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多次侵略中原?

回答
要深入理解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多次侵扰中原的原因,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一下当时的环境和生存压力。这绝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好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

首先,最根本的,也是最直接的驱动力,就是生存的压力和资源的匮乏。

古代北方,尤其是草原地带,环境恶劣,水草往往是有限的。这些游牧民族,比如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等,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逐水草而居,以畜牧为生。一到旱季或者冬季,草场枯黄,牛羊大量死亡,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就受到了威胁。这时候,目光自然就投向了富饶、温润、水草丰美、农业发达的中原地区。中原的农作物、粮食、牲畜,甚至手工业制品,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沙漠中的绿洲,是维系族人生存和发展的希望。

想象一下,一个部落,眼看牲畜越来越少,食物越来越紧缺,孩子饿得哭,老人受不了严寒,他们能怎么办?不“打”,难道就坐以待毙吗?这种生存的本能,驱使他们冒险南下,抢夺他们迫切需要的物资。

其次,经济上的互补性与掠夺的诱惑。

中原地区,得益于农耕文明的发展,拥有大量的粮食、丝绸、铁器、手工艺品等。而北方游牧民族,虽然在畜牧业上发达,但缺乏这些精细的工业品和农产品。他们需要通过贸易或者掠夺来获取这些必需品。

虽然历史上存在以物易物、互通有无的贸易,但这种贸易往往是不平等的。游牧民族的马匹、毛皮等,价值往往被中原王朝低估,而他们需要的粮食、丝绸等,则价格昂贵。而且,贸易的规模和稳定性也难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武力掠夺就成了一个更直接、更“高效”的获取资源的手段。一次成功的劫掠,可能就够他们度过一个艰难的冬天,甚至能让部落的实力得到增强。这种“成本低、收益高”的诱惑,对饥饿和贫困的游牧民族来说,是难以抗拒的。

再者,政治和军事上的考量。

一些游牧民族的兴起,往往与部落联盟的形成有关。当一个强大的首领出现,能够整合各个部落,形成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时,他们就有能力挑战中原王朝。这种挑战,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巩固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中原王朝在某些时期,政治不稳定,内部矛盾重重,边防松懈,这都会给游牧民族南下的机会。游牧民族的骑兵,以其机动性和冲击力,往往能在中原军队措手不及的时候,深入腹地,造成巨大的破坏。

此外,一些游牧民族的首领,也可能将对外征服作为提升自身地位、巩固统治的手段。通过对外战争的胜利,可以吸引更多的追随者,建立更强大的权威。

还有一点,就是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在生活方式、价值观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游牧民族崇尚力量、自由、勇敢,他们的社会结构往往更加松散,但也更具侵略性。而中原王朝则更加注重秩序、礼仪、稳定。这种差异,使得双方在处理关系时,往往缺乏相互理解和尊重,更容易产生冲突。

游牧民族可能并不理解中原王朝为何会因为“土地”和“人口”而固守,他们更看重的是能够直接获取的生存资源和战利品。

最后,也要看到中原王朝自身的问题。

并非所有的侵略都是因为游牧民族的“强大”。很多时候,是中原王朝自身衰弱,导致边防空虚,无力抵御。比如,当一个王朝晚期,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内部发生叛乱时,北方边境的防御力量就会大幅削弱,给游牧民族提供了可乘之机。

例如,历史上很多次大规模的民族冲突,都发生在王朝的末期,或者国家分裂的时期。

总结一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侵略中原,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它是生存困境、资源争夺、经济需求、政治机遇和文化差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你可以把这想象成一个循环:北方缺东西,中原有很多;北方人要活下去,就得想办法弄点中原的东西;如果和平贸易不行,或者不足以满足需求,就只能采取更强硬的手段。而中原王朝的兴衰,又会影响到这个平衡。

