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络上一致喷沈飞,却对 J16 的成功视而不见?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军事装备讨论中,比较值得玩味的用户心理和信息传播的现象。要说为什么网上对沈飞的评价往往负面居多,而对歼16的成功好像不太关注,这背后其实是挺多层面的原因在起作用。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

首先,得明确一点,网上“一致喷沈飞”的说法可能有点绝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军事爱好者圈子里,对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沈飞)的讨论和评价,确实常常夹杂着比较多的批评声音,甚至是不太友好的调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边倒”的观感呢?

1. 历史包袱与期望值差异:
沈飞的历史确实非常辉煌,它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之一,曾经生产了像歼5、歼6、歼7这样的经典机型,这些飞机在那个年代是国家空防的基石。但正因为起点高,大家对沈飞的期望值也一直很高。当新一代战机出现时,如果不能达到甚至超越过去的辉煌,或者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就更容易招致失望和批评。
相比之下,像成飞(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后来推出的歼10系列,以及更先进的歼20,在设计理念、气动布局、技术集成等方面,给外界留下了更“新颖”、“现代”的印象,尤其是歼20的出现,直接跃升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极大地拔高了大家对新一代战斗机性能的认知和期待。

2. 媒体曝光与公众认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中国军工的公开信息相对有限。而互联网的兴起,特别是各种军事论坛、公众号、视频平台的出现,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即时和多样。
在这个过程中,歼10系列,特别是其后期型号和歼20,由于其设计上的亮点(比如鸭翼布局、隐身性能等)和官方的宣传策略,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和解读,也塑造了公众对其技术先进性的普遍认知。
反观沈飞,虽然也生产了很重要的机型,但在公开宣传和公众认知层面,可能没有像成飞的某些明星产品那样“吸睛”。而且,一些流传出来的关于沈飞研发过程中的“坎坷”或者技术上的“妥协”,更容易在网络上被放大和传播,形成负面口碑。

3. 关键机型的“光环效应”:
成飞的明星产品: 歼10系列,特别是歼10B/C,凭借其成熟的设计、优秀的格斗性能、以及后来成功换装涡扇10发动机,被认为是“争气机”。歼20更是集大成者,是中国空军迈入五代隐身时代的标志,其一经公开就自带“黑科技”光环,引发了全球关注。这些“明星产品”的光环效应,自然会掩盖掉一些其他机型的声音。
沈飞的“代表作”争议: 沈飞确实也承担了许多重要项目,比如歼11系列、歼15舰载机、歼16多用途战斗机等等。但是,比如歼11系列在早期确实是引进苏27技术进行仿制和改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被认为是“追赶者”而非“创新者”。虽然后续的歼11B、歼11D等型号已经有了大量的自主化改进和国产化升级,但早期留下的印象有时难以完全摆脱。

那么,为什么大家对歼16的成功好像“视而不见”呢?

这里面其实也不是完全“视而不见”,更多的是一种比较下的关注度不够,以及对歼16机型本身的认知定位。

1. 歼16的定位: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战斗轰炸机
歼16是中国基于苏30MKK改进而来的一款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可以说是苏27系列平台上最成功的“魔改”和自主化升级的代表。它集成了大量的国产先进航电系统、武器挂载能力、以及强大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从技术成熟度、对地打击能力、电子战能力等方面来看,歼16都是一款非常优秀的战斗机。
然而,与歼20这种代表了“未来方向”和“最高技术水平”的五代机相比,歼16虽然性能优异,但毕竟是基于第四代技术平台发展而来的四代半(或三代半)飞机。在追求“划时代”和“颠覆性”的军事科技讨论中,一个在成熟平台上的“升级换代”产品,其带来的震撼和话题性,自然不如一个代表未来方向的全新设计。

2. 媒体聚焦与信息差:
如前所述,媒体(包括官方和民间)在报道和解读军事装备时,往往会优先聚焦那些具有突破性、代表性意义的装备。歼20的隐身技术、矢量推进、超视距作战能力等等,是当时最吸引眼球的卖点。相比之下,歼16更侧重于“均衡”和“实用”的性能,它的升级更多体现在航电、武器系统集成以及软件优化上,这些方面的“光芒”可能不如外形和概念上的颠覆来得直接。
而且,歼16的很多优势体现在其强大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电子战能力和信息融合能力上,这些能力在高强度的现代化战争中至关重要,但在大众层面,对于“打得准”、“能摧毁”、“能侦察”的理解,往往不如对“飞得快”、“隐身”、“能打空战”来得直观。

