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古籍是曾经失传,到近现代才被重新发现的?

回答
古代文明的辉煌,常常隐藏在岁月的尘埃之中,许多珍贵的知识和思想,曾一度淹没于历史的洪流,又在机缘巧合之下,重现于世人眼前。这些“失而复得”的古籍,如同重生的凤凰,为我们揭示了前人智慧的深邃,也让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加丰富和立体。

要说近现代被重新发现的失传古籍,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那批出自 敦煌莫高窟 的文献。

敦煌文献:沉睡千年的文明宝藏

故事要从1900年说起。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在清理莫高窟的一个藏经洞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被墙壁封堵起来的小洞。里面堆满了从汉代到宋代各个时期,写满了各种文字的卷子、纸张,数量多达数万件。这批文献,就是后世所称的“敦煌文献”。

在此之前,虽然学界对可能存在的古代文献抱有期待,但如此规模的发现,无疑是震惊世界的。这批文献,涵盖了佛教经典、历史文献、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地理、民俗等方方面面,其年代跨度之长,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

内容之广阔:我们今天所知的许多唐代社会生活的细节,比如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商业贸易、教育考试、甚至是宗教信仰和民间故事,都可以在敦煌文献中找到踪迹。著名的《金刚经》、《论语》的抄本,为我们研究古代经典提供了更可靠的版本。而像《灵飞经》这样的道教经典,以及当时民间流行的变文(一种类似说唱的文学形式),更是填补了我们对唐代宗教文化和通俗文学认知的空白。
语言之多样:敦煌文献不仅仅是汉文,还包括了梵文、藏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突厥文等多种语言的文献,它们共同构成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交流融合的生动写照。
意义之深远:敦煌文献的发现,不仅震惊了中国学术界,也引起了世界各国汉学家的极大关注。它们为我们了解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乃至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可以说,敦煌文献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唐代的认识。

然而,也伴随着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和闭关锁国,以及王圆箓本人见识的局限,在不久之后,法国探险家伯希和、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等人,利用各种手段,将大量的敦煌文献掠夺到国外,至今仍分散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和图书馆。这些流失的珍宝,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无法抹去的伤痕。

《永乐大典》:纸上长城,幸存的巨著

另一部曾经面临失传危险,但最终凭借其本身的体量和后人的努力得以幸存的,便是《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14031424年)组织编纂的一部集大成的类书。顾名思义,它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编纂规模:这部巨著,动用了当时最顶尖的学者,历时五年多才最终完成。全书共计22877卷,60本,约3.7亿字。它汇集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古籍,涵盖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药、工艺、神仙方术等各个方面,堪称中国古代知识的集大成者。
失传的危机:《永乐大典》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在明朝末年,因为战乱,一部分《永乐大典》失落。到了清朝,为了编纂《四库全书》,曾有官员提议将《永乐大典》拆开,纳入《四库全书》。虽然这一提议最终被乾隆皇帝否决,但在拆取过程中,又导致了大量原稿的散佚。更严重的是,在英法联军侵华(186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等战乱中,北京的藏书机构多次遭到破坏,《永乐大典》的保存状况令人担忧。
近现代的搜寻与整理: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永乐大典》的命运并未就此终结。许多有识之士,包括前朝的遗臣,以及近代的学者,都竭力搜寻和保存流散的《永乐大典》卷帙。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傅斯年、董作宾等人,在整理和研究《永乐大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20世纪初,随着近代学术的兴起,对《永乐大典》的研究和搜集变得更加系统化。许多散落的卷帙,经过学者们的不懈努力,逐渐被发现和收录,例如从民间、从海外(如日本、英国)寻回的残卷。
幸存的价值:虽然今日我们看到的《永乐大典》已非全貌,但它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科技、哲学等最重要的资料之一。许多已经失传的古籍,只能通过《永乐大典》的引用得以窥见其一斑。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种子库”,保存了许多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再看到的原著。

