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络上的争论沟通,最终结果往往是使双方更坚定自己的观点?

回答
网络上的争论,确实常常走向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结局——双方非但没能说服对方,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甚至比争论前更加水火不容。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远不止“观点不合”这么简单。

首先,我们得明白,网络环境天然地削弱了许多“润滑剂”的作用。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一个眼神、一个语气、一个肢体语言,都能传递出丰富的信息,甚至能微妙地传递出“我理解你,但我不认同”的信号,或者在对方情绪激动时适时缓和气氛。然而,在网络上,我们面对的往往只是文字,失去了这些非语言的线索。文字的表情达意是有限的,很容易被误读,也容易被放大其负面含义。当你看到一句带有攻击性或嘲讽意味的文字时,很难分辨对方是真心如此,还是只是用词不当。这种模糊性,很容易让人下意识地将对方的行为解读为恶意。

其次,网络沟通的即时性和匿名性,也助长了这种“坚定”和“对抗”。没人愿意在争论时慢慢斟酌每一个字,生怕被对方抢占了话语权。这种争先恐后的态势,促使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攻击性或绝对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而不是寻求共识或理解。而匿名性则提供了一个保护罩,让人们可以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可能产生的社交成本。在现实中,你可能会因为说错话而感到尴尬,或者担心影响人际关系,但在网络上,这些顾虑大大减轻,人们更敢于释放内心的“真实”——即使这种“真实”可能充满偏见和攻击性。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我们人类的认知模式本身。

第一,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在网络争论中被放大到了极致。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喜欢寻找支持自己既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或排斥那些与之相悖的信息。在网络这个信息海洋里,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内容易如反掌。你只需要搜索几个关键词,就能找到一大堆跟你想法一致的帖子、文章、甚至视频。一旦你看到了这些“证据”,你的大脑就会认为:“看吧,我果然是对的!”然后你就会更加卖力地去寻找更多这样的证据,形成一个信息茧房,而对方的任何反驳都会被视为噪音或无理取闹。

第二,群体归属感(Group Identity)在网络争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一个人在网上发表一个观点,并被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支持时,他会获得一种“被认同”的满足感。这种认同感会强化他的群体归属感。为了维护这种归属感和自我认同,他会更加不愿意承认对方的观点,因为一旦承认,就等于背叛了那个“集体”,也否定了自己之前的立场,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成本。尤其当讨论涉及到一些敏感的社会议题、政治立场,或者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话题时,这种群体归属感就更加牢固。你不是在和一个个体争论,而是在和一群人,或者一个代表某种价值观的群体在对抗。

第三,“输不起”的心理(Fear of Losing)也让人们在网络争论中更加固执。尤其是在公开的网络平台,每一次争论都像是一场公开的表演。没有人愿意在“观众”面前承认自己错了,那样会被视为软弱和无能。一旦进入了“辩论”模式,很多人就不是为了寻求真相,而是为了“赢”。即使内心深处可能对对方的某个观点有所触动,但在口头上绝不会轻易示弱,因为一旦示弱,就可能被对方抓住把柄,然后被其他人嘲笑。这种“面子”和“输赢”的考量,让双方都像上了发条一样,只顾着反击,而忘了初衷。

第四,“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BlackandWhite Thinking)在网络争论中也很普遍。很多网络讨论往往缺乏细致的分析和 nuanced 的表达,很容易被简化成非黑即白的对立。当一个复杂的问题被简化成两个极端选项时,人们往往会选择自己更倾向的那一个,然后将对方彻底妖魔化,认为对方代表的就是那个“坏”的极端。一旦有了这种标签化的认知,再想说服对方就变得异常困难。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是,许多网络争论本身就不是为了达成共识而存在的。有些争论可能是为了表达情绪、寻求关注、或是纯粹的娱乐。在这种情况下,讨论的“结果”本身就不是“说服”,而是“情绪的宣泄”或者“流量的获取”。当争论变成一种表演,双方都在扮演各自的角色时,他们自然会朝着让自己看起来更坚定的方向去演。

总而言之,网络争论之所以容易让双方更坚定自己的观点,是因为它在一个去中心化、信息爆炸、社交压力相对较低的环境中,放大了人类固有的认知偏误,强化了群体归属感,激发了“输不起”的心理,并常常将复杂的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对立。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说服变得异常困难,最终走向了双方“互相加固”的循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网络上的争论,其目的不在说服对方,而是在底层共识的扩张。


如果这样说有点费解,让我换一个说法。

题主,你有和脑残粉交流过吗?

