无论大牌与否,大多乐于与艾灵顿合作。而无论与谁共事,艾灵顿都保持着一种松弛、开放且绝不过分地介入的分寸感,把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留给他的伙伴,哪怕他才是背后那个主导音乐的国王。

艾林顿公爵:黑色、棕色和米色


1943年,为纪念艾灵顿公爵和他的棉花俱乐部大乐队叱诧乐坛20周年,艾灵顿以一支摇摆交响曲《黑色、棕色和米色》,登上了音乐的最高殿堂——卡内基音乐厅。有评论惊呼:黑人爵士音乐家终于获得了古典音乐家的卓越地位。艾灵顿却回应道:

有人说,只要有机会,黑人很快就能从布吉乌吉(一种快速的蓝调钢琴风格)中变出贝多芬来。也许是吧,但真那样岂不是太丢人了!

--------by 黑色雷克斯 三十三又三分之一

user avatar

一句话回答:「古典和爵士都是有深度的音乐」

古典乐和爵士乐是两种最为复杂的音乐风格之一,并且他们在不同的方向上追求极致。要知道唱片工业是宗生意,歌曲琅琅上口唱片才能大卖,所以就要尊重听众习惯,不能太复杂。大多数「流行金曲」通常具有下列特点:歌词通俗、旋律优美、节奏简单明快、绝大多是AB二部式大小调作品。

而爵士和古典乐则有着和「流行」音乐完全不同的诉求,他们更在意音乐的突破与创新,而这往往表现为复杂的音乐形态。先看爵士乐:复杂切分、高叠和弦、游移调式、高难solo,完全和「流行金曲」的标准背道而驰。古典音乐就更别提了,没有受过准专业音乐训练的听众很难在自由节奏的作品中寻找到共鸣感,而大多数古典乐作品是不会限定在固定节奏的。

