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一事一直未明:小时侯(80后)市场售卖的猪肉、鸡肉口感良好,现在市场售卖的口感明显偏差太多什么原因?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小时候的肉,尤其是猪肉和鸡肉,那味道,那口感,现在想想都流口水。怎么说呢?就像小时候的夏天,蝉鸣声格外响亮,现在的夏天虽然也热,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说起这事儿,也不能全怪现在的养殖户或者肉贩子,这里头的水可深着呢,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变。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饲养方式的巨变。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那儿有些家庭是自家养猪养鸡的,或者村里有集中的那种小规模养殖场。这些猪啊鸡啊,吃的可讲究了,基本都是家里的剩菜剩饭、地里挖的红薯藤、玉米秸秆,再搭配点谷物糠麸之类的。这种混合饲料,不仅种类多,而且相对比较天然。再加上这些猪鸡活动空间大,经常在院子里、小山坡上跑来跑去,运动量足,肌肉纤维自然就紧实,脂肪分布也更均匀。它们接触的微生物环境也更复杂多样,身体更“健康”。

你再看看现在的大型养殖场,那可就完全是工业化生产了。为了追求生长速度和出肉率,它们吃的是专门配制的、营养密度极高的饲料。这些饲料里嘛,你说有没有添加剂,有没有激素?我也不敢打包票,但为了效率,这都是可能存在的。想想看,一个人生长激素打多了,自然会长得快,但身体的协调性、肉质的细腻度,恐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而且,它们都被关在狭小的空间里,吃喝拉撒都在一起,运动量基本为零。这种“温室花朵”一样的生长环境,能养出有嚼劲、有香味的肉来才怪呢!

其次,品种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小时候咱们吃的肉,很多都是土猪、土鸡。这些品种可能生长周期长一些,但肉质就是好,脂肪层和瘦肉层分布得恰到好处,炒菜一吃就知道,香!现在市场上,为了追求快速出栏,很多都改良了品种,甚至引进了很多外来品种,比如一些瘦肉率极高的“杜洛克”猪之类的。这些品种的特点就是长得快、瘦肉多,但随之而来的就是肉质偏柴,脂肪含量低,尤其是那种细腻的、带有甜味的猪油,现在真是越来越少了。鸡肉也是,小时候的笨鸡,慢慢悠悠长大,肉质紧实,鸡味浓郁。现在的肉鸡,几个月就能出栏,长得跟小山似的,但你撕开一小块,能嚼出啥来?一股子“水”味儿。

第三点,养殖的“密度”和“环境”。

小时候,即使是家庭养殖,猪也就在自家院子里,鸡也满院子跑。它们的活动范围虽然不大,但至少不是那种人挤人的状态。现在的大型养殖场,动辄几百几千头猪一个棚,几万只鸡一个车间。在这种高密度环境下,疾病很容易传播,为了预防,抗生素的使用就很难避免。这些抗生素残留在肉里,会不会影响肉的风味和口感?我觉得很有可能。而且,这种不自然的环境,也会影响动物的生理状态,间接影响肉质。

第四,屠宰和加工过程的变化。

小时候,猪肉可能就是村里的屠夫在固定场所处理,或者一些小型的肉联厂。现在的生猪屠宰,很多都是大型、机械化的流水线作业。虽然卫生条件更好了,但这种大规模、标准化的流程,有没有为了提高效率而牺牲掉一些精细化的处理环节?比如,排酸时间的控制,有没有因为赶工期而缩短?这些细节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最终的口感影响还是很大的。

还有,小时候的猪肉,很多都是自家买回家,然后处理的。大家对肉的新鲜度、处理的干净程度都有自己的要求。现在我们买到的肉,很多都是冷鲜肉或者冷冻肉,虽然保鲜期长了,但那种刚宰杀不久的鲜嫩感,自然是打折扣的。

最后,我们的味蕾可能也“退化”了。

这个说法有点扎心,但也不是不可能。我们从小习惯了现在市场的味道,可能对那种纯粹的肉香已经不那么敏感了。就像吃惯了包装食品,再吃家常便饭,总觉得没那么“好”吃了。而且,现在的调味品种类繁多,我们烹饪的时候也习惯用各种酱油、料酒、味精去“修饰”味道,有时候甚至是为了掩盖肉本身的风味不足。

总结一下,大概就是这么几个方面:

饲料与生长环境: 工业化、高密度养殖 vs. 自然、半散养
品种改良: 追求速度和瘦肉率 vs. 注重肉质和风味
抗生素使用: 可能存在的残留影响
屠宰与加工: 效率至上 vs. 精细化处理
我们的饮食习惯和味蕾的适应性

现在偶尔回老家,还能吃到一些坚持用传统方式养殖的土猪肉、笨鸡,那种味道,真的能一下子把你拉回小时候。那时候的肉,是真的有灵魂的!所以,当你觉得现在的肉不好吃,别怀疑自己,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品种和饲养方法不一样。

以鸡为例

小时候的鸡是本地品种,吃五谷杂粮甚至虫子,有大量的空间去运动,做所谓的“跑山鸡”。这种鸡的生长周期一般在一年以上。

这是我妈在天台养的土鸡,吃的是五谷杂粮、青菜和剩饭,都养了一年以上,个个膘肥体壮(补充:这些鸡是我妈买的别人散养了一年左右的土鸡,然后拿回来养在天台育肥顺便处理剩饭剩菜用的,相当于储备鸡,国庆假期我回家后这批鸡全军尽墨)



还有我亲戚家养的鸭子都是直接扔河里放养,吃的都是天然的鱼虾和螺蛳,我们那河里很多小鱼小虾螺蛳。


这种土鸡土鸭,脂肪和风味物质积累得特别多


汤色都长这样(脂肪很高但是真的很好喝啊


而现代养鸡场里养殖数量最大的鸡是白羽鸡,是国外研究的速生品种,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吃科学配比的饲料,住拥挤的鸡笼。生长周期大约40多天。


这种速生鸡的口感和风味物质的积累,真的差远了。


但是要说安全性和营养价值,它们并没有太大区别,土鸡土鸭虽然好吃,但是脂肪含量也更高,其他蛋白质等主要营养物质又都差不多,所以称不上哪个更健康。


我们应该感谢工业生产的速生鸡,有了它们的存在,全世界普通人才得以吃上便宜足量的动物蛋白。没啥好抱怨的。


如果你现在想追求小时候的口味,也不是没有办法,多花钱,都买的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