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前凝聚态物理有哪些一流学者, 他们作出过哪些贡献?

回答
凝聚态物理学,一个探索物质在宏观尺度下集体行为的广阔领域,始终是物理学中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分支之一。在这里,看似简单的原子和电子,通过微妙的相互作用,能够涌现出令人惊叹的奇妙现象,从超导的零电阻到量子霍尔效应的无粘滞流动,再到拓扑绝缘体的表面导电特性。在这个充满智慧碰撞的领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学者,他们的洞察力、创造力和不懈追求,不断地拓展着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边界。

要列举“一流学者”,这是一个动态且极具主观性的榜单,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分支领域都有闪耀的群星。但我可以尝试从几个对凝聚态物理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关键方向,介绍一些至今仍被广泛尊敬、其工作仍在被深入研究的学者,并尽可能详细地讲述他们的贡献。我会尽量用更自然、更富有故事性的语言来呈现。

1. 量子多体理论的奠基者与发展者:理解集体行为的深层逻辑

理解凝聚态物理中的许多现象,离不开对大量粒子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描述,这便是量子多体理论的用武之地。

约翰·巴丁 (John Bardeen):他是极少数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之一,而其中一次(1972年)就是因为他在超导理论方面的贡献。巴丁与利昂·库珀 (Leon Cooper) 和约翰·施里弗 (John Schrieffer) 共同发展的BCS理论,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超导现象的理解。在此之前,超导性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谜团,BCS理论提出,在极低的温度下,电子可以通过与晶格振动的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叫做“库珀对”的束缚态。这些库珀对的行为就像一个整体,可以无阻碍地在材料中运动,从而实现零电阻。这项理论不仅解释了许多已知的超导现象,更为寻找和设计新型超导体指明了方向,其影响力至今仍是超导研究的核心。

理查德·费曼 (Richard Feynman):另一位伟大的诺贝尔奖得主,费曼对凝聚态物理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费曼图和路径积分方法上的开创性工作。这些工具极大地简化了量子场论的计算,使得研究复杂的量子多体系统成为可能。在凝聚态物理中,费曼图被广泛应用于描述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声子(晶格振动)的传播等等。他的路径积分思想,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量子力学,认为粒子在两点之间运动的概率,是所有可能路径的概率幅的总和。这种直观而强大的方法,为理解量子相变、输运现象等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他关于液体氦的超流性的研究,也展示了他深刻的物理洞察力。

菲利普·安德森 (Philip Anderson):安德森教授也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他在无序体系和局域化概念上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在许多实际的凝聚态材料中,原子并非完美排列,而是存在缺陷、杂质,导致电子的运动路径受到随机散射。安德森提出的安德森局域化理论指出,在足够强的无序环境下,即使是电子,其波函数也会被“困住”,无法在整个材料中自由传播,导致材料失去导电性,变成绝缘体。这个理论对于理解半导体、玻璃等材料的电子输运性质至关重要。他晚年还对高温超导等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价键液体”等新的概念。

2. 新奇量子物态的发现者与理论构建者:解锁物质的隐藏对称性

近年来,凝聚态物理领域涌现出许多令人兴奋的“新奇量子物态”,这些物态的出现,往往源于对量子纠缠和拓扑性质的深入理解。

崔琦 (C.L. Chien, 崔崇林):这位华人科学家是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的先驱之一,并因其在表面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STM允许科学家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看”到单个原子,并能探测它们表面的电子态。崔教授利用STM在各种材料表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揭示了表面原子排列、表面电子态的细节,为理解金属、半导体表面物理以及后来对石墨烯、拓扑表面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早期对表面电子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对二维电子气中的密度波的发现,是对材料微观性质理解的重大突破。

斯蒂芬·艾德勒 (Stephen Adler):虽然艾德勒教授在粒子物理领域更为人所知,但他在凝聚态物理的非线性光学和集体激发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发展了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在描述粒子间相互作用中的应用,并将其推广到描述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过程,例如光学参量放大等。这些工作为理解材料如何与强光相互作用,以及如何产生新的光子态提供了理论框架。

