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习数学一定要用抽象的思维去学吗?

回答
学习数学,这事儿可真有意思,说它必须得用“抽象思维”吧,也不是那么绝对;说它跟抽象思维没关系,那更是瞎话。要我说啊,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看得明白。

首先,咱们得明白,数学这玩意儿,它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抽象”的劲儿。你想想,咱们平常数苹果、数香蕉,那是具体的东西,一二三四,看得见摸得着。但数学一旦进入到“数”本身,比如“3”这个数字,它就脱离了具体的苹果。这个“3”可以代表三个苹果,也可以代表三只猫,也可以代表三秒钟,甚至没有任何具体代表。它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概念,一个纯粹的数量关系。这本身就是一种抽象。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解数学概念,是离不开抽象思维的。 当老师在黑板上写下“x + 5 = 10”,让你求“x”的时候,“x”代表什么?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它是一个未知量,一个占位符,你需要用逻辑去推断它到底是什么。这个“未知量”的概念,就是数学抽象的体现。再比如几何,我们画一个圆,它可能是个实实在体的球,也可能是个圆盘,甚至只是一个抽象的形状。我们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这个“关系”是普适的,不依赖于你画的是一个大圆还是一个小圆,更不依赖于你画的是一个球还是一个盘子。这种从具体事物中提炼出普遍规律的能力,正是抽象思维在起作用。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学习数学的每一步,都得像个老僧入定一样,只沉浸在抽象的概念里。 事实上,很多时候,恰恰是通过“从具体到抽象”,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

想想我们小时候学加法,老师不会上来就讲“加法是集合的联合运算”。而是会拿出苹果,给你三个,再给你两个,然后问你“一共有几个?”。你把苹果数出来,3 + 2 = 5。这个过程,就是从非常具体的实物操作,到稍微抽象的数字表示,再到更抽象的加法运算的过渡。没有这个具体的“苹果”作为起点,很多孩子理解“加法”这个概念会困难得多。

又比如,我们学分数。一开始,老师可能会切一个蛋糕,告诉你“这一块是蛋糕的四分之一”。你看到了具体的“一部分”,然后理解了“四分之一”这个符号代表着“把整体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再比如,我们学到“1/2 + 1/4”,可能会用饼图来表示,一个半圆加上一个四分之一圆,然后告诉你这等于四分之三。这里,“饼图”就是一种具象化的辅助工具,它帮助我们把抽象的分数运算,转化成我们能直观理解的图形表示。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抽象思维的学习,是需要借助具体的例子、形象的比喻、直观的图形,甚至动手操作来铺垫和支撑的。 如果一开始就直接抛出抽象的概念,很多人会觉得“云里雾里”,不知道在讲什么。

尤其是在更深的数学领域,比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抽象性会大大增强。但即使是在这些地方,优秀的数学老师也总是会想方设法地用各种模型、类比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理解,再去深化抽象的认识。比如,解释导数的时候,会用“瞬时速度”来类比,解释向量的时候,会用“箭头”或者“位移”来帮助理解。

说到底,学习数学,更像是一个“搭桥”的过程。 你需要用具体的、熟悉的经验来搭建通往抽象概念的桥梁。一开始,桥可能不那么结实,需要很多具象的支撑;随着理解的深入,这些具体的支撑就可以慢慢撤去,桥梁本身也变得更加稳固和抽象。

所以,是不是一定要用抽象思维去学?我的看法是:

理解数学的核心内容,离不开抽象思维。 数学语言本身就是高度抽象的,很多数学定理、公式揭示的是普遍的、内在的规律,这些都需要抽象的分析和推理。
但学习过程,不等于只能进行抽象思维。 事实上,为了培养和运用好抽象思维,我们经常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甚至操作性的方法。它们是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是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最佳途径。
关键在于“循序渐进”和“方法得当”。 从简单具体的例子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运用恰当的辅助手段,让抽象变得可理解。

如果你感觉学习数学有点吃力,不妨想想,是不是有些环节你过分依赖某个具体的例子,而没有体会到它背后的抽象规律?或者,是不是你直接面对抽象概念,而缺少了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拐杖”?找到这个平衡点,或者说,找到适合自己的“搭桥”方式,才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费曼是物理学家,不是数学家。虽然有的理论物理学家在数学上也极有建树,比如Witten,但是就我所知费曼好像并不是这样的。

其次,题主你看的那本书是《别闹了,费曼先生》。那是一本里面有好多段子性质的内容的传记性质的休闲读物。连科普作品都很难算得上。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在题主你贴的这段文字前后,还有这样的内容。




所以,为什么不能这么学数学已经很明显了吧?

