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北方很少有古镇?

回答
“北方很少有古镇”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如果我们将“古镇”定义为具有悠久历史、独特建筑风格、保存完好且至今仍有一定人口和生活气息的城镇,那么北方确实不像南方那样拥有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古镇。 但这并不意味着北方就“没有”古镇,而是相对而言数量较少,且它们的特点和成因与南方古镇有所不同。

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北方相对少古镇,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来分析:

一、历史发展与城市演变:

南方更长的连续定居史和农业文明基础: 中国的农业文明最早发祥于黄河流域,但随着历史发展,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在气候、地理条件更优越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更长期的稳定发展和深化。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南水乡,由于水系发达,易于形成聚落,也更利于早期文明的延续和发展。长期的稳定农业社会为小规模、具有地域特色的聚落(即古镇的雏形)的形成提供了温床。
北方战乱频繁,城市更迭: 北方地处中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的前沿地带,也是历代王朝更迭、战乱频仍的焦点区域。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屡见不鲜,战争往往伴随着城市的破坏和重建。这意味着许多早期北方城镇,即使存在,也可能在战火中消失,或者在重建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风貌,难以称之为“古镇”。
北方城市更侧重于行政和军事功能: 由于北方是历代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许多大型城市(州府、省会等)的功能更为突出。相比之下,南方很多古镇则是围绕着水运、商业或农业特产形成的集镇,它们在地方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因此得以保留和发展。
北方城市化的进程: 一些大型北方城市如北京、西安、洛阳等,其历史非常悠久,但也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重建。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为了交通、建设等需求,很多老城区的建筑会被拆除重建,这同样是“古镇”难以大量保留的原因之一。

二、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

南方水网密布,适宜水运与聚落形成: 南方地区,特别是江南,河湖纵横,水系发达。这不仅为农业提供了灌溉水源,更重要的是,水路成为早期最便捷的交通方式。水路交通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使得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聚落得以快速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水乡古镇。这些古镇往往围绕着港口、码头、运河而建,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格局。
北方地形相对开阔,河流多为季节性或径流不稳定: 北方虽然也有黄河、海河等大河,但其水系特点与南方差异较大。一些河流可能存在季节性断流或水位波动大,水运条件相对不如南方便捷。同时,北方更典型的地貌是广阔的平原或高原,这使得聚落的形成可能更倾向于集中在较大的水源地或交通要道上,而非像南方那样分散、密集地分布在水网边缘。
北方气候因素(对比): 虽然气候差异本身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南方湿润的气候有助于木质结构的长期保存,也孕育了水乡景观。北方气候相对干燥,但冬季寒冷,这可能对一些建筑材料的耐久性有影响,不过这一点并非决定性因素。

三、经济模式与商业发展:

南方商业经济的繁荣与集镇的兴起: 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如丝绸、瓷器)和商业贸易的兴盛,催生了大量依赖商品交换和加工的集镇。这些集镇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吸引了人口聚集,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和建筑风格,最终演化为具有代表性的古镇。例如,江南地区的丝绸、茶叶、粮食等商品贸易,促进了苏州、杭州、扬州等地的繁荣,也带动了周边众多古镇的发展。
北方经济结构更偏向于政治和农业: 历史上,北方一些地区虽然也是重要的农业产区,但其经济重心往往更与中央政权的运行、大型工程(如长城修建)以及军事供应相关。虽然也有商业集镇,但其数量和规模可能不如南方那样因商品经济而高度发达的地区。

四、建筑风格与文化传承:

南方古镇的地域特色鲜明: 南方古镇的建筑多为白墙黛瓦、小桥流水、飞檐翘角,反映了当地湿润的气候、丰富的水系以及精巧的工艺。这种风格具有很强的地域辨识度,也更容易被人们视为“古镇”的典型代表。
北方古镇的特点: 北方并非没有古镇,例如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所在的祁县、山陕地区的晋商古村落等,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但它们的风格与南方差异较大,可能更体现北方民居的特点,如厚重的夯土墙、窑洞、四合院结构等,更侧重于实用性和防御性。同时,一些北方古镇可能因为靠近大型历史城市,其文化特色被淹没在更大的城市文化之中。

