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不是万能的,没有数学是万万不能的
我是经济学数学化的狂热粉丝,虽然我的数学也不够好。
我这么说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但是大部分人反对数学化都是因为自己数学不够好。例如,经常会听人发表这样的见解
有的经济学家,明明只用高数就可以了,非要用拓扑或泛函。
我觉得发表这种言论的人,不但不熟悉数学(学过拓扑或泛函的都知道,很多数学分析中复杂难证明的命题,在拓扑和泛函中变得易如反掌),而且犯了恶意揣度别人动机之错。
试想有一个智商极高之人(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以想象陶哲轩),在他眼里,各种数学是没有差别的,玩起代数拓扑就像加减乘除。这样一个人如果去做经济学,必然是哪种工具用起来顺手就用哪种,他怎么会管不懂数学的人怎么想?例如,碰巧他觉得拓扑用起来比较顺手,用高数他觉得麻烦许多。而你只懂得高数,不懂拓扑。此时你怎么好意思批评他“装逼“ 、”炫技”?
另一种常见论点认为,数学创造了一个门槛,让“有思想”但“数学不行”的人没法在这个领域存活下去。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第一,很难说到底这种人存不存在,我认识的数学好的普遍比数学差的有思想。第二,如果这人巨有思想,那他可以轻易在圈内找到人帮他把自己的思想化为数学模型,此谓劳动分工。我就认识这么一个人,此人建模不行,实证不会,但想法很好,他在身边就能找到朋友帮他写模型、做实证。
要一定说数学化有什么坏处,那就是数学模型或许会使初学者迷失。然而正如互联网使得很多孩子上瘾一样,显然我们不能说这是互联网的错。
以下是我从Edward Leamer的Ohlin Lecture中摘译的一些话语,或许对大家理解数学的好处,以及我们初学者值得警觉的地方有些帮助:
“数学语言的好处在于,它能用清晰的法则将 ‘正确的’ 与 ‘不正确的’ 分别来开。虽然这好处是巨大的,但损害也必然存在。我们是如此努力地试图用数学来表达自己,这竟根本地改变了我们要创造目标的心理状态。数学这门语言太难了,待我们好不容易学会了数学语词,我们便情不自禁的爱上了它,把含混的想法用它表达出来。这是种对现实世界的文艺描写——用数学语言。
“然而,数学模型只是一种比喻。把比喻当做现实,乃是初习一门新语言者常犯的毛病。当掌握了文理、句法以及词汇后,大多数的初学者尚缺乏足够的经验,使得他们能够解开这些比喻,于是,他们只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些话语,却完全忽视了话语背后传达的含义……
“经济学的初学者会犯同样地毛病——他们只从字面上理解数学模型。当经验渐丰后,经济学家乃知模型既具有数学的性质,又会传达信息,并且,这两者未必相同。若不谙此别,则你只是个数学家而非经济学家。一个从不强调,甚或全然不提这种区别的环境,只能产生数学家而非经济学家,这是不可避免的。”
“好的经济学家深明‘模型的数学性质’与‘模型的启示’之别;不知模型竟会有启示者,数学家也。
“好的经济学家知道模型在合时适用,何时无用;差劲的经济学家才以为模型适用于一切场景。
“最好的经济学家必是多语的:他们能用图形来言说,能用文字来言说,能用代数、用数字来言说,并且,他们会选取最适合手头任务的语言来言说。”
参考文献:Edward Leamer,《
The Craft of Economics: Lessons from Heckscher-Ohlin Framework》
要画一匹马,不同流派的画家开发出了多种多样的技巧,但他们多是用人眼观察,以人手直接持笔作画的,而数学派画家尤其特别,他们用样条曲线拟合马的形状,用电脑给出数学模型,编程求解出马的图形,并且鄙视其他派别,然而,我们仍然觉得他们画出来的东西是一种似马非马的怪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