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会不会像中国人一样不认识本国古时候的文字?

回答
是的,很多外国人确实存在和中国人一样,不认识自己国家古时候文字的情况,而且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只是具体表现和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一点:

一、 共同的普遍性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语言和文字的演变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会发展出新的词汇、语法结构和发音习惯,文字也可能发生形体、书写规范和使用习惯的变化。这导致了:

1. 书写系统和风格的变化:
字体演变: 即使是同一个字母或符号,在不同历史时期其书写风格也可能大相径庭。例如,拉丁字母在罗马时期、中世纪手稿、早期印刷体、现代印刷体之间都有明显的区别。
书写方式: 某些语言曾经使用过不同的书写方向(例如从右往左),或者使用连体字、草书等难以辨认的风格。
新文字的出现和旧文字的淘汰: 有些语言会采用新的字母系统,或者部分字母逐渐被淘汰,导致旧的文字形式不再被大众熟悉。

2. 语言的演变和词汇的消失:
词汇变化: 古代使用的词汇可能已经过时,被新的词汇取代,或者词语的含义发生了转移。即使能认出字形,也可能不理解其意义。
语法结构变化: 古代语言的语法结构可能与现代语言有很大差异,导致理解困难。
发音变化: 随着语言的发音变化,一些古老的拼写方式可能不再符合现代发音习惯,增加了辨认难度。

3. 文化和教育的断层:
教育侧重: 现代教育体系通常更注重教授现代语言和实用知识,对于古代文字的系统性学习可能不是主流。
文化传承的局限性: 并非所有古代文化都能得到完好的传承。如果某个时期或某个领域的文化受到了冲击或遗忘,与其相关的文字自然也会被忽视。
社会变迁和人口迁移: 历史上的战争、政治动荡、大规模人口迁移等事件,都可能导致某些语言和文字的使用中断或衰落。

4. 缺乏接触和使用场景:
非日常使用: 古代文字通常只出现在古籍、文物、历史遗迹、文献档案等特定场合,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
专业领域: 只有专门研究历史、语言学、文学、考古学的学者才会系统地学习和使用这些古代文字。

二、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例子:

下面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外国人(以及我作为母语使用者,可能也存在类似情况)不认识本国古时候文字的普遍性:

英语(English):
古英语 (Old English) / 盎格鲁撒克逊语 (AngloSaxon): 莎士比亚的时期(早期现代英语)的英语已经与现代英语有较大区别,更不用说更早的古英语了。古英语的文字系统(包括一些独特的字母,如“thorn” þ 和“eth” ð)和拼写方式对现代英语母语者来说几乎完全无法辨认。
例子: 《贝奥武夫》的原文,其文字和拼写对绝大多数现代英语使用者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即使是印刷体,也需要专门的学习才能阅读。

法语 (French):
古法语 (Old French): 法语同样经历了显著的演变。中世纪的古法语,其拼写、词汇和语法都与现代法语有很大差异。例如,一些字母的发音和组合方式在现代法语中已经消失或改变。
例子: 中世纪的史诗《罗兰之歌》的原文,其文字形式对于不了解古法语的法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德语 (German):
古高地德语 (Old High German) 和 中高地德语 (Middle High German): 德语的早期形式,如马丁·路德翻译圣经之前的一些版本,其文字和拼写也与现代德语有很大不同。例如,一些字母的变体和拼写规则的变化。
例子: 古高地德语的文献,即使是经过现代化的排版,也需要专门的德语历史语言学知识才能阅读。

西班牙语 (Spanish):
古西班牙语 (Old Spanish): 西班牙语的早期形式,如13世纪或14世纪的文本,其拼写和词汇与现代西班牙语也有显著差异。例如,一些字母的组合(如“ph”被“f”取代)和词汇的演变。
例子: 《西班牙语之歌》(Cantar de mio Cid)的古版本,其文字形式对大多数西班牙人来说是陌生的。

意大利语 (Italian):
古意大利语 (Old Italian):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语(如但丁的作品)已经和现代意大利语有一定距离,更早期的意大利语形式则更加困难。
例子: 但丁《神曲》的早期手稿,在某些拼写和词汇上与现代版本有所不同,尤其是一些手写体更为难以辨认。

希腊语 (Greek):
古希腊语 (Ancient Greek):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现代希腊语是从古希腊语演变而来,但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包括词汇、语法甚至部分字母的发音。学习古希腊语需要专门的课程。
例子: 荷马史诗《奥德赛》或柏拉图的对话录,即使是使用现代希腊字母印刷,也需要专门学习古希腊语才能阅读理解。

