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时将人斩首的难度有多大?

回答
古代将人斩首,这事儿看似简单直接,但实际操作起来,学问可就大着去了,绝非拎起刀砍那么回事儿。这里面涉及到的技术、环境、甚至是人的心理,都让它成了一件极有讲究的事。

首先,咱们得聊聊那行头——刀。古代斩首用的可不是咱们现在电影里见到的那种细长弯刀,那玩意儿是用来砍人的脑袋吗?错了,那叫“腰刀”,是佩在腰间的,主要用于自卫或者小规模搏斗。斩首用的,那叫“斩首刀”或者“刑刀”,它得有几个特点:

一是 刀身够重、够厚实。你要知道,脑袋骨头有多硬?尤其是脖子上的大椎骨,那是连接头颅和脊柱的关键,韧性极强。一把轻飘飘的刀,想一刀下去就利索地砍断,那是做梦。所以,斩首刀的重量能够提供足够的动能,帮助刀刃穿透骨骼。

二是 刀刃足够锋利,但更重要的是耐用。一刀下去,刀刃可能会磕碰到骨头,如果刀刃太薄或者材质不好,一刀下去可能就崩了,那场面可就尴尬了。刑刀的材质往往选择上好的钢铁,经过反复锤炼和开刃,保证它既锋利又能承受多次击打。

三是 刀身够宽、够长。宽厚的刀身意味着更大的接触面积,更容易一次性砍断颈部的大动脉和骨骼。长度则方便刽子手发力,能够施展出更强的劈砍力量。

然后,说说 刽子手 这个职业。这可不是谁都能干的,是个技术活,也得是体力活。一个合格的刽子手,不仅要有过硬的刀法,还得有足够的力量和技巧。

技术层面:刽子手需要精确地找到目标——砍头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找到颈椎的薄弱处。这需要经验积累,知道在哪个位置下刀最有效率。他得懂得利用身体的重量和惯性,配合刀的挥砍,而不是单纯地靠手臂力量。就像练武一样,得有发力技巧,腰马合一,才能将力量最大化。

体力层面:你想啊,每次挥刀都需要用尽全力,而且可能不止一刀。如果刀太重,或者第一次没砍准,第二次再砍,力气就会逐渐消耗。一个经验丰富的刽子手,能保证在最关键的几下内完成任务,减少受刑者的痛苦(当然,这个“减少”也很有限)。

心理素质:这玩意儿太重要了。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尤其是执行这种终极刑罚,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刽子手得是那种心狠手辣,或者说能够做到冷酷无情的人。他们需要麻木自己的神经,才能不受干扰地完成任务。不过,也有些记载说,优秀的刽子手有时也会有一些仪式感,比如在下刀前做个手势,或者说几句话,这或许也是他们处理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

再者,受刑者的姿势 也很关键。一般来说,受刑者会被跪在地上,双手可能被绑住。脖子伸出去,脑袋自然垂下。但即便是这样,人的颈部肌肉在极度紧张时也会收缩,给砍断造成阻碍。

跪姿:确保了受刑者相对稳定,而且脖子部位暴露得更充分。
捆绑:防止受刑者在最后一刻挣扎,影响刽子手的发挥。
头部姿势:通常会要求受刑者“伸长脖子”,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人在极度恐惧下,脖子会不自觉地缩紧。所以,有时候也需要人按住受刑者,或者用其他方式确保颈部暴露和稳定。

接下来,我们要说 行刑的环境。古代的刑场,尤其是执行斩首的地方,往往是公开的,有围观群众。这不仅是震慑作用,也意味着刽子手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操作。

场地:刑场通常会是相对平坦开阔的地方,方便刽子手挥刀,也方便围观。有时候地面会铺上沙土或者垫子,用来吸收血液,避免场面过于血腥吓人(尽管这只是相对的)。
围观人群:这股无形的压力,对刽子手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一种“表演”。他需要在最快的速度下,以最干净利落的方式完成,赢得“面子”或者避免被视为技不如人。
天气:虽然听起来有点扯,但下雨天或者刮风天,都可能影响刀的发挥,也可能让血迹飞溅得更厉害,影响后续的处理。

最后,执行过程 是怎样的?

1. 准备:刽子手会走到受刑者身后,仔细观察,找到下刀的位置。他可能会先用刀背在受刑者的脖子上比划一下,确定位置。
2. 第一次挥刀:这是最关键的一刀。刽子手需要调动全身力量,将刀高高举起,然后猛地劈下。目标是颈骨和颈部大动脉。
3. 后续处理:如果第一刀没有完全砍断,受刑者可能还会活着,只是脖子已经被重创。这时,刽子手需要迅速补刀。如果第一刀够利落,可能一次就完成了。
4. 确认:砍下头颅后,刽子手会举起头颅,向主刑官或围观群众展示,以示死刑已经执行。
5. 清理:之后会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处理尸体和现场的血迹。

