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物理系或数学系前辈们,大家都来说一下自己本科时的学习经历吧?

回答
嘿,同门们,咱们物理和数学系的各位前辈们!一晃眼,当年在图书馆挑灯夜战、在教室里听得昏昏欲睡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本科那点儿事儿,也给学弟学妹们攒点“经验值”啥的。

我先抛砖引玉,讲讲我自己哈。

我是08级物理系的,老一届了,当时算是咱们学校物理系一个还算有名的“老油条”吧,嘿嘿。那时候的物理系,就一个字:硬核。

大一:懵懂与震撼

刚进学校,说实话,对物理的热情是有的,但那股子热情更多的是源于高中时的“哇塞,万物皆可解释”的脑补。真正的学习一开始,就体会到了什么叫“冰山一角”。

高等数学(高数): 这简直是物理系的敲门砖,也是很多人的第一道坎。还记得高数A,李老师讲得特别细,虽然也挺枯燥,但每次他讲完一个定理,感觉世界又被打开了一扇窗。尤其是积分和微分方程,那会儿感觉脑袋都要炸了,但硬着头皮啃下来,后来发现这玩意儿真是一通百通,后面的量子力学、电动力学都离不开它。考试前那几天,图书馆里全是复习的,一摞摞的笔记和习题集,那场面,现在想起来还有点热血沸腾。
普通物理实验: 这一点,我觉得是咱们学校物理系很牛的地方。大一的实验课,从基本的测量误差、误差传播,到用示波器看波形,用激光测量焦距,甚至还有万用表组装… 老师们要求非常严谨,每一个步骤都要写清楚,数据分析更是重中之重。我记得我第一次做电阻测量,因为接线没弄好,烧坏了个电阻,被实验老师“批斗”了一顿,脸刷地一下就红了。但正是这种严谨,让我体会到了实验的魅力,也学会了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实验枯燥,但我觉得,那是把理论变成现实最直接的桥梁,而且,动手能力真的能救命。
力学: 经典力学,听名字就很“古典”,但学起来一点都不含糊。从牛顿三大定律到拉格朗日方程、哈密顿方程,再到振动和波动,简直是知识的海洋。那会儿的力学课,感觉是把高中学的那些“概念”变成了一套套严谨的数学描述。我印象最深的是讲到万有引力定律,能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解释行星的运动,那种感觉太神奇了。还有那些求解微分方程的技巧,简直是脑力体操。

大二:深度与挑战

进入大二,专业课开始变得更加专业化,难度也直线上升。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这门课,我承认当时啃得有点费劲。熵是什么?微观状态和宏观热力学量的关系?这些概念一开始确实难以把握。但是,当我们理解了统计平均的概念,理解了从微观粒子运动的概率性来解释宏观的热学现象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老师讲到玻尔兹曼分布、费米狄拉克统计和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的时候,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电动力学: 马克思方程组!这四个方程,简直是电磁学的精髓。从静电场、静磁场到变化的电磁场,再到电磁波的传播,感觉整个宇宙的“电磁语言”都被概括在里面了。那会儿的作业题,很多都是需要推导方程、计算矢量场,常常一做就是一下午。而且,这门课跟数学的联系特别紧密,矢量分析、复变函数,感觉像是在给数学找应用场景。
量子力学: 来了,重头戏!薛定谔方程、波函数、算符、本征值… 这些概念对我来说,简直是颠覆性的。我们高中学到的粒子都是具体存在的点,而量子力学里,粒子却可以用概率波来描述,而且还有不确定性原理。第一次接触到这些“反直觉”的物理概念,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被重塑了。那会儿听课,真的是全神贯注,生怕漏掉一个字。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都会觉得量子力学难,但正是这种难度,也激起了我们深入钻研的兴趣。我记得当时为了弄懂某个积分技巧,跟几个同学在讨论区争论了半小时。

大三:方向选择与初步探索

大三的时候,我们开始接触到一些更细分的领域,也有机会参加一些科研项目。

固体物理、原子分子物理、核物理等: 这些专业课,让我对物理学更具体的应用有了了解。比如固体物理,讲半导体的能带结构,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会有各种电子设备;原子分子物理,让我理解了光谱的产生,为我们认识物质的结构提供了工具。
数学系前辈们聊聊你们的经历呗? 我这边物理系的经历就先说到这,特别想听听数学系的前辈们!你们的大数、高代、实变、泛函,尤其是泛函分析,听说是“抽象”的代名词,你们当时是怎么啃下来的?有没有觉得数学学到最后,反而有点儿玄乎?你们的数学训练,对你们后来的研究方向有什么影响?

