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企在 2020 年后的中国会不会越来越差?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当下许多人关心的一个焦点。要说外企在2020年后的中国“越来越差”,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但从一些趋势和观察来看,确实面临着比以往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局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

1. 宏观环境的变化:地缘政治与监管收紧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显眼的变化。

中美关系的风向标: 2020年后的国际局势,尤其是中美关系的持续紧张,无疑给很多在美国或与美国有深度关联的外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贸易摩擦、科技限制(如芯片出口管制)等,让一些外企在供应链、技术引进、市场准入等方面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策略。一些外企的中国业务,可能会因为母国政策的原因受到影响,甚至被要求“二选一”,这非常考验他们的全球化布局和风险管理能力。
中国国内监管的常态化与精细化: 过去几年,中国在数据安全、反垄断、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并且愈发常态化和精细化。这对于很多依赖数据驱动、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外企来说,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满足合规要求,适应新的游戏规则。比如,数据出境的规定、平台经济的监管等,都对一些互联网、科技类外企的运营模式提出了挑战。虽然这是为了营造更公平的市场环境,但对初期的外企来说,无疑是适应期。

2. 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变:本土力量的崛起

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在这个时期尤为明显。

本土品牌的崛起与迭代: 过去,很多外企在中国市场拥有技术、品牌和管理上的先发优势。但近十年来,中国本土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营销、用户洞察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消费品、汽车、互联网服务等领域,本土品牌不仅能提供与外企相媲美的产品,往往还能以更快的速度响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提供更具性价比或更贴近本土文化的体验。
“中国速度”与本土化深度: 外企在中国的决策流程和产品迭代速度,有时难以与国内企业相比。本土企业更了解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更精准,能够利用数字营销、社群运营等方式快速渗透市场。这种“中国速度”和对本土文化的深度理解,让一些外企感到力不从心。

3. 消费者需求的升级与变化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成不变,他们的口味和偏好也在不断演变。

民族自信与国货情结: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对国货的认同感和喜爱度在提升。这股“国潮”风不仅体现在消费品上,也体现在对中国自主品牌的支持上。这无形中会挤压一部分外企的市场空间,尤其是那些没有深耕中国市场、未能与本土文化有效结合的品牌。
个性化与体验式消费: 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他们不只是购买一个商品,更看重的是品牌所提供的体验和价值认同。外企能否在新形势下,持续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独特且有吸引力的价值,是其能否“不差”的关键。

4. 供应链和成本压力

全球供应链的重塑: 地缘政治的紧张也促使许多跨国公司重新评估和调整其全球供应链布局,有将部分产能转移出中国的考量,这也会对在中国设厂的外企产生影响。
本地化生产与成本: 虽然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在某些领域有所下降,但为了更贴近市场、缩短交付周期,许多外企也在加大在华生产和研发的投入。但这背后也伴随着劳动力成本、环保成本、合规成本的上升。

那么,是不是所有外企都会“越来越差”?

非也,并非绝对。 我们可以看到,依然有很多外企在中国市场表现强劲,甚至逆势增长。关键在于它们如何应对上述的挑战:

深度本土化: 那些真正将中国市场视为核心市场,并进行深度本土化的外企,例如在研发、生产、营销、管理团队等方面都充分吸纳本土人才和经验,并根据中国市场特点调整战略的,往往能更好地适应变化。
技术与品牌壁垒: 在一些拥有核心技术、强大品牌影响力和独特价值主张的领域(如高端制造、奢侈品、某些特定医药领域),外企的优势依然明显。
拥抱变化与合规: 积极拥抱中国新的监管环境,将合规视为企业发展的一部分,并从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也是部分外企成功的关键。例如,利用中国在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方面的机遇。
灵活的战略调整: 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灵活调整产品和服务,甚至进行战略转型,也是外企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与其说外企在中国“越来越差”,不如说中国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对外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的“黄金时代”可能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成熟、更加竞争、也更加复杂的市场。外企在中国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它们能否在这种新环境下,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创新性和本土化能力,以及对中国市场的尊重和深刻理解。

