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国家统计局2020年的数字,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每月约2300人民币。
这其中包括未成年人和退休老人。退休老人也有社保和退休金,或依然在从事社会生产(越是中下层越如此),起码不能认定为是零收入。如果想要排除零收入群体,应排除尚未开始从事社会生产的未成年人。
我国新生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大致介于 “初中毕业” 至 “高中没毕业” 之间(信息来源待考)。
由此倒算,除未开始从事社会生产的未成年外,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大约是3000出头的水平。
除了极少数的特殊行业之外,我国全行业基本上不存在普遍的薪资年龄倒挂现象(即年轻人普遍赚得比同行业年长人群更多)。
于是,80、90后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应该起码不明显高于 “3000出头”。
即,在我国全国范围,5000元月收入,确实是很高的收入了。
以上是较确信的合理估计。再以下,则是主观估计:
在我国的年轻人里面,月收入上万,应该起码能是前10%;月收入超过2万,有很大可能是可以稳稳被划分到1%乃至更高的。
任重道远。
他的意思难道是大约有86%的人工资在5000元以下吗……
之前有幸和天津市一位快要退休的大人物坐在一起吃饭聊天,他已经到了一级巡视员的级别,每个月有一万大几的工资和同样一万多的公积金,聊到这个,他那一脸的自豪和优越,超越了我现在认识的绝大部分年薪百万的人。
为什么他这么幸福?
在可以预见的需求中,人家都已经满足了。市区房子、郊区房子、子女为孙辈准备的学区房都有了,他的儿子工作也很好、他的儿媳妇也是类似的家庭水平。
这种情况下,他这工资水平,吊打年薪百万的打工人,开了个老款的凯美瑞,比满大街的奔驰宝马车主从容多了。
所以你问我月薪五千够不够?
你给我一套北京市区内较为宜居的房子(而且我保证不卖掉赚钱),然后给我开五千块钱工资,我觉得在北京依然很爽(不生娃)。
但是你不会给我,那我要是在北京,月薪两万也感觉自己鸡毛不是。
只用工资和收入评判问题,是真的何不食肉糜。
我点开问题日志看了下,竟然是2021年12月底提出的问题,在很多城市国民平均工资高达7000+的年代,如果现在交个税的人只占拿工资的人的14%,那么,人们的收入差距得有多大?
======补充答案:
谈一点我个人对于个税的看法。我一直认为个税的存在,是为了兼顾公平,咱们不是“按劳分配、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么?个税就是为了限制高收入兼顾公平来了,由于税收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等,能力强、收入高的人多纳税,税收的成果全民享用,还给落后困难家庭发补贴,也就起到了“兼顾公平”的效果。实际中,学习西方,按资分配的多了去了,例如联想高管高薪事件,例如各种股东的巨额分红——这也可能是我个人认知的偏差,就是随口吐槽一下。在兼顾公平这个前提下,个税的起征额度就应该在保障基本居民生活水平的点开始,而跟个人收入的水平没有必然关联才对。例如,保证温饱的额度一月是5000,那就在5000上征;是一月8000就在8000上起征,在温饱以上的教育、医疗、抚养和赡养、慈善公益等,按现有的扣除免征额度方法继续扣除即可。这样就有一个新的问题,各个地方的生活成本是不一样的,该怎么定义温饱线?直接按当地实际合理吗?肯定不合理,因为穷地方穷活法、富地方富活法不是应该推崇的,是应该通过税收来缩小这些差距的。那这个额度应该取全国平均,且因为我国号称进入了小康社会,那就该以小康的全国平均水平,以人均消费额度,来划定个税的起征额度。
怎么算,都必然是一笔糊涂账。特别是,现在的个税扣除额度只给扣老人和孩子的,还有很多全职煮夫或主妇、以及成年未就业的人,家庭里有这样的人该怎么算?