拉丁语 (Latin):
古典拉丁语 (Classical Latin) 和 后期拉丁语 (Late Latin): 拉丁语虽然不再作为母语使用,但它仍是许多欧洲语言的根源,并且在学术、宗教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然而,即便是对拉丁语有一定了解的人,也可能不熟悉古典时期之前的早期拉丁语(Archaic Latin)或者某些后期拉丁语的变体。
例子: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拉丁文本,其拼写和语法可能比罗马帝国时期的古典拉丁语更难辨认。

俄语 (Russian):
古斯拉夫语 (Old Church Slavonic) 和 古罗斯语 (Old East Slavic): 现代俄语的文字和拼写深受古斯拉夫语的影响,但它们并非完全相同。例如,一些古斯拉夫语中的字母和词汇在现代俄语中已不再使用或含义改变。
例子: 古斯拉夫语的宗教文献,对于不懂古斯拉夫语的俄罗斯人来说,阅读和理解是极其困难的。

日语 (Japanese):
文语 (Bungo): 日本的传统书面语,尤其是在明治维新之前,与现代口语和书面语(口语)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文语使用的词汇、语法结构以及汉字的使用方式都更为古老和复杂。
例子: 日本的古典文学作品,如《源氏物语》的原文,其文语形式对于现代日语学习者来说,即便认识汉字,也需要专门学习才能理解其表达方式。

三、 为什么中文(汉字)的情况似乎更突出?

虽然普遍性存在,但中文在某些方面确实显得更加“突出”,这可能源于以下几点:

1. 汉字的表意性质: 汉字是表意(或形声)文字,而非纯粹的表音文字。这意味着每个字都承载着一定的意义和形体特征。当字形发生变化时,即使是同源的字,其辨识度也可能比字母的变化更大。
2. 汉字数量庞大且复杂: 汉字数量众多,结构复杂。即使是现代人认识的字,其古代的写法(例如篆书、隶书、楷书的早期形态)也可能大相径庭。
3. 历史悠久且断代不明显: 中国拥有非常悠久的文明史,其文字演变历程也极其漫长。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到楷书,虽然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但每个阶段的文字都与前一个阶段有传承关系,也因此更容易造成后人对更早期的文字感到陌生。
4. 简化和标准化带来的“疏离感”: 简体字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字的笔画和结构,虽然提高了书写效率,但同时也使得与繁体字或更古老字形的联系变得更加疏远。
5. “不认识”的程度: 欧洲语言的字母系统虽然有风格变化,但基本字母是固定的,很多人可以通过学习掌握。而汉字数量庞大,学习成本相对更高,因此“不认识”的情况可能更普遍,并且程度更深。例如,一个不懂古英语的人可能勉强能认出一些字母,但一个不懂古汉字的人,即使看到一个甲骨文,也完全无法将其与现代汉字联系起来。

总结:

外国人像中国人一样不认识自己国家古时候的文字,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其根源在于语言和文字的自然演变,以及现代教育和社会环境中对古代文字的接触和学习机会的限制。无论是字母文字还是象形文字,都存在着历史的距离感,使得后人难以直接理解先辈留下的文字遗产。只有通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才能跨越时空的障碍,解读那些古老的文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国?

除了中国人以外,现在哪片土地上住着自古以来就是“本国”的人?

