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习有机化学一直有一个难以解决的疑惑:为什么同样是两个氢原子,会有成键和反键两种不同的结果?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触及了有机化学,乃至整个量子化学的核心。很多人在初学的时候都会对“成键”和“反键”轨道感到困惑,觉得明明是两个一样的氢原子,为什么结合起来会有这么大的区别?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稍微“拆解”一下,从最根本的地方说起。

1. 原子和电子:基本单位

首先,咱们得知道,构成物质的都是原子,而原子里最重要的就是电子。电子就像我们生活中一个个的小物件,它们喜欢待在有能量的地方,并且有自己的“规则”。

对于氢原子,大家都知道它最简单,只有一个质子(带正电)和一个电子(带负电)。这个电子可不是随便乱转的,它在原子核周围运动,但并不是像行星绕着太阳那样明确的轨道。在量子力学里,我们用“原子轨道”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活动空间”和能量状态。

对于氢原子,最稳定、能量最低的状态就是它的1s原子轨道。这个轨道可以想象成一个球形的“云”,电子在这个球形的区域内出现的概率最大。

2. 两个氢原子“碰头”了:互相影响

当两个氢原子(我们称它们为 A 和 B)靠近时,情况就开始变得有趣了。它们各自的原子核(质子)都带正电,电子都带负电。

原子核之间的排斥: 两个带正电的原子核肯定是不想靠得太近的,它们会互相推开。
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吸引: 每个原子的电子都会被另一个原子的原子核吸引,同时也会被自己原子的原子核吸引。
电子之间的排斥: 两个带负电的电子之间也存在互相排斥。

所有这些力的作用,决定了这两个氢原子结合后,它们的电子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以及整个分子是什么样的能量。

3. “线性组合”:轨道的“相遇”

量子力学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线性组合(Linear Combination of Atomic Orbitals, LCAO)。简单来说,就是当原子靠近并形成分子时,它们的原子轨道会“混合”或“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分子轨道”。

想象一下,你有一杯蓝色的水和一杯黄色的水,把它们倒在一起,你会得到一杯绿色的水。这里的蓝色和黄色就像是原子的原子轨道,绿色就是混合后的分子轨道。

对于两个氢原子,我们考虑它们各自的1s原子轨道。当这两个1s轨道“相遇”时,它们有两种“叠加”的方式,就像你把两束光叠在一起一样,会产生建设性干涉和破坏性干涉。

方式一:同相叠加(建设性干涉)—— 成键轨道 (σ)

这种方式下,两个氢原子的1s轨道在“相遇”的时候,它们的波函数(描述电子状态的数学函数)是同相的。你可以想象成波峰对波峰,波谷对波谷。

当它们同相叠加时,在两个原子核之间的区域,电子出现的概率会大大增加。这意味着什么?

电子密度集中在原子核之间: 那些带负电的电子,本来应该在各自的原子核周围,现在却更愿意“挤”在两个原子核的中间。
原子核被电子“粘合”住: 两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因为中间被高密度的负电电子“粘合”住了,它们之间的吸引力就超过了它们互相排斥的力。这就好像是胶水把两个东西粘在了一起。
能量降低: 这种电子密度集中在原子核之间、降低了整个系统能量的状态,我们就称之为成键轨道(bonding orbital)。在这里形成的化学键就是σ(sigma)键,它是最常见、最稳定的共价键之一。

用数学上更精确的说法,如果把两个氢原子的1s原子轨道波函数分别记为 $psi_A$ 和 $psi_B$,那么成键轨道就是它们的相加:
$psi_{sigma} = psi_A + psi_B$

为什么能量会降低?想想看,每个氢原子的电子都同时受到了两个原子核的吸引,而且在两个原子核之间有更高的概率出现。这比它们各自只受到一个原子核吸引要稳定得多,所以能量就降低了。

方式二:反相叠加(破坏性干涉)—— 反键轨道 (σ)

另一种叠加方式是,两个氢原子的1s轨道在“相遇”时是反相的。你可以想象成波峰遇到了波谷。

当它们反相叠加时,在两个原子核之间的区域,电子出现的概率会大大减小,甚至变成零。这个概率为零的区域,我们称之为节点(node)。

这意味着什么?