五、古镇的“定义”与“保护”:

“古镇”的普遍认知: 当人们提到“古镇”时,脑海中可能首先浮现的是南方水乡的风貌。这种普遍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对“北方古镇”的关注度和数量评估。
保护程度的差异: 由于各种原因,南方的许多古镇在近现代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甚至成为了旅游名片。而北方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聚落,可能因为开发时机、保护意识、旅游吸引力等因素,未能以“古镇”的面貌被广泛认知和保护。

总结来说,北方相对较少拥有我们普遍认知中的“古镇”,主要原因在于:

历史上的战乱和城市频繁更迭: 导致许多早期聚落难以完整保存。
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 南方水网的便利性更有利于形成密集的商业集镇。
经济发展模式: 南方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了更多依赖商业的特色集镇。
建筑风格的差异: 北方古镇的风格特点与南方差异较大,可能不符合大众对“古镇”的刻板印象。
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即使是北方重要的历史城镇,也可能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大规模的改造。

但这绝不意味着北方没有历史悠久、值得探寻的古村落和古县城。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一些北方具有独特魅力的古镇和古村落也逐渐被发掘和重视起来,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北方的历史与文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去年去了两次大同,一次8月,一次10月。第一次去的时候,大同古城的夜生活还是热热闹闹的,第二次去,萧条至极。和当地的负责人聊了一下,答曰:没办法,太冷了。当地秋冬季开始刮大风,10月就能开始下雪了,一年除了最热的几个月可以供人避暑,其他时节不适合旅游。我去的时候还问了一嘴乌兰察布的朋友,要不要顺道去草原看看:他说草都黄了,要穿大衣了,别来了。—要知道那时候我在天津还穿短袖……

10月出差的那一次,我沿途也走了河北的几个地方。确实冷,以及确实冷清。很多文化景点都关了:不是因为疫情,而是关了好几年了。景区的钥匙就在村里大娘手里拿着:一问,说是旅游季节短,游客少,入不敷出,索性关了。

我不想死抠“古镇”的定义,只是想从经验直觉的角度来说。当南方的许多“古镇”都在全年开放,在媒体上大红大紫;许多北方的古镇、古城、古村落,其实都处于一种“瘫痪”的状态。要么干脆不开,要么开了也没几个月适合旅游,根本没啥人去。然后去的人少曝光率不足,存在感就更淡漠了。我要不是出这趟门,很多地方我压根都不知道。许多地方都是我一路上从大众点评个位数评论的景点里淘出来的……

随便po几张天津河北山西一路的古风吧……

西大坪,在村子的土路上找了好久,没开发,古堡进不去,据说之前闹出过有人在古堡后身壕沟里倾倒垃圾的丑闻

暖泉古镇(好像),巨冷清

明古堡,周围还有一堆遗址,就在村里,没开发,没有人

洪门寺,网上说开过,但现场连个人影都没有

左云长城遗址,没有游客,倒是看见牧人了……

张家口元中都遗址,不开门

辽代壁画墓群,关了三年了

如果以上这些地方你都是第一次听说过,那你觉得北方缺少古镇就是非常情理之中的了……

user avatar

首先,古镇的定义很难把握,过大过小都很难保留。

集镇往往是有延续性质的,如果一个集镇变成常驻上万人口、周围数万人口规模的话,那就会升级为县(军、监、州、府、厅、市),继而出现更大规模的人口聚集,最后成为重要城镇,并遭受近代化、现代化的第一波冲击,变成现代都市。北方大部分县城都走了这一步,所以古城不多。

如果这个镇子的人口因战乱或者其他原因而衰败,现在往往就成为乡村,并且因为无力修缮等原因,破败到不足以吸引游客的地步,即便仍是古镇,但名气太小,不为人知。晋北的上百座边堡,就是这样。

其次,如果一个地方在古代是交通要道,那现在往往仍然是交通要道,因地处衢道而形成的集镇,往往就会因时代发展而跟着发展,最终变成现代都市。比如天津。

再次,平原地区的集镇,在和平年代人口增长速度会非常快,人口的增加必然伴随着拆旧盖新,所以传统平原地区(华北、中原、关中、成都平原)的古城格局往往不容易保留。

最后,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因为军事镇戍等原因,会留下有大量坚固的军事设施比如城墙,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当地古城的保留。

所以,什么地方的古代集镇容易保留呢?

