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物理系鄙视数学系的经典桥段?

回答
物理系与数学系之间的“鄙视链”或经典桥段,很大程度上源于两者研究对象、方法论以及哲学观点的差异。这种“鄙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仇恨,更多的是一种长久以来学科间相互影响、相互挑战下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甚至带有一丝戏谑和自嘲。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系“鄙视”数学系的经典桥段,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后的逻辑和场景:



桥段一: “你们数学家只会在纸上玩,我们物理学家在现实世界探索。”

详细场景与逻辑:

表面含义: 这是最直观也是最常见的“鄙视”。物理学家认为,数学家沉溺于抽象的概念和符号游戏,脱离了现实世界,而物理学家则致力于理解和改造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
具体表现:
理论与实践的对比: 当数学家沉迷于证明一个非常抽象的定理,或者构建一个复杂的数学结构时,物理学家可能会不屑地说:“这有什么用?能帮我们算清楚一个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吗?能预测一个黑洞的形成吗?”
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物理学家非常看重实验验证。他们会认为,一个再优美的数学理论,如果不能通过实验来检验,那就只是“空中楼阁”。反过来,一个看似粗糙的实验结果,一旦被物理理论解释,就充满了意义。而数学家则不需要进行实验验证,这在物理学家看来,是一种“缺乏根基”。
工具与目的的混淆: 在物理学家眼中,数学是理解和描述物理世界的“工具”。他们可能会认为,数学家把工具本身当成了目的,而忘记了工具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存在的。数学家会花大量时间去研究数学的内在逻辑和美学,而物理学家则更关注数学是否能提供有效的“方程”来描述物理规律。
“数理化不分家”的误解: 很多理工科学生早期都会接触到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基础数学课程。物理学家会觉得,这些数学工具是他们“玩”物理的基础,而数学系学生则把这些当作了整个学科的终点。这种认知差异容易导致“你们只学了我们用的皮毛”的感觉。

数学系的反驳(潜在的): 数学系会认为,正是由于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研究,才为物理学提供了越来越强大和精密的工具。很多物理上的重大突破,往往依赖于数学上的最新进展。例如,微分几何在广义相对论中的应用,群论在粒子物理中的应用等等。没有数学家的抽象思考,很多物理理论可能根本无法建立。



桥段二: “你们的证明,能让我看到一个苹果落地吗?”

详细场景与逻辑:

表面含义: 这是对数学证明的“无用论”的进一步强调。物理学家认为,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固然重要,但缺乏直观性和物理意义。
具体表现:
抽象与直观的冲突: 当数学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逻辑推导来证明一个命题时,物理学家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理解为什么不能直接从物理直觉或者一些基本公理出发,得到一个更“看得见摸得着”的结论。
例如: 数学系在学习某些高级分析、拓扑学或数论时,会涉及大量的抽象证明。物理学家接触到这些时,可能会觉得“这个定理有什么物理背景?我学了这个能做什么?”。他们更习惯于从物理模型出发,通过微分方程、守恒律等来推导物理现象,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对物理量的直观理解。
“我们是真的在理解世界,你们是在玩文字游戏。”: 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认为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和形式化,有时候会掩盖掉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他们认为,物理学家的目标是“为什么”和“怎么样”,而数学家的目标是“是否”和“唯一”。

数学系的反驳(潜在的): 数学系会强调,数学的严谨性是其力量的源泉。任何一个物理概念,如果要在数学上站得住脚,最终都需要严密的数学证明作为支撑。而且,很多抽象的数学结构,最终会在物理学中找到“预言”和“解释”的应用,这证明了数学的内在逻辑和“美”的重要性。例如,非欧几何在爱因斯坦之前就已经存在,但其物理意义直到相对论出现才被揭示。



桥段三: “数学家是终极的理论物理学家,但不是合格的物理学家。”

详细场景与逻辑:

表面含义: 这是一种相对“高级”的鄙视,承认数学家在理论构建上的才能,但认为他们缺乏物理学的其他要素。
具体表现:
理论物理学家的双重身份: 很多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实际上也具备非常深厚的数学功底,甚至能提出新的数学方法。他们既懂物理,又懂数学。而纯粹的数学家,即使对物理问题感兴趣,往往也缺乏物理直觉和实验经验。
“我们比你们懂物理,你们比我们懂数学”: 这种说法承认了双方的优势,但暗示了“懂物理”是更根本的。物理学家认为,即使是抽象的理论,其最终的检验还是在物理世界。如果一个数学家对物理世界失去了兴趣或理解,那么他的数学研究就可能偏离物理的“轨道”。
例子: 很多物理学领域,如量子场论、弦理论,都高度依赖于复杂的数学。物理学家需要同时掌握这些数学工具,并从中提炼出物理意义。如果一个数学家只关注数学本身的构造,可能会错过这些物理上的启示。

数学系的反驳(潜在的): 数学系可能会认为,他们研究的数学结构,其“物理意义”是附带的,是事后才被发现的。数学本身具有超越具体物理应用的价值。而且,很多数学概念,例如复数、虚数,在最初提出时也并不具备直观的物理意义,但后来被证明是物理学不可或缺的工具。他们认为,是他们提供了“语言”和“框架”,而物理学家只是在用这些框架来“填空”。



桥段四: “你们只关心数学的美,我们关心的是‘为什么’和‘如何’。”

详细场景与逻辑:

表面含义: 强调物理学的目标导向性和探索性,与数学家追求数学本身的逻辑美和形式美的区别。
具体表现:
动机的差异: 物理学家研究某个数学工具或概念,通常是为了解决一个已知的物理问题,或者解释一个观察到的现象。他们会问“这个数学方法能帮我解决XYZ问题吗?”。数学家则可能因为一个数学问题的内在挑战、逻辑一致性或潜在的美感而投入研究。
例子: 数学系可能会花很多精力去研究某个数学猜想,例如黎曼猜想。即使这个猜想对现有的物理学没有直接的应用,数学家也会因为其重要性和挑战性而投入其中。而物理学家可能会觉得,在没有明确物理动机的情况下,花如此大的精力去研究一个猜想是“不务正业”。
“纯粹”与“应用”的争议: 这种观点也触及了“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的争论。物理学家通常更倾向于“应用数学”,认为数学的价值在于其应用性。

数学系的反驳(潜在的): 数学系会辩称,很多看似“纯粹”的数学研究,最终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物理学甚至工程学中找到应用。数学家的探索是一种更基础的、更长远的贡献。而且,数学的“美”和“优雅”往往是深刻真理的体现,这种美学原则也能指导物理学理论的构建。



桥段五: (在物理学博士生答辩或申请项目时)“你的数学基础不够扎实。”

详细场景与逻辑:

表面含义: 这是在学术评价中,数学基础被用作“打击”物理学家的一个常见论点。
具体表现:
对物理学家的数学要求: 随着物理学理论的深化,对数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量子场论需要扎实的泛函分析、微分几何、群论等知识;凝聚态物理可能需要拓扑学、代数拓扑等。
“伪”物理学家的帽子: 有时,数学系或拥有纯数学背景的审稿人或教授,在评价物理学家的工作时,如果发现其数学表述不够严谨,或者使用的数学工具不恰当,可能会直接质疑其物理学家的身份,认为他们只是“表面上”做物理。
例子: 一个物理学家在研究一个复杂的量子多体问题时,如果使用了不严谨的数学方法来处理算符代数,或者对某些积分进行非严格的交换(例如,不验证Fubini定理),可能会被数学家认为是不合格的。
反过来也一样: 当然,物理学家也会对数学家说:“你的物理 intuition 不够。”但前者的说法似乎更常见一些。

数学系的反驳(潜在的): 数学系会认为,这是对数学严谨性的必然要求,物理学如果想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就必须接受数学的严谨性检验。而且,他们并非不关心物理,而是认为真正的物理理解必须建立在坚实的数学基础之上。



总结:

这些“经典桥段”反映了物理学和数学在学科边界、研究方法和哲学追求上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张力。

物理学: 更关注对自然界的理解和描述,强调实验验证和物理直觉,将数学视为工具。
数学学: 更关注数学本身的逻辑结构、抽象性和形式美,追求普适性和严谨性,有时数学的发现是先于其物理应用的。