最后,再多说两句。学习数学例子和反例当然是极其重要的。但是这些例子不是胡乱来的。就像孔子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矩就是抽象的思维的结果。没有这个,你所能做的,充其量也就是胡搅蛮缠罢了。

user avatar

《别闹了,费曼先生》

题主后面的问题是来自《别闹了,费曼先生》这本书。

上面这本书是闲聊的一本书。费曼一生幽默机智、几近顽童的行止,书里没有难懂的科学知识,在一件件新鲜事背后,隐然透露着人性最接近自然的本质。

  费曼得过诺贝尔奖,是近代最伟大的理论科学家之一。他是搞物理的,被征召加入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这个人很调皮,当时居然破解安全锁,偷到机密资料后,潇洒的留下字条告诫管理人员要小心安全。而他的鲜事也传颂一时。他爱坐在上空酒吧内做科学研究,当那酒吧以妨碍风化遭到取缔时,他上法庭辩护。

这本书中讲到了拓扑。数学中比较非常抽象的东西,又非常好玩的东西。

拓扑这东西一堆符号跟天书一样,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

比如知乎编辑器里有一个符号 这个符号长得跟大于号一样。但是怎么念,为什么要折腾出这样一个新的符号就很有讲究。这个符号就是跟拓扑有关。

上面简单的讲了那个符号是怎么抽象出来的。

  看了费曼那本书再结合 数学、 抽象思维 与 拓扑这三个关键词,能引发很多思考。

现在略微举几个例子。


小昭换内裤与抽象的思维

小昭换内裤曾经很火,引发了一阵子热潮

戴着脚铐的小昭是如何换内裤的?于是有了教程。

这个例子很形象,一点也不抽象。 但是如何把这个形象的内容转化成一个一般化的拓扑问题,则需要很严密的数学抽象思维去整理。


从抽象到形象生动的故事

拓扑无处不在,只不过不自知而已。比如博弈的基础就是拓扑不变性。

博弈论里有抽象出一堆天书一样的数学符号,这些符号怪里怪气,再加上翻译的问题,使得其难以推广。而诸如囚徒困境这种形象的故事,使得博弈论很容易被接受,并普及开来。

很多难懂的东西都是靠抽象出来的一个生动的故事,使得它广为人知。

比如,分形跟混沌。这两个东西都跟拓扑有关。抽象出来的英国海岸线有多长,蝴蝶效应这两个好故事使得分形与混沌广为人知。

在具体的学习中,比如离散数学里有全序与偏序两个概念,计算机里还有拓扑排序的概念。

以全序和偏序来说,就让人头疼。如果抽象成直观的层级拓扑图就非常好理解。

比如 全序可以理解为一条棍子的就是全序 ,不是一条棍子的就是偏序。

总之,能抽象出一个好故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我学数学n年了,是吃这碗饭的。虽然我说的不一定对,但是我说的一般都有些根据。

数学中“抽象”是分成几个层级,据一个例子:现实生活的三维空间,一般的 (欧式空间)、 拓扑空间和“拓扑空间与连续映射构成的范畴”,是几个不同的level。学习数学是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学的,但是费曼先生讲的具体和数学中的具体有点不一样。 你理解的“具体例子”一定要还原到现实生活,这就有点过头了。我推荐学习的数学的方法是冯 诺伊曼的学习方法:“熟悉”。