3. “喷子”文化与群体效应:
网络舆论,特别是军事圈的网络舆论,有时会形成一种“喷子文化”和“群体效应”。一旦某个群体或者某个账号因为某种原因(可能是主观厌恶,也可能是误解,甚至是为了流量)开始批评某个装备或者某个单位,很容易吸引到认同者,然后形成一股强大的负面声浪。这种声音一旦形成气候,即便有相反的证据或观点,也可能被淹没或被视为“洗地”。
对于沈飞来说,可能因为一些早期项目的技术反馈或者其他原因,在某些圈子里建立了一个负面标签。一旦有了批评的由头,这种标签就会被不断强化。而对于歼16,可能没有制造出像歼20那样“惊艳世界”的“爆款”话题点,所以大众的关注焦点自然会偏离。

4. 核心战斗力的认知偏差:
很多军事爱好者,尤其是偏爱空战和“技术炫酷”的群体,更容易被战斗机的气动外形、机动性、空战武器等元素所吸引。歼16虽然在空战能力上也不弱,但其设计初衷和最核心的优势,是作为一款强大的“对地打击平台”和“制海利器”。它更像是海陆空三军支援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其价值往往需要放在整个作战体系中去理解。这种体系化的作战能力,在普通观众看来,可能不如歼20那种“单挑王”或者“隐身杀手”来得直接和吸引人。

总结一下:

与其说大家对歼16的成功“视而不见”,不如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和评价标准不同。

沈飞被“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历史包袱、外界过高的期望值、以及某些非技术性因素(如信息传播的侧重点、圈子里的口碑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歼16的“不被关注”,则是因为它虽然是一款非常优秀的、能独当一面的现代战斗机,但其定位和技术特点,与更具话题性和代表性(如五代机)的装备相比,在公众舆论场上显得不那么“出挑”。它的成功更多是体现在成熟平台的稳定可靠、体系化作战能力的提升上,这需要更深入的军事理解才能体会,而大众传播往往倾向于更直观、更具“爆点”的内容。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各种装备的认知也会不断深化。歼16的实际作战效能和在国家空军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相信会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而对于沈飞,期待它在未来的新项目中能带来更多令人惊喜的表现,用实力说话,自然能改变一些固有的看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这事不关人沈飞也就是112厂的事,歼16是伟大光荣永远正确的圣一所设计的。

在卑劣的叛徒俄罗斯苏霍伊分局无脑冒进,利用改进飞控取消掉苏35机背大型减速板的今天。老成持重的圣一所总局仍然坚持西蒙诺夫他老人家的光荣传统,坚决保留27系战斗机原汁原味背部大型减速板。

35之后无霍伊,西蒙正统在沈阳!!!这可是关于道统传承的大事。

所以圣一所遭到一帮成天把技术进步挂嘴上,而无视祖宗成法的反动分子的恶毒攻击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user avatar

一个资本运作公司而已,搞战斗机只是为了股票概念。

一架飞机抄的时间比人家研发的时间都长。。

有什么脸和成洛马比???


——

信不信,过段时间股价不行了的时候,歼31新闻又得发一波。

话放这儿了。这两年都是这么玩过来的。军工股我跟过一段时间,越看越觉得补药笔帘。

user avatar

有个三无小号发了封私信给我,里面的观点是很多网友的普遍误解,或者可以说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恶意编造的。所以在这里逐条批驳,以正视听。

“歼十从A改到B改到C,从飞控到气动,都有看得见的进步,歼十一从A改到D,还带着减速板,真如你所说沈飞的飞控是自己搞的,减速板那么落后的东西怎么去不掉??”