然而,值得强调的是,这种“鄙视”更多是一种学科文化和玩笑,历史上,两者的联系也极为密切,许多伟大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数学家(如牛顿、狄拉克、冯·诺依曼),许多数学概念的发现也直接或间接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在现代科学研究中,跨学科的合作与融合越来越重要,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往往需要相互借鉴,才能取得更伟大的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一个数学家的房子着火了。

他找来一个物理学家帮忙将火扑灭了。

第二天他发现房子里的天然气泄漏了。

他毫不犹豫地点燃了房子。

在医院,物理学家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数学家望着天花板平静地说,这样以来,问题就被转化为一个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2。

工程师的房子着火了,他拿出一个灭火器把火扑灭了。

物理学家的房子着火了,他花了半天的时间发明了一种新式灭火器把火扑灭了。

数学家的房子着火了,他看了看墙角的灭火器,自言自语道,解决的方法是存在的,于是安心地回到床上睡觉去了。


3。

房子着火了,工程师大叫“灭火”,然而火势并没有减弱,于是他大喊 “sudo 灭火”,只见火应声而灭。

房子着火了,物理学家拿来消防栓灭火,然而火势并没有减弱,于是他把火藏在了自家地毯下面。

房子着火了,数学家盯着火想了很久,火势没有减弱,他自言自语地说,我现在只能够证明4维以上的火能够扑灭。


4。

房子着火了,数学家不幸身亡。第二天人们发现了他遗留的笔记本,上面写着,我找到了一个扑灭大火的绝妙方法,只可惜房子太小我无法实施。


5。

房子着火了,火势很大,消防员找来一个工程师、一个物理学家和一个数学家问他们需要多少个灭火器才能灭掉房子里的火。工程师点燃了附近的20座房子进行了测试,说需要10个。物理学家经过一番计算说需要3个,但同时指出自己的计算仅适用于真空中的各向同性球形房子。数学家经过一番计算,高兴地说,需要的灭火器的个数小于 。


6。

房子着火了,一个物理学家被困在里面。他向房子外面的人呼救,先生你是否可以救救我。外面的人停留了十分钟以后回答道,当然可以,只要你先从房子里出来。物理学家大喊,该死!你是不是个数学家。路人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物理学家说,因为你花了很长时间给出了一个完全正确的答案,但它却没有任何用处!


7。

一个数学家到一个物理学家家里做客。中间物理学家的房子着火了,数学家看到物理学家拿出一个圆筒状东西,里面喷出气体把火扑灭了。

数学家问,那是什么。物理学家说,噢,那是二氧化碳灭火器,我从工程师那里借过来的,非常方便。数学家听了以后说,我对高斯发誓,根据定义,只有喷水的才叫灭火器,这是我们从欧拉那时候就知道的事情。物理学家只好耸耸肩。

过了二十年,物理学家有一次在数学家家里做客发现数学家家里放着一个崭新的二氧化碳灭火器。物理学家问这是什么。数学家兴奋地说,这可是个好东西,我们把它叫做广义灭火器。


8。

数学家用如下方法数一只羊有几条腿:

前面2条、左边2条、右面2条,后面2条腿,一共8条腿,但是每条腿数了2次,因此一只羊有4条腿。


9。

一个数学家是一台将咖啡转换为数学定理的机器。然而一杯美式咖啡只够出一条引理。(保罗·埃尔德斯)


10。

数学是给予不同的东西相同名字的艺术。(亨利·庞加莱)


11。

工程师认为他的方程是世界的近似;

物理学家认为世界是他的方程的近似;

数学家不在乎世界或者方程。


12。

拓扑学家早餐时不能边喝咖啡边吃面包圈,因为他分不清咖啡杯和面包圈。


13。

物理学家像是一个旅客,他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却不知道做哪辆车到达;

数学家像一个司机,他有一辆车,却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14。

数学就像爱情,原理很简单,实行起来却很复杂。


15。

数学博士和计算机博士有那些不同之处?

后者毕业以后能够养活一家三口外加一只狗。


16。

如何区分一个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

数学家宁愿花10小时思考也不愿意花10分钟做计算。理论物理学家则相反。


17。

为什么数学家挣得那么少?