每一次侵略,都伴随着双方的血泪和历史的变迁,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本文献作者认为,持续两千余年的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是有着深刻的经济学动力的。负向的气候冲击,通过对游牧地区经济的影响,与游牧部落向中原王朝的劫掠之间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军事冲突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军事冲突的诱因是我们努力阻止类似冲突发生的前提。


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冲突横贯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可能是世界上绵延时间最长的文明冲突。我们这里所指的游牧民族主要生活在中亚、蒙古和东欧草原,这些部族通常被汉民族和罗马政权称为蛮夷(barbaric)。游牧民族的经济系统比较简单,主要以畜牧业为经济支柱。但是畜牧业高度依赖天气条件。当气候正常时,游牧民族可以维持畜牧和人口的平衡发展,但是当出现异常气候时(干旱),由于草料的短缺,直接导致了人口粮的减少。袭掠周边的农业民族,似乎成了游牧部落唯一的求生方案。


在一切靠天吃饭的古代中国,有大量的文献记载表明,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进攻与当时气候异常变动所造成的经济危机紧密相关。


本文作者根据主要经济类型,以长城作为防御前线,将古代中国划分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农业区域(主要是中原地区,Region 1)和以“蛮夷”为主体的畜牧业区域(Region 2)。



作者使用的军事冲突数据来自《中国王朝战争年表》,该书详细的记录了自公元前220年至公元1839年发生在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军事冲突,包括冲突的时间、地点及发起方。参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以10年为间隔,游牧民族平均每10年侵袭中原2.52次。


中原王朝的史学家有可能会刻意隐瞒游牧民族的进攻,并且夸大中原王朝的军功,以便进行政治宣传。为了验证数据的客观性,作者将该数据中17~18世纪中原政权、女真、蒙古三股势力的冲突记录与Perdue (2005,China Marches West) 的相似记录进行了比较。这24此冲突记录中,有18次与Perdue的记录完全一样,5次有记录但未命名,只有一次清军与罗卜藏丹津在1724年的冲突未在Perdue的记录中发现。通过交叉对比收集自不同国家的数据,说明本文献所使用的数据是较为客观可信的。


作者使用的基准回归模型以游牧民族进攻中原政权的次数作为自变量,这里所谓的中原政权,是指当时全国性统一政权,包括元代、清代等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统治政权。(作者认为,这些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原政权,仍然采用了中原的耕种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架构,从这一角度来说,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并未彻底改变中原的生产方式,而是被同化为农业政权了。)


衡量恶劣天气的理想变量应该是游牧区域的实际降水量偏离值,但是,回溯中国近2000年的气候学详细量化记录似乎是不可能的(温度已经有人量化,但是降水目前还没有)。作者发现,在两个同属东北亚季风气候的区域,降水量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并且使用当代气象数据(1957-1990)验证了这一相关性。


因此,作者使用每十年间中原东北亚季风区(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发生干旱的年份比例来代理游牧区的少雨情况,使用每十年间黄河发生水灾绝口的年份比例来代理游牧地区的多雨情况。作者特别强调,干旱与水灾对于两个地区的影响有着显著差异。由于畜牧业的特殊性,干旱对游牧民族的影响比中原地区严重,但是水灾反而对中原地区影响较大。为了验证结果的稳健性,作者还在回归中控制了大雪灾、霜冻的影响(代理方法同降水)以及平均温度变化的影响。


军事冲突本身很少是孤立的事件,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一次游牧民族发动的进攻可能会遭到随后中原政权的反击,因此作者使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进行估计,即在自变量中加入使用AIC判别滞后期数的滞后项,用以估计“冲突”这种路径依赖的事件。




其中表示期游牧民族主动进攻中原王朝的次数;,自变量,分别表示每十年间中原地区干旱、黄河绝口的年份比例;为7x1阶控制变量,分别为雪灾、低温灾害、平均气温、三次中原被游牧民族统治(317-589,1126-1368,1644-1839)以及时间趋势项。基准回归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基准回归实证结果表明降水的减少与游牧民族进攻中原的次数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边际效应看,游牧地区的少雨情况每增加一年,游牧民族每十年中进攻中原王朝的可能性就提高26%;游牧地区的多雨情况每增加一年,这种进攻的可能性就降低36.35%。