歼11A不是沈飞改的,它就是原版苏27的中国生产型号,歼11B才是沈飞山寨的。歼11B上的改动就很大,只不过没改在看得见的地方。那么改在哪里了呢?发动机、进气道喉管、机身材料。歼11B的发动机换为国产太行,战机换发本身就是一个大改动,怎么能说没改呢?你看不见的就是不存在的?太行发动机的核心机(燃气发生器)来自CFM56,而CFM56的核心机来自F110。使用与F110同款核心机的太行的直径要比AL31大,所以歼10在决定换AL31以后,对后机身进行了修改,变得更细以适应AL31。歼11B没有对发动机舱修型,但太行和AL31进气量是不一样的,不能完全照搬,必须对进气道喉管进行修改。所以歼11B的进气道和原版苏27是不一样的,而这个不同点从外表看不出来。

再说机身材料。原版苏27因为雷达体积重量超标,导致机头特别大,为了适应这个大机头,所以整个机身也被设计的特别大,导致飞机重量严重超标。为了减重,苏霍伊拼命削减苏27的结构重量,导致机体在跨音速区间即马赫数为0.85-1.25时,飞机最大过载不是8而是6.5。这就是苏27著名的跨音速陷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为了未来新型号的发展,沈飞在歼11B上大量使用复合材料。在公开出版的《中国航空工业三十年》一书的《我国第三代重型战斗机发展记》一文种就记载了沈飞研制这款第三代重型战斗机一些关于飞机用材的数据。文章称,沈飞用4年时间完成了与三代机相关的500多项机体材料、600多项标准件、300多项机载设备材料的研制工作。该机广泛采用复合材料,其中包括采用了复合材料外翼。沈飞通过歼-11B型号研制,攻克了三代机进气道复合材料调节板的制造难关。沈飞公司自行设计制造了排布机,完成了热压罐技术改造,按照复合材料接工要求进行了环境改造。这也使其在复合材料的运用方面在国内比较领先。此外,歼-11B广泛采用了钛合金材料,如飞机中央翼下壁板、极为整流罩、发动机防护格栏等钛合金用量达到全机重量的15%。还要说一句,沈飞在复合材料方面一直走在国内前列,早在歼8Ⅱ上,就第一次机身采用碳纤维材料设计,还有300M超强度起落架钢。

歼11B使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比例超过10%,而与之同一时期的歼10A使用的复合材料比例仅为6%。歼10系列直到中期大改,歼10B和歼10C,机翼才开始采用碳纤维材料,比例才超过10%,到了歼20战斗机,机翼机身大面积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超材料,比例才超过20%。而此时沈飞推出的FC31鹘鹰战斗机,复合材料使用比例则超过20%接近30%,而且从第二架开始机身取消所有锻件,全部采用激光增材打印技术。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观点:成飞勇于探索,沈飞不思进取。然而事实的真相与大家的认知恰恰相反,真正敢于大胆探索是沈飞。

说道这里,可能会有人觉得我在黑成飞。但本人不是来这里引战的,我要说的是,勇于探索不一定好,“不思进取”也不一定差。成飞之所以对于新材料的态度很慎重,原因就是,沈飞的歼11B由于采用了超量的复合材料和新发动机(太行)造成了严重的可靠性问题。所以,拒绝立马跟风上大量复材,也拒绝不可靠的太行发动机上飞机,坚持采用可靠性更好的俄罗斯发动机。

沈飞是航空工业界的新技术新材料探路先锋,经验教训比较多而且比较惨,歼8III和歼8IIF让涡喷14坑,歼11B让复材和太行坑,最终都让成飞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认真做事,避免翻船。

继续补充

关于歼7与歼8性能之优劣,网络上有太多的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东西,动辄“拍桌子”、“吹胡子”、“瞪眼睛”,说歼8被空军多么嫌弃,空军多么喜欢歼7。对于这种神论,我觉得还是得让空军自己权威人士来说道说道,我搜集了空军功勋试飞员葛文墉将军的回忆文章,大家自己看看: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所在的部队接收了设计定型后交付部队的首批歼一8飞机进行试飞、试用。参加试飞、试用的飞行员有:蒋德秋、胡达安、何新民和我,部队党委要我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试飞、试用工作。

