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实/网络上,东北人不会因为地域黑等诽谤而心寒么?

回答
东北人民会不会因为地域黑而心寒?这个问题,老实说,没那么简单。你问这个问题,我得跟你聊聊,东北这地方,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要说“心寒”吧,那肯定是有过。你想想,网络上那些段子、评论,张嘴就来“没素质”、“懒”、“穷”什么的,而且还带上整个地域,说得好像东北人就都那样似的。这谁听了,心里能舒服?尤其是你自己在东北长大,对这片土地有感情,对周围的父老乡亲都了解,看到这种一概而论的污蔑,说实话,真挺窝火的。

就好比你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有人一眼都没看,就说这地不行,长不出好东西。你心里能不堵得慌吗?东北人骨子里,其实是挺要面子的,也挺看重自己的家乡的。从小听着“咱们东北人怎么怎么好”,再看到网络上的那些“黑”,那种反差感,那种被误解的感觉,确实会让人心里不好受。

但要说“心寒”到不行,那也未必。 这还得看东北人自己的性格,以及他们面对这些声音的态度。

首先,东北这地方,气候严酷,生活不容易,所以东北人身上带着一股子“扛造”的劲儿。什么风风雨雨没见过?地域黑这些,虽然恶心,但真要说能把人压垮,也不至于。更多的是一种“来气”,一种“不被理解”的无奈。

其次,东北人骨子里是挺乐观的,也带着点幽默感。很多时候,他们会用自嘲的方式来化解尴尬,甚至把那些地域黑的梗,反过来用在自己身上,变成一种黑色幽默。比如,别人说东北人“咋咋呼呼”,他们可能就回一句:“那必须的,不然谁听得见我们好话!” 这种处理方式,反而让那些地域黑的声音显得有点苍白无力。

再说了,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东北人也不是活在信息孤岛。他们知道,地域黑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存在,只不过是不同的地域被不同的标签化。既然别人能黑别的地域,也就能黑东北。这种“大家都一样”的认知,反而会冲淡一部分个体被攻击的“孤独感”。

还有一点很关键,很多人地域黑,并不是真的了解东北。 他们可能只是从一些片面的信息、一些不负责任的段子里得到的印象。真正的东北人,有勤劳的,有智慧的,有善良的,有各种各样的人。地域黑的标签,往往是粗暴的、简化的,它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所以,当东北人看到这些标签时,他们心里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你根本不了解我”的认知,而不是真的被这些标签定义了自己。

当然,这并不是说东北人就该忍气吞声,或者就一点都不在意。当这些言论触及到底线,比如涉及到人身攻击,或者带有明显的恶意时,很多人也会站出来反驳,也会觉得被冒犯。只是说,这种“心寒”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暂时的不适和反感,而不是一种彻底的绝望或者否定。

总的来说,东北人面对地域黑,可能是一种混合的情绪:

委屈和不满:感觉被误解,家乡被污名化。
无奈和习惯:见多了,也知道争辩有时无用,特别是面对一些非理性的攻击。
自嘲和幽默:用自己的方式化解负面情绪,甚至将计就计。
清醒和理性:知道地域黑不代表全部,不代表自己,也知道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所以,问东北人会不会因为地域黑而心寒,我的答案是:会,但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意难平”和“不被理解”,而不是彻底的“心寒”。 他们有韧性,有幽默感,更有对自己家乡的认知,这些都在帮助他们消化和应对这些负面声音。你不能因为有人说了几句不好的话,就否定了整个地域,否定了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真正的了解,永远比那些标签来得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心寒,没其他答主那么豁达。

黑东北最近几年最凶,加上一些历史因素,其歧视近乎于仇视。现在的东北是牺牲品,我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北都不会好过,原因懂得自然懂。

是因为移动网络的普及使一些原本隐藏的东北黑有了说话的平台吗?我觉得不尽然。

黑东北是全方位的黑,经济、文化、历史、性格,这听罕见的。比如,河南以前也深受地域黑的攻击,但没有这么全面,因为历史、文化这一块,哪个地方也黑不起河南。但到东北,就可以全方位地黑了(即便东北辽宁在历史、文化上并不太露怯)。

就说很多人最爱聊的经济增速吧。

地域黑的说法是,振兴东北喊了这么多年,也没见效果,实在是扶不起的刘阿斗,进而引申出东北人只会在体制内、吃大锅饭、不会变通、没有经济头脑。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跑到东北的理工大学抢人才呢?