所以啊,无关紧要,像我这样一年交千把块个税的人,根本不用操心这些,起征点不提高,相应的上面级别的起征点也不会提高,可以跟有钱人收更多的税不是吗?相比于提不提个税起征点,我更希望能限制高薪,很多人因为资本、权力等等原因拿着远超于其劳动贡献的分配收入,这些才是造成国民经济困难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是非常勤劳的,大家都在努力加班做事了,但是成果却被资本和权力拿走了大头,越干越穷,越干越垮是许多小微经济体的常态,人民太难了!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2020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中位数27540。
真正要改的不是提高个税起征点,而是由以个人征税单位转为以家庭单位合并纳税,这才能真正体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很多像我们这种农村家庭出来的,家里实际有收入的只有一个,单个人收入是达到了纳税标准,但是单个人收入也是整个家庭的收入。
现在是我每个月的纳税比我爸每个月领取的养老保险还多,一面交着高额的税,另外一面自己父母领取极其微博的养老保险,其实就是变相的把农村老人的养老压力转移给自己的子女,养老压力转移,但是纳税却分开计算。
其实每年抓几个薇娅张庭来抵个税,月薪起征点能提高1000元。
现在个税的主要问题,不是起征点太低,是算个人收入,不算家庭收入不靠谱。
不应该算你挣了多少钱纳税。
而是要你的收入扣除掉正常的支出以后再纳税。
不同城市,基本生存费用不一样,但是所得税标准是一致的,扣除标准是一致的。
你在十八线县城,一个孩子抵扣1000
你在北上广深,一个孩子也抵扣1000
而孩子的花费天壤之别。
对全中国来说,5000元的工资线确实不低了。
但是对一些生活费用高的地区,5000元的工资线就变成穷人税。
所得税,可以给地方一些灵活调整的空间。
各个城市根据每年的物价情况,有一个城市生存的基本需求线。
在线上挣扎的人,就不要让他们交税了。
另外,对于金字塔顶端的富人,应该加强查税
景区规定:
身高低于1.2米的儿童,免收门票。
近年来,随着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很多低龄的儿童身高都变高了,超过了1.2米。
于是大家建议,把1.2米改成1.4米。
这个时候,景区专家出来说话了:
不能提高啊,现在本来也没多少人买票,提高到1.4米,就更没人买票了。
他这么说也没错,因为现在的确是没什么人买票。
但是,原因并不是因为低于1.2米的人太多。
而是因为很多高于1.2米的人,他们会弯腰进去,更有甚者,会通过后门进去。
长此以往,买票的人越来越少。
最后,就只剩下老实人在买票了。
于是,
老实人觉得1.2米太低了,很轻松就达到了,要求提高划线;
景区觉得,1.2米我都快喝西北风了,不能提高。
当然,现在景区也在着手加强监管,给点时间看看。
说到工资这个事情,我觉得这是个可以达到启动反国家分裂法程度的地步。在国内,分为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中又分为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虚拟世界中就实现了共产主义。
工资高低排名是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一线城市>现实世界其他城市,其中绝大多数人居住在现实世界其他城市,但是现实世界一线城市的,和虚拟世界的人认为绝大多数人所生存的其他城市,他们的收入是不存在的。
而虚拟世界中的人则更厉害,一个又一个的造富神化接踵而至,抖音上的人只需要三句话就可以实现18万的流水转移,小红书的人天天住五星级酒店,胡吃海喝,而我在楼下停车场的垃圾库房坐在自己的电动三轮上,总感觉这事情不太妙。
我觉得我都三十几岁的人了,还没有学会语音转现金和文字转存款的炼金术,我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国网友。
工资中位数这东西,你拿出来说,那些吹牛逼的就会说哪有这么低的。我圈子里面都是吧啦吧啦一大堆之类的。我还想说我圈子里面的人各个都是人才,三句话就能让你花18万,精通兽性的讲师呢。
很多人不明白一个道理:涨工资并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而是供需的问题。涨工资也许可以通过包装自己,写好总结之类的达成,但是这只是一对一的,只有你自己这么做的时候才行。一旦大家跟你一样就没用了。基本上,市场供给需求才是真正的加工资方法。比如说,快递公司联合起来,提升快递费用,快递员的工资是不会涨的。因为快递公司对快递员的需求没有变化。而快递不送上门就罚款,这样会导致快递员人手不够,才能让快递员工资上涨。因为快递要送上门,结果就是快递员要做的事情变多,效率下降,需要更多的人完成公司运转。具体可以看看珍大户是怎么说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0407005768257536视频搬运自抖音财经科普博主珍大户(ID:aoddess),以国内的时事,实际案例给大家介绍一些买房,买车位,创业,商业经营相关的知识点,非常实用。