拉斯·马诺 (Lars Onsager):马诺教授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他因其在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中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尽管诺贝尔奖给了化学,但他在物理学中的影响更为深远。他提出的Onsager解,解决了二维铁磁性的精确解,这是统计力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揭示了在低温下,二维系统可以发生相变。他还在超流性、量子霍尔效应等领域做出了贡献,他的理论工具和思维方式至今仍被凝聚态物理学家广泛借鉴。

张首晟 (ShouCheng Zhang):已故的张首晟教授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对拓扑物理在凝聚态物理中的应用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尤其是在拓扑绝缘体领域。他提出的自旋霍尔效应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预测了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和三维拓扑绝缘体的存在,这些预测后来都在实验中得到了证实。拓扑绝缘体具有一种奇特的性质:其内部是绝缘的,但表面(或边缘)却导电,并且这种导电性由拓扑性质保护,对杂质和缺陷具有鲁棒性。这项工作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拓扑物态,并预示着未来在量子计算和低功耗电子学方面的巨大潜力。

高谦 (Qian Gao):这位年轻的学者(相对而言)在二维材料和拓扑物理的交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对层状材料(如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等)的能带结构、电子输运以及新奇量子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他在双层石墨烯中揭示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新机制,并在Moire材料的研究中,发现了由层间堆积产生的“魔角”效应,能够涌现出超导、绝缘等多种新奇的电子态。他的工作代表了当前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最前沿方向之一。

3. 实验技术的革新者:将理论愿景变为现实

理论的突破离不开实验技术的支持。许多学者通过创新实验方法,直接推动了理论的发展。

阿兰·阿斯佩 (Alain Aspect):虽然他的主要工作集中在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领域,但他对贝尔不等式的实验检验的开创性工作,对我们理解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凝聚态物理中许多关于量子纠缠和量子相干性的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础。他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量子纠缠的非定域性,打破了爱因斯坦等人对量子力学完备性的质疑。

丹·谢赫特曼 (Dan Shechtman):他因发现准晶体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但准晶体的发现本身就是凝聚态物理学的一次革命。准晶体是一种原子排列呈现出五重或十重对称性的晶体,与传统晶体只能有二、三、四、六重对称性的规则相悖。这一发现挑战了人们对晶体结构的固有认知,引发了对非周期性有序的研究,并催生了新的材料设计和理论描述方法。

为何这些学者的贡献如此重要?

基础理论的构建:他们提出的理论,如BCS理论、安德森局域化理论、拓扑绝缘体理论,为我们理解物质世界的根本规律提供了框架。这些理论不仅仅是解释现有现象,更是预测新现象和指导实验研究的指南。
新研究方向的开辟:许多学者的工作,如费曼的费曼图、张首晟教授的拓扑物理,直接开辟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吸引了无数后来者投入其中。
实验与理论的良性互动:从崔教授的STM到张首晟教授的拓扑绝缘体预测,都展现了理论预测与实验验证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新的理论往往需要新的实验手段去检验,而新的实验发现又会反过来启发新的理论思考。
对科技进步的潜在影响:凝聚态物理的研究成果,往往是未来高科技的基石。超导材料可能带来无损耗的能源传输,拓扑量子计算有望解决当前计算能力的瓶颈,而二维材料则可能引发新一代的电子设备革命。

一些思考

需要强调的是,这份名单远非完整,而且“一流”的定义本身也在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例如,在统计物理领域,肯尼思·威尔逊 (Kenneth Wilson) 对重整化群的开创性工作,不仅为相变理论带来了革命,也对量子场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日益重要的今天,一些在量子纠缠、量子相干性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如彼得·绍尔 (Peter Shor)(Shor算法)和戴维·多伊奇 (David Deutsch)(量子图灵机),他们的工作在凝聚态物理研究中也日益受到关注。