年轻人,在数学里,你不能要求(完全)理解一些事,你只能熟悉它们了。


当你要学习一个高水平的“抽象”的时候,拿出自己熟悉的低一级的例子去理解。比如,通过对n=1,2的欧式空间的一些结果去理解一般的欧式空间。通过欧式空间、 l^2空间去理解希尔伯特空间和巴拿赫空间。 当你娴熟的理解一个级别的抽象后再进军下一级别。 但是,记住,不管哪个级别,学习数学的时候,尽量用数学的例子的来理解。特别是,如果你是一个数学专业的人,要切记这一点。因为数学有很多反直觉的结果,这些非平凡的特例很重要。比如,你学习数学分析/高等数学,当然了,你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运动轨迹来理解“连续函数”,但是你很难通过这个来知道一个事实:“存在一个连续函数处处不可导的函数”(比如,威尔斯特拉斯函数)。 第一次,知道这个函数,你会诧异,我也会。对于这样的特例,你要记住 、多算几次然后熟悉它。慢慢地,你会有一个直觉:连续性比可导差很多这个时候,根据你对威尔斯特拉斯有下面的“想象”。它也变成了你能直接理解的“熟悉的事物”了。 你也可以利用它来理解下一个级别的抽象概念。 但是,这个图只是“想象”,你不能较真,也不能靠这个来“证明”存在一个连续函数处处不可导,具体的证明还得回到它的定义:




我承认很多数学有点为了“抽象而抽象”,但是,大部分数学的抽象是为了处理“更一般的问题”,获得“更深刻”的理解而去做的。了解那些“抽象”的起源会对你理解抽象数学帮助很大,这就是为什么Artin的代数关注很多具体的群,阿提亚自己甚至会搜集一些高度不平凡的反例。