我看很多人在喷这位经济学家不懂经济只看数据,我觉得不是。有些人说话是需要立场和场合的,他想说的和他需要说的是不同的。
很多名人都是这样,就比如马斯克吧,他在某些场合能像只棕熊跳滑稽的舞蹈哄大家开心;有些节目能很认真的讨论年轻人该如何学习,并且说的非常好;谈到自己的创业史接连失败被偶像否定也会难受流泪;他的特斯拉对中国市场非常依赖他就夸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他觉得生活无聊想蹭知乎热榜的时候,就说人人都应该多生孩子否则人类文明会灭绝……
被问到改造火星有哪些好方法,这家伙笑的不能自持,问主持人:你要快的方法还是慢的?快的咱们可以在火星两极丢核弹。。
@木槿 人在不同的场合,需要说不同的话,说半真不假的话,不代表这个人专业有什么问题,认真你就,输了。
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不宜太高,因为交税也是公民的权利。起征点太高就剥夺了低收入者作为“纳税人”的荣誉。
———任正隆
5000元已经是很高的收入,这句话不是假话,但也不是全部的真话。
全部的真话是什么?说出来那就不好听了。
如下:
中国社会是由绝大多数相对贫穷的劳动者,和极少数极其富有的食利者组成的。
月收入5000在劳动者里面已经是相对比较高的收入,占头部15%左右。有一半以上的人收入在1000块以下。
中国的税收大头是间接税和流转税。因此,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税负很高,承担了税收的大头。而极少数拥有资产的食利者,税负极低,就这样他们还想方设法逃税。
改革收入分配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调控税收和财政,把间接税改为直接税,直接对占据了社会财富大头的极少数食利者征税。这也是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欧洲和日本的基尼系数相对较低,也是得益于此。
按照道理来说,中国是社会主义,“理论上“相对于欧洲日本来说更加的公平和平等。至于为什么现实却是这幅鸟样,搞得比美国贫富差距都大,我也不明白为什么……
大概,这就是中国吧,张维为如是说。
昨天去老丈人家拜年
丈母娘做饭有点咸了,而且本人不喜欢吃用农村自己榨的菜油做的菜,硬吃了一些,然后就借口吃饱了去附近的小卖部买瓶水填下肚子
那是一个楼梯下小屋子,大概二十平,昏暗,潮湿,两年前刚来这,就看到那小卖部了
里面左右两张床,是那种四根竹子撑起来的床,床上一层层的褥子,破破烂烂的那种
见我进来,左手边床上的大爷哆哆嗦嗦的准备下床,右边的大婶慢慢坐起来,问了我句,师傅想买啥哩
当时我是非常非常想走的,因为这个小卖部售卖区只有一个小玻璃柜,和一个五层高的小架子,摇摇晃晃,还没我高。
架子上也空空唠唠的,依稀记得,最底下是几包盐,上面是几瓶二锅头,再上面是五六瓶白酒,再上面是几瓶脉动,几瓶美年达,最上面,是两瓶矿泉水
当时我真的很想喝阔落,冰阔落,所以想换个店找找,但是,我的脚愣是没动
因为那大爷下了床,明显不是很利索,再看了眼大婶,还是坐在那,但是我看到了她那蜡黄的脸
拿起了一瓶脉动,问了大爷,多少钱,大爷一开始说五块五,立马改口四块五
没说什么,就问了下哪里扫码(我已经差不多两年没带过现金了,因为用不到)
没想到大爷问我有没有现金,我说没有,大爷有点急了,问:真没有吗?
我说真没有,还没说出我回去拿这后半句,大爷说,就四块钱吧,你跟我来,去隔壁店那扫码
于是他就蹒跚这带我走到十几米外的大街上,指着修车店玻璃门上的二维码说,你扫这吧,四块钱
说真的,当时我真的想扫五块五给他,但是,我觉得是对这大爷大妈的侮辱,我真的只是那么觉得
我在魔都,老丈人那周边七八万一平的房子
这大爷大妈看样子不满五十岁
他们那小屋子昏暗,潮湿,褥子是破的,床是竹子搭的
他们没有二维码
我估计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知乎
我估计这小屋子是他们唯一的谋生手段
我觉得,他们应该月薪不满五千
我觉得,我以后应该会经常去
看到某些评论,续一下尾巴
写着小作文,不是为了抖机灵,发散戾气,抨击什么不公
我只是芸芸众生中最渺小的一个
和千千万万的他没什么区别,干着一份普通的工作,混个温饱,不走歪门邪道,也从没奢求过大富大贵
不是某些评论中的骄傲的小资,也不是写个小作文为了博流量和赞,毕竟我不指望挣这个钱,也没那本事
中国很大,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只是个人饮食习惯原因,吃不惯有味道的油,而不是因为榨的菜籽油不好。说个抖机灵的话,我是吃添加剂长大的,没有添加剂的我吃不惯。就譬如老家自己养的鸡,我就是吃不下去,因为有农家的味道,我就吃得惯那种45天出笼的工业鸡,哪怕大部分人觉得养的鸡更香
我更不是为了传播戾气,虽然那样更容易获赞,只是阐述一下身边发生的事,给各位观众老爷看下,看下人生百态
就这
14%能到个税起征线……可能还说多了。
虽然和大家感觉差很多,但实际上,月薪超过个税起征的点的也就10-15%(2018年算的不到10%)。
从月薪角度来说,超过5000确实不少了。
而且,国家在个税方面确实「减免力度」很大,叠加了教育房子养老等问题后,还能再抵扣好几千,起征点能挪到7000~9000。
征税方向错了,税负痛感都落到打工人身上,调整就是必须的!