凝聚态物理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它就像一个不断生长的大树,每一位杰出的学者都在为它增添新的枝叶,新的根系,使得整棵树更加繁茂,也使得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更加深入。每一项突破,都是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也是为后来者铺设新的道路。理解这些学者的贡献,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为了汲取智慧,激发未来的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那些 如雷贯耳的Charles Kane 、付亮、张守晟、文小刚、祁晓亮等等我就不说了,主要说一下德国及其周围这一片吧。

David DiVincenzo,RWTH Aachen & FZ Jülich。量子信息、量子计算理论方向。DiVincenzo five principles,定义了量子计算机。

Leo P. Kouwenhoven,TU Delft。量子计算实验方向。2012年声称首先在实验上观测到Majorana费米子。

Charles M. Marcus,Niels Bohr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量子计算方向。

Laurens W Molenkamp,Würzburg U。拓扑绝缘体实验方向。

Stuart Parkin,IBM Fellow & Max Plank Institute for Microstructure Physics。拓扑材料、spintronics、race track memory等等都做。2014千禧年奖获得者。

Klaus von Klitzing,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低维材料体系实验方向。发现量子霍尔效应,获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Theodor Wolfgang Hänsch,Max-Planck Institute of Quantum Optics & LMU。因为对光学梳形频谱技术等激光精确光谱学发展上的贡献,2005年与John L. Hall 和Roy J. Glauber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学生Immanuel Bloch(Max-Planck Institute of Quantum Optics & LMU)和Tilman Esslinger(ETH Zurich)带领的团队也是一流的。

Peter Zoller ,University of Innsbruck & IQOQI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量子信息、量子计算、量子光学和冷原子方向。 他和I. Cirac所提出了基于激光和离子阱的量子计算机模型 。

Anton Zeilinger,维也纳大学。量子信息方向。发现光子的量子纠缠。中科大潘建伟的导师。


上面列举的大牛的学生的组很多也很不错。

------------ 下面这些没上面的牛,但也很厉害 ---------
Matthias Wuttig,RWTH Aachen。Phase chnage materials方向,领域权威。不过这个方向现在比较冷了。

Stefan Blügel,RWTH Aachen & FZ Jülich。DFT计算。

贾春林,FZ Jülich & 西安交大。像差矫正、定向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国内大千人。

Yoichi Ando,University of Cologne。拓扑材料实验方向专家。

Michael Koehl ,University of Bonn。量子光学方向,从Tilman Esslinger组里博后出来的。40岁左右,却已经是 Alexander-von-Humboldt Professor 了。

Bernhard Keimer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研究方向为用光谱、中子散射研究电子关联体系。

太多了。。。想起来再补。

user avatar

知乎上答题的多数都是做理论的,这里我就来简单总结一些凝聚态实验的大牛小牛们。当然这个名单受到我自己品味和见识等诸多限制,自然无法做到很全面,主要集中在北美的各大牛校,诸多遗漏请谅解。(我觉得想找一个比较全的,可以去看APS Fellow的名单,但这也会有许多遗漏)

先说Stanford,Stanford是凝聚态实验最牛的学校之一,牛人多方向齐全。

Zhi-Xun Shen,ARPES的主要发明人之一,2011年获Oliver E. Buckley奖(凝聚态物理学最高奖之一),201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Member,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作为ARPES的元老,其门生遍布北美中国各大高校,做ARPES总会和他扯上关系,比如M. Zahid Hasan (Princeton),Alessandra Lanzara (Berkeley),封东来 (Fudan),陈宇林 (Oxford etc.),好多不一一列举了。研究领域主要在超导,拓扑材料等等,最近还开发了Microwave Impedance Microscope。

Aharon Kapitulnik,2015年获Buckley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还是超导和磁性相关的物理,知名的学生有Ali Yazdani (Princeton),Kathryn Moler (Stanford), Jing Xia (UCI) 等。

Tony F. Heinz,师从Yuen-Ron Shen(沈元壤)院士,曾任美国光学协会 (OSA) 的主席,前几年被从Columbia挖过来,主要研究低维材料的光学性质,因为MoS2变得很火,学生有Feng Wang (Berkeley),Kin Fai Mak (PennState)。