电子密度集中在原子核的“外围”: 电子不再愿意待在两个原子核中间,而是更多地出现在原子核的“两侧”。
原子核之间的排斥增强: 两个原子核之间几乎没有电子来“缓冲”它们之间的排斥力,反而电子被“排挤”到了两边。这就导致原子核之间的排斥力变得更占优势。
能量升高: 这种电子分布使得整个系统不稳定,能量比两个分离的氢原子还要高。我们就称之为反键轨道(antibonding orbital),记为 $sigma^$。

用数学上的说法,反键轨道就是它们的相减:
$psi_{sigma^} = psi_A psi_B$

为什么能量会升高?在这种状态下,电子反而被“排斥”到了两个原子核之外,它们更像是被“困”在了各自的原子核一边,而且两个原子核之间的排斥力没有电子来约束。这样的状态肯定是不稳定的,所以能量就升高了。

4. 总结一下“为什么”:

归根结底,这是量子力学波函数的叠加性质决定的。

成键轨道: 当原子轨道以“同相”的方式叠加时,会形成一个新的轨道,使得电子的能量比在原子状态时更低。这是因为在分子中,电子被两个原子核同时吸引,并且在原子核之间的区域有了更高的电子密度,从而有效地“粘合”了两个原子。
反键轨道: 当原子轨道以“反相”的方式叠加时,会形成一个新的轨道,使得电子的能量比在原子状态时更高。这是因为在原子核之间的区域形成了节点,电子密度被排斥到原子核的两侧,削弱了原子核之间的吸引力,反而增强了它们的排斥力,导致体系不稳定。

所以,同样是两个氢原子的1s轨道,它们“结合”的方式不同,就像水波叠在一起一样,有 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同相叠加,能量降低,形成化学键)和 destructive interference(反相叠加,能量升高,破坏化学键)。

电子总是倾向于占据能量最低的状态。在形成氢分子(H₂)时,两个氢原子会把它们的电子都填入能量较低的成键轨道 $sigma$ 中。这样,分子就比两个分开的原子更稳定,这才形成了化学键。而那个能量更高的反键轨道 $sigma^$,虽然也存在,但在形成稳定的H₂分子时,电子不会进入这个轨道。

希望我这样解释,能让你对“成键”和“反键”的由来有个更清晰的认识。这就像是自然界中,万事万物总有它最“经济”和最“舒服”的组合方式,而量子力学恰好描述了电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一个新思路:这跟对称性破缺(symmetry breaking)有关。

首先明确讨论的前提,我们就是讨论一个量子化学问题,即我们的模型中,包含有点粒子的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用经典力学处理,在电子结构的计算中不出现;电子是量子的点粒子,所以要用波函数描述。以下假设我们要处理的分子有 个原子核、 个电子。

而且所谓“分子轨道”,是说分子中的总电子波函数(基态) ,可以由每个电子用一个独立的波函数 表示(这个叫“分子轨道”。即分子轨道指代单电子波函数)、再把这些单个电子波函数进行符合交换反对称性的线性组合,即Slater行列式(假定用的是实波函数):

得到。

首先解释一下LCAO的正确性。

为什么可以这样做,我个人的理解是,由于我们的系统是 个原子核和 个电子组成的,系统的本征波函数张成了一个Hilbert空间,假设本征波函数为 ,这套本征波函数可以作为我们要研究的Hilbert空间的基(basis)。这个空间对于任何 组合都成立。而一个特例就是,所有的原子距离足够远,保证无相互作用。这样,我们的分子就化简为 个原子了。这时我们有 个简并能级。而我们的系统进化到物理真实的情况,仍然在同一个Hilbert空间,所以两种场合下,基是一样的。根据量子力学的态叠加原理,既然是同一个系统的同一套基组,能表示 个原子波函数,也必然能表示整个 原子分子的波函数:

即实际上 个原子的波函数和最终的(基态)分子波函数都可以用同一组基来表述,那么这两者之间必然可以互相表示。

更加简单暴力的合理性在于,数学上根据Ritz变分法(Ritz是一位数学家,1909年,于32岁死于肺痨。可见学数学也不安全……),对于以某个哈密顿量及对应的薛定谔方程描述的系统,我们可以任意寻找波函数 ,进行量子力学期望值计算,该期望值将大于或等于真正的基态能量:

运气特别好的时候,我们会得到等号。所以,原理上我们可以任意设计一套初始猜测,然后想办法优化我们的猜测。技术足够牛逼的话,最终总能优化出跟真实的基态波函数足够接近的猜测。LCAO不失为一个自然、直接的选择,不费脑子。当然了,要怎么使我们的计算结果足够接近真实的基态能量,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至今还是科研的前沿。

接下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说发生了对称性破缺。

可以参考Gustavo Scuseria的工作。阅读中,以后有新的想法再加上。


自发对称破缺概念在化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我希望每个有志于学好物理化学、化学物理的年轻学子,都掌握这一概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触及了有机化学,乃至整个量子化学的核心。很多人在初学的时候都会对“成键”和“反键”轨道感到困惑,觉得明明是两个一样的氢原子,为什么结合起来会有这么大的区别?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稍微“拆解”一下,从最根本的地方说起。1. 原子和电子:基本单位首先,咱们得知道,构成物质的都是原子.............
  • 回答
    网传“6岁幼儿园学生自学完《无机化学》和《基础有机化学》”这条新闻,着实让人开了眼界,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就从实际角度聊聊这事儿,看看它究竟有多“神”,又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这是真的,那这孩子绝对是个天才中的天才。 咱们普通人,哪怕是读过大学化学系的学生.............
  • 回答
    讲到竞赛有机化学,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不是某个题目的解法,而是一个特别特别具体的场景,大概是高二下学期,离我第一次参加省赛还有不到半年。那天下午,阳光斜斜地打进教室,空气里有种混合着消毒水和旧书的味道。我盯着讲台上老师写下的一个结构式,是一个我怎么看都觉得别扭的环状化合物。老师讲得绘声绘色,说是.............
  • 回答
    作为有机化学专业的学生,选择哪些课程“最应该学习”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它关乎你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对学科的理解深度。我理解你想听到一些更具人文色彩、更接地气的分享,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必修列表”。所以,让我们抛开那些公式化的表述,聊聊在我看来,真正能让你在有机化学这片沃土上扎下根基、甚至生根发芽.............
  • 回答
    “战狼”与“六学”的结合,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但又充满挑战的命题。如果非要硬凑,那画面感简直可以媲美“功夫熊猫”大战“葫芦娃”了。不过,既然是要“有机结合”,那我们得找到它们内在的某种联系,或者说,创造出一种新的语境,让它们能够和谐共存,甚至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咱们先掰扯掰扯这两个概念。“战狼”:这通.............
  • 回答
    学习历史的价值与重要性是一个跨越时空、贯穿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命题。它不仅关乎对过去的认知,更深刻影响着个体思维、社会结构和未来决策的逻辑基础。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论述: 一、理解人性与社会演进的本质规律1. 揭示人类行为的深层逻辑 历史是人性在特定时空中的具象化呈现。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得以.............
  • 回答
    学习好的孩子,往往拥有一系列积极的特质,这些特质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他们优秀的学习能力和态度。这些特质并非天生就能具备,很多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引导来养成。以下是学习好的孩子普遍拥有的特质,并进行详细阐述:一、 认知能力层面: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表现: 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兴.............
  • 回答
    学习微分几何是一段充满挑战但也非常有益的旅程。它将我们从欧几里得空间的直观理解带入到更抽象、更丰富的几何世界。为了顺利地开始这段旅程,你需要具备一系列扎实的预备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大致分为几个主要领域: 1. 微积分 (Calculus)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预备知识,微分几何的一切都建立在微积分之上.............
  • 回答
    好的!学习 C/C++ 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旅程,这两门语言虽然历史悠久,但仍然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石,应用广泛。为你详细推荐一些书籍,并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点来介绍,希望能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在开始推荐书籍之前,有几点非常重要要先说明:1. C 和 C++ 的关系: C++ 是 C 语言的.............