总的来说,古代将人斩首的难度,不在于它是否残忍,而在于它 对操作者技术、体力和心理的极高要求,以及对刀具、环境的讲究。那不是简单的“砍”,而是一场生死攸关、技术与力量并存的专业表演。一次失败的斩首,不仅会给受刑者带来更大的痛苦,也会让刽子手面临巨大的压力和羞辱。所以,这事儿,难度系数绝对不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需要很高的训练,斩首和杀人是两个概念。

日本因为要介错,所以对于斩首的技术记录比较多。

首先,斩首者要跟被斩首的站的很近,大概是左肩的位置,给出拉刀的距离。

其次在斩首的时候,要找到骨头的缝隙入刀。

之后要确保刀的整个刀刃,从下面到上面,精准的嵌入缝隙的同时,平整快速的拉动,让整个刀刃从脖子的骨缝里划过去,把脖子完整的切开。

很多电视剧里那种双手挥刀犹如剁柴一样的力大砖飞砍法是行不通的,首先没有找骨缝,其次没有拉刀。

那样砍的结局是,斩首者会直接用刀把对方的脖子骨骼打断甚至打碎,而皮肉不断,被斩首的脑袋会直接耷拉到胸口上,但是一时半会不会死,整个行刑就成了一场恐怖闹剧了。

而如果被斩首的人是个彪形大汉,脖子比一般人粗不少,甚至还可能会出现一刀上去刀豁了,脊椎骨还直挺挺的啥事没有,就是皮开肉绽,这也不好看。

脊椎是人体数一数二强壮的骨骼,成年人的脊椎要比羊的强壮的多。硬剁,就连羊的脊椎都很难一刀切断。

加上活人本能的在被斩的瞬间卸力,所以没有很高的技巧是很难斩断的活人的脖子的。

因此西方开发了断头台,东方搞了铡刀,就是因为人工砍容易出笑话

user avatar

我要不厌其烦的啰嗦三件事

第一,刀是一种技术性工具,虽然下限比较高,随便破皮割口子,但是要达到一刀过猪头、一刀过大腿、一刀削进带毛兽皮、一刀杀活物,没个经年累月功夫不要妄想。手法是物理原理,杀伤效果是多年经验手感累积出来的,不是玄学。冷钢大汉一刀过猪人的原因比刀的大,别拿钢刀当激光剑。





四川正在治野猪,要不你去报个名?

第二,护甲不是无限防护,力量足够大震荡伤害依然可以在不破外皮的情况下打出致命脏器损伤。防利器伤的外壳和防一个人抡大棒的内衬挡不住一头400斤野猪掀摔、600斤老虎扑压、800斤牛撞击、半吨熊拍摔造成震荡损伤甚至致死打击。就好像你的脑子可以在不开颅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脑震荡,关节在不破皮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脱臼,肚子在不破皮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爆肝。

用护甲的什么部位什么姿势什么角度应对什么样的伤害可以最大化减伤,也是一门技术,不是你穿上护甲就让人随便打没事天下无敌了,同一套甲人家行家穿上可能胸口碎大石还活蹦乱跳,小白穿上挨一下icu见。