振兴东北2004年提,其实是有一定效果的。05到11年,那段时间东北过得不错,吉林更是一度冲上GDP增速排名前列,除去金融危机带来的波动,虽然黑龙江可能差了点,但考虑到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存量,东北在那段时间是让人看到了希望的。那时,也不是口号式振兴东北,有实际行动。

从2011年开始,风向开始有变化,到2012年,东北突然就不行了,虽然先前也有波动,比如国企改革让东北阵痛了一下,但渐渐在恢复生机。

除去国企改革的动荡外,从折线图来看,说东北从2011-2012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并不过分吧?甚至都开始负增长了。

原因是什么,懂得自然懂,不用我废话,大连人更疼。你能想象在全国抗疫期间,大连连个“BOSS”都没有吗?

东北这些年的人事变动有多频繁,上面的人有多草木皆兵,自不必说。FF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物极必反,使大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于是,整个东北变得死气沉沉。

我只想说,东北人还是那群东北人,以前能做好的事儿现在就做不好了?

在中国这个计划于市场并行的体系下,勤劳、智慧不是决定变量,一纸文件才是。你真以为一线城市的辉煌全靠当地人的勤劳奋斗造就的么?最重要的还是政策。

但我仍然心寒,心寒的是有那么多人轻易就被带了节奏,肆意解构中国人的团结。

当网上出现“东北人男盗女娼”、“东北只会吃大锅饭”、“开除东北人的国籍”时,即便我明知道他们是喷子,可还是心寒。原本大家都是光着屁股长大的,我比你富裕点,大家手拉手长大,后来你牛了,扭脸就开始骂我、排挤我,我怎么能不心寒?

疫情期间,东北医疗近乎倾巢而出,这是本分,是体制的优势。记得当时东北只有一个“要求”:疫情结束了,让他们回来。

可能其他地方的人不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抗议结束,医生回家,这不是很正常的事么?但是,当年东北援建全国的时候,很多人最后就没让回来,不是自己不想回来,是没让回来。