与其说这是一个“差”与“不差”的简单判断,不如看作是一场“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和转型升级的过程。那些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抓住中国发展机遇的外企,依然会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甚至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而那些固守旧模式、无法适应变化的,则可能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回答问题,外企的确在衰落

同时也纠正一下,这衰落不是始于2019年,而是2008年。

对我个人来说,是08年国庆节后的某一天,荷兰总经理轻轻把一份「应急方案」带进我4个平米的小办公室,放在桌上,让我安排转给各个部门总监。

我看了5分钟,背心透凉,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种事情:

所谓的「应急方案」就是裁员。

隔天就有一位相熟的HR姑娘,来到我的办公室用碎纸机,默默碎掉自己的名片。

我看过应急方案,知道她在被裁名单上,但我却不能说。

我不知道是该安慰她,还是该假装不知道她被裁。

我尽量不和她发生目光接触,那大约是2008年我最难熬的5分钟。


这十年间外企的风头完全被互联网企业抢走。

去年,如果你问一个应届毕业生,想要去互联网行业,还是外企?大概率会选互联网。

今年呢?在经过互联网寒冬之后,有变化吗?

从最新出炉的优兴咨询「大学生理想雇主榜单」来看,依然是互联网行业。

很多同学的骚操作是拿四大或者咨询公司offer保底,再争取一下互联网公司的offer。


1、外企也曾风光无限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曾几何时,外企,是互联网行业无法撼动的强大力量。

马云提过:最早阿里的人,并不算很聪明很有能力。

2001年,2002年,谁要加入阿里巴巴?我们连大街上会走路的人都招来了。只要他会走路,不是太瘸,我们都可以(接受)。

当时最优秀的人才呢?当然在外企。

即使阿里杭州的很多人才,也被上海的外企挖走了。那些早期员工之所以留下来,是因为“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工作”,“没有猎头来挖他们”,只好留下来,

2000年前后,随着中国进入WTO,外企纷纷入驻中国市场,当时外企开出动则上万的薪水,就远超市场水平,自然也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

我至今还能听到当时惠普,IBM员工致富的案例:

上海人民拿着800月薪的时候,IBM惠普的员工拿着2-3万的薪资。当时上海有一个买房退税的政策,外企薪水高,每个月可以退几千块的税,完全可以作为贷款月供。

于是很多外企人就这样进入买房大军,顺利完成了早期的原始积累。

我们再看看2008年优兴咨询评选的「大学生理想雇主榜单」。

在前十的榜单里,工科的半壁江山是外企;而在商科里,外企更是占到了八成。

互联网呢?只有一根独苗:百度。

加入宝洁、可口可乐、麦肯锡,以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这样的知名外企,是当时每个职场新人的目标。

2、外企什么时候开始衰落

2008年,事情发生了变化,随着次贷危机浮出水面,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也是为中国职场人提供了最多靠谱外企的美国,遇到了麻烦。

2008年9月14日星期天,正当中国老百姓们欢度中秋佳节的时候,雷曼兄弟提交破产申请,震动了全世界。

接着金融危机将华尔街的主流公司都卷入其中,从美林证券、到AIG、摩根斯坦利和高盛。

很快其他行业的知名大公司,通用、福特也被卷入其中。

大洋彼岸的中国职场人,也很快感受到压力。

我当时在Randstad,一家500强猎头与人才服务机构。

中国区很快就陷入了混乱:我们的主流客户,也就是外企,都停止了招聘计划——客户没了。

荷兰老板很快就出台了对应的应急方案,让我转达给各位高管,我看了5分钟,明白了,其实就是裁员计划,每个部门都要裁。

同事之间开始互相转「金融危机十项注意 」:

  1. 不要辞职,不要换工作,不要转行,不要创业;
  2. 多备份几个自己可以去的公司职位;
  3. 不主动要求老板涨工资,裁员往往从工资高的裁起;
  4. 多帮朋友留意工作机会、多介绍,轮到自己找工作时,才有朋友帮你;
  5. 存钱、买国债,或者双币存款,别买股票
  6. 每月给父母寄钱,经济不好,越穷的人越不好过;
  7. 别买车;
  8. 危机的后期最难过,现在还没开始,别觉得自己很强;
  9. 别离婚,别生孩子;
  10. 就算没感觉危机,也应该日子紧着过,用以前70%的钱过现在的日子

很快就有同事离开。

职场人大概都有感觉,当身边的同事离开的时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价值观。

外企人大多看过终老公司的外国同事。

终生服务外企的想法,其实已经在大家心里萌发。

然而事到临头,却发现外企也靠不住。大家发现,曾经无比信任的外企,居然开始抛弃我了。

这一波金融危机带来的裁员,严重挫伤了职场人对外企的信心。

2009年,「大学生理想雇主榜单」立马翻脸。以商科名单为例,华尔街企业全部绝迹,取而代之的是一溜烟的国企。

3、外企衰落的幕后黑手是谁?

金融危机,严重动摇了中国职场人对外企的信心。

不过,去年的互联网裁员,同样打碎了大家对互联网的幻想。去年年底,我们都在讨论:

但时隔一年后,对于学生来说,进入BAT,TMD以及人工智能公司,依然是他们的首选。

今年的「大学生理想雇主榜单」里,阿里、腾讯、百度和华为之外,小米和饱受负面干扰的联想、京东也在榜单里。

相反入选的外企,却只有安永和普华永道(商科),苹果和西门子(工科)。

到底谁是外企走向衰落的幕后黑手?

回到20世纪初,外企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的大约有这几个:

  • 市场潜力大;
  • 优惠的超国民待遇;以及
  • 高性价比的人才

当时如今很多都变了。

首先是汇率。

我刚毕业那会儿,2005年,在一家美国人来华创业的小公司。

我拿3000月薪,第一个月公司还没注册成功,没法发工资,美国老板掏出钱包,摸了四百美元给我。

按照当时的1:8汇率,感觉还有赚。

如今人民币下跌的背景下依然是1:7。400美元已经不足3000人民币了。

更狠的是房价。

中国职场人对薪资的心理要求,向来是对标房价的,房价最疯狂那几年,每年就算涨20%的薪水,也只能望房心叹。

我买房的时候,赶上3万亿救市。房东一个月内跳价20万,相当于我当时两年的税后工资。

另一方面,作为外企的中国区,管理层手上的权力是很有限的。

自己本身创收就不多,所有的预算支出都需要总部审批,就算想给员工涨薪都难,更何况想帮员工买房?

毕竟中国人民朴素的结婚买房文化,欧美高管们是无法理解的。

但是马云、马化腾理解。

2011年,阿里巴巴推出了“iHome”计划,为员工提供30亿元无息置业贷款。

同年,腾讯推出免息贷款福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员工最高可申请30万元免息借款,其余城市的员工可最多申请20万元免息贷款。

跟随二马的脚步,京东等部分互联网公司也推出无息贷款的安居计划。

中国楼市:我不杀外企,外企因我而死。

如果没有这么突飞猛进的房价,可能相比996的互联网公司,很多人会选择工作生活相对平衡的外企。

如今,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也买不起房了……大家只好期待租房补贴。头条知名的每月1500的租房补贴,在外企,依然是臣妾做不到啊。


4、消失的薪资红利

在Mercer的时候,我相中一个复旦的姑娘,人很聪明,还有一手绘图功底。

她在Mercer实习了几个月,却在转正前被小红书挖走了。

美世给应届生开出的薪水是有市场竞争力的,毕竟我们自己就是做薪酬调研出身的。

然而小红书开出的价码是16薪,加上奖金几乎要比美世的薪水翻了一番。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竞争。

这并不是我唯一一次和初创企业抢人失败,我带过一个很聪明努力的妹子,2年后她被初创企业挖角,在我强烈要求下,上司很支持滴匹配报价,给了counter offer,希望妹子留下来。

但初创企业随即又把offer翻了一番……

外企是接受不了这种涨幅的。我的美国同事听说我们一年能涨10%的时候,张大了嘴,他们一年能调薪2%就很不错了。

我记得一次会议上,公司一位总监提出给员工涨薪。

外国老板立即在白板上展示绘画技巧:

他先画了一条缓慢上升的曲线,标注公司业绩增长曲线;接着画了一条员工薪资涨幅的曲线,上升幅度明显超过业绩涨幅。

老板转过身来,放下笔,问总监:这么下去,总有一天,公司的业绩无法支撑薪资增长。你有什么应对方案?