首先,这地方要相对封闭,人口不会大量增加,也不会急剧减少,而且不容易在周围出现新的集镇导致本处荒废;其次,这地方在古代处于交通要道,但近现代因为铁路等现代化交通方式的出现,不再处于交通孔道上;最后,这地方如果处于少数民族地区,那多半能更好的保留下来。

所以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周庄、木渎等古镇都是处于平原交通线上,而北方那么多交通孔道却几乎没有留存呢?

这就得问一下,古镇的界定标准了。如果以明清民国旧建筑遗留较多就算古镇的话,仅一个山西就能找出不下两千个,但为人所知的似乎只有平遥。然而平遥和大同一样,大多是翻新的,真正保留了原封古城格局、建筑、衙署的,河北蔚县上苏庄你听说过吗?并没有,因为那里很穷,没有大企业,也没有互联网会议,连游客都非常少,所以不仅没办法修缮,甚至连保留现状都很难。这种情况在冀北、晋北、陕北、甘肃、宁夏非常非常多,比如河北蔚县满地都是,山西朔州广武村、右玉破胡堡,陕西榆林建安堡,宁夏隆德红崖村,甘肃山丹峡口城,等等等等,很多。

没钱,就没法大规模宣传,不宣传就没名气,没名气就没游客,没游客就没钱修缮,这是个死循环,谁喜欢千里迢迢跑到一个到处残垣断壁的穷乡僻壤旅游呢?毕竟是少数。而当地人总是要吃饭的,为了改善生活,拆掉百十年的旧房破墙盖三间宽敞的大瓦房,不为过,可拆来拆去,古城就没了,痛心疾首的人就出现了。可要是不拆,或者明令禁止不让拆呢,人户就慢慢搬到周围的乡镇里,这里就荒废了,蔚县现在有近百个古村落就是这样荒废掉的。我们总不能跟西方一样,为了保留所谓“原生态”而禁止当地步入现代社会吧?

穷是原罪。

user avatar

首先,皇城相府不是古镇,是古村。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庄=村。开发旅游前,皇城村就住在里面。也只能住一个村的人。

再说古代。古代村就是一堆无序房子,除非房屋很有特色,或出过大名人,不然很难出名。古代镇基本是一条街,这种北方不是没有,是太多了,例如山西晋城附近的大阳古镇,高都古镇,天官王府;云南大理附近的沙溪古镇。镇开发旅游能吸引一些游客,但多数是不过夜游客。什么能出大名,或吸引大量游客呢,答案简单,必须是古城。古城就是古代县城,例如,山西平遥,云南大理。古县城通常有十字街,十字街的古代县比一字街的古代镇建成面积至少大8-16倍。这就有了开发的潜力和历史底蕴。

最后补充一句。中国的县和镇,其实多数都是古县和古镇,区别就是保存如何。中国古城保存下来的确实很少,但古镇,古村太多了,而且大量闲置破败。全保护没能力也没必要,选精华吧。

user avatar

现在古镇有三派。

一是云贵派,目前大多数商业化开发的新建古镇都是这一流派,说是古镇但大多是古代风格建筑群加上管理混乱的小商贩。发端自云贵,国开行给了战略投资。

二是水乡派,比如乌镇,古北,背后投资机构众多,主打精品化,数量少但旅游舒适度很高。

三是原味派,主要是西南地区,近代受战乱波及较少,对外联系也不多,因而有较为原味的保存。

这三派都是发端于南方,而在北方较少。

而北方用来作为旅游景区的古镇较少。原因是北方的旅游资源并不适合做古镇,而是做古城。

北方的旅游热点地区,主打的其实也大都是古文化,但与南方古镇依托发达的水运可以分散不同,北方古代更依赖陆运所以陆运关卡更多的是大型城镇。所以古城或者位于城市的古代大街才是北方旅游的主打。

user avatar

从明清时期传下来的古镇,的确是南多北少,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四川、云南、重庆等地。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宗族聚落、街镇建筑,财力必须要维持在一定水准,才不会导致房舍、街巷的破败。而我国宗族聚落和经济的情况是,“古代北盛于南,近世南盛于北”。宋代开始,因为战争等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北方遭受历次冲击,宗族势力一蹶不振,反倒是稳坐在丘陵盆地的南方聚落,一直保持兴盛。