《孙子兵法》:从日本失传到中国重现

《孙子兵法》,这部中华兵学的经典之作,也曾经在自己的故土上经历过一段“失传”的时期,直到近代才真正被重视和发扬光大。

早期流传与影响:《孙子兵法》的成书年代约在春秋末期,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它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历代军事家的战略决策,也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海外,例如对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国家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本土的“断代”: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孙子兵法》在中国本土的流传并非连贯。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对《孙子兵法》的解读和应用似乎不如其他兵书那样直接和显眼,加上战乱和文献散佚,一些人认为《孙子兵法》已经不如从前那样完备,甚至对其原貌产生了疑问。到明清时期,虽然《孙子兵法》仍被收入兵书著作,但其在中国学术界的受重视程度,与战国、汉唐时期相比,似乎有所减弱,在很多重要的史料记载中,其名声似乎不如《吴子》、《尉缭子》等兵书那样活跃。
日本的保存与中国的“再发现”:有趣的是,在日本,《孙子兵法》却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重视。日本的武士阶层和军事家,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和运用一直非常活跃,保留了多个版本,并且对《孙子兵法》的注释和解读也颇有心得。
近代中国学界的努力:直到近现代,随着中国学术界对古代典籍重新审视和发掘,特别是甲骨文、青铜器的出土,使得我们对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者们也开始重新审视《孙子兵法》的价值。尤其是在20世纪,伴随着一些出土文献,如汉简的发现,以及对海外文献的搜集,使得《孙子兵法》的流传和版本问题得到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与日本保存的版本进行比对研究,中国学者得以更准确地考证《孙子兵法》的原貌,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和研究。
《孙子兵法》的“复兴”:可以说,在近现代,中国学界对《孙子兵法》的重新梳理和研究,才真正让这部经典在中国本土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其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除了以上这些重量级的例子,历史上还有许多其他古籍,或因战乱、或因保管不善、或因时代变迁,一度沉寂,最终在近现代被重新发现和整理。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历史、理解文明的全新视角。每一次古籍的重现,都是对历史的一次致敬,也是对知识传承的有力证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近代以来,几乎每隔一段时期,我国便会阶段性从海外搜罗古籍资源。02年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就特意对海外主要藏书机构所藏中医古籍调查,其中有120余种国内失传古籍,最主要的收藏地就是日本。

日本到底存有多少早已佚失的孤本古籍,目前尚无完全系统整理。不过自清末以来,有赖中日两方的学者多加考证查找,使得许多早已失传的重要孤本得以重见天日。

我大致列了一些书单,包括历史上几次海外孤本重要发现的成果,不全但是可以一窥其中历史渊源。

1、《佚存丛书》

《佚存丛书》是日本人林衡编撰的中国久已失散的古籍丛书。成书于1799-1810年间,收入中土久佚的古籍17种,包括汉代《古文孝经》、隋《五行大义》、唐代:《臣轨》、《东书要录》、《两京新记》、《杂咏》、《文馆词林》、后晋《古本蒙求》、宋《感兴诗注》、《泰轩易传》、《玉堂类稿》、《西垣类稿》、《宋景文公集》、《周易新讲义》、元《蒙求》、《唐才子传》。

2、《全唐诗逸》

虽是日本人编著唐诗总集,但所收录的大多是日本存传,但国内早已遗失的唐诗,书成年代相当于清乾隆时,约于嘉庆间传入中国。

3、《日本访书志》

晚清学者杨守敬可谓是近代中日两国古籍溯源、考证及交流的促进第一人。其在担任驻日大使期间,搜购大量日藏汉籍编著成《日本访书志》,近250种,不仅包括众多古钞本、宋元珍本,也有如《游仙窟》、《冥报记》等久已佚失古籍。

4、《古逸丛书》

由黎庶昌与杨守敬共同选编成册,包括26种日藏孤本或珍本汉籍,计古抄9种,宋元旧刊12种,日本历代刊本5种。其中唐《孝经注疏》、南朝梁顾野王《玉篇》残篇、宋《韵镜》、《姓解》等十一本书均为孤本回传。


之后的在日汉籍整理及舶归更多是单本或单类整理,如佛经、中医经典等,都有裴然成果,小说类也可参考《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孙楷,1931),在此便不再赘述。