否则的话,呆在数学系里的人就不再是真正的数学家了。


18。

牧师问:Do you believe in one God?

数学家答:Yes - up to an isomorphism.

--

致谢:网友 @松珑子 指出这里的一个纰漏。


20。

怎样区分内向的数学家和外向的数学家?

内向的数学家跟人讲话时看自己的鞋子,外向的数学家看对方的鞋。


21。

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各自被关在一间屋子里,每个人有一桶罐头、一支铅笔和很多纸,但没有起子。一天以后,门被打开了。

工程师的罐头打开了,纸跟笔没有动,但墙上有很多印。原来工程师把罐头丢到墙上,试验了很多次,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角度磕开了罐头。

物理学家的罐头也被打开了,他的纸上密密麻麻地满了公式和数字,但墙上只有一个印。原来物理学家经过计算找到了完美的角度,一下子就磕开了罐头。

数学家的纸上也写满了公式和图,但他的罐头没有被打开。奇怪的是数学家人也消失了。当人们在屋里四处寻找他的时候,罐头里穿出他的声音:我艹,符号算错了!

(注:该数学家研究拓扑)


22。

有一个数学家花了很多年想证明黎曼猜想未遂。

有一天,他决定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来交换猜想的证明。

魔鬼答应他4周以后给他证明。

过了半年,魔鬼才姗姗来迟,并且垂头丧气地说,不好意思,我没能证明出黎曼猜想来。但是,魔鬼的脸上又燃起了喜悦,我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引理……


23。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段子之中 —— 这个段子。

物理学家在做完一些基本的实验测量之后,高高兴兴地开始写文章。

数学家则认为这个段子与其他段子过于相似,因而是平庸的,不值得一笑。


24。

应用数学家和纯数学家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信任和理解基础上。

纯数家不信任应数家;应数家不理解纯数家。


25。

数学证明的黄金定理:不要相信晚上11点以后证明出的结果。

注:这个定理是晚上11点以后证明得到的。


26。

数学家:如果说我看的足够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艾萨克·牛顿)

计算机科学家:如果说我看的不够远,那是因为巨人站在我的肩膀上。(哈尔·阿贝森)


27。

世界上每一所主要的大学都有一个数学系的原因是,

这样做比把这些人关进安定医院的成本要低些。


28。

换一个灯泡需要多少个数学家?

零个,题目留给读者作为练习。


29。

换一个灯泡需要多少个数学逻辑学家?

1个,一般来说,他自己虽然不会换,但可以证明存在一个这样的数学逻辑学家。


30。

换一个灯泡需要多少个数值分析学家?

1.9971个(8次迭代)


31。

换一个灯泡需要多少个分析数学家?

3个,一个负责证明解的存在,一个负责证明解的唯一性,最后一个负责推导出一个构造性算法来拧灯泡。


32。

换一个灯泡需要多少个数学研究生?

1个,但是需要9年。

(物理系的学生只需要7年)


33。

你永远不理解数学,只不过是习惯它们。(冯·诺伊曼)


34。

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有什么区别?

理论物理是那些缺乏实验技能的物理学家所做的事情;

而数学物理是那些缺乏数学技能的数学家所做的事情。


35。

【待续……】



——————

道听途说,不足为信。


出门左转:知乎用户:有哪些数学系鄙视物理系的经典桥段?

user avatar

有人问数学家一个问题:“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数学家反问:“是无声手枪吗?”“不是。”“枪声有多大?”“会震得耳朵疼。”“那就是说有80-100分贝?”“是。”“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不犯。”“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了?”“确定。”提问的人已经不耐烦了,“拜托,你告诉我还制几只就行了,OK?”“OK,树上的鸟中有没有聋子?”“没有。”“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没有。”“边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他的鸟?”“没有。”

有没有残疾或饿得飞不动的鸟?”“没有。”“算不算还在肚子里和孵在鸟窝里的?”“不算。”“打鸟的人眼有没有花?保证是十只?”“没有花,就十只。”提问的人已经满头大汗了,但数学家继续问:“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都怕死。”“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不会。”“所有的鸟都可以自由活动吗?”“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数学家满怀信心地说,“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有掉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