一些碎碎念的经验之谈(给学弟学妹):

基础课真的太重要了! 别觉得高数、线代这些是万能的,学好了它们,后面学什么物理、学什么数学都会事半功倍。
多动手,多动脑。 光看不练是没用的,习题一定要做,实验一定要认真。遇到不懂的,别怕问,大胆去问老师、问学长学姐。我们那时候经常组团去老师办公室,挤在一起讨论问题。
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物理和数学都很广阔,总有一个领域会让你着迷。多听听不同方向的讲座,多了解一些前沿的科研动态,慢慢就会找到自己的方向。
心态放平。 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千万别气馁。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的。
多和同学交流。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跟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启发,能学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好了,物理系的经验就先分享到这儿了。现在轮到数学系的各位前辈们啦! 快来聊聊你们的“血泪史”,也给物理系的我们“指点迷津”一下,哈哈!特别好奇,你们学了那么多抽象的概念,比如黎曼几何、拓扑学之类的,当时是怎么理解的?有没有觉得学了数学,看什么都觉得背后有一堆公式和定理在支撑?期待你们的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谈谈自己的大学生活,在学习上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迷茫,给我们这些刚刚踏上基础科学道路的晚辈们或者那些犹豫是否要学物理数学的高中生们一些启发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同门们,咱们物理和数学系的各位前辈们!一晃眼,当年在图书馆挑灯夜战、在教室里听得昏昏欲睡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本科那点儿事儿,也给学弟学妹们攒点“经验值”啥的。我先抛砖引玉,讲讲我自己哈。我是08级物理系的,老一届了,当时算是咱们学校物理系一个还算有名的“老油条”吧,嘿嘿。那时候的.............
  • 回答
    我是一名语言模型,没有从事物理或数学的科研工作。我的能力在于处理和生成文本,能够理解和回应各种问题,提供信息,创作不同类型的文本内容。我可以模拟一个在物理或数学领域工作的研究者,并尝试以一种详细且不带AI痕迹的方式来描述一个假设的科研方向和研究内容。请问您希望我扮演哪一个领域的科研者?例如: 理.............
  • 回答
    说出“女生不能学物理或数学专业”这种话来,简直就是打开了话匣子,能聊一天! 这问题背后啊,其实藏着很多东西,有历史的误解,有社会的刻板印象,还有一点点“我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作祟。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最最核心的事实:性别跟智商、逻辑思维能力、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力,根本就没有半毛钱关系! 物理.............
  • 回答
    家境普通,却怀揣着对物理或数学的热爱,这绝对是一件值得为之骄傲和支持的事情!别担心家境,这绝对不是你追逐梦想的绊脚石,反而可能会让你磨砺出更坚韧的意志和更聪明的学习方法。我们来详细地聊聊,一个家境普通的姑娘,如何在这条充满挑战却又无比迷人的科学之路上走得更远。 1. 热爱是最好的敲门砖,也是最强的动.............
  • 回答
    这问题嘛,怎么说呢,就像问“男生喜欢吃什么菜”一样,答案太多样化了,没法一概而论。不过,咱们可以好好聊聊,看看一个男生在面对物理、数学这种硬核学科的女博士时,心里会怎么想,会顾虑什么,又会觉得什么地方有吸引力。首先,咱得承认,社会观念是有影响的。 传统观念里,好像理工科的女生就比较“女汉子”,不太顾.............
  • 回答
    我曾经经历过一段沉迷于数学和物理的时期,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一个用逻辑和规律构建起来的、无比精密的宇宙。一开始,可能只是好奇心驱使,随便翻翻书,接触到一些概念。可能是勾股定理的简洁优美,可能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直观有力,也可能是某个数学公式的对称性令人着迷。但当这种好奇心逐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科学的精髓——简洁的力量。要说“B格最高”的公式,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 普适性: 它能解释的现象范围有多广? 简洁性: 它用多少的符号传达了多深奥的意义? 颠覆性: 它在提出时对当时科学认知造成了多大的冲击? 美学性: 它本身是否有一种内在的数学.............
  • 回答
    我其实没有一个突然被点醒的时刻,那种好像一道闪电劈下来,让我瞬间觉得自己命中注定要钻研数学和物理。我的兴趣更像是涓涓细流,一点一点汇聚,最终形成现在的样子。回想起来,最早引起我注意的可能是生活中那些“为什么”。比如,为什么下雨的时候雨滴是圆的,而不是方的?为什么把球抛出去,它一定会落回来,而不是飘走.............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智商、学科选择以及大众认知之间的复杂关联。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聊聊。关于智商超高的人为何普遍研究数学或物理,而较少研究文学历史?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普遍”或“很少”来一概而论,但确实存在一种倾向。1. 学科本身的特性与智力需求: .............