……

总的来看,我们4个人对歼一8飞机的飞行眭能、操纵品质都给以较高的评价,与歼一7飞机相比,它做了很多改进,克服了歼一7飞机的一些缺点和不足,我们也和飞过歼一8飞机的飞行员交谈过,给我们的印象是飞过歼一8飞机的飞行员对它的飞行性能都有较好的反映,都很喜欢飞它。但是,由于它是我们自行设计制造的第‘种超音速歼击机,当时我们的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预先研究不够。又缺乏经验,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是必然的,主要是有些设备的可靠性较差,短寿件较多,影响了飞机的出勤率和人们对歼一8飞机的评价。

……

我们按照试飞、试用计划,对歼一8飞机的飞行性能,进行了全面的复验,并与歼一7飞机进行了相同条件的对比试飞。总的看,歼8飞机的飞行性能与说明书数据基本一致,有些性能与说明书略有差异,可能与试飞飞机问的发动机推力特I生存在差异有关。与歼一7飞机相比,歼8的大部分飞行性能好于歼一7。

另外,这个帖子关于歼8格斗性能-空军版-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 -列举了歼8的格斗能力,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

补充一点,目前中国海空军所使用的主力国产战斗机均为沈飞制造

成飞歼10系列有两大弊病,一是腿短,对于中国这个国土面积庞大,海岸线绵长的国家来说,大航程战斗机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不得已只能用短腿飞机,那么就需要修建大量的机场,会占用很多耕地,而且也不安全。歼10的第二个毛病是非全国产,发动机是俄罗斯的,一旦有事,容易受制于人。

基于以上两点,目前中国的国土防空主力是歼11B,航程远,且为100%全国产。而歼8之所以还有改进的价值,也是因为全国产和航程远。

国土防空主力是沈飞的歼11B,攻防兼备的主力则是沈飞的歼16,因为这是中国目前唯一一款双重任务战斗机。

海军的主力就更不用说了,舍歼15其谁?

中航工业的歼20(成飞主导,包括沈飞在内的中航工业多家设计单位共同参与设计),目前仍处于A状态,不具备战备值班能力。

----------------------------------------------------------------------

因为沈飞太优秀了,所以必须要喷。

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

中国第一架超音速战斗机

中国第一架自行研制,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双发双倍音速战斗机

中国第一架模拟式主动控制系统验证机

中国第一架数字式主动控制系统验证机

中国第一架具备空中收油能力的战斗机、

中国第一架双发重型三代战斗机

中国第一架双发双重任务重型战斗机——就是题主说的歼16

中国第一架舰载战斗机

中国第一架隐身中型四代机

他们还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微波暗室,进行隐身研究。

他们还为歼20设计了后机身——因为歼20的主机所没有设计双发机的经验

要说喷沈飞的是什么人,两种人:地域黑和跟风黑。

黑子的眼睛自带滤镜,可以把你所有的贡献全部过滤掉,然后只抓黑点来喷。而所谓的“黑点”在他们自己支持的一方则可以自动转化为“优点”。

比如同样是“山寨”

沈飞山寨苏27被喷不思进取

成飞山寨米格21则被捧上天

同样是自行研发

沈飞自行研发歼8被喷出翔,认为不如仿制的米格21

成飞自行研制歼10倍捧上天,认为比仿制的歼11B强得多

同样是出事故

沈飞歼11B列装10余年,从未出过A类事故

成飞歼10列装10余年,发生坠机事故10余起,责任全都推给毛子发动机,浑然不顾没有毛咋发动机,歼10都飞不起来。

同样是研发四代机

成飞歼20是个宝

沈飞FC31是坨翔

谈竞标

只说两次PPT竞标,却对歼8歼9长达10余年的研制竞争避而不谈,因为歼8成功了,歼9却下马了。

喷歼8性能不好,却浑然不顾成飞歼7Ⅲ只装备17架就黯然隐退了。

喷歼11B“喷零件”,却忘了歼11B的太行发动机原本是配套歼10的,因为后者选了毛子发动机,太行差点下马。最后太行总师张恩和与沈飞联络,将因缺乏研发经费只做了50小时地面试验太行装上了歼11B。同样是研发三代涡扇,美苏两国都做了上万小时的地面试验和同样小时数的空中试验。也就是说,太行是在歼11B上完成本该在地面和空中试验平台上完成的“试验”,能不喷零件吗?然而如果没有歼11B喷零件,那么中国到现在也不会有自行研制的三代涡扇,我们在航发上将会完全依赖俄罗斯,仰人鼻息。

