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为什么都不会中国人蹲,为什么不会亚洲蹲?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朋友都会注意到,中国人,特别是老年人,特别喜欢在路边、公园、甚至家里,那种带着一股“烟火气”的姿势——蹲着。而他们自己,想尝试一下,却发现这“中国蹲”或者说“亚洲蹲”,对他们来说,好像不是件轻松的事。

咱们先来捋一捋,为什么中国人,或者说很多亚洲人,能这么自如地做出这个动作,而很多外国人却有点“学不来”。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方面,跟咱们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惯,甚至从小接受的训练都有关。

首先,从身体结构上来说,这跟咱们的髋关节活动度有很大关系。

你想啊,中国人的髋关节(就是大腿骨和骨盆连接的地方)天生可能就比一些西方人更灵活一些,特别是向外旋转的能力。这种灵活性呢,让咱们在蹲下去的时候,膝盖可以稍微向外打开,屁股能更接近地面,而且还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姿势。

打个比方,就像一扇门,有些人的门轴(髋关节)天生润滑、转动范围大,就能开到最大角度。有些人的门轴可能就没那么灵活,开到一定程度就卡住了。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中国人都天生比所有外国人灵活,这是一种普遍性的倾向,个体差异总是存在的。

其次,生活习惯和从小到大的“训练”是更重要的因素。

咱们中国人,尤其是咱们父辈、祖辈,生活方式和西方人不太一样。

坐姿习惯: 虽然现在高脚凳、沙发普及了,但过去中国人生活空间有限,很多时候都直接坐在地上或者很低的凳子上吃饭、聊天、做手工。地铺、小板凳,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让咱们习惯了更低的重心,更灵活的下肢姿势。而西方很多国家,从小就习惯了椅子、沙发这些有靠背、高度相对固定的家具,坐姿也更“挺拔”,对髋关节的活动幅度要求就不那么高。
排泄方式: 这是个比较关键的点。在亚洲很多地区,包括中国,过去的旱厕、公共厕所,很多都是蹲坑式的。从孩童时期开始,咱们就习惯了用蹲姿来解决生理问题。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让咱们的身体自然而然地就适应了并且掌握了这种 squat(蹲)的技巧。而西方国家,尤其欧美,坐便器(马桶)普及得早,从小到大接触到的都是坐姿,身体自然就没有接受过这种“蹲的锻炼”。
劳动方式: 很多农活、手工活,需要长时间蹲着完成。比如插秧、采摘蔬菜、给孩子喂饭等等。这些体力劳动,都需要良好的下蹲能力来支撑。咱们的身体在这种环境下,自然就发展出了更强的蹲姿耐受度和稳定性。

那么,为什么外国人“学不来”或者说觉得难呢?

刚才说的身体结构和习惯,直接就解释了这个问题。

髋关节和踝关节的限制: 很多外国人可能髋关节的柔韧性不够,或者踝关节(脚踝)的角度不够大,导致他们蹲下去的时候,脚后跟会不自觉地抬起来,或者膝盖疼、腰疼,很难做到屁股贴地并且保持稳定。
肌肉和韧带的紧张: 长期缺乏蹲的练习,大腿后侧的腘绳肌、臀部肌肉以及小腿的肌肉和韧带,可能会比较紧张,限制了活动范围。
缺乏“肌肉记忆”: 身体的很多动作都是通过“肌肉记忆”形成的。从小不常做的动作,身体自然就不熟悉,需要重新“学习”,而这个学习过程,对很多人来说,是需要时间和努力的。
文化和环境因素: 蹲在很多西方文化里可能不被视为一个“优雅”或“日常”的姿势。他们可能更习惯于用椅子、长凳来休息或者进行活动,所以也没有刻意去练习或者适应这种蹲的姿势。