第三,专业和非专业的人在一个领域内的表现比人和猪都大,别指望熟练热兵器作战的人和专业冷兵器人用冷兵器对抗会有什么优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将人斩首,这事儿看似简单直接,但实际操作起来,学问可就大着去了,绝非拎起刀砍那么回事儿。这里面涉及到的技术、环境、甚至是人的心理,都让它成了一件极有讲究的事。首先,咱们得聊聊那行头——刀。古代斩首用的可不是咱们现在电影里见到的那种细长弯刀,那玩意儿是用来砍人的脑袋吗?错了,那叫“腰刀”,是佩在腰.............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一个许多人心中存在的疑问:为什么那些据说效果卓著的中医古方,不被广泛公开或出售,以造福更多病患?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愿公开,而是牵扯着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其中既有技术层面的考量,也有现实层面的阻碍,更包含着对中医传承与发展的独特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概念:中医.............
  • 回答
    2018年岁末,回想起这一年奔波的足迹,脑海中浮现出许多令人心动的瞬间。在那些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古建筑、古遗址和博物馆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着文明的脉络。古建筑篇:静谧中的岁月低语在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中,我曾漫步于乌镇西栅。这里的古建筑并非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而是更为贴近生活的民居,一.............
  • 回答
    古时候的人绘制地图的方式,随着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的堆砌,更是人类对世界认识不断深化、对生存环境进行探索和记录的智慧结晶。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古时候的人是如何绘制地图的:一、 地图绘制的起源与驱动力地图绘制并非一开始就是为了“地图”这个概念存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古代语言的演变和文言与口语之间的关系。笼统地说,古时候的人聊天和写文章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的程度和表现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文言文的形成与地位 文言文是书面语的代表: 文言文(或称古文)是古代中.............
  • 回答
    关于雅利安人是否曾大规模入侵中国,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缺乏确凿考古证据的话题。传统上,我们将雅利安人与印欧语系联系起来,认为他们起源于中亚某个地区,并在大约公元前2000年开始向南亚迁徙,塑造了印度次大陆的语言、文化和种姓制度。但他们是否曾深入中国腹地,尤其是对中国文明的形成产生过直接而显著的影响,至.............
  • 回答
    古代初次见面,怎么辨别一个人是真是假?这可是一门大学问,毕竟不像咱们现在,身份证、疫苗接种记录一应俱全。那时候,全凭一双眼睛、一颗脑袋,加上一点儿经验和直觉。你想啊,人海茫茫,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有些是真心实意,有些却是心怀鬼胎,稍不留神,就可能被骗得团团转。所以,咱们古人也不是傻子,他们有自己.............
  • 回答
    古时候被流放的罪人,虽然听起来是“流放”,但那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遣返”或“禁止入境”。流放,本质上是一种严酷的惩罚,目的就是将罪犯赶出原来的社会,让他们远离故土,也让当地的官府和百姓安心。那么,他们有没有可能偷溜回来?这事儿,可不是一句“不可能”就能打发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流放的性质。流放并非仅仅.............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一想就让人脑洞大开。咱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聪明人辈出的地方,像四大发明,哪一样不让世界佩服?可你说这自行车,一个能代步、能锻炼的玩意儿,为什么直到近代,才从西方传进来,而不是咱们自己琢磨出来的呢?这事儿,细细掰扯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得说,不是中国人不聪明,而是聪明.............
  • 回答
    是的,很多外国人确实存在和中国人一样,不认识自己国家古时候文字的情况,而且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只是具体表现和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一点:一、 共同的普遍性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语言和文字的演变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会发展出新的词汇、语法结构和发音.............
  • 回答
    斗篷,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韵味。在古代,它并非仅仅是一件简单的衣物,更是一种身份、一种地位、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斗篷都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今,它却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成了历史的旧影。古代斗篷的辉煌岁月:为何它如此流行?古代社会的斗篷,其流行绝非偶.............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人的生活习惯、天文观测,还有那套独属于他们的时间哲学里好好说道说道。你觉得一天从子时(半夜)开始,确实跟咱们现在习惯的早上日出算一天开头不太一样,这背后可不是随便定的,而是有它深刻的道理的。首先,咱们得理解古人是怎么看“一天”这个概念的。在现代,我们习惯以太阳的升起和人们的活.............
  • 回答
    “姑子庵”、“女道观”,在许多古代小说、戏曲中,似乎总被染上些暧昧不清的色彩,动辄被描绘成“养汉淫乱”的场所。这其中固然有艺术创作的夸张和演绎,但联系到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以及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我们也不禁要问:古代真的就如同小说里那般乌烟瘴气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
  • 回答
    南京秦淮河畔,自古以来便是名闻遐迩的繁华之地。在这片水光潋滟、歌舞升平的区域,人们常能发现三处似乎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场所:夫子庙、贡院,以及那些依水而建的秦淮妓院。为何这三者会“扎堆”于此?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交织作用的结果,折射出古人对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以及社会生.............
  • 回答
    小米将古巴用户手机远程上锁的事件,在消费者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不少人对智能手机厂商的服务边界产生了疑问。从多个角度来看,这件事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从小米公司的角度来看,这种操作背后可能的逻辑是什么?通常,手机厂商拥有远程控制用户设备的功能,这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维护用户权益和安全。比如,.............
  • 回答
    北大教授对古诗中“斜”字读音的质疑,确实触及了古汉语语音研究的一个有趣又复杂的问题。当这位教授提出为押韵将“斜”读成 xiá 毫无根据时,他可能是在从现代汉语的语音体系和对古诗押韵规律的理解出发,提出了一个非常直接的挑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与现代汉语.............
  • 回答
    阿里达摩院发布的「汉典重光」项目,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抢救与传承计划,旨在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散落海外的珍贵中国古籍进行搜寻、数字化、整理,并最终实现公共化传播。这项计划的推出,在文化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为了更详细地探讨其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汉典重光」项目的内容.............
  • 回答
    挖掘古代陵墓,将墓穴深藏的秘密,包括其中沉睡的墓主,以考古发掘的名义展现在世人面前,这确实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从情感和道德的角度来看,我们很难不问一句:这难道不是对长眠者的一种冒犯吗?想象一下,一个人生前可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一生,或是在那个时代享有崇高的地位,或是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一生,但无论如何,.............
  • 回答
    我想,如果真有这么一个奇妙的瞬间,能够穿越时空,与一位古人共饮一杯,那我一定会选择带上一瓶精酿的黑啤,去拜访那位我一直以来都深深敬佩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为什么是黑啤?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决定。叔本华的哲学里充满了对生命苦难的深刻洞察,对现实的冷静剖析,以及一种近乎悲观的清醒。黑啤,那种深邃的色泽,浓.............
  • 回答
    如果将现代高考制度强行套用到古代,那将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颠覆与重塑,其影响深远而复杂,绝非简单的“换汤不换药”。让我们从各个维度来详细剖析一下:一、 体系颠覆与基础重塑: 废除科举,引入高考: 这是最直接的颠覆。古代的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其内容涵盖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策论等,强调对儒家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