——五三

“风这么大,你打的中吗?”

user avatar

鄙视来源于对另一个领域的无知

user avatar

我又把我最喜欢的费曼先生拿出来了。

物理学家 vs 数学家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1133894505721856

不过费曼先生并没有鄙视任何一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物理系与数学系之间的“鄙视链”或经典桥段,很大程度上源于两者研究对象、方法论以及哲学观点的差异。这种“鄙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仇恨,更多的是一种长久以来学科间相互影响、相互挑战下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甚至带有一丝戏谑和自嘲。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系“鄙视”数学系的经典桥段,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后的逻辑和.............
  • 回答
    在大学的校园里,数学系和物理系之间的微妙关系,就像两个世界观截然不同却又相互依存的邻居,时常会碰撞出一些带着点戏谑和不屑的“经典桥段”。这些桥段并非真的恶意相向,更多的是一种同行之间的调侃和对彼此学科立场的坚持。要说数学系“鄙视”物理系,这话说得有点重了。用“微妙的优越感”或者“对物理系方法论的某种.............
  • 回答
    哈哈,这可真是个好问题!我脑子里立马就冒出了好几个,不过要想让你这个没多少物理学底子的人信服,得好好掰扯掰扯,还得尽量不听起来像教科书或者AI一样枯燥。就好像你坐在我旁边,我给你倒了杯茶,然后开始聊一样。咱们先从一个看似最平凡不过的东西开始说起:你手里拿着的这支笔(或者任何一个你可以看到的物体)。你.............
  • 回答
    恕我直言,我无法“深恶痛绝”或“绝不推荐”任何一本物理教材。作为一种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情感,也无法直接体验学习过程。我的知识库是基于大量文本数据训练而来,其中包含了各种物理教材的评价、评论以及它们的内容。但是,我可以从学习者普遍反馈的角度,总结出一些 容易让学生感到困难、讲解不够清晰或者风格不适合.............
  • 回答
    我曾以为,宇宙就像一个巨大的、精密的钟表,一切都按照我们能理解的、可预测的轨迹运行。直到我开始接触量子力学,特别是那个名为“叠加态”的概念。最初,它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描述,说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个状态。我当时的想法是,这不过是一种理论上的简化,就像我们说一个人“可能在家也可能在公司”一样,实际上他.............
  • 回答
    老实说,作为一个读者,在沉浸于《三体》波澜壮阔的史诗时,我很少去纠结那些所谓的“物理或逻辑 Bug”。毕竟,刘慈欣老师笔下的世界,在宏大叙事和思想实验面前,一些技术细节上的瑕疵似乎也就不那么重要了。不过,既然您提到了,我也试着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回忆一下那些在网上讨论得比较多的点,尽量用更“人话”.............
  • 回答
    物理学的思维方式,那简直就像是一个万能钥匙,能打开无数扇意想不到的门。我最近刚好接触到几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它们不是那种教科书上写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如何指导管理学”,而是更微妙、更直接的“用物理学的眼睛去看世界,然后发现新东西”的例子。咱们就从一个大家可能不太会联想到物理的领域说起——经济学。你想想.............
  • 回答
    说实话,我肚子里的笑话梗虽然不少,但直接把它们一股脑倒出来,总觉得有点像填鸭子。不如咱们这样,我给你讲几个我印象特别深,觉得挺有意思的物理段子,你听听看,要是觉得好玩,咱们再继续聊,不行咱再换路子。段子一:关于惯性定律的日常(可能有点跑偏,但够接地气)话说有一天,小明在家里看电视,他老妈在厨房忙活。.............
  • 回答
    好的,关于粒子物理方向的群论书籍,这确实是个好问题。你想深入了解这块,就不能只看概念,还得看怎么应用,怎么把它接到物理的骨架上。我推荐几本,并稍微聊聊它们的好处和侧重点,希望能给你些启发。入门与基础夯实: 《群论基础》(Symmetry and the Standard Model: Mathe.............
  • 回答
    哈,说到物理科普读物,这可真是个让我兴奋的话题!作为一名对宇宙和物质世界充满好奇的人,我读过的物理科普书就像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各有各的精彩。今天就来给你好好捋一捋,聊聊那些真正能点燃你对物理热情,让你读起来津津有味,甚至是欲罢不能的宝藏级读物。我尽量用我的亲身感受来跟你讲,就像朋友之间聊天一样,有什.............