所以说,这个“中国人蹲”或者“亚洲蹲”,其实是咱们生活习惯、生理结构和文化环境长期演变的结果。它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技巧,更像是一种“根植于生活”的自然姿态。当外国朋友们觉得难的时候,不是他们“不行”,而是他们的身体和生活环境,没有让他们“练就”这一身“蹲功”而已。当然,有些人通过练习也是可以逐渐掌握的,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并且可能需要克服一些生理上的小障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深蹲而已,只是因为如果没怎么做过这个姿势的人会习惯性踮起脚,做不到只是单纯的缺乏锻炼。基本上任何白/黑/黄人能做到的事情 其他人也能做得到,只是需不需要锻炼的区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朋友都会注意到,中国人,特别是老年人,特别喜欢在路边、公园、甚至家里,那种带着一股“烟火气”的姿势——蹲着。而他们自己,想尝试一下,却发现这“中国蹲”或者说“亚洲蹲”,对他们来说,好像不是件轻松的事。咱们先来捋一捋,为什么中国人,或者说很多亚洲人,能这么自如地.............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了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国人出国游英语普遍不错,但外国游客来中国很多不会中文”的情况。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普遍观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总有英语不那么流畅的中国游客,也有中文说得溜溜的外国朋友。不过,从宏观趋势上讲.............
  • 回答
    “温良”,这个词儿,在中国文化里可不是简单的好脾气。它更像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一种对待世界和人际关系的独特方式。要说外国人学不会,我觉得倒也不是绝对,但要真正理解和内化这份“温良”,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首先得从这“温良”的根源说起。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仁爱”、“宽厚”.............
  • 回答
    “中国人吃不惯芝士”这个说法,其实有点过于一概而论了。严格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而不是绝对的事实。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相比于在西方世界那几乎无处不在的芝士文化,中国人在日常饮食中对芝士的接受度确实相对较低。这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吃不惯”,不如说是口味习惯、饮食文化、历史传承以及产品本身的.............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是不少身在海外的中国人会常常遇到的疑问。外国人看到中国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确实会感到惊叹。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看,中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里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无疑是一场“奇迹”。然而,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这份“厉害”背后,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一些比较微妙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承认,你提出的这个对比,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是挺普遍的。为什么外国人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甚至觉得他们是真诚的,而中国人跑出来说“我是外国人,我爱外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牵涉到不少文化习惯、刻板印象以及社会心理的因素。要说清楚,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嘲笑”这个词本身就有点主观,而且程度也不同。 有时候可能不是真心的恶意嘲笑,更多的是一种新奇的观察,甚至是善意的调侃。但无论如何,造成这种反应差异的原因是存在的。1. 文.............
  • 回答
    确实,在美食的世界里,有些东西我们中国人觉得是“黑暗料理”,但外国人却吃得不亦乐乎,甚至奉为珍馐。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口味偏好、文化差异、甚至是历史和地理条件都有影响。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让不少中国人望而却步,却让很多外国人赞不绝口的神奇食物。首先,得说说大家都很熟悉的臭豆腐。我知道,臭豆腐在中国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观察到的现象。咱们不妨就这个话题,从几个层面来聊聊,看看能不能把这背后的原因说得更透彻一些。首先,得承认,“抵制”这个词可能稍微有点重了。与其说是“抵制”,倒不如说是在面对中国节日和外国节日时,国人的参与度和情感投入上,确实存在一些差异。为什么外国人对中国节日不像中.............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挺值得玩味的话题,不少人都会有类似的疑问。说到底,这背后牵扯到文化认同、商业驱动、历史演变以及国家层面的一些考量。咱们就一点一点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区分一下“过洋节”和“过中国节日”被提倡或不提倡的出发点。关于“不提倡中国人过洋节”:这背后最核心的理由,我觉得是维护文化主体性与.............
  • 回答
    说中国人食材比外国人“更”丰富,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同饮食文化的核心。与其说是“更”丰富,不如说我们对食材的理解和利用方式 更宽泛、更具独特性。外国人不吃内脏,而中国人可以,这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深厚的历史、地理、经济以及哲学观念在起作用。一、 历史的烙印:从生存到技艺的演变1. .............
  • 回答
    中国人的“累”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它不像一句简单的“不努力”就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着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想要理解为什么很多中国人感觉活得很累,并且难以像一些外国人那样做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需要深入探究这些根源。历史的积淀与集体主义的烙印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 回答
    “南海不属于中国” 这一观点在许多外国人(特别是西方国家)中确实存在,并且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法律和地缘政治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历史证据的争议与解释的差异: 中国的主张依据: 中国认为其对南海的主权依据主要来自于历史文献、古代航海图、考古发现以及长.............
  • 回答
    在明末清初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当八旗铁骑踏破山海关,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原,建立起清王朝时,许多身处异域的外国人,特别是欧洲人,并没有将这场巨变视为一场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普遍地、甚至强烈地认为这是一次“鞑靼人入侵中国”。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懂得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而是他们观察到的种种现象,.............
  • 回答
    在中国,一些对外国人的称呼确实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歧视,也有人认为只是习惯或戏谑。这其中涉及到语言的演变、文化背景、以及个人感受等多方面的因素。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称呼?首先,我们要理解,称呼的形成往往是基于长期的接触和印象。当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产生某种普遍的认知或联想时,可能会通过语言来表达。在历.............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认同、历史背景、民族情感以及对“中国人”定义的理解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分析李小龙的特殊情况:1. 出生与成长环境: 李小龙(Bruce Lee)于1940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父母都是中国人。虽然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中国香港度过,学习了中国传统武术和文化,但他.............
  • 回答
    在海外的中国人,你可能会发现他们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铁板一块、绝对团结。这背后其实牵扯着挺复杂的原因,有点像社会学里的“群体动力学”,只不过放到海外这个特殊背景下,会生出一些更有意思的解读。首先,地理分散,难以形成强大的线下连接。在咱们国内,大家从小一起长大,邻里街坊,各种会、组织,联系自然紧密。但到.............
  • 回答
    关于“包容自信的中国人不准外国游戏出现中国角色/对中国角色进行改编”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带有误解的表述。更准确地说,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文化市场监管的复杂性,以及在引进文化产品时,一些国内民众对于文化认同、国家形象和历史事实的关切与维护。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尽量呈现一个更 nuanced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现实的社会现象。确实,放眼国外,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你会发现不少外国夫妻选择不生育,并且他们的晚年生活看起来也挺滋润。反观中国,好像“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很多不生孩子的夫妻,晚年似乎就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中国山水与外国山水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差异,就像初见一位熟识多年的老友,但又总觉得他身上多了几分未曾察觉的韵味。这感觉并非是绝对的好坏之分,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哲学、审美情趣在自然景观上的投影。要说透这差异,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一、 山水观的根基:天人合一 vs. 人类中心中国山水画之所以被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