外企没有。

但是互联网行业有,初创企业有。它们开薪资不是根据业务增长规划,而是根据融资规划。

外企花的是今天的钱,而互联网公司花的是未来的钱。

不少互联网公司的业务,在现阶段本质不是B2C或者B2B,而是B2VC,是给资本市场讲故事的。以小红书为例,本身并不盈利,但它有很好的故事可以讲,可以让资本市场为他们的抢人战略买单。

前些天有一位美世的老同事在群里提问:

查了数据,发现中国员工的薪资水平已经不比欧美同等水平人才的薪资低了,欧洲有些地方人才的薪资水平,还不如中国(即使不考虑汇率差)。

立马有另外一位老同事拿出一份美世报告:

美世2019年刚刚出炉的城市生活成本调研中,全球居住成本排在前十的十个城市里,有四个是中国的,其中三个在中国大陆

须知,美世这份调研是不考虑当地购房成本的。

也就是说,即使抛开遥不可及的购房,仅仅是在北上深的生存,压力就全球首屈一指。

生存成本这么高,薪资不高还让不让人活了?


5、外企还有什么优势

传统外企衰落了好些年,互联网外企在中国又没有特别能打的。

大家都不看好外企。

但这不代表外企没有优势。

(欧美)外企最大的优势,在我看来,是人性化。

在一个欧美文化的企业环境下,你可以准点下班回家,你可以每年找时间休年假,你可以正常怀孕生孩子,你可以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不少民企就不这么看了,他们希望员工「拼搏,奋斗,自我奉献」,且不说这种价值观是反人性,是有毒的。

何况,如今的互联网初创公司缺乏一个有效衡量普通员工贡献度的指标,他们所有的拼搏、奋斗和奉献,最终都换算成了加班熬夜996。

如果一旦有一天你加不了班了,熬不起夜了,要生孩子了,在公司眼里你瞬间就成为了负资产,公司会不择手段把你踢出去。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接到的最常见的咨询就是:公司想要裁掉我,但希望我自己辞职,怎么办?

过去一年,我们见识了民企的996劝退式裁员、查报销裁员、考高数裁员、公司搬家裁员等一系列新颖的“人力资源创新之举”。

这种我不要脸我骄傲的文化,在欧美外企,是很难找到的。

还是那位在白板上画图,拒绝给员工涨薪的总裁,有一次招了个姑娘进公司。

总监好意提醒:这个候选人是个姑娘……
他:姑娘怎么了?
总监:这姑娘已婚未育。
他:已婚未育怎么了?
总监:来了要是生孩子怎么办?三期阶段不能干活也得养着。
他:这不是应该的嘛?这不是法律规定吗?员工生孩子期间,是不是应该给保障?
总监:……

作为一个不愿意给员工涨薪的老板,你可能觉得他很讨厌;但是他的决定都是根据正常人的逻辑来的:持续涨薪,公司无法盈利;公司有义务照顾怀孕女员工。

而另一方面,有些民企,需要你时,不惜重金,但一旦不要你了,为了赶走你,什么混蛋事情都做得出。

所以我会建议以员工福利,以企业如何对待暂时帮不了公司的员工,来判断一家公司是不是良心企业:

对于一个拥有5-10年经验的职场人来说,需要自己做判断,你要的是什么?