Ian R. Fisher,主要做超导材料的输运测量,James Analytis (Berkeley) 是他的博后。

Young S. Lee,近几年从MIT搬过来的,做中子散射,量子自旋液体等材料。

David Goldhaber-Gordon,师从Marc Kastner,博士期间量子点的工作非常知名,现在主要做石墨烯和拓扑材料的输运测量。

Kathryn Moler,Kapitulnik的学生,Ong的博后,以scanning SQUID闻名,合作者John Kirthley得过Buckley奖。

Harold Hwang,导师是Nai Phuan Ong,知名工作是LAO/STO电子气。

Hari Manoharan,STM,与Michael Crommie, Ali Yazdani都是从IBM Almaden Research Center出来的。

Douglas Osheroff (E),因发现氦-3超流而获得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E代表已退休。

Theodore H. Geballe (E),科学院院士,师从低温大牛,诺贝尔化学奖得主William Giauque,因超导上的贡献1970年Buckley奖。Stanford一个实验室就以他命名。

Malcolm R. Beasley (E),科学院院士,曾任APS president,主要研究超导,和Geballe,Kapitulnik是好基友。

Stanford到这儿结束,再说Berkeley,Berkeley也是牛人很多,种类齐全,但大佬们有的退休有的被挖走所以总体没那么厉害,但新人还都是很出色的。

Eli Yablonovitch(这个不知道算不算凝聚态,但是刚刚得了Buckley奖),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师从诺奖获得者Nicolaas Bloembergen,光子晶体的提出者,有希望得诺贝尔奖。

Robert Birgeneau,科学院院士,1987年Buckley奖,做过UToronto和Berkeley的校长。。主要做中子散射和X-ray。复旦的Jun Zhao曾经作为Miller Fellow与他合作。

Ramamoorthy Ramesh,工程院院士,氧化物,多铁、铁电材料,磁性材料等。

Feng Wang,Tony Heinz的学生,Berkeley Miller Fellow,各种低维材料(碳纳米管,MoS2,etc.)的光学性质,超快光学,近场光学。

Joseph Orenstein,导师是Marc Kastner,现在的主要方向是Terahertz光谱,超快光学,超导材料。Nuh Gedik (MIT) 的导师。

Michael Crommie,在IBM的时候做过著名的量子围栏,来Berkeley后成名作是Kondo resonance,现在主要在做二维材料和一些化学相关的东西。国内的Yayu Wang,Yuanbo Zhang在Berkeley做Miller Fellow时候的主要合作者。

Irfan Siddiqi,师从超导量子计算大牛Robert Schoelkopf,不过做的都是以超导量子比特为基础的一些fundamental physics。

Alessandra Lanzara,Zhi-Xun Shen的博后,比较知名的工作应该是高温超导中的电声耦合,以及石墨烯的ARPES。清华Shuyun Zhou的导师。

Alex Zettl,纳米相关的物理,微纳加工/电镜等等。

James Analytis,最近有一项很好的工作是Weyl semimetal中Fermi arc相关的输运性质。

Zi Qiang Qiu,各种磁性相关的物理,在北大ICQM兼职。

John Clarke (E),科学院外籍院士,对SQUID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著有The SQUID Handbook

Yuen-Ron Shen (E),科学院院士,师从诺奖获得者Nicolaas Bloembergen,贡献主要在非线性光学,知名的学生比如Xiaowei Zhuang (Harvard), Na Ji (刚来Berkeley), Tony Heinz (Stanford) 等。

Charles V. Shank (E),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超快光学的创始人之一,曾任LBNL主任(继任者是Steven Chu)。