众所周知:
真正扭曲我们收入的,其实是「资产性回报远高于劳动性回报」,两者差距太大!
举两个例子。
【例子1】
包租婆手里有3套房子出租,每年租金回报20万。3套房子如果卖掉,总市值1000万。
站在租客角度看,每月5000-6000租金是莫大压力,打工赚点钱都被房租吃了……
站在包租婆角度,如果三套房子都套现,直接大额存单,每年收益是45万,翻倍……
【例子2】
A打工,每天累死累活,收入是年薪40万,税前。
B有1000万现金存银行,年利45万,而且「免税」。
站在A的角度看,B赚这些公平吗?
站在B的角度看,没偷没抢吃利息,不行吗?
不要总觉得自己打工赚的少就一定是被老板剥削了,资产性回报远大于劳动性回报,这才是问题的根!
(那为啥资产性回报这么高?我只能说,回1990年代看看,银行利息都能达到10%以上)
和资产性回报相比:
打工的,99%以上,都算不上高收入!
但资产性回报的高收入反而不用交税!
所以,当前局面,并不是月薪多少起征的问题,而是,怎么平衡资产性回报与劳动性回报的问题!
总有一群人不劳而获,获得还挺多,而且还不交税…… 合理吗?
我的意见是:
如果不是怕企业利用个税漏洞逃税,其实应该给个人打工收入免税。但就算综合考虑企业所得税,把起征点再升一下(8000左右)也是合理的。
同时,如果不是怕资产大幅外逃,其实应该对资产持有环节征税,甚至征重税。但即便如此,也应该先把象征性征税的门打开,房产税、资产税、遗产税都安排上。
打工人不交个人所得税,其实也一直在消费的同时在交税。
我们买的各种商品里都有「增值税」,那都是大家用消费扛起来的,属于直接压在每个人头上的「消费税」!
(各级地方政府可能确实是缺钱,但中央政府的信用还是杠杠滴,如果要提振经济又怕损失税基,不妨由中央政府举债直接按身份证给人发券发钱,促进了消费才能真盘活经济)
关于发钱,我这里有写:
————————
其他近期热点问题:
真正深入底层去看,月入 5000 本来就是很高的收入……
就我们单位的基层员工,也是直到去年,才实现了月均税前 5000 块。
而我们这城市,人均 GDP,在全国小 300 个地级市里,排 70 几,妥妥中上游。
这样的城市里,体制内基层,又已经是妥妥的中上游。
月入 5000 就已经是前 14%,一点不稀奇。
毕竟你读个 985211,就碾压 99% 同龄人了。
-
当然,有人会说现在力工都一天多少多少钱。
你去干嘛,看你能干多久力工?看你干力工干出来,是个什么生活质量?
真要衡量底层收入,最好的一个标准,是看「底层服务人员」的收入。
还不能看喜茶、星巴克那种年轻服务员,最差也要看肯德基、麦当劳、中小饭店服务员、超市收银员的收入。
这种服务工作,强度合理,环境不恶劣,不存在性别、年龄门槛。能最直接反应一个社会里「人值不值钱」。
这么说吧,国内这种服务性质的底层工作,想要月入 3000 都不简单,而且五险一金基本没有交齐的,普遍要上夜班,月休还只有 2-4 天。
只有麦当劳,可以严格按照劳动法规定的 8 小时工时,给你上五险一金,但那个月收入到手,在我们这城市,基本只有一两千多块钱了。
这就是我国「城市社会」最基本的现实,最底层的底色。
农村就不说了,因为说实话,我也不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