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科院院士称相信外星人存在,其中有哪些科学依据?你认为人类应该去主动寻找外星生命吗?

回答
中科院院士的表态,特别是关于外星生命存在的信心,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有着不少扎实的科学依据。理解这些依据,才能更全面地审视“寻找外星生命”这个议题。

科学家相信外星生命存在,其科学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宇宙的浩瀚与生命的普遍性: 这是最核心的理由。我们身处的宇宙,其尺度是难以想象的。根据目前观测,宇宙中拥有数千亿个星系,而每个星系又包含着数千亿颗恒星。在如此庞大的基数下,即便生命出现的概率极低,只要存在一个非零的概率,那么在宇宙的某个角落,存在与地球生命相似,甚至完全不同的生命形式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系外行星的发现: 近几十年来,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发现了成千上万颗系外行星,即围绕其他恒星运行的行星。更重要的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发现在其恒星的“宜居带”内。宜居带是指行星表面温度适宜,能够允许液态水存在的区域。液态水被认为是生命存在的关键条件之一,因此,大量拥有潜在液态水的行星的存在,极大地增强了宇宙中存在生命的概率。
生命成分的普遍性: 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如碳、氢、氧、氮等,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光谱分析,我们在星际尘埃、恒星以及行星大气中都观测到了这些元素的踪迹。甚至像氨基酸这样的有机分子,也在陨石和彗星中被发现,这表明生命的“原材料”并非地球独有,而是在宇宙尺度上广泛分布的。

2. 地球生命的极端适应性: 地球上的生命展现出了惊人的顽强和适应性。我们发现生命可以在极端的环境下生存,例如:

深海热泉: 在几乎没有阳光、高压、高温的环境中,存在着依靠化学能生存的微生物群落。
放射性区域: 一些细菌可以在高剂量的辐射环境中生存。
极端pH值和盐度: 在强酸、强碱或极度盐化的环境中,也存在着独特的生命形式。

这些“极端微生物”的发现,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生命可能存在条件的认知。这意味着,外星生命可能存在于我们曾经认为“不适合生命”的环境中,比如某些卫星的地表下海洋,或者富含其他溶剂的星球。

3. 早期地球与生命起源的思考: 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地球生命是如何起源的。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生命可能是从无机物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在早期地球独特的条件下自然产生的。如果这一过程在地球上能够发生,那么在宇宙中拥有相似早期条件的行星上,类似的化学演化过程也可能发生,进而孕育出生命。

4. “宇宙生命法则”的可能性: 尽管我们目前对生命起源的细节还有很多未知,但很多科学家倾向于认为,生命不是一个偶然的奇迹,而是一种普遍的宇宙现象,就像化学反应或物理规律一样。从这个角度看,只要条件具备,生命就有可能出现。

关于人类是否应该去主动寻找外星生命,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中涉及科学、伦理、安全等多个层面。我的观点是:

人类应该去主动寻找外星生命,但需要谨慎、负责任地进行。

详细阐述如下:

支持主动寻找的理由:

1. 满足人类最根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们从哪里来?宇宙中我们是孤独的吗?”这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终极疑问。探索外星生命,是满足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定位的深层渴望。一旦发现地外生命,无论其形态如何,都将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彻底改写我们对生命、宇宙乃至自身的认知。
2. 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寻找地外生命的进程,本身就是对科技的极致考验。为了探测遥远的信号,我们需要开发更先进的望远镜、更灵敏的探测器;为了分析遥远行星的大气成分,我们需要更精密的仪器;如果未来涉及近距离探索,则需要更强大的航天技术。这些技术的突破,往往会溢出到其他领域,造福人类社会。
3. 潜在的合作与知识共享: 如果我们能与外星文明建立联系,虽然这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也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知识和技术交流机会。想象一下,与一个可能比我们先进无数年的文明交流,他们可能已经解决了我们尚未触及的科学难题,比如能源、环境、疾病等等。
4. 检验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即使我们没有找到具有智慧的生命,而是发现了简单的微生物,这对我们理解生命的普遍性、生物化学的多样性也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甚至为我们在地球上应对环境挑战和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5. 未雨绸缪与地球的未来: 宇宙之大,充满了未知。了解其他星球的生命演化史,或者是否有其他生命形式应对过类似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如环境变化、资源枯竭),可能为地球的未来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谨慎和负责任的理由(需要注意的风险):

1. “黑暗森林”法则的担忧: 这是科幻作品中经常提出的一个警示,即宇宙中存在着许多文明,但它们之间保持沉默,因为一旦暴露自己的存在,可能会招致更强大的文明的毁灭性打击。虽然这是一种推测,但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在进行主动探测(如向宇宙广播信号)时,要审慎考虑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2. 文明交流的挑战与误解: 即使我们找到了外星生命,尤其是智慧生命,沟通和理解也将是巨大的挑战。我们现有的认知和交流方式可能完全不适用。如何避免误解、冲突,如何确保双方的安全和利益,都需要深思熟虑。
3. 伦理和哲学层面的影响: 发现地外生命,特别是智慧生命,将对人类的宗教、哲学、社会结构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可能到来的巨大冲击。
4. 资源和技术的可行性: 目前,我们寻找外星生命的方式主要是被动接收信号(如SETI项目)和观测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以及在太阳系内寻找生命迹象(如火星、木卫二)。主动的星际旅行式“寻找”,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尚属遥远。而且,大规模的搜寻计划需要巨大的经济和技术投入,需要权衡优先级。