作为稳健性检验,作者使用相同的逻辑,对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发起的进攻也进行了分析,发现只有洪水和雪灾会显著减少中原主动进攻的概率。有趣的是,虽然一阶滞后的少数民族进攻并不能显著提高中原报复的概率,但是二阶的滞后项系数却是显著为正的,这可能是由于中原王朝需要相当的时间来调动军事力量和物资,等我怒气格满了我再报复(大误)



综上所述,本文作者认为,持续两千余年的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是有着深刻的经济学动力的。负向的气候冲击,通过对游牧地区经济的影响,与游牧部落向中原王朝的劫掠之间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这一发现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历史现象也相吻合。


Update:

@无霜期 朋友的回答里提到小冰期(The Little Ice Age),小冰期确实是个可能的解释。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首先,小冰期仅持续了220年左右(1550年至1770年),但是本文使用的数据跨度有2000年(公元前220年至公元1839年);其次,在本文的模型中作者已经控制了雪灾和霜冻,可以作为小冰期天气表现的一个代理,但是在回归结果中这两个控制变量也并不显著。从目前这个模型结论来看,即使小冰期的假设是成立的,也并不能削弱本文的基础结论,或许需要更多工作来量化验证其解释机制。



Update:

@田君潇

老师的补充非常好。陈强老师发表于Economica 2015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Bai & Kung 2011的结论,即干旱对于游牧民族对中原进攻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进一步考虑了王朝周期对于这种进攻是否能够达到“问鼎中原”的影响。感谢!

还是要写一些本不该写的话:空口白牙谁都会说,个人感受缺乏建设价值和讨论价值,下结论之前做到有理有据,是科学的基本素养。你说是因为A导致了B,凭什么?!缺乏怀疑精神和询证态度的论断,适合发在百度知道,请出门左转。