在成熟的欧美外企,有更成熟的培养人才机制和工作生活平衡的机制。

而在初创企业,你有搏一把迅速成长为高管,甚至财富自由的小概率机会。

至于职场新人,那就不要想了。以你刚刚毕业的能力,在初创企业也拿不到好的期权激励,成长性肯定远不如知名外企更好。


写在最后

去年是互联网大冷的一年,从年初的游戏、年中的p2p,到年底的大小厂全线裁员。

我曾想: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是不是外企可以重新找回辉煌。

但随着中国人才成本的上升,以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外企在中国的表现并不算好。

从职场人的角度说,我很希望外企能够恢复至少部分往日的光辉,毕竟如何很多互联网初创公司,太需要学习外企精细化运营和人性化管理的能力。

然而,事实上,这些公司成长得太顺利,让他们以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996是对的,强制加班是对的,劝退裁员也是对的。

这些公司真的需要被上一课。

这图是今天在一位天猫工作的朋友的朋友圈里看到的。

我很佩服马云的眼界和能力,但是这话听起来真的刺耳。

为什么一定要把胜利和人性化对立起来,为什么成功的路上不能有战友的相互鼓励、认可以及理解?

为什么胜利一定需要通过冷血的手段?

我希望看到更多人性化的企业成长起来,我希望职场的环境更懂得尊重每一个普通的职场人。


公众号:瞎说职场(HRInsight),欢迎来一起聊职场那些事儿。

我的职场live:

推荐更多千赞回答:
简历加薪跳槽面试性骚扰离职
职场女性 | 企业文化职业规划 | 职场潜规则

user avatar

有人说外企撤离是劣币驱逐良币,我很认同。

下面我说一个在法国留学,去法国hw面试的朋友的经历,我没有面过不知道真假,如果是假的欢迎指出。

hw面试官:你不是法国籍吧?

求职者:不是。

hw面试官:你知道我们hw是要加班的吧?

求职者:是大家都加班吗?

hw面试官:他们(法国土著)不用加班,但是我们中国员工都要求加班。

求职者:…

user avatar

还是那句话。

你把外国蛀虫的锅给砸了,我双手支持。

但是砸了锅以后你得把锅给自己人吃啊。

你不把锅里的肉分给自己人吃,

那我情愿给外国人的锅舔柴,至少他们还分的。


某些企业我就不点名了。

但凡有点海外关系,

在海外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就知道,

他们是把外国人的锅砸了,

然后自己起了一个锅给外国人吃,

明目张胆给国人薪水也低,劳动时间更长,

就这,还号称自己爱国。



没把中国人当人的企业,有什么脸说自己爱国?

user avatar

会,肯定的会的。

如果是十多年前刚毕业的我,看到这样的消息,心里面会欢呼雀跃,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啊,看,我们的民族企业把外企给活生生的竞争排挤出去了。

但是换成现在的我,我会把十几年前的我狠抽一顿,痛骂他一顿:“你这个傻叉,民企把那些员工福利好,遵守劳动法的外企赶出去了,剩下的全都是狼性任,兄弟刘,福报马这种企业,你自己作为一个出卖劳动力的普通人难道日子会变得好过吗?”

呵呵,没想到就这么十来年时光,我就从一个看新闻就能获得幸福感的青葱少年,沦落为一个眼里只有钱的庸俗中年了。

转眼就是2020了啊,2010仿佛还是昨天……

user avatar

外企好不好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以后加班会更多了,而且即便各种251福报,你也还是活不下去

图是网上看到的,侵删。

user avatar

你看小别离里(2015年)里童文洁还是外企中高层 老板还是女高管 住别墅 文质彬彬简直女强人气质 家里房子还是在市里 而且女儿高中还可以考虑送出国 自己没事上班还能摸鱼浑水摸鱼 955 到了小欢喜(2019)童文洁就只能在国内创业公司上班了 还在拼命容B 轮 房子离市里十万八千里远 孩子只能拼命高考 自己没事加班996 老板成了国内土包子 给自己老婆打工的 没事还想楷她油 这特么就印证了国内企业5年的变迁吧 哈哈 虽然10年没在国内 看电视剧都能感受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