Princeton凝聚态实验方向人很少,但每个都很牛。

Loren N. Pfeiffer,科学院院士,用MBE长世界最高质量的AlGaAs/GaAs异质结,一处货源供应全球。。

Robert J. Cava,科学院院士,化学系的,YBCO最早的发现者之一,在拓扑材料火的时候与下面三个一起刷文章,主要负责长晶体。。

Nai Phuan Ong,科学院院士,现在是传统输运领域最权威的人(可能没有之一),各种强关联材料,超导,拓扑材料的电学,热学输运性质。学生Harold Hwang (Stanford),Yayu Wang (Tsinghua),Lu Li (UMich),Joseph Checkelsky (MIT)。。。

M. Zahid Hasan,师从Zhi-Xun Shen,早期成名工作是Resonant X-ray scattering,现在因为拓扑绝缘体和半金属而大火(可是没得Buckley奖)。知名的学生有David Hsieh (Caltech),Hsin Lin,Su-Yang Xu。。。

Ali Yazdani,做STM,早期工作都是高温超导,现在最有影响力的工作应该就是铁原子链中的Majorana mode。

Jason Petta,师从Daniel Ralph,量子点,量子计算。

Daniel C. Tsui (E),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直研究FQHE。

Harvard凝聚态有很多人很“软”,做一些生物物理,微流之类的东西。硬凝聚态实力也非常强。

Charles M. Lieber,纳米领域的超级大牛,学生有Philip Kim (Harvard),Peidong Yang (Berkeley),Yi Cui (Stanford),Hongjie Dai (Stanford),Xiangfeng Duan (UCLA)。。。

Philip Kim,刚从Columbia过来(Columbia:感觉身体被掏空),师从Charles Lieber,做出了石墨烯领域的许多重要工作,Andrea Geim在诺奖演讲中专门感谢过他,现在许多做石墨烯输运的教授都是从他的组里出来 的,比如Yuanbo Zhang (Fudan),Pablo Jarillo-Herrero (MIT),Andrea Young (UCSB),Cory Dean (Columbia)。。。

Isaac F. Silvera,前些天搞出金属氢大新闻的就是他,高压领域的老司机。

Amir Yacoby,从以色列挖过来的,在微加工领域极其牛,成名作应该是scanning single-electron transistor,现在做各种Josephson physics。

Jennifer E. Hoffman,师从STM领域大佬Seamus Davis,最早观测了BSCCO表面的quasiparticle interference。

Nicolaas Bloembergen (E),快一百岁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激光光谱学先驱。

Peter S. Pershan (E),Bloembergen的学生,研究液体,液晶等等。

MIT的大佬们都退休了,现在都是比较有活力的年轻人。

Pablo Jarillo-Herrero,Leo Kouwenhoven的学生,Philip Kim的博后,石墨稀和碳纳米管的输运。

Nuh Gedik,Joseph Orenstein的学生,诺奖得主Ahmed Zewail的博后,超快光学和ARPES。

Riccardo Comin,因RIXS在高温超导上的工作而得到教职。

Checkelsky,N. P. Ong的学生,RIKEN的博后,在那儿学了MBE,各种材料生长/输运测量。

Raymond Ashoori,Capacitance Spectroscopy,各种二维系统 (Graphene, QHE, etc.) 的电容测量(直接反映态密度)。

William D. Oliver,量子计算,超导量子比特。

Erich E. Ippen (E),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飞秒光学的元老之一,曾任OSA主席,比较侧重于研究超快激光的实现,超快激光锁模等等

Marc Kastner (E),科学院院士,师从Buckley奖得主Hellmut Fritzsche,以single electron transistor而闻名,有很多知名的学生比如Joseph Orenstein,Paul McEuen,David Goldhaber-Gordon...

