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游牧民族们有少量骑手带着大量战马冲阵的战术吗?

回答
古代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尤其是那些以精锐少数骑兵配合大量战马冲阵的策略,确实存在,并且是他们惯用的、极具效率的作战方式之一。这种战术并非简单的“人少马多”,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精妙的组织、训练和心理战术之上。

核心思路:以少胜多,以精锐牵制,以数量制造压迫

这种战术的核心在于,利用少数精锐骑手强大的个人能力和战术素养,去突破、扰乱敌方阵型,而大量的战马则充当了“视觉冲击”、“心理震慑”以及“消耗”的关键角色。

详细拆解这种战术的构成要素:

1. 精锐骑手的核心作用:
突破点与核心打击力量: 少数精锐骑手,往往是部落中最勇猛、经验最丰富、骑术和箭术都最精湛的战士。他们是整个冲阵战术的“钉子”和“箭头”。他们的任务是找到敌方阵型的薄弱环节,或者在特定的时机,以雷霆万钧之势发动一次决定性的冲击,撕裂敌阵。
战术引导与指挥: 这些精锐骑手往往也是各作战单位的指挥官,他们需要凭借对战场局势的敏锐判断,在冲锋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向、节奏,并传递指令给后方的骑手。
扰乱与疲劳敌军: 精锐骑手不仅负责正面冲击,还可能分散行动,在敌军阵地周围进行快速、灵活的骚扰,用箭矢不断消耗敌军的士气和体力,为后续的整体冲击制造机会。
诱敌深入与包围: 有时,精锐骑手会故意示弱,吸引敌军追击,然后将追击的敌军引入预设的埋伏圈,或是与后方的主力骑兵形成合围之势。

2. 大量战马的“战术”运用:
“影子军队”的威慑: 几百名精锐骑手,后面跟着几千匹甚至上万匹战马。这些马匹本身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在视觉上,密集的马群会形成一股似乎无穷无尽、无法阻挡的洪流,对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当战马呼啸而至,马蹄声如雷鸣般震动大地时,即使是训练有素的步兵,也可能因为恐惧而阵脚大乱。
制造混乱与窒息感: 战马并非只是“摆设”。在精锐骑手冲锋时,牵引这些战马的骑手(他们可能是训练有素的后备力量,或者甚至是被训练过的驯马师)会以一定的队形跟随在精锐之后,或者在侧翼扇动。战马巨大的奔跑惯性、突然的转向、以及可能造成的踩踏,都能在敌军阵线中制造混乱。想象一下,数千匹受惊或被驱赶的战马冲进已经出现缝隙的步兵方阵,那将是怎样的场景?这会彻底摧毁敌人的阵列,甚至造成友军的自相残杀。
消耗与拖垮: 战马本身也是消耗品。在漫长而激烈的战斗中,敌军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应对这些如影随形的马匹,这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消耗他们的体力。同时,如果战事胶着,敌军的粮草也可能因此受到威胁,因为这些战马也需要饲养。
后备力量与快速支援: 当精锐骑手完成突破或遭遇顽强抵抗时,可以快速调动后方的战马(由牵马的骑手控制),及时增援,填补空缺,或是扩大战果。大量马匹的存在,也意味着游牧民族在战场上的机动性极高,他们可以快速地转移兵力,进行侧翼攻击或追击。

3. 战术的执行与配合:
“狼群战术”的变种: 这种战术有点像“狼群战术”的升级版。少数精锐是“领头狼”,负责撕咬和突破;而数量众多的战马,则像一群“小狼”或“狼群的势头”,通过数量和速度的优势,形成一种无法回避的压迫感。
精准的时机把握: 这种战术对时机的把握要求极高。需要在敌军阵型出现松动、疲惫或混乱的时候发动。过于鲁莽的冲锋,反而会让精锐骑手陷入重围。
阵型与变幻: 游牧民族骑兵通常擅长使用灵活的阵型,比如楔形阵、箭头阵,或者在冲锋时形成散开的进攻队形。精锐骑手会利用这些阵型,以最小的阻力切入敌阵。牵马的骑手和后方战马则会根据前线变化,调整位置,形成一种“潮汐”般的推进力。
声光效果的运用: 游牧民族骑兵在冲锋前,往往会发出震天的呐喊声、鼓声(如果他们有的话),以及奏响号角。配合万马奔腾的景象,这种声光效果足以瓦解敌人的抵抗意志,让他们在还没有真正交锋之前就心生畏惧。

举例说明(虽然不直接使用“少量骑手带大量战马冲阵”这样的字眼):