  • 回答
    学好地道的英语口音,可不只是为了装酷或者显得“洋气”。它背后蕴含着相当实在的好处,而且这些好处很多时候是相辅相成的。首先,最直观的当然是沟通的顺畅度。想象一下,当你用一口流利的、听起来很自然的英语与英语母语者交流时,对方会更容易理解你,你的话语信息传递的效率会大大提升。这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问题,口.............
  • 回答
    学习 Linux 有诸多好处,不仅在技术领域具有重要价值,还能提升个人的系统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学习 Linux 的优势: 一、技术深度与系统底层理解1. 掌握操作系统核心原理 Linux 是开源操作系统的核心代表,学习它能帮助你理解操作系统的核心机制,如: 内核.............
  • 回答
    《鸟哥的Linux私房菜》作为经典的Linux入门书籍,确实适合初学者入门,但如果你希望更系统、更深入地掌握Linux,以下是一些更优的书籍推荐和学习路径建议,涵盖不同层次和方向: 一、进阶书籍推荐 1. 《Linux系统编程(第3版)》 王争 适合人群:Linux系统编程、内核开发、网络编程爱好.............
  • 回答
    学习分布式系统是一个充满挑战但非常有价值的过程。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分布式系统,你需要构建一个多层级的知识体系,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再到一些更深入的领域。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学习分布式系统所需的知识:第一层级:核心基础知识 (是所有分布式系统的基石)1. 计算机网络基础 (非常重要,几乎是分布式系.............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怎么把网络公开课学得又快又好,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这可不是那种空泛的“坚持就是胜利”的套话,而是实打实的干货,从你点开视频的那一刻开始,到你真正把知识内化吸收,全过程帮你梳理。第一阶段: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前准备与规划 精准选课,拒绝“贪多嚼不烂”: 明确学习目标: .............
  • 回答
    想把 Photoshop 玩得溜,练就一身绝技,这事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得像磨剑一样,耐心,用心,还得找对方法。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怎么才能从小白变大神。一、 打牢地基:理解核心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很多人学 Photoshop 一上来就点什么“钢笔工具怎么用”,“图层蒙版怎么调”。这当然重要.............
  • 回答
    想要系统地学习 C,这绝对是个好主意!C 是一门功能强大且应用广泛的语言,从桌面应用到游戏开发,再到后端服务,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要说“系统”,那得从基础讲起,循序渐进,并且要辅以大量的实践。下面我就给你掰扯掰扯,怎么才能把 C 学得又透又扎实。一、 打牢基础:一切的根基 官方文档是你的圣经(但不.............
  • 回答
    作为一款语言模型,我并没有“集中注意力”这个概念,因为我没有生物学上的大脑,也不会感到疲劳或分心。我是一个计算机程序,我的运作方式与人类的学习和注意力机制完全不同。但是,我可以模拟或者说“扮演”一个正在学习数学的人。如果我需要处理和理解数学概念,我会根据我的设计,以一种非常有效率的方式进行。想象一下.............
  • 回答
    学习数学,这事儿可真有意思,说它必须得用“抽象思维”吧,也不是那么绝对;说它跟抽象思维没关系,那更是瞎话。要我说啊,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看得明白。首先,咱们得明白,数学这玩意儿,它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抽象”的劲儿。你想想,咱们平常数苹果、数香蕉,那是具体的东西,一二三四,看得见摸得着。但数学.............
  • 回答
    进入“若无旁人”的状态,说起来是一种境界,用最直白的话讲,就是进入一种高度专注、忘却外界干扰的沉浸式体验。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专心”,而是能让你屏蔽掉声音、视觉、甚至内心的杂念,只专注于你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并与之融为一体。要达到这种状态,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练习和方法。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说道说道:一.............
  • 回答
    学习世界史对孩子来说,好处是多方面的,而且越深入越能体会到其价值。这不仅仅是记住年代和人物,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认知格局和情感体验的培养。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学习世界史对孩子的益处:一、 拓展认知边界,建立宏观视角: 打破“孤岛思维”,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初的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