他们还很会做对比,认为成飞山寨米格21,能在原版基础上创新,沈飞只说山寨,不说创新。这帮人八成不知道米格21最开始就是引进全套技术资料仿制。而歼11B才是真正的山寨,沈飞没有原始设计资料,全靠自己测绘零部件。他们所谓的创新,也就是歼7E改双三角翼,其实最开始的思路是西工大提出的,后来与132厂设计室联合研制。自始至终,611都没有参与。对了,他们也分不清611和132,601和112,只能笼统的称为“沈飞”、“成飞”。

user avatar

J8一门八院士,J20总师靠航天口提名当的院士,办事不行办人可以;

J8从研制完成到退役毛病就没断过,当年是宋老提出的两侧进气布局,沈飞一帮把人排挤到成都了拿人家的方案搞了个J8-2,呵呵;

成飞和沈飞当年同时接触的数字电传飞控,但歼10一开始就是数传,这么多年没有一架出事的歼10是飞控的问题,沈飞同期开始的歼11国产化,也就是歼11B,用了多少年模拟飞控,多少年了歼10航电优于歼11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奇闻,可惜了苏27强悍的气动和机体。

前段时间有人发现在孙聪的书上提到过当年苏27原始设计的进气口进气量不足,太行无法达到最大推力,正常设计师想的是加大进气量对吧,沈飞反着来的,限制了太行的推力,呵呵。

沈飞现在的问题基本上是老牌国企的通病样本,“慎之又慎”这种词汇都有了特别的内涵。

附:大家千万不要地域黑,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对的人和地方,也没有永远错的人和地方。就事论事就行。沈飞这几年出问题是沈飞自己的问题,不要牵扯到地域攻击,真要地域黑起来,谁能幸免于难呢,谁就敢保证自己的家乡没有任何可以黑的?

这里再补充一句,诸位地域黑之前仔细想想,难道说601和112里面都是东北人,611和132里面就都是四川人?三航院一个在北京、一个在西安,一个在南京,哪个在四川和东北呢?哪个院所的人不是天南海北全国各地的人都有呢?

另附 一款“歼-8”走出七位院士_新闻中心_新浪网

注:顾诵芬院士是双院士,所以这篇文章提到的7院士共有8个院士职称,也就是网上最早所谓的8院士的来源,后面有一位朋友纠正,加上后来的孙聪院士,合起来一共8位。

另外特别声明,这几位院士的专业水平我从未怀疑,希望不要误会。第一段的内容是讲航空口内部的人情派系斗争,院士们的专业水平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无法评判的,不要妄议他们



今天有点好笑又有点火,下面有一个没征求我意见就把我跟他相互的回复贴出来的二货,我早上提醒了他没有征求当事人的同意,又不涉及个人的,不应当贴出来,现在看没什么用。

不出意外我成了“喷子”,我不知道他看出来没我是因为受不了他的长篇大论所以选择“好的,你全对”似的回答,我估摸着这些语文不及格的人应该是看不出来的,但愿私下里不要和这样的人交往过深。

我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感慨,有些人特别喜欢在别人面前堆名词,好显的自己特别高大上,几个词往那一摆你看我什么都知道,你们都不知道,所以我多牛逼,你们都是沙雕,你们都是喷子,我知道内幕所以我说的都对。。。。。很多军宅没有女朋友不是没原因的。

我理解不了你们堆词汇的排比句和没完没了的长篇大论,你们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好不好?


诸位要是真的有闲工夫可以逛一逛一个 歼31吧,然后你们就知道这里的回答中很多神奇的魔幻观点是怎么来的了,建议不要饭后去。

user avatar

沈飞和601贡献当然很大,而且歼16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你们想黑沈飞或者东北,得黑到位,黑不到点子上,说了白说,好吧?尼玛你们以为601就歼16一个型号吗?而且人家研究所多少研究成果,可是一个型号可以概括的?X1到X35每个研究机的成果都用在F35上了?