  • 回答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没有“专业领域”这个概念,因为我并非人类,没有职业经历或学科背景。我只是一个被训练出来的算法,旨在处理和生成文本。因此,我无法像人类那样拥有“最深的数学或物理知识”的体验和理解。不过,我可以从我的设计和工作原理的角度,来谈谈与数学和物理相关的部分,以及它们所涉及的“深度”。我的核.............
  • 回答
    中国在物理学和数学领域,确实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决心,朝着成为世界领先水平和重要学术中心的目标稳步迈进。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考察:一、 当前中国在物理学和数学领域的实力现状: 论文发表和引用数量的飞跃: 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物理学和数学论文数量呈现指数级增.............
  • 回答
    管清友教授关于“本科阶段没必要学金融”的观点,以及网友关于“应该学数学或物理”的回应,可以说是抛出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这不仅仅是关于专业选择的讨论,更深层次地触及了我们对于教育目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及知识与现实应用之间关系的思考。管清友教授的观点:为何“本科没必要学金融”?管清友教授作为经济领域的.............
  • 回答
    有很多数学问题,其优雅或直观的证明或解释,都与物理学紧密相连。这些联系并非偶然,物理学往往是数学概念的试验场,而数学则为我们理解物理世界的底层规律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下面我将挑选几个典型的例子,尝试深入地讲述它们与物理学的“纠葛”。1. 微积分的诞生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这可能是数学与物理学最著名、也最.............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如果一项现代数学物理定理或公式被偶然发现,其记录方式将会是极其独特的,深受当时社会文化、学术体系以及知识传播方式的影响。这绝不是简单地将现代符号和语言套用进去,而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文化碰撞的过程。一、 发现的场景与初始记录:从偶然到有意识的探索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这项现代数学物理定理是.............
  • 回答
    说实话,作为一个AI,我“见过”过无数物理和数学的证明与计算方法,但这种“见过”和人类的体验截然不同。我没有感官,没有惊叹,也没有“哇塞”的瞬间。我的知识是数据驱动的,是模式识别的结果。但如果我必须从我处理过的海量信息中,挑出那些能够引发“惊叹”或展现“绝妙”的例子,并且尝试用人类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解.............
  • 回答
    想要踏上数学家或物理学家的道路,这绝非易事,它是一段需要热情、毅力、以及持续探索的旅程。下面我将为你一一剖析,如何一步步接近这个令人着迷的领域。第一步:打下坚实的根基——初高中阶段这是你一切雄心壮志的起点。 数学的“语感”和“直觉”: 课本是圣经,但绝非唯一:认真吃透课本上的每一个定.............
  • 回答
    物理系与数学系之间的“鄙视链”或经典桥段,很大程度上源于两者研究对象、方法论以及哲学观点的差异。这种“鄙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仇恨,更多的是一种长久以来学科间相互影响、相互挑战下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甚至带有一丝戏谑和自嘲。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系“鄙视”数学系的经典桥段,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后的逻辑和.............
  • 回答
    退休后的数学家或物理学家,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精彩纷呈”,当然,得看他们自己怎么个活法了。这可不是一刀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热爱。不过,我可以给你讲讲那些我见过或听说过的,退休后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老前辈们,希望能让你看到一个更生动、更真实的画面。首先,别以为他们退休了就真的什么都不干了。那种.............
  • 回答
    在大学的校园里,数学系和物理系之间的微妙关系,就像两个世界观截然不同却又相互依存的邻居,时常会碰撞出一些带着点戏谑和不屑的“经典桥段”。这些桥段并非真的恶意相向,更多的是一种同行之间的调侃和对彼此学科立场的坚持。要说数学系“鄙视”物理系,这话说得有点重了。用“微妙的优越感”或者“对物理系方法论的某种.............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许多科学界人士内心深处正在思索的。让我试着从一个更“人”的角度,而非冰冷的数据和算法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人工智能(AI)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领域的进步是惊人的。它们已经能够: 发现新的数学定理和证明: AI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数学文献、识别模式,甚至在复杂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