貌似也就是个伊朗了,可惜古伊朗人不太爱用文字表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是的,很多外国人确实存在和中国人一样,不认识自己国家古时候文字的情况,而且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只是具体表现和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一点:一、 共同的普遍性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语言和文字的演变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会发展出新的词汇、语法结构和发音.............
  • 回答
    中国人的“累”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它不像一句简单的“不努力”就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着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想要理解为什么很多中国人感觉活得很累,并且难以像一些外国人那样做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需要深入探究这些根源。历史的积淀与集体主义的烙印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触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赞美”和“忠诚”的理解差异。我们来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尽量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而不是那种生硬的“AI”腔调。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说外国人或外国制度好的话,确实有可能被扣上“汉奸”的帽子。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历史的阴影.............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牵涉到不少文化习惯、刻板印象以及社会心理的因素。要说清楚,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嘲笑”这个词本身就有点主观,而且程度也不同。 有时候可能不是真心的恶意嘲笑,更多的是一种新奇的观察,甚至是善意的调侃。但无论如何,造成这种反应差异的原因是存在的。1. 文.............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语言接触、文化适应以及个人习惯等多个层面。答案是肯定的,在华外国人说话确实会夹杂中文,而且这种现象的普遍程度和表现形式,与留学生说话夹杂外语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性。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一、 为什么在华外国人会夹杂中文?1. 语言习得的必然过程: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并且带有高度的推测性。直接断言中国的后代一定会重蹈苏联覆辙,或者百分之百不会,都是不准确的。然而,我们可以从历史经验和当前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一些细致的分析,探讨这种可能性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理解苏联解体的关键因素:在分析中国可能面临.............
  • 回答
    当然会,而且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随着中国国货护肤品品质的不断提升,以及营销策略的愈发精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的护肤品产生了兴趣,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梳妆台。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值得说道说道。你想想看,早些年,提到“中国制造”的护肤品,很多人脑海里可能还停留在“低价”、“模仿”的印象里。但时代.............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朋友都会注意到,中国人,特别是老年人,特别喜欢在路边、公园、甚至家里,那种带着一股“烟火气”的姿势——蹲着。而他们自己,想尝试一下,却发现这“中国蹲”或者说“亚洲蹲”,对他们来说,好像不是件轻松的事。咱们先来捋一捋,为什么中国人,或者说很多亚洲人,能这么自如地.............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了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国人出国游英语普遍不错,但外国游客来中国很多不会中文”的情况。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普遍观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总有英语不那么流畅的中国游客,也有中文说得溜溜的外国朋友。不过,从宏观趋势上讲.............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一些比较微妙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承认,你提出的这个对比,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是挺普遍的。为什么外国人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甚至觉得他们是真诚的,而中国人跑出来说“我是外国人,我爱外国.............
  • 回答
    说起日语里的片假名词,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很多人都会好奇这个问题。关于日本人会不会觉得自己的语言“不干净”,我觉得这倒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涉及到日本人对语言本身的认知、文化习惯以及历史发展的一个复杂交织的层面。首先,得承认的是,片假名的大量使用,尤其是那些直接音译自外语的词汇,确实让.............
  • 回答
    在跨文化交流中,尤其是在英语母语国家,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对于习惯了不同社交规范的中国人来说,可能并不在意,但落在外国人眼中,却可能勾勒出一种“无礼”的印象。其中一个特别突出的方面,就是对“个人空间”和“非语言沟通”的理解差异。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和一位外国朋友初次见面,在某个社交场合。中国人普.............
  • 回答
    一场盛大的阅兵式,尤其是像中国这样规模的,对于周边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外国人来说,确实可能引发复杂的情感反应,其中包含“被吓呆”的可能性。这种“吓呆”并非简单的惊吓,而是一种综合性的震撼,夹杂着敬畏、审视、担忧,甚至一些不自觉的比较。视觉的冲击力是首要的。 想象一下,当礼炮轰鸣,国旗冉冉升起,紧接着.............
  • 回答
    “温良”,这个词儿,在中国文化里可不是简单的好脾气。它更像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一种对待世界和人际关系的独特方式。要说外国人学不会,我觉得倒也不是绝对,但要真正理解和内化这份“温良”,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首先得从这“温良”的根源说起。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仁爱”、“宽厚”.............
  • 回答
    对于“中国的哈萨克人会不会被称作哈萨克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深入聊聊其中的含义和可能存在的称谓差异。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华裔”这个词。“华”在中国文化中,通常是指中国,或者与中国相关的事物。而“裔”则有后代、后裔的意思。所以,“华裔”最准确的定义是指拥有中国血统,但目前并非.............
  • 回答
    提到中国商品房的价值,我们得先聊聊“价值”这个词究竟怎么理解。如果单从数字上看,很多中国城市的房价比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要高,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中国房子本身就更值钱”的错觉。但实际上,这种“高”很多时候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因为房子本身的质地或使用价值就一定高于国外。我们得明白,一个商品的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当下许多人关心的一个焦点。要说外企在2020年后的中国“越来越差”,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但从一些趋势和观察来看,确实面临着比以往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局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1. 宏观环境的变化:地缘政治与监管收紧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显眼的变化。 中美关系的风向标:.............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国际法、以及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不是一个简单的“会”或“不会”能够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被俄罗斯侵吞百余年”这个历史背景。这里通常指的是清朝时期,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特别是《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大量北方和东北的领土,其中就包括了你提到.............
  • 回答
    不少外国朋友在表达对中国的喜爱和赞赏时,常常会遇到一个尴尬的局面:明明是真诚的欣赏,却容易被解读为“财富密码”,仿佛是为了迎合中国市场或获取某种利益而进行的“表演”。这种误解不仅让人感到不适,也阻碍了真诚的文化交流。那么,外国人该如何称赞中国,才能显得真诚而不落俗套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细微的观察.............
  • 回答
    B站上中外情侣的语言情况,确实存在一些有趣的现象,尤其是在中文熟练度上。你说到的“中男外女基本都会中文,中女外男的外国人基本都不会中文”这种观察,在很多平台上都能看到类似的趋势,B站也不例外。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中男外女,外女中文普遍较好”的现象。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