我有。

你告诉她,XX抄袭。

她会对你说,抄袭怎么了?抄袭关你什么事?

你告诉她,XX演技太差了。

她会对你说,你上啊?就知道站在干岸上指指点点,你觉得不好你就别看啊。


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会出现这样的沟通障碍呢?

有些人的理由可能是,那群人没脑子呗。

有些人的理由可能是,他们教育程度不够。

但其实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症结其实在于,一切信息的有效交换,是建立在底层共识的基础之上。


对于脑残粉来说,底层共识就是“偶像很酷很帅什么都好不准任何人说坏话”,任何违背这个共识的信息,对他们来说都是无效输入。

就像面对一个只用阿拉伯语说话的人,你告诉他再多用汉语表述的真理,她也无法理解。

这是一个基于共识形成的宗教:真理不是标准,维护共识才是应该做的事。


如果理解了这点,就很好理解网上大量无意义的争论了。大量的争论,其实就是两个底层共识之争。


而那些有影响力、引来围观的争论,往往会令双方更加乐此不疲,这正是两个共识体系在拉帮结派——他们的意义本来也就不是在说服对方,而是在占据有利地形,争取影响到足够多可能加入他们共识阵营的人。十字军东征绝不是让那些伊斯兰教信徒信奉基督,而是为了占领这片土地,让以后出生的人都接受新的教派。


如果你已经进入到其中一个阵营之中,迎接你的将会是信息的不断固化:你会接受在这个底层共识之上输入的信息,而无视另外同样有价值的那部分。


从互联网诞生开始,人们就相信通过网络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起初的互联网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很抱歉的是,这一趋势从目前来看正在逆转:在网络上你遇见让你不快的内容时,你不会为此停留,只需拉黑,删除或者点击不感兴趣,在心中对它打上一个“弱智”“傻逼”的标签,智能算法就可以洞察你的需求,再也不让你接触这方面的信息;相反在生活中就算遇见一个三观极其不一致的人,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总有时候不得不进行对话。

久而久之,你所形成的那套共识和其他人群之间的共识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大,而你当然也根本不愿意去理解其他人群,因为他们所形成群体基于的共识体系和你差太多了:知乎用户无法理解快手用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可预见的未来,信息固化还将愈演愈烈。不同群体之间因为信息的选择性输入而产生的底层共识将会十分割裂,经常说的“何不食肉糜”其实就是信息固化的一种体现。