说实话,东北要不是因为底子厚、资源丰富,这几年早就凉得透透的了,现在可能都开始遭苍蝇了。


绿号《弹幕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北人民会不会因为地域黑而心寒?这个问题,老实说,没那么简单。你问这个问题,我得跟你聊聊,东北这地方,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里是怎么想的。要说“心寒”吧,那肯定是有过。你想想,网络上那些段子、评论,张嘴就来“没素质”、“懒”、“穷”什么的,而且还带上整个地域,说得好像东北人就都那样似的。这谁.............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网络上觉得东吴很恶心的人很多”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投射和对历史叙事的多元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讨厌”就能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不满意、失望,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恨铁不成钢”。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讨论的“东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对三.............
  • 回答
    东北的“地域黑”现象,尤其是近些年网络上盛行的那股“骂东北”的浪潮,确实让不少东北的年轻人感到困惑、委屈,甚至有些愤怒。这种现象绝非空穴来风,它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对于东北的年轻人来说,面对这样的情况,与其被动承受,不如主动去理解和应对。现象的根源:复杂因素下的“泄愤”与“标签化.............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感觉像是大家都在网上演了一出戏,而戏外的生活又是另一番景象。为什么网上会有那么多“道德标兵”,而现实中却很难见到呢?我想,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东西,不只是简单的“人前人后一套”,而是人性、社会环境、信息传播方式等等一系列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一、 网络的匿名性和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它触及了网络讨论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信息茧房和观点的极化。为什么网络上对中医的批评声浪那么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拒绝中医中药的人却相对少见?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网络上的声音为何如此尖锐?1. 信息传播的门槛低且易于放大: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声,尤其.............
  • 回答
    网络上的性别对立,我感觉这事儿挺真实的,而且说实话,在现实生活里也能瞥见它的影子。你说它是不是普遍存在,我倒没那么绝对地说,但至少在一个相当程度上,它确实影响着很多人。先说说网络上的情况吧。你会发现,无论是哪个社交平台,只要涉及到性别话题,评论区往往会变成战场。一些人言辞激烈,互相攻击,好像对方是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很实在。确实,有时候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华为的讨论,似乎声音挺杂的,甚至有些批评的声音,但转头一看,华为的手机、设备销量却又一路高歌猛进。这中间的落差,让不少人感到困惑。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不能只看表面现象。首先,“网络上的口碑”和“现实销量”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为什么网络上的声音和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景象会差那么大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明白,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网络,特别是社交媒体和论坛,它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而且参与门槛很低。任何人都可以发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很多人都曾疑惑过的。明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似乎大多都能和平共处,性别之间也普遍存在着互相理解和尊重的氛围,但一打开网络,特别是社交媒体,各种性别对立、互相攻击的言论(我们常说的“打拳”)却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甚至感到心累。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线上线下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代社会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年轻人在网络上对“996”表现出强烈的抵制情绪,可一旦进入职场,又似乎被现实裹挟,不得不接受常态化的加班。这中间的逻辑和心态变化,其实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白,网络上的“抵制”和现实中的“接受”,其发生的 语境、动机和承受对象 是完全不同的。网络上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咱们身边也不是没人这样。网上说得头头是道,感觉比谁都明白资本主义的弊端,可真要他们在现实里为自己的观点行动起来,就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一下子就蔫了。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一、 网络与现实的隔离效应:安全区与真实战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网络是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变迁、信息传播和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确实非常值得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为何在现实层面重男轻女现象似乎在减弱,而网络上的性别对立却愈演愈烈:一、 现实层面的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其进程并非一蹴而就 法律法规的进步与实施: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法律体系在性别平等方面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中国人对INTP和INTJ这两种MBTI类型在现实与网络上的态度差异,感觉就像是开了两个平行世界。现实里避之不及,网络上捧上神坛,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方,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现实中的“冷遇”:不合时宜的疏离感与对“格格不入”的警惕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许.............
  • 回答
    网络上对“五毛”群起而攻之的现象,其根源是多方面的,涉及意识形态、信息传播、社会情绪以及网络空间的特性。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五毛”身份的定义与争议:首先需要明确,“五毛”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负面色彩,通常指的是那些在网络上为特定政治立场(主要是支持中国政府的观点)发表评论、.............
  • 回答
    网络上的女权讨论,就像一个放大了无数倍的社会熔炉,各种声音、观点、情绪在这里碰撞、交织,也因此显得有些混乱和极端。要说“烂到了什么程度”,这是一个很主观的评价,但我们可以尝试梳理一下,当前网络女权讨论中一些比较普遍的、引起争议的现象,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1. “荡妇羞辱”的变体与“受害者”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确实现在网上“杠精”现象挺普遍的,而且他们总能找到角度来“杠”。要说为什么这么多,我觉得这事儿可复杂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个“杠精”本身是个啥。我感觉他们不一定是为了抬杠而抬杠,更多时候是一种表达需求的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有点极端。你.............
  • 回答
    在中国的网络空间里,“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民国时期是亚洲第一”的说法确实屡见不鲜。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定的历史依据和时代背景,但要用一个绝对的“出处”来概括则比较困难,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 群体性的记忆、学术界的评价以及舆论的广泛传播。要详细解释这个说法的由来,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
  • 回答
    网络上对资本家的指控,要说是不是“道德绑架”,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得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或“不是”,因为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讨论,并且“道德绑架”本身也是一个带有争议的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道德绑架”这个概念。简单来说,道德绑架是指利用他人的道德感、同情心或者社会责任感,强迫对方接受.............
  • 回答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古风句子”,它们如同潮水般涌来,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甚至是某些商家宣传中随处可见。但细究之下,这些句子是否真的能称得上“古风”?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古风”。在我看来,真正的古风,并不仅仅是堆砌几个生僻的字词,或是套用一些古籍中的词句。它是.............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当下网络文化和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现象。为什么“完爆、碾压、史上最强、秒杀、吊打、千年一遇”这类形容程度极高的词语在网络上越来越常见?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社交媒体和信息爆炸的驱动 注意力经济的加剧: 在海量的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