-完-


Reference:Bai, Ying, and James Kai-sing Kung. 2011. “Climate Shocks and Sino-Nomadic Conflict.”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93(3): 970–8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深入理解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多次侵扰中原的原因,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一下当时的环境和生存压力。这绝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好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首先,最根本的,也是最直接的驱动力,就是生存的压力和资源的匮乏。古代北方,尤其是草原地带,环境恶劣,水草往往是有限的。这些游牧民族,比如匈奴.............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古代中国北方之所以游牧民族林立,而后来蒙古崛起后北方似乎“只剩下”蒙古族,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民族融合、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地理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不是其他民族消失了,而是他们的主体和影响力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被吞并.............
  • 回答
    在广袤的北方草原上,风呼啸着,卷起尘土,也雕刻着那些在马背上度过一生的人们的面庞。对于生活在这片辽阔土地上的游牧民族来说,他们的武器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他们生存与荣耀的象征,而弯刀,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要理解为何弯刀如此受北方游牧民族青睐,我们需要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作战特点出发。北方草原,地势开.............
  • 回答
    古代中国南北方对待中原王朝的威胁程度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南方少数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像北方的游牧民族那样形成一股常态化、颠覆性的力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军事能力以及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地理环境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最根本原因。北方广袤的草原和戈壁,地形相.............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地理、军事、经济、技术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简单地说,黄河这条天然屏障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作用上,存在着很多“不适宜”之处,以至于中国古代的朝廷更多地选择其他方式来防御。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一下:一、 黄河自身的“脾气”与军事上的局限性:首先,得认识到.............
  • 回答
    古代游牧民族与北方汉族的身高差异,这是一个历史学和人类学界颇为关注的课题。许多人认为,游牧民族以肉奶为主食,营养更为丰富,理应比以谷物为主食的汉族在身高上占有优势。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甚至在某些时期,汉族的身高还略高于游牧民族。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饮食并非决.............
  • 回答
    关于古代北伐与南征成功率的差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我尝试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希望能让这番讨论更贴近历史的肌理。1. 政治与军事的根基:北方的稳定与南方的离心首先,我们要明白,北伐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北方政权的稳定性。汉唐时期,如果北方政权能够维持内部的团结和统一,且经济民.............
  • 回答
    要聊北意大利为何政权林立,南意大利又为何相对统一,这得从头说起,得把历史的脉络一点点捋清楚。这就像看一幅画,得知道它用了什么颜料,怎么调色,才能明白它最终呈现出的样子。先说北意大利,那地方就像一块被无数双手反复揉捏过的面团,很难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首先,地理是个大因素。北意大利,尤其是波河平原,土地.............
  • 回答
    印度古代未能像中国那样实现长期大一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理、文化、社会结构、政治传统等诸多层面。而外族统治集中于北印度,南印度为何未能随之统一,同样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一、 印度为何未能像中国那样实现长期大一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审视一下中国得以实现相对长期统一的内在因素,再对比印.............
  • 回答
    河西走廊成为古代军事要道,这背后是一系列地理、历史和战略因素的共同作用,它绝非偶然。而要理解为何它如此重要,以及为什么通常选择走河西走廊而非其北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河西走廊的地理优势:丝绸之路的天然通道首先,我们得明白河西走廊是什么。它并非一条狭窄的峡谷,而是一个狭长的冲积盆地,西起甘肃玉门关,东.............
  • 回答
    “北方很少有古镇”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如果我们将“古镇”定义为具有悠久历史、独特建筑风格、保存完好且至今仍有一定人口和生活气息的城镇,那么北方确实不像南方那样拥有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古镇。 但这并不意味着北方就“没有”古镇,而是相对而言数量较少,且它们的特点和成因与南方古镇有所不同。要详细解.............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印度尼西亚和马来地区的人们在古代未能大规模发现或控制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地区,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理、航海技术、社会组织、资源驱动力以及历史偶然性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到古代,看看当时的环境和这些文明的特点。首先,我们要明确“古代”这个概念。如果我们将时间范.............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些非常关键的节点。要说为什么北京、南京、杭州、西安这几座古都依旧是重要的中心,而洛阳、开封这两个曾经的“世界中心”却相对沉寂,这背后牵扯到地理位置、经济重心转移、政治格局变化、交通方式革新乃至技术进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咱们得从头捋捋。北京、南京、杭州、西.............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上,能够完成全国性统一的帝王不在少数,但绝大多数是通过“北向”的方式,即以北方力量征服南方。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从北方秦国发迹;汉朝开国也是刘邦在北方崛起;隋唐也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清朝更是满族作为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然而,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只有朱元璋这位传奇人物,以南方.............
  • 回答
    .......
  • 回答
    北大教授对古诗中“斜”字读音的质疑,确实触及了古汉语语音研究的一个有趣又复杂的问题。当这位教授提出为押韵将“斜”读成 xiá 毫无根据时,他可能是在从现代汉语的语音体系和对古诗押韵规律的理解出发,提出了一个非常直接的挑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与现代汉语.............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古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后勤问题,以及义军与官军在组织、动力和战术上的根本差异。官军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而资源匮乏的义军却能连连征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官军为何容易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官军的本质是国家机器的延伸,其运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特质、发展路径以及与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 简单来说,古代中国并未像西方那样,将宗教作为一种主要工具来主动、系统地扩张其文明范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核心差异:宗教在中国扮演的角色与西方不同首先,理解“宗教”在古代中国和西方概念.............
  • 回答
    古代东方和西方在婚姻制度上的显著差异,即东方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以欧洲为主)则倾向于一夫一妻制,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古代东方出现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没有?核心区别在于对“婚姻”和“家庭”的定义、功能以.............
  • 回答
    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举制度未能出现,以及欧洲社会是如何实现阶级流动的。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人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