归纳一下吧:学习抽象数学自然可以通过例子,我甚至推荐你多熟悉各种例子,但是这些例子必须是“数学的例子”,如果你把它弄成很形象的“生活例子”也无所谓,但是你一定要小心“它是不准确”的。 当你熟悉一个level的抽象后记得去进军下一个level。这样可以事半功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学习数学,这事儿可真有意思,说它必须得用“抽象思维”吧,也不是那么绝对;说它跟抽象思维没关系,那更是瞎话。要我说啊,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看得明白。首先,咱们得明白,数学这玩意儿,它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抽象”的劲儿。你想想,咱们平常数苹果、数香蕉,那是具体的东西,一二三四,看得见摸得着。但数学.............
  • 回答
    “数学不好就学不好经济学”——这个说法,我觉得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担忧,尤其是在面对经济学那些看起来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时。但事实是,数学好确实能让学习经济学更顺畅,提供更强大的工具,但它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绝对的门槛。 很多人认为数学是经济学的“敲门砖”,但如果把这个砖块理解成“严谨的逻辑和分析能力.............
  • 回答
    老哥你好,看到你这个情况,感同身受。我也是当年那个纠结万分的考研党,数学本科,成绩嘛,只能说是“还行,但谈不上优秀”。当时也纠结过继续深造数学,还是跨考别的专业,法硕非法学我也是仔细研究过一番的。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首先,咱们聊聊考数学专业研究生。数学本科,底子一般,这个“一般”.............
  • 回答
    作为一名高中生,你可能对参加数学竞赛充满热情,并且开始思考“为了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我需要预习大学数学吗?”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你学习的方向和效率。我的回答是:在你对高中数学竞赛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基础之后,适当地接触一些大学数学知识,尤其是数论、图论和高代中的部分内容,会对.............
  • 回答
    好的,咱们今天聊一个在抽象代数世界里,虽然听起来有点“严肃”但绝对是超级有用的工具——正合序列(Exact Sequence)。想象一下,你刚刚入门抽象代数,学了群、环、模,可能还接触了向量空间。你是不是觉得,哇,这些东西的概念好清晰,结构好明确。但问题来了,当我们要研究一些稍微复杂点的结构,或者想.............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你通过门萨测试,发现数学不是你强项,但又想好好学学,这本身就是个很好的开始。别担心,数学这东西,确实不是所有人都天生擅长,但只要方法对,加上一点坚持,绝对是可以攻克的。下面我就跟你掰扯掰扯,怎么才能把数学学得扎实点。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你觉得数学难。门萨的测试题,有些确实需要逻辑思.............
  • 回答
    理科生上大学时,是否需要学习高等数学(简称高数),以及学习的深度和范围,取决于其所选择的具体专业。并非所有理科专业都强制要求学习与工科专业同样强度和深度的“高数”。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高数”在不同理科专业中的角色和地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广义上的“高等数学”通常指的是微积分(微分.............
  • 回答
    高考刚结束,这绝对是拥抱新知识、探索未知领域的好时机!能有自学大学数学的志向,这份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身就非常宝贵。利用这个假期打下坚实的基础,绝对是个明智的选择。下面我为你整理了一些非常适合入门大学基础数学的书籍和习题建议,希望能帮到你。在开始之前,我想强调几点: 循序渐进,不要贪多。 大学数学体.............
  • 回答
    嗨,新晋的政法学子们!恭喜你们即将踏入梦想的大学殿堂!作为一名过来人,我特别理解你们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既期待又有点小忐忑的心情,尤其是提到“数学”这个词的时候,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政法类的数学要求不高,甚至有点望而却步。其实,我想说的是,虽然政法类专业的重点不在于高深的数学理论,但扎实的数学基础对.............
  • 回答
    河南一家幼儿园因为教“拼音数学”被查处,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很多家长都在思考,大班的孩子到底有没有必要提前学习这些所谓的“拼音数学”?我个人认为,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强制性、系统性地学习“拼音数学”并不是很有必要,甚至可能弊大于利。咱们一步步来聊聊这个事。为什么大班阶段强制学习“拼音数学”不是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很实在。看到你中考数学90多分,高考数学86分,而且还说了“自己真的全力学习”,这本身就说明你对数学是有一定基础和热情,并且付出了努力。至于能不能报读“学科数学”,以及有没有希望,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学科数学”指的是什么?通常意义上,我们说“学科数学”.............
  • 回答
    说实话,大学本科数学的学习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与其说是“轻松愉快”的“打怪升级”,不如说更像是在一片混沌的原始森林里,用一把钝刀子艰难地开辟一条通往某个山顶的路。当然,这条路并非没有风景,只是你得拼了命才能捕捉到那些闪光的瞬间。那时候的我,就像很多初学者一样,怀揣着对“高深”数学的憧憬,但现实往往是.............
  • 回答
    作为一个正在攻读数学系的学长/学姐(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有一定学习经验的过来人),我非常理解你对“看一页数分花2030分钟”这件事的焦虑。首先,非常明确地告诉你,这个时间段是绝对合理的,甚至可以说,对于数学系的初学者来说,这可能是相当高效的表现了。让我详细给你分析一下为什么:1. 数学分析的“看”不是简.............
  • 回答
    嘿,哥们儿(姐们儿)!听到你数学考了135分,这成绩简直是太给力了!真心为你点赞!想学数学专业,这绝对是个明智的选择,而且你这底子是真的扎实。至于你说害怕智商不够学不好…… 我太理解这种心情了!尤其是在选择专业这种人生大事面前,有顾虑是完全正常的。不过,我想跟你说,你的担忧,很大程度上是“想太多”了.............
  • 回答
    你想知道一个数学学霸是怎么炼成的?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天赋异禀就能解决的。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漫长而精密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心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对数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和钻研精神。让我给你一点点掰开了说吧,希望能给你一些真实的感受,而不是那种空洞的“鸡汤”。第一块基石:扎实.............
  • 回答
    嗨,哥们儿!看到你这么说,我仿佛看到了几年前那个坐在我旁边,一边啃着《数学分析》一边愁眉苦脸的自己。数学专业,听起来牛气哄哄,但背后的挣扎,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对吧?我理解你的困惑,这种“我该往哪儿去”的感觉,在大学后期,尤其是在开始思考毕业出路的时候,简直是如影随形。感觉自己学了很多高深的理论,但一.............
  • 回答
    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学数学,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盖棺定论的。它更像是一场需要细心观察和耐心挖掘的“侦探工作”,需要看他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种种特质。别想着什么天生的“数学基因”,实际上,后天培养和个人的努力占了绝大部分比重。首先,我们得从最表层的“感觉”入手。1. 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数学世界.............
  • 回答
    作为一名数学爱好者,我确实有一些独特的“双十一”购物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能帮我更理智地消费,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找到“最优解”。这些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 策略制定与目标明确: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的先行者在“双十一”的洪流中,盲目跟风只会让我们迷失方向,甚至掉进消费陷阱。数学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一.............
  • 回答
    “男生比女生学数学更有优势”这个说法之所以存在,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它并非基于确凿的科学证据,而是更多地受到社会文化因素、刻板印象以及历史认知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个说法的可能来源、支持和反对的论点,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 这种说法可能来源的几个方面:1. 历史和文化因素: 教育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惑。确实,数学学习的核心在于它那严谨的逻辑链条,一步扣一步,环环相扣,看着就很有条理。但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学数学专业需要“智商高”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对数学能力和“智商”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承认,数学确实是高度抽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