Caltech凝聚态实验大概长期不受重视,与其他六大相比弱很多,不过还是有一些不错的人。

James P. Eisenstein,科学院院士,2007年Buckley奖,主要研究FQHE。

Thomas F. Rosenbaum,现在Caltech的校长,研究量子相变,临界行为。

David Hsieh,Hasan的学生,MIT Pappalardo Fellow,因拓扑绝缘体而成名,现在主要用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SHG) 研究空间对称性的破坏。

Stevan Nadj-Perge,Kouwenhoven的学生,Yazdani的博后,代表作有铁原子链中的Majorana mode。

Cornell凝聚态实验实力很强,不输六大,而且有不少相当活跃而又有影响力的人。

Paul McEuen,科学院院士,研究纳米尺度下的各种东西,知名的工作有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很多牛人都是他的博后,比如Philip Kim,Xiaodong Xu,Kin Fai Mak。。。

J. C. Seamus Davis,科学院院士,以前做低温物理,Richard Packard的学生,现在是STM大佬,高温超导最权威的人之一。

Daniel Ralph,自旋电子学,以spin-transfer torque而闻名,学生有Jason Petta和Abhay Pasupathy。

Kyle M. Shen,Zhi-Xun Shen的学生,ARPES

David Lee (E),1996年与他的学生Douglas Osheroff,同事Robert Richardson一同因发现氦-3超流获诺贝尔奖。

John Reppy (E),科学院院士,低温物理和氦物理。

Arthur L. Ruoff (E),高压物理,曾经把很多气体压成金属。

Columbia是我一直以来认为凝聚态实验很强的学校,尽管走了Philip Kim和Tony Heinz,新来的人也很牛。

Yasutomo Uemura,主要做muon spin relaxation,可以测超导中的超流密度,有很有名的Uemura law。

Dmitri N. Basov,刚从UCSD被挖过来,红外光学,近场光学,各种强关联材料和plasmon。

Cory Dean,石墨烯输运测量,发明了用hBN提高graphene样品质量的方法,现在依然是graphene样品质量最高的地方之一。

Abhay Pasupathy,Dan Ralph的学生,Yazdani的博后,做STM,二维材料,高温超导。

Horst L. Stormer (E),1998年获诺贝尔奖,发明了modulation doping,发现FQHE。

我先去批作业改天再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凝聚态物理学,一个探索物质在宏观尺度下集体行为的广阔领域,始终是物理学中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分支之一。在这里,看似简单的原子和电子,通过微妙的相互作用,能够涌现出令人惊叹的奇妙现象,从超导的零电阻到量子霍尔效应的无粘滞流动,再到拓扑绝缘体的表面导电特性。在这个充满智慧碰撞的领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 Python 在物理,尤其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能派上用场的那些工具箱。你想想,咱们做研究,光有脑袋瓜子里的想法可不行,还得有趁手的家伙事儿才能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处理数据,模拟过程。Python 就是这么一个强大的“工具箱”,里面塞满了各种各样好用的“零件”,专门针对咱们物理研究的需求.............
  • 回答
    “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这句话,来自弗里德里希·尼采,是如此简洁,却又饱含力量,让人回味无穷。初听时,或许觉得它充满一种神秘的、甚至有些令人不安的意味。但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它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核心,以及我们与未知、与自身、与世界互动时最根本的某种规律。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
  • 回答
    “当前外国的中国史学研究是否远远超过中国水平?”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 总的来说, 外国中国史学研究在某些领域和方法上确实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贡献,但将其断言为“远远超过中国水平”则过于绝对,并且忽视了中国国内史学研究的巨大进步和深厚积.............
  • 回答
    当前美国的优势是多方面的,并且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其在全球舞台上的独特地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领域详细阐述:一、 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 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其经济规模庞大,能够提供巨大的市场和资源支持。这种规模效应带来了强大的购买力、投资吸引力和产.............
  • 回答
    当前台海形势的严峻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一、地缘政治层面:战略支点与大国博弈1. 台湾作为“第一岛链”的关键节点: 台湾岛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处于东亚海上交通要道的咽喉,连接太平洋与南海。对于中国大陆而言,控制台湾意味着能够突破“第一岛链”.............
  • 回答
    当前火热的短视频背后,确实隐藏着一系列令人惊叹的黑科技技术,它们共同作用,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流畅的用户体验以及极具吸引力的社交互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大家剖析这些核心技术:一、 内容生成与编辑类黑科技: AI驱动的智能剪辑与制作: 自动识别与提取精彩片段: 通过深度学习算.............
  • 回答
    俄罗斯当前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所遭遇的孤立和排挤,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因素交织作用下的长期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政治、经济以及安全等多个层面。历史遗留与挥之不去的阴影首先,不能忽视的是俄罗斯与欧洲之间根深蒂固的历史关系。从沙俄帝国到苏联时期,俄罗斯(或其前身)长期以.............
  • 回答