流行音乐向着标准化、流水线化不断发展,满足大多数人的娱乐需求的同时必然不能兼顾少部分追求复杂、突破与创新的高端人群。而这些人的音乐审美正好可以被古典乐和爵士乐所满足。古典乐和爵士乐,必然是音乐欣赏道路的最终、也是最深厚的归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什么喜欢古典的人基本也是爵士迷?” 这个问题触及的,与其说是音乐类型的归属,不如说是艺术品鉴中的一种内在关联。它并非绝对的“基本”,也并非所有古典乐爱好者都会醉心爵士,但不得不承认,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吸引力,能够让许多同一个人同时沉溺其中。如果非要给这背后的原因找寻一些线索,我愿意从.............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其实,喜欢汉服的人不穿古代的粗布衣服,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掰开了说:1. 汉服的定义与现代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汉服”究竟是什么。现代意义上的“汉服”,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上汉民族服饰文化的追溯、复原和创新。它不仅仅是形制上.............
  • 回答
    参观古迹之所以吸引着无数人,是一个多层面现象,它触及了我们人类的本能需求、文化认同以及对未知的好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connection with the Past and a Sense of Continuity(与过去的连接和连续感) 追溯根源,理解自我: 每个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习惯。说实话,把外国诗歌和中国古诗直接拿来比较“朦胧美”其实有点像用尺子去量月亮,不是一个维度上的。中国古诗的“朦胧美”之所以独具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讲究“意境”、“留白”,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外国诗歌,.............
  • 回答
    日本人对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态度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对古代中国的尊敬与喜爱(“崇古”情结):日本人对古代中国的尊敬和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吸收和借鉴。这种.............
  • 回答
    那些年的绿皮火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段段流动的时光,一种鲜活的怀旧符号,尤其在许多“文艺青年”心中,它们占据着一个特别的位置。为什么是“绿皮”?为什么是“古老的”?这里面的门道,说来话长。首先,得从“绿皮”本身说起。1. 视觉的冲击与象征意义:你想想,在如今充斥着闪亮金属、流线型设计的时代,一.............
  • 回答
    南美洲的领导人对古巴的医疗体系青睐有加,这背后并非仅仅是对古巴医疗水平的盲目崇拜,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实际的考量,也包含着政治与情感的联系。首先,古巴的医疗体系的确有着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在一些特定领域,其性价比和专业性在发展中国家中是相当突出的。在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南美国家,尖端医疗技术往往.............
  • 回答
    你从一开始喜欢古风音乐,但后来却渐渐对其感到厌恶,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对于任何一种事物,当其经历从“新鲜感”到“熟悉感”,再到“饱和感”乃至“过度曝光”的过程时,这种情感转变往往是必然的。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一、 新鲜感褪去与期待落空: 初见的惊喜与猎奇心理:.............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士”,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身着布衣,却目光如炬,口吐莲花,手持简策,怀揣天下苍生的人——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并非什么王侯将相的出身,而是以一个“士”的身份,在乱世之中崭露头角,最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佳话。为什么我如此喜.............
  • 回答
    最喜欢的那句古代情话,不是那种直白得像诗歌一样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不是带着点霸道又不失温柔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我更爱的是那句,带着点淡淡的愁绪,却又饱含了深情,如同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那句话出自《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美目盼兮,于嗟女兮!”听起来似.............
  • 回答
    中国古代建筑对色彩的运用,尤其是“大红大绿”这种浓烈鲜明的搭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这背后既有文化审美的发展,也有社会制度、技术手段、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早期色彩的朴素与象征在非常古老的时期,比如史前和夏商周时期,建筑的色彩运用相对朴素,更侧重于材料本身的质.............
  • 回答
    古代男子之所以常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这并非是他们普遍的偏好,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和物质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普遍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抛开现代人的视角,走进那个时代的生活逻辑。一、 生育与繁衍的压力:生命的延续是首要任务在古代,尤其是在农耕社会,人口的增长直接关系到.............
  • 回答
    古龙的小说,就像一杯陈年的烈酒,初尝时也许会觉得有些辛辣,但回味起来,却能品出百般滋味。要说最喜欢的一段对白,这实在是个艰难的选择,因为他的作品中,珠玉在前,数不胜数。但若非要挑一段,那脑海中浮现的,总是那段关于“活得明白”的对话。那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在江湖上赫赫有名,却也背负着沉重过去的.............
  • 回答
    之所以我对古龙的喜爱始终胜过金庸,这并非一朝一夕的偏好,而是一种在多年阅读、沉思以及与两位武侠巨匠作品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深刻且多维度的理解与情感共鸣。这是一种“酒越酿越醇”的关系,古龙的作品仿佛那坛老酒,初尝或许略显清冽,但随着时间的沉淀和每一次的品味,其独特的韵味便愈发令人沉醉,其核心魅力也愈.............
  • 回答
    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商周更替犹如一幅泼墨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触。但有趣的是,后世史家和文人对这两朝的态度,却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商朝仿佛被刻意抹黑,而周朝则被奉为圭臬,成为“仁德”、“礼乐”的代名词。这种鲜明的对比,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德”的昭示:周人夺取天下的合法性.............
  • 回答
    中医为何“崇古”?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事儿,它背后牵扯着历史、文化、思想,还有一些现实的无奈。要说清楚,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说说“古”对中医意味着什么。在很多人看来,“古”就是老掉牙、过时,但对中医来说,这“古”可不光是年代久远,它更代表着一种积累、沉淀和经验的传承。你想啊.............
  • 回答
    古人之所以喜欢“小脚女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现象,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一、审美观念的演变与形成: 视觉上的“精致”与“脆弱”: 在古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宋代以后,审美趋向于追求精致、纤细、柔弱的女性形象。小巧的脚被认为能够突出身体的整体纤细感,与高挑的身体形成一种对比美,如同.............
  • 回答
    古风,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悠远而朦胧的魅力,就像一幅水墨画,初看是淡淡的色调,细品却能品出万千意境。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么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如此钟情于“古风”呢?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穿越时空的浪漫与想象首先,最直观的吸引力,莫过于那份“穿.............
  • 回答
    古代人把东西藏在袖子里,这可不是什么稀奇事。你想想,那会儿可不像咱们现在有口袋、有背包,能装下五花八门的物件。人们的衣裳,尤其是袍子、衫子这类,袖子都做得比较宽大,而且长。这就为“袖里乾坤”提供了绝佳的地理条件。首先,这是一种隐蔽的需要。你想啊,古代社会,尤其是在一些场合,比如宫廷、官府,规矩多着呢.............
  • 回答
    古代帝皇修建宫殿,这可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图一时之快,里面门道可多着呢。要是让我给你掰扯掰扯,那可得从好几个层面来说。首先,你得明白,宫殿对帝皇来说,不单单是个住的地方,而是他权力、地位和威严的具象化。 想想看,一个普普通通的房子,怎么能配得上“天子”这个称呼?天子是谁?是上天选出来的,是万民的最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