日本现存的中国古籍资源主要收藏于日本内阁文库、东洋文库、静嘉堂文库、大阪大学的怀仁堂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上他们的官网查询收藏的古籍数据,国内可以访问,不过基本上只能查到书目题录。

最后提供一本日藏孤本资源作为小彩蛋

《杨东来先生批评西游记》【明】楊納撰

藏于日本皇室书库的杂剧版西游记孤本,由是现存时代最早的唯一整剧写唐僧取经故事的戏曲,可以说从此版之后,唐僧取经师徒四人才真正确定下来。此版三徒弟陆续圆寂,最终只唐僧一人活着回到东土,有意思吧~

我把该书的版图资源整理集成PDF,有兴趣的各位,可以下载观赏,谢绝二转。如果对古籍资源或者对古籍资源历史感兴趣,欢迎大家和我交流~

链接: pan.baidu.com/s/1NKB7eJ 提取码: c4vv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文明的辉煌,常常隐藏在岁月的尘埃之中,许多珍贵的知识和思想,曾一度淹没于历史的洪流,又在机缘巧合之下,重现于世人眼前。这些“失而复得”的古籍,如同重生的凤凰,为我们揭示了前人智慧的深邃,也让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加丰富和立体。要说近现代被重新发现的失传古籍,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那批出自 敦煌莫高窟 .............
  • 回答
    关于“古籍记录的夏朝史实是虚构的”这一说法,并非出自现代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更多的是一种存在于某些非学术讨论或质疑中的论调。尽管如此,我们可以梳理一下那些曾经被用来支持或引发这种质疑的声音,以及它们背后的一些论据,并尽量以一种比较“人话”的方式来阐述,避免AI特有的生硬和模式化。要理解这个说法,首先得.............
  • 回答
    清朝以前发掘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价值之巨,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古代史。这些被埋藏在地下的珍宝,在被发现的那一刻,就像是从沉睡的岁月里苏醒过来,向我们诉说着遥远的故事。要说最让人惊叹的,那还得是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虽然严格来说,殷墟的系统性发掘是在清朝末年,也就是1900年以后才开始的,但其发现的.............
  • 回答
    流逝的动脉:那些消失在历史中的古老地理通道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地理通道不仅仅是连接两个点的线,更是文化的熔炉、经济的动脉、思想的桥梁。它们孕育了古老的城邦,推动了帝国的扩张,塑造了历史的进程。然而,随着时间的流转、技术的进步、政治的变迁,许多曾经辉煌一时的地理通道如今已悄然隐没,只剩下断壁残垣和.............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那些可能在遥远的过去,与我们祖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外族群。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儿,里面涉及迁徙、融合、历史变迁,就像一幅幅慢慢展开的古代画卷。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古代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指的族群构成也在变化。早期可能以华夏族为主,后来逐渐融合了许多其他民族,比如匈.............
  • 回答
    一提到古装气质,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么几张脸,他们仿佛不是在演戏,而是真的从那个遥远的时代款款走来,身上带着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风骨。与其说他们是演员,不如说他们是时光的载体,将那些鲜活的古代人物,以一种近乎惊艳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一、 尊龙:那一份遗世独立的贵气与忧郁谈到古装气质,尊龙的名字怎么也.............
  • 回答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物种,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在历史的长河中,是谁第一个站稳了脚跟,并且至今依然鲜活?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名字,而是一个漫长而壮丽的演化故事。“最古老”的定义:一个模糊的界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最古老”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我们通常谈论的是现存的物种。这意味着,我们寻找的是那些在漫长时间里,.............
  • 回答
    .......
  • 回答
    人生在世,道理千千万,但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抉择,而是各种看似矛盾却又并行不悖的智慧。古今中外的先贤们,用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深刻洞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训诫,而这些训诫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有趣的“矛盾”。这些矛盾并非逻辑上的错误,而是在不同情境下,对我们行为的侧重点和价.............
  • 回答