匈奴的骑兵战术: 匈奴骑兵以其强大的机动性和勇猛著称。他们的战术经常包括快速的突袭、迂回包抄,以及利用箭雨消耗敌人。在与汉朝军队作战时,他们有时会利用数量优势,形成一股强大的骑兵洪流,而其精锐战士则可能在前列,负责撕开汉军的阵线,后面的大量骑兵则利用其冲击力扩大战果,制造混乱。
蒙古骑兵的冲击: 蒙古骑兵的“疾风突击”战术,虽然不一定是将“少量骑手”和“大量战马”完全分开描述,但其精髓在于,由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核心骑兵(往往是重骑兵或精锐轻骑兵)组成突破力量,而其庞大的骑兵队伍,则能在瞬间爆发出巨大的冲击力。他们会在战前分散,然后迅速集结,形成一股难以阻挡的骑兵之潮。大量的战马,即使不直接载人,也作为骑兵部队整体威力的体现,其庞大的数量和疾驰的速度本身就是一种战术。

总结来说, 古代游牧民族的“少量骑手带大量战马冲阵”是一种高度协同、心理战与物理打击相结合的战术。它依赖于精锐骑手的个人能力,更依赖于通过数量庞大的战马所制造出的视觉、听觉和心理上的双重压迫,以瓦解敌人的战斗意志,制造混乱,最终实现以少(精锐骑兵)胜多(敌军整体)的目标。这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作战方式,也是游牧民族能够纵横欧亚大陆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有了

嘉靖二十四年八月鹁鸽峪之战,蒙古骑兵一天一夜无法攻破明军方阵,于是把战马集中起来冲击明军队列,自己化骑为步跟在后面作延续进攻。


user avatar

有的,压迫当地集结起来数量有限的野战部队的,蒙古叩边为清理劫掠区域所用,也就是确定搞定这支部队之后,短时间无力再次集结机动部队或者短时间无援军的时候。

为方便这段时间在该地域的劫掠活动,可以交换一些马匹,即用马匹催折对面长杆,达到快速击溃或者消灭这支部队的目的。

戚继光交代过防止对面用马匹去催折长枪后,阵形被破的应对方式,从他的解说你可以看得到这种用法,就是用马匹的尸体和重量冲击力毁坏一批长枪然后突入,应对方式是用狼筅+藤牌配合,以免长枪被毁。即便真的被毁了几支长枪,有狼筅跟藤牌做备份,依然可以阻止对面冲入军阵。

有这种应对方式就有这种作战方式。

要是对面马匹再多一些,就是挖沟也没用的模式了,

夫敌马动以数万拥来毋论沟堑须臾坠溢踏之而过

这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蒙古人动不动拿“动以数万”马匹填了沟壑“坠溢踏之”越过障碍直冲军阵。