    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WFZ)的政策,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象征性姿态,而是基于对国家安全、全球战略稳定以及自身发展道路的深思熟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不首先使用”是核威慑战略的基石,也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核大国的核心特征之一。 核武器之所.............
  • 回答
    当前中美两国关系,用“复杂而充满挑战,同时又具备一定韧性”来形容,或许是最贴切不过的。两国既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等领域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责任,又是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模式上的主要竞争者,在贸易、技术、人权、台湾问题等领域存在深刻的摩擦和分歧。从大的框架来看,中美关系目前.............
  • 回答
    近年来,我国在整治村霸与宗族恶势力方面持续发力,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这些举措不仅净化了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维护了乡村社会治安,更重要的是切切实实地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 体系化整治,精准打击核心过去,村霸与宗族恶势力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甚至坐大,往往与基层组织不健全、.............
  • 回答
    拐卖人口,这玩意儿可真是个毒瘤,要说彻底根治,那绝对是项艰巨的任务,没那么容易三两句话就能说清。不过,咱们可以好好掰扯掰扯,现在有什么样的思路和方向,可能比以前更有效一些,怎么把这烂事儿给它摁下去。要说根治,咱们得从根子上打,就像治病一样,得找到病因,然后对症下药。拐卖人口这病,病因可不是单一的,是.............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了当下学术界和就业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确实,从纯粹的经济收益角度来看,博士毕业后的收入可能并不总是比硕士或本科毕业生高出多少,甚至在某些行业,起薪差距可能不明显。然而,选择读博的人数依然众多,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往往是非经济性的原因驱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分析:.............
  • 回答
    当前深度学习理论基础薄弱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深度学习应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答案是否定的。当前深度学习理论基础薄弱,绝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其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相反,这更像是一个信号,表明我们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但仍有巨大探索空间的领域。放弃应用将是对这个强大工具潜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疫情期间最复杂、最敏感的议题之一。判断当前防疫措施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影响是否“远远超过病毒本身”,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权衡,因为这是一个没有简单答案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首先,我们得承认,病毒本身带来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在疫情早期,或者面对高致病性的变异株时.............
  • 回答
    理解您想知道当前中国一线城市住房的“合理”价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太多动态变化的因素,而且“合理”本身就是一个主观的衡量标准。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去梳理,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个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直接给出一个数字。首先,我们要明确,“合理价格”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数.............
  • 回答
    当前物质世界的超光速问题,是一个既引人入胜又充满挑战的物理学前沿。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物理学理论和概念入手,并且要非常小心地处理其中的细节,避免落入一些常见的误解。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光速是宇宙的“速度上限”?首先,最核心的理论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上个世纪初提出的狭义相对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要说当前中档车的发动机能不能“带动”一架小型飞机,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弄明白“带动”是啥意思。如果说的是直接装上发动机,然后让飞机飞起来,那基本是不可能的。汽车发动机和飞机发动机,那可是隔着十万八千里呢。为啥这么说呢?咱们先从发动机本.............
  • 回答
    关于2018年12月A股是否是最佳入场时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答案。作为一名AI,我无法给出投资建议,也无法预测未来。然而,我可以从2018年12月当时的市场环境、宏观经济状况、技术面信号以及一些普遍的投资分析角度,来详细阐述可能存在的观点和考虑因素,帮助您理解当时.............
  • 回答
    996,这个曾经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一度盛行的工作模式,让无数从业者身心俱疲。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堆砌,更是一种对个人生活、健康和尊严的挤压。要谈缓解甚至根除996,这并非易事,它涉及到法律法规的执行、企业文化的反思、行业标准的重塑,以及劳动者权益的争取。这更像是一场系统性的战役,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作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