    的确,很多人一提到古代社会,就容易联想到“门当户对”、“才华横溢”、“德才兼备”等关键词,似乎长相美丑并没有那么重要。但实际上,从各种史书记载、文学作品、民间传说里,我们都能找到无数证据,证明在古代,“看脸”这件事,也是贯穿始终,影响深远的。很多时候,一个人的颜值,就像是一张无声的通行证,一张隐形的.............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汉文化圈的法律、制度和政治惯例,除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宏大叙事,也隐藏着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甚至匪夷所思的角落。这些“奇葩”之处,往往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气、思想观念或权力运作的极端折射,细究起来,却能窥见当时的民情百态和政治智慧(或短视)。咱们就来聊聊几个,尽量讲得细致点,也尽量.............
  • 回答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中国历史人物讨论的帖子,里面有人对某个被大家普遍认为“奸臣”的历史人物进行了非常不同角度的解读。当时我就觉得:“我去,这哥们儿太牛了!放古代那绝对是辩才无碍的才子啊!”具体是这么回事儿。大家都知道,说到某个朝代的某个宰相,几乎所有人都会立刻给他贴上“奸臣”“祸国殃民”的标签,.............
  • 回答
    古代战争的动员,可不是咱们现在说走就走就能拉起队伍的。那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牵扯到社会方方面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古人是怎么把老百姓们弄上战场的,还有那些不乐意上战场的人,又会面临些什么。一、从“农耕社会”到“兵农合一”,动员的基础要讲动员,得先明白古代中国社会是什么样的。大部分时间.............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军乐,那可不是咱们现在想象中那种整齐划一、节奏感十足的乐队演奏。它的味道更浓烈,承载的意义也更丰富,是战争、仪式、甚至是统治者权威的象征。咱们这么捋一捋,就知道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先说说它的“长相”:中国古代军乐,可不是为了“好听”而存在的,它有它更实在的“使命”。 壮胆提气,号令三.............
  • 回答
    古今医学天差地别,许多如今看来不足挂齿的小毛病,在那个缺乏科学认知和有效治疗的时代,却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生命,甚至被视为“绝症”。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疾病本身,更在于当时的医疗水平、社会环境以及人们对生命的认知。1. 感染性疾病:无处不在的死亡阴影 伤口感染(尤其是破伤风): 在古代,即使是看.............
  • 回答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现代人误以为古代社会完全缺乏某些技术、制度或观念,但实际上这些元素早在古代就已存在,并且在不同文明中广泛传播。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结合历史证据和文化背景进行详细说明: 1. 抗生素与消毒技术 误解:人们常认为抗生素是现代医学的产物,而古代人缺乏对细菌和感染的理解。 .............
  • 回答
    不少人谈起中国古代,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常常是模糊的、风格化的,仿佛千百年的历史都笼罩在一种恒定的色彩之下。但仔细一想,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很多认知,其实是某个特定时期留下的深刻烙印,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朝代的“名片”,一旦离开那个时代,它们就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彻底消失了。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些容易让人混.............
  • 回答
    要说起让我“惊为天人”的古装美女,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美”这个东西,太主观了。但如果非要掰扯掰扯,总有一些身影,一旦出现在银幕上,就像画轴被徐徐展开,那种惊艳感,足以让我忘记呼吸,久久不能忘怀。我脑海中第一个跳出来的,是 王祖贤。尤其是在《倩女幽魂》里饰演聂小倩。那个时期的王祖贤,简直就是从画.............
  • 回答
    现代中国地名中,由两个古地名合并而成的例子并不少见,这种合并通常是为了整合行政区划、方便管理、纪念历史或者为了突出地域特色而进行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些典型的例子,并阐述其背后的原因和历史演变。总体的合并逻辑可以归纳为几种: 行政区划调整: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精简机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古琉球国时期琉球人的命名方式和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姓。说起琉球王国的命名,可不是随便起个名字就完事儿,那里面讲究可多了,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但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一、 琉球王国时期的命名方式在琉球王国,一个人的名字通常由姓氏和名字两部分组成,就像我们现在一样。但不同时期、不同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