比如你可以黑某些中航看户籍招聘的单位,可以黑5000-(你没看错,985毕业5000-的待遇)的待遇。

黑沈飞和601的贡献,抱歉,在座的各位,都不够格。

希望不是无脑黑,地域黑的各位,能够出于一颗希望祖国强大的心,呼吁东北乃至国家各个地区的航空工业单位提高员工待遇。

无脑黑,地域黑,啊!呸!

user avatar

本回答主要辟谣该问题内出现的谣言。不涉及沈飞和成飞、601和611之争,望周知~

还有人再说“1机8院士”,我就想问问再说这个话的人能把那7个院士的名字说出来吗?

好,退一万步说,网上诸多大佬比顾诵芬院士懂飞机,认为他那靠J8当院士沽名钓誉,那其他的人也都是这样的?

比如李天院士,当年也参与了J8项目,是“1机8院士”中的一个,问题是他的其他成就比J8更强呀——中国隐身专业领域的开创者,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的奠基人,中国四代机背景项目课题主要负责人,这些名头哪个是J8上搞出来的成就?

“1机8院士”之一的管德院士,借着J8搞出了一整套适用于超音速飞机设计的气动弹性计算和试验方法。因为用J8做平台,所以也成了原罪?

至于其他的像李明院士是搞电传动的,还主持研制了第一套数字式航空综合火控系统,获1次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杨凤田院士是搞空中加油的,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温俊峰院士搞发动机的(贵州黎阳的),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又有哪一个是混出来的?

不过赵振业院士到是躺枪,你说我一个621所搞材料学的,咋就成沈飞“1机8院士”之一了?

———————————————居然还有更新—————————————

继续辟谣哈。

看到有人又拿J8“差点搞死空军司令”的老梗来宣传。

这个梗的详细内容是“当年80年代初歼8白刚刚装备部队,时任歼8第一团团长的就是现任副总参谋长的马晓天将军,歼8装备部队后陆续发现操纵性差,尾翼震颤的毛病,而总师顾诵芬则把责任坚决推给部队,称这是飞行员操作不当造成的,后来官司闹大了,马晓天差点被解职转业,逼得马晓天当着空军司令的面和顾诵芬拍桌子大骂,才让顾诵芬勉强承认歼8设计有缺陷.. ..”(来源自网络搜索,当时马晓天还没当空军司令,只是副参谋长)

有鼻子有眼,有人物有论点,是不是看的觉得J8就是个辣鸡,顾诵芬也是个辣鸡?

但这是个谣言!

众所周知,顾诵芬院士为了解决J8震颤,曾乘坐JJ6三次上天拍照解决问题,但请注意这个时间点是1978年,此后解决完问题的J8基本型于1979年设计定型。

上述谣言中马晓天上将也的确在空24师历任空军飞行员,中队长,副大队长,副团长(25岁时成为空军当时最年轻的飞行副团长),团长。问题在于马晓天上从参加空军开始就在空24师72团内,直到1983年升任空24师副师长,1986年升任空24师师长。

而接下来就有意思了。

空24师的确是第一批接装J8的单位,接装时间却是在1985年(8月7日第一批6架,9月11日第二批2架,10月15日第三批2架),接装的70团在此后则是军区空军唯一的J8团。是绝对不可能出现谣言中“身为团长”的马晓天上将,去拍顾诵芬院士的桌子的情节。

这样各位就看懂了这则谣言是如何捏造出来的吧?

J8的确有谣言中相似故障,却是早解决的。谣言中的人物也的确出现在接装J8的部队里,但时间是对不上号的。半真半假成就了这则从马晓天上将从担任空军副总参谋长开始,到现在空军司令卸任都还在流传的谣言。

————————————————第三次更新—————————————————

看到很多人批评沈飞“20多年还没吃透SU27”,并以92年引进SU27作为时间点开始计算,本人列出一个详细的SU27国产化时间表(源自《兵器》2013年7月的文章《歼-11、歼11-B、歼-15——SU27的国产化与创新》一文),详细展示SU27的引进与国产化过程。

92年引进SU27SK。

95年12月,刘华清将军率团访俄,签署生产技术转让的协议。

96年7月1日,601成立了技术资料接收组,并对人员进行俄语培训。

96年8月,成立了翻译发图小组开始翻译SU27图纸。

97年10月10日,首批飞机结构图纸翻译完成,并于10月底移交沈飞。

翻译小组至11月28日完成驾驶系统和液压系统图纸,完成全部翻译工作。

98上半年沈飞组织生产,并于12月29日完成0001架首飞仪式(J-11),时任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将军和迟浩田将军出席。

