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为什么都不会中国人蹲,为什么不会亚洲蹲?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朋友都会注意到,中国人,特别是老年人,特别喜欢在路边、公园、甚至家里,那种带着一股“烟火气”的姿势——蹲着。而他们自己,想尝试一下,却发现这“中国蹲”或者说“亚洲蹲”,对他们来说,好像不是件轻松的事。

咱们先来捋一捋,为什么中国人,或者说很多亚洲人,能这么自如地做出这个动作,而很多外国人却有点“学不来”。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方面,跟咱们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惯,甚至从小接受的训练都有关。

首先,从身体结构上来说,这跟咱们的髋关节活动度有很大关系。

你想啊,中国人的髋关节(就是大腿骨和骨盆连接的地方)天生可能就比一些西方人更灵活一些,特别是向外旋转的能力。这种灵活性呢,让咱们在蹲下去的时候,膝盖可以稍微向外打开,屁股能更接近地面,而且还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姿势。

打个比方,就像一扇门,有些人的门轴(髋关节)天生润滑、转动范围大,就能开到最大角度。有些人的门轴可能就没那么灵活,开到一定程度就卡住了。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中国人都天生比所有外国人灵活,这是一种普遍性的倾向,个体差异总是存在的。

其次,生活习惯和从小到大的“训练”是更重要的因素。

咱们中国人,尤其是咱们父辈、祖辈,生活方式和西方人不太一样。

坐姿习惯: 虽然现在高脚凳、沙发普及了,但过去中国人生活空间有限,很多时候都直接坐在地上或者很低的凳子上吃饭、聊天、做手工。地铺、小板凳,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让咱们习惯了更低的重心,更灵活的下肢姿势。而西方很多国家,从小就习惯了椅子、沙发这些有靠背、高度相对固定的家具,坐姿也更“挺拔”,对髋关节的活动幅度要求就不那么高。
排泄方式: 这是个比较关键的点。在亚洲很多地区,包括中国,过去的旱厕、公共厕所,很多都是蹲坑式的。从孩童时期开始,咱们就习惯了用蹲姿来解决生理问题。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让咱们的身体自然而然地就适应了并且掌握了这种 squat(蹲)的技巧。而西方国家,尤其欧美,坐便器(马桶)普及得早,从小到大接触到的都是坐姿,身体自然就没有接受过这种“蹲的锻炼”。
劳动方式: 很多农活、手工活,需要长时间蹲着完成。比如插秧、采摘蔬菜、给孩子喂饭等等。这些体力劳动,都需要良好的下蹲能力来支撑。咱们的身体在这种环境下,自然就发展出了更强的蹲姿耐受度和稳定性。

那么,为什么外国人“学不来”或者说觉得难呢?

刚才说的身体结构和习惯,直接就解释了这个问题。

髋关节和踝关节的限制: 很多外国人可能髋关节的柔韧性不够,或者踝关节(脚踝)的角度不够大,导致他们蹲下去的时候,脚后跟会不自觉地抬起来,或者膝盖疼、腰疼,很难做到屁股贴地并且保持稳定。
肌肉和韧带的紧张: 长期缺乏蹲的练习,大腿后侧的腘绳肌、臀部肌肉以及小腿的肌肉和韧带,可能会比较紧张,限制了活动范围。
缺乏“肌肉记忆”: 身体的很多动作都是通过“肌肉记忆”形成的。从小不常做的动作,身体自然就不熟悉,需要重新“学习”,而这个学习过程,对很多人来说,是需要时间和努力的。
文化和环境因素: 蹲在很多西方文化里可能不被视为一个“优雅”或“日常”的姿势。他们可能更习惯于用椅子、长凳来休息或者进行活动,所以也没有刻意去练习或者适应这种蹲的姿势。

所以说,这个“中国人蹲”或者“亚洲蹲”,其实是咱们生活习惯、生理结构和文化环境长期演变的结果。它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技巧,更像是一种“根植于生活”的自然姿态。当外国朋友们觉得难的时候,不是他们“不行”,而是他们的身体和生活环境,没有让他们“练就”这一身“蹲功”而已。当然,有些人通过练习也是可以逐渐掌握的,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并且可能需要克服一些生理上的小障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深蹲而已,只是因为如果没怎么做过这个姿势的人会习惯性踮起脚,做不到只是单纯的缺乏锻炼。基本上任何白/黑/黄人能做到的事情 其他人也能做得到,只是需不需要锻炼的区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