戚继光认为火枪长枪根本抗不住,数量巨大的马匹直接将军阵践踏而过,“每每不支而败”所以他用无敌大将军配合装填霰弹的子铳快速打弹幕以抗衡。

也就是说至少在16世纪中期,蒙古常用这种战术,以至于戚继光需要将相应的装备常规化。

马匹冲阵数量不是特别多,狼筅+藤牌帮忙长枪去对抗。

马匹数量大到数万实在太多,那就霰弹弹幕洗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尤其是那些以精锐少数骑兵配合大量战马冲阵的策略,确实存在,并且是他们惯用的、极具效率的作战方式之一。这种战术并非简单的“人少马多”,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精妙的组织、训练和心理战术之上。核心思路:以少胜多,以精锐牵制,以数量制造压迫这种战术的核心在于,利用少数精锐骑手强大的个人能力.............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势力强大的时候,汉族女性是否出现“崇拜胡人”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的多个层面去理解,而非简单地标签化。需要明确的是,“崇拜”一词本身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在历史分析中,我们更倾向于观察和理解当时的社会互动、文化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体行为。首先,我们要认.............
  • 回答
    在古代,里海和黑海北岸的广袤草原上,确实活跃着许多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与马匹、骑射紧密相连。提及这些民族,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草原上的纵横驰骋,但仔细探究历史的痕迹,我们会发现,这些看似“陆地为家”的民族,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也曾发展出过属于自己的水军力量,尽管与地中海沿岸那些以海军闻.............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古代中国北方之所以游牧民族林立,而后来蒙古崛起后北方似乎“只剩下”蒙古族,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民族融合、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地理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不是其他民族消失了,而是他们的主体和影响力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被吞并.............
  • 回答
    从今天的视角回望历史,古代中国在面对游牧民族的挑战时,是否有可能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所谓“彻底解决”,大概可以理解为能够长久维持边疆稳定,不再受到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和骚扰,且双方能够实现一种相对和平共存的局面。我认为,完全意义上的“彻底解决”几乎不可能,但采取更有效的.............
  • 回答
    说古代游牧民族是“全民皆兵”,这说法既有一定道理,又有些过于绝对,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理解。 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而是要看看他们社会结构和军事动员的真实面貌。要明白“全民皆兵”这个概念,首先得理解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和那些拥有固定农耕土地、依赖城市集市的农耕文明不同,游牧民族的生活是围.............
  • 回答
    古代游牧民族与北方汉族的身高差异,这是一个历史学和人类学界颇为关注的课题。许多人认为,游牧民族以肉奶为主食,营养更为丰富,理应比以谷物为主食的汉族在身高上占有优势。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甚至在某些时期,汉族的身高还略高于游牧民族。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饮食并非决.............
  • 回答
    要说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为什么不养猪,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地说一句“他们就不喜欢”就带过去了,这背后牵扯到生活习惯、生存环境、经济模式,甚至还有一些文化和宗教的因素。咱们先从生存环境这块儿说起。古代游牧民族,大体上生活在北方和西北的草原、戈壁地带。这地方的特点是什么?水草丰美是相对的,但跟.............
  • 回答
    在探讨为何东亚古代游牧民族未能孕育出类似阿拉伯那样持久且影响深远的商业文明时,我们需要跳脱出简单的“游牧vs农耕”二元对立,深入剖析东亚地区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以及游牧民族自身的发展轨迹。阿拉伯文明的崛起并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东亚的游牧民族,虽然也曾辉煌,但其发展的脉络与.............
  • 回答
    在广袤的北方草原上,风呼啸着,卷起尘土,也雕刻着那些在马背上度过一生的人们的面庞。对于生活在这片辽阔土地上的游牧民族来说,他们的武器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他们生存与荣耀的象征,而弯刀,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要理解为何弯刀如此受北方游牧民族青睐,我们需要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作战特点出发。北方草原,地势开.............
  • 回答
    中国古代北方,这片广袤的草原,是无数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家园。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个又一个游牧民族如同草原上的野火,熊熊燃起,然后或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或被中原王朝征服,甚至融入华夏文明。然而,当某个游牧民族正处于其崛起的巅峰时期,与强大的中原王朝你死我活地斗争时,其他的游牧民族又在做什么呢?.............
  • 回答
    要深入理解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多次侵扰中原的原因,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一下当时的环境和生存压力。这绝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好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首先,最根本的,也是最直接的驱动力,就是生存的压力和资源的匮乏。古代北方,尤其是草原地带,环境恶劣,水草往往是有限的。这些游牧民族,比如匈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适应性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简单来说,中国古代农耕民族之所以未能像游牧民族那样深入草原并长期占据那里,原因非常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而是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和选择的结果。一、根本性的生活方式差异与对环境的适应性首先要明白,农耕和游牧.............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现在的土耳其是不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突厥建立起来的国家”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背后牵扯的歷史脈絡非常深遠且複雜,需要好好梳理一番。首先,我们要明确一點,今天的土耳其共和國,其國家主體民族——土耳其人,確實是起源於我國古代北方一個強盛的游牧民族——突厥。不過,這中間經歷了漫長.............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仔细想想,古代王朝手里握着强大的军事力量,理论上确实有能力对游牧民族的马匹进行大规模的“清除”。但他们为什么不这么做?这里面的原因可远不止“心慈手软”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层面。我这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王朝面对.............
  • 回答
    谈到古代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尤其是对汉族文明造成深远影响甚至“危害”的,匈奴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支。他们的崛起、与汉朝长期的对抗以及最终的衰亡,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数百年,对汉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极其复杂和深刻的影响。要说“危害最大”,这本身是一个带有主观判断的词汇。游牧民族的南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骑兵,尤其是游牧民族骑兵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真实却又常被忽略的侧面。确实,马背与大腿内侧的长时间摩擦,加上高强度的骑乘,是可能带来生理上的不适甚至损伤的,甚至“蛋疼”这种说法,从医学角度来看,也并非完全不可能。我们首先要理解,古代骑兵,特别是那些以骑射和长途奔袭为生的游.............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问得直击要害。古代中国周边的游牧民族,确实跟那野草似的,割了一茬又一茬,总能顽强地冒出来。要说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细琢磨。首先,这跟他们的生存方式有莫大关系。你想啊,中原的农耕文明,讲究的是“男耕女织”,一块地,得辛辛苦苦耕种,播种、施肥、收割,年复一年。这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也.............
  • 回答
    要彻底解决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这确实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问题,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一劳永逸、彻底根除的办法。每一次的“解决”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之后又可能因各种因素而卷土重来。不过,我们可以从历史上采取的一些主要策略和方法,来理解古人是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并尽可能详细地剖析它们的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被误解的方面。说古代中国“发达”但却对游牧民族形成不了技术优势,这并非自相矛盾,更不是什么自我中心主义的推断。相反,理解这一点,恰恰需要我们跳出单纯以“技术先进性”来衡量一个文明的标准,而去审视古代中国和游牧民族在地理、资源、社会结构以及战略需求上的根本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