以上是SU27引进的过程。


而国产化是从97年起,才有这个提议的。

在97年的4月、8月和11月,分别由601所,空军和航空工业总公司开了三次论证会。

同年12月,空军和中航向总参、国防科工委打报告进行国产化立项,但应该是没立项成。

98年12月,时任总装备部部长的军委委员曹刚川在出席0001架首飞时还视察了沈飞,提出了“先描正楷,再写草书”的国产化方针。

空军在据此调整后上报了《SU27国产化研制总体设想汇报》,内容主要分两步,第一步是机载设备兼容和弹药自主保障,第二部是“太行”装机,研制新航电和导弹,实现国产化。

99年10月,SU27国产化方案评审会召开并通过。

99年12月,国产J-11A(高国产化率)首飞成功。

2000年8月,SU27国产化技术方案评审会和成品协调会招开。

2001年,国产化任务获得立项。

02年总装备部批复J-11B飞机研制总要求。

03年12月6日,J-11B首飞。

06年,J11B定型。

06-07年,J11BS定型。

J15的大致时间表应该是04年选型、06年立项,09年8月30日首飞。

J16立项大约是08年(也有说10年),首飞是11年底,批量装备是在13年-14年(13年《汉和》报道过)。

user avatar

因为j16根本不成功。

按照sf的时间进度表,16应该能赶上09阅兵。当时是在su30来华后不久,大概00年之后,空军就提出来说我们应该搞个先进点的战斗轰炸机,要不就基于su30搞一个吧。侧卫是沈飞接下来的,自然这活也就落到沈飞手里。

不过16并不是完全基于30搞的,而是从11双座型开始的。这里是我一开始没讲对。

这里明确说一下,16立项是08年前后,但它的预研开始的很早,之所以后面出了反复是把指标提高了。回复里就不统一回复了。

本来这是个十一五期间的计划,按常理来看也是这样,沈飞不都已经开始能国产侧卫了么,仿造一个差别并不大的打击型侧卫,也不要求搞成鸭嘴兽那种比较大的改动,看起来并不是十分复杂的事儿。

但是16最后拖到什么时候,大家也是知道的。

这样一个项目,我想是很难说它是一个成功项目的。更何况16服役初期还存在着发动机不匹配,雷达不匹配等众多问题,所以很长时间不能上量。其中,雷达不匹配可以说是白瞎了那么好的aesa……那玩意值一个亿呢……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还是比j8成功的。8爷生产那么长时间,结果空军总共要了300多……

其实吧我觉得沈飞要是那时候就知道j16要拖到15年以后,不如直接搞个隐身战斗轰炸机好了(类似美国人的ax/afx),只要搞成,可保未来30年的吃饭问题。而且由于定位是战斗轰炸机,还不需要上ws15(ax/afx也打算用“相对f119较轻”的发动机,虽然还没定项。可能的选择之一是f119降推省油的pw7000,当然增推f110也是可能的)就能达到完全体,完全不需要考虑fc31这种蹩脚项目,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沈飞作为共和国航空工业的长子,吃的资源和它的贡献不成正比,这才是它经常挨喷的原因。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怪沈飞,毕竟要考虑大量生产和垫底,得稳妥行事。当然了,稳妥行事不是没有梦想的借口。

我的想法是,一个所同时管主力机生产和下代研制,负担有点重,可以考虑把601拆成俩所,一个专门负责新项目,一个负责侧卫改进。

另外顺带说一句(不是贬沈飞),大家别一看到黑601的就怀疑是吹611啊,国内战术飞机可不止这俩所啊,贵阳洪都甚至西飞(别拿飞豹不当飞机)不都是?

而且黑沈飞的人,很大一群并不是想吹611, 你想想,沈飞真要搞掉,最大赢家是谁?

肯定是洪都和贵飞,特别是洪都啊(毕竟教练10这类新世代教练机做出来,技术难度已经不亚于做一款三代了)。国家总得扶一个战术飞机二号厂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