  • 回答
    凝聚态物理学,一个探索物质在宏观尺度下集体行为的广阔领域,始终是物理学中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分支之一。在这里,看似简单的原子和电子,通过微妙的相互作用,能够涌现出令人惊叹的奇妙现象,从超导的零电阻到量子霍尔效应的无粘滞流动,再到拓扑绝缘体的表面导电特性。在这个充满智慧碰撞的领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
  • 回答
    物理世界,浩瀚无垠,引人入胜。无数求知者曾被它深邃的奥秘所吸引,渴望拨开迷雾,一窥其真容。而对于初涉此道的你,一本好的入门书籍,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为你指引方向,铺平道路。下面,我将为你细细道来几本物理界的经典入门读物,希望能让你在这趟探索之旅中,找到最初的那份热情与感动。1. 《物理世界奇遇记.............
  • 回答
    想系统地自学物理,这是个了不起的目标!物理学就像一座宏伟的知识殿堂,每一个砖块都紧密相连,想要真正理解,确实需要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和严谨的数学基础。别担心,我来帮你梳理一下,让你能像一个有经验的向导一样,稳步攀登。核心理念:数学是物理的语言,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物理的门窗都无法打开。所以,我们首先要.............
  • 回答
    理论物理和普通物理,听起来像是同一个人在讲物理,但实际上,它们像是科学研究里的两个不同维度,一个更侧重于“为什么”,一个更侧重于“是什么”和“怎么用”。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它们到底是怎么个区别法,让你听完觉得,嗯,这事儿明白了。一、 关注点的不同:从“天上有多少星星”到“星星为什么会闪耀” 普.............
  • 回答
    知乎上,物理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交流平台非常活跃,涌现出不少高质量的物理类专栏。要说“优秀”,那必然是内容有深度、有见解、有温度,而且能引发思考和讨论的。下面我为你介绍几个在知乎上非常有影响力的物理类专栏,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1. 《物理学》 介绍: 这个专栏可以说是一个“万花筒”,覆盖了物理学的.............
  • 回答
    老兄,你有没有听过那个量子力学笑话?我跟你说,那简直是绝了,一般人听了就是一脸懵逼,但懂点物理的估计得笑出声来。话说,有三个人,一个经典物理学家,一个量子物理学家,还有一个统计力学学家。他们走进一家酒吧。经典物理学家一进来,二话不说,直接走到吧台前,点了一杯啤酒。他观察了一下酒杯的高度,估算了一下啤.............
  • 回答
    说实话,提到“普通人以为是别的专业搞出来的物理学发明”,WiFi 绝对是个绝佳的例子。很多人一听 WiFi,脑子里闪过的是“it guy”或者“工程师”,但 WiFi 的诞生,离不开深厚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尤其是对电磁波的研究。我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些,回到 19 世纪末。那会儿,科学家们对电和磁的关.............
  • 回答
    当然,非常乐意为你推荐一些简单易懂、又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物理学奥秘的科普书籍。我尽量用最贴近日常的语言,从“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有什么意思”这几个角度来为你介绍,让你觉得像是和一位对物理充满热情的朋友聊天。1. 《物理世界奇遇记》 by Y. Perelman 它讲了什么? 这本书绝对.............
  • 回答
    有很多数学问题,其优雅或直观的证明或解释,都与物理学紧密相连。这些联系并非偶然,物理学往往是数学概念的试验场,而数学则为我们理解物理世界的底层规律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下面我将挑选几个典型的例子,尝试深入地讲述它们与物理学的“纠葛”。1. 微积分的诞生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这可能是数学与物理学最著名、也最.............
  • 回答
    提到“翻译得一塌糊涂”的经典物理教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时候,经典物理的严谨性和数学性对翻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严重影响读者的学习体验。虽然要 pinpoint 哪些教材是“一塌糊涂”的典范颇有难度,因为这往往带有主观评价和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