明清时期,江、浙等地,是以巨富经商和科举世家做官加持,所以得以持续营造、保管较为豪奢的建筑,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国。

北方科举大族较江南比较稀少,但豪富确实有的,比如晋商所营造的宗族聚落,以及以豪猾为主营造的陕西的青木川。青木川老街明清时就有地方豪强,历代不停修缮。民国时,当地土皇帝魏辅唐对老街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弄得很霸气。而有名的“荣盛魁”,实际上也是魏辅唐二哥,人称魏老二的产业。

云南的丽江古城(北方为曲阜古城)最主要的建筑木府,乃是地方豪强从明初开始,世袭知府而成,历代皇帝赐匾11块,既有政治能量,又有经济实力。

北方与之对应的不多,如果硬算的话,就是以衍圣公为首,吃朝廷拨款,历代营造的曲阜古城。


现在很多地方很多古建倾颓,其实也是因为子孙离开所致,既无能力修缮,也没有出人头地后再回村的可能。这种建筑很多,单靠公家修缮,耗费会很大。诚然,制造“商业化古镇”是一个思路,但这不是谁都能干的。

现下各地都在造古镇,主要过程就是拆了旧的真的,再修个假的。与其说是一种保护,不如说是一种破坏。

有些可以作为古建标本,有些着实没那个必要(比如一些清末地方小富商盖的砖楼子),记录下来即可。再说,很多人去古镇,真是怀古去了吗?恐怕是去看仿古建,是去约会,顺带买义务小商品去了。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想想战后千里无人烟的北方,还有现下正在消失的无数南方的小村落,以及逐渐空巢的所有的农村,都曾是炊烟相望,鸡犬相闻的地方。睹物思情,能不悲伤?

user avatar

山西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地面古建占全国70%以上,可以说处处有古镇。

古建筑多的原因:

1.古代的时候山西是全国的核心区域,经济发达,建筑数量多。

2.降水量较少,气候干燥,利于木质建筑保存。

3.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由于地方闭塞,经济不发达,没有像较发达地区一样大拆大建。

平遥县城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被保存下来。

外地人很少听说山西有古镇的唯一原因是宣传推广做得太差。

user avatar

说一说我家附近的吧,我家在在沁河古堡连片区,这里可以说到处有古建,村村有古迹,文化和旅游资源特别丰富,但是目前正在开发中,所以有些地方还不太出名,但是古建多、民风淳朴好客是两大优势,如果开发好了不会比平遥和丽江差,毕竟规模和历史积淀在那里放着。下面挑几个上图吧。

1.皇城相府(陈廷敬宅)

皇城相府图片已经很多了,我随便放几张。

2.天官王府/上庄古村(王国光宅)



夜景很美,有没有(●─●)。上庄古村就在皇城相府北边,隔一座小山就是,步行四十分钟的样子吧。民俗特色节目很棒,当地小吃特别好(首推酸菜饸饹),文物我就不介绍了,不会失望的,很值得去。

3.三都古城/湘峪古堡(孙居相、孙鼎相、孙可相三兄弟宅)

再往北走,翻过一个山头就到了三都古城,尚在开发完善中,但是免门票 免门票 免门票(重要的事说三遍)古色古香,城墙保存很好,很有味道的地方,还可以看到老城里的居民,跟他们聊聊天,一起懒洋洋的在阳光下享受午后的惬意,很棒的感觉有没有。

当然还有海会寺、老母掌、润城老街等景点在开发中,到处都是古堡,到处有古建,欢迎大家来旅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