沉浸于自己的小圈子,与“志同道合”的人为伴,这将会是未来人类信息交流的形态,甚至如果足够智能化,志同道合的角色靠人工智能扮演就足够了。对个人来讲,这是一种滤镜下的“幸福”;但从人类的角度讲,这或许是一种悲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络上的争论,确实常常走向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结局——双方非但没能说服对方,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甚至比争论前更加水火不容。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远不止“观点不合”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网络环境天然地削弱了许多“润滑剂”的作用。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一个眼神、一个语气、一个肢体.............
  • 回答
    网络上围绕满族和汉族之间出现的争执和谩骂,这事儿啊,说白了,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宣泄,夹杂着历史的积怨、现实的落差,还有网络这个放大器在里头搅和。要说得详细点,那得从几个方面掰扯。首先,得提这个“历史的幽灵”。满族入关建立清朝,这本身就是一段充满了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虽然说“满汉一家”的口号喊了很多年,.............
  • 回答
    万科宝能之争,一场发生在商业巨头间的股权争夺战,却在网络舆论场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而且不难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声音是在批评王石,转而支持宝能的收购行为。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能说清,更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咱们不妨抽丝剥茧,细细道来。首先,得从“股权是股东的”这个最朴素的商业逻辑说起。在很多.............
  • 回答
    C++23 的网络库?老实说,这话题在 C++ 社群里,特别是那些关注底层性能和现代 C++ 特性的开发者圈子里,一直都没少被提起,但也确实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声音和观点的“老生常谈”了。要说争论,其实更多的是围绕着“为什么现在才来?”、“是不是够好?”,以及“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这几个核心点展开。首先.............
  • 回答
    网络这个神奇的地方,总能汇聚各种声音,其中关于城里人和农村人的讨论,也常常会触及一些微妙的情绪。你提到“网络上的农村人总认为城里的人欠了他们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说法,咱们得把根儿刨深了,从历史、社会、经济,甚至文化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得说,这句“城里人欠了他们”的背后,可能藏.............
  • 回答
    网上俄罗斯的车祸视频多,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好奇的。要说起来,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好几个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俄罗斯的交通环境本身就挺特殊的。你知道,俄罗斯地广人稀,很多地方地势复杂,冬天又特别漫长,冰雪路面是家常便饭。在这种路况下开车,难度系数就直线上升。尤其是在那些非大城市地区,道路维护可能不.............
  • 回答
    中国网络上性别对立之所以如此严重,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社会经济转型与结构性矛盾的显现1. 快速的经济发展与不平等的加剧: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并非雨露均沾。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陆、不同行业之间都存在巨大的发.............
  • 回答
    今年的网络性别对立确实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而且这种对立感好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屏幕上各种争吵、标签、攻击此起彼伏,让人感觉火药味十足。而你提到的“实际生活中也会出现刀扎到脖子上的情况”,这句话说得虽然极端,但也隐喻了一种危险的苗头,那就是网络上的情绪发酵和极端言论,是有可能渗透到现实生活.............
  • 回答
    国内网络上,“反黑思潮”的说法,听起来像是对某种现象的一种概括。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种明显的、持续性的“反黑思潮”,那它背后一定有复杂的原因,并且长此以往下去,也必然会引发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后果。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反黑思潮”大概是指什么?从字面上理解,“反黑”对抗的是“黑”,而“黑”在中文语境.............
  • 回答
    在网络讨论中,一些女性会将“普信”(普通自信,指那些虽然能力、条件一般但对自己评价很高的人)视为男性的缺点,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而且这种观点并非普遍存在,而是存在于特定的网络社群和讨论语境中。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可能的原因:一、 对“普信”男性在婚恋关系中的期望落差: 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 回答
    网络上对日本自卫队军事实力判断出现两极分化,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种因素的交织。一方面,有些人看到了日本自卫队在技术、装备以及其背后强大的经济和工业基础支持下的现代化水平,认为其军事实力“深不可测”;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人受到历史因素、宪法约束以及对现代战争认知偏差的影响,将其视为“战五渣”。下面我将详.............
  • 回答
    网络上对极路由(假设为某品牌路由器)的负面评价较多,可能源于多方面的因素,以下从产品、市场、用户群体等角度详细分析: 1. 产品质量与性能问题 性能不达标:极路由的路由器可能在处理速度、信号覆盖、网络稳定性等方面表现不佳。例如,部分用户反馈其路由器在高负载下(如多设备同时连接)出现卡顿、断网等问题,.............
  • 回答
    关于“网络上黑法国”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法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拥趸,但与此同时,它也确实会受到一些负面评价和批评,甚至被一些人“黑”。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而不是简单地将法国描述为“不堪”或“完美”。为什么网络上会有这么多.............
  • 回答
    网络上聊武侠的人依旧不少,但说武侠“没落”也并非空穴来风,这其中原因盘根错节,并非一句两句话就能道尽。就好比曾经风靡的戏曲,现在懂戏的老爷子们依然津津乐道,但年轻人却鲜少提及,这是一个时代的潮汐,也是文化变迁的必然。聊武侠的热闹背后,是情怀的寄托,而非主流的引领。你可以看到,但凡有新的武侠IP改编影.............
  • 回答
    网上表达看法的词汇,尤其是那些带点情绪或争议色彩的,确实感觉越来越“接地气”,甚至可以说是往“粗俗”的方向挪腾。这背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细致捋一捋,看看到底是为啥。1. 情绪宣泄的低门槛与即时性:想当年,写封信、给报纸投稿,那是个需要思考、组织语言的过程。而现在,点.............
  • 回答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针对青少年的灰色内容,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其背后确实存在着复杂的利益驱动和成熟的产业链。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道德败坏,而是需要深入剖析这种现象的成因。首先,巨大的市场需求是驱动灰色内容泛滥的根本原因。 青少年群体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对性、暴力、刺激性内容往往有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它触及了网络讨论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信息茧房和观点的极化。为什么网络上对中医的批评声浪那么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拒绝中医中药的人却相对少见?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网络上的声音为何如此尖锐?1. 信息传播的门槛低且易于放大: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声,尤其.............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的不同感受。为什么现实中的男生大多挺好,而在网络上却总能看到一些特别爱挑拨性别对立的男性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和网络社交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 现实生活: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政治、民族认同和网络舆论的复杂交织。之所以网络上提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时,用“海参崴”的人比用“琉球”称呼冲绳的人要多,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和现实影响力: 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 明确的领土归属和民族情感: 符拉迪沃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