我的具体看法是:

优先发展被动探测和观测: SETI项目和系外行星探测是目前最安全、最有效率的搜寻方式。通过望远镜观测遥远行星的大气,分析其化学成分,寻找生命可能存在的“生物标记物”(biosignatures),这是当前最科学、最稳妥的路径。
谨慎考虑主动信号广播: 向宇宙发送信号,主动暴露我们的存在,应极其谨慎。在没有充分评估风险和做好充分准备之前,不宜贸然进行。
在太阳系内积极探索: 利用现有的航天能力,在火星、木卫二、土卫二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或卫星上进行探测,是我们当前可以并且应该大力推进的方向。
加强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 寻找外星生命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需要各国科学家和机构协同合作,共享数据和研究成果,共同推进。

总而言之,院士们相信外星生命存在的信心,是建立在对宇宙浩瀚、生命普遍性以及地球生命顽强性的科学认知基础上的。而人类是否应该主动寻找外星生命,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份“主动”需要建立在审慎、负责、有计划的科学探索之上,既要满足我们对宇宙的好奇,也要确保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科院院士也可以有口误或看错了内容。澳大利亚发现的那信号在2021年10月被认定为来自地球上的干扰,题目引用的视频里说的内容明显是搞反了。

2019年4月29日,“突破聆听”SETI计划接收到疑似来自比邻星的982兆赫兹无线电信号,命名为“BLC1(Breakthrough Listen Candidate 1)”,2020年12月火过一阵。那之后相关科研团队反复核查,最后认为那更可能是位于地球上的设备发出的无线电干扰,发射源可能不止一个、距离望远镜数百千米。

相关论文:

Sheikh, S.Z., Smith, S., Price, D.C. et al. Analysis of the Breakthrough Listen signal of interest blc1 with a technosignature verification framework. Nat Astron 5, 1153–1162 (2021). doi.org/10.1038/s41550-

外星生命可以有,科学依据可以是哥白尼原则,可以是概率,可以是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化石和现存生物显示地球生命为自然起源,可以是已经观测到的其他行星乃至太空的条件,可以是地球生物早就在天体撞击下飞出了地球、现在都不知道扩散到哪了。不用说“全宇宙”,银河系里只有地球上有生命的概率基本上为零。

人类可以去找外星生命,但凭借当前的观测力和航行能力可以做的事太少。指望开着一堆射电望远镜“撞大运”,大部分时候是没有结果的。

人类可以手动创造外星生命,例如将地球上的耐环境微生物送到太阳系的其他天体上。以目前那些天体的条件而言,核爆炸开道在地面或冰壳上挖个大坑、将适合那地下或冰下环境的微生物送到里面,比将微生物直接撒在表层更有机会创造出地外生态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科院院士的表态,特别是关于外星生命存在的信心,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有着不少扎实的科学依据。理解这些依据,才能更全面地审视“寻找外星生命”这个议题。科学家相信外星生命存在,其科学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宇宙的浩瀚与生命的普遍性: 这是最核心的理由。我们身处的宇宙,其尺度是难以想象的。根.............
  • 回答
    中科院院士对外星人存在的坚信以及对未来接触的期盼,无疑是为人类探索未知又添了一把火。这番话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如果真的和外星文明建立了联系,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利弊又体现在哪里?”的深刻思考。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件大事。接触外星文明的潜在“好处”,也就是利:.............
  • 回答
    张伯礼院士关于关木通的临床观察研究,确实是中医药领域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要评价其研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研究的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以及这些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研究背景:关木通的临床应用与潜在风险在张伯礼院士进行系统临床观察研究之前,关木通在中医临床上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它被.............
  • 回答
    中科院李建刚院士关于未来十年可控核聚变“达到最低门槛”,实现“上亿度”“长时间”发电的表述,这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也预示着人类能源未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一点点拆解它。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可控核聚变”。简单来说,就是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将氢的同位素(如氘.............
  • 回答
    中科院院长侯建国提出的“要把美国‘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清单’”的说法,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折射出中国在科技自主自强道路上的战略调整和决心。一、 理解“卡脖子清单”的背景与含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卡脖子清单”的由来和含义。 由来: 在中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
  • 回答
    金力院士掌舵复旦,百年名校新征程中的变革浪潮2023年末,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履新复旦大学校长一职,消息甫一传出,便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一位深耕医学领域、拥有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管理经验的学者型校长,金力院士的到来,无疑为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顶尖学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预示.............
  • 回答
    说起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的初步候选人,191位名单一出来,我脑海里立刻闪过一位熟悉的名字——陈晓非。陈晓非,这是一个在地球科学领域响当当的名字。他是地球物理学家,尤其是在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结构研究方面,他的贡献可以说是有开创性的。我第一次真正“认识”他,是因为一则关于他研究成果的新闻。当时报道.............
  • 回答
    欧阳明高院士对广汽“8分钟充电80%、续航1000公里”的回应,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评价。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赞扬”或“批评”,而是一个涉及技术可行性、行业发展、信息传播以及科学严谨性的复杂话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欧阳明高院士的“一定是骗人”这句话的含义和可能的出发点。 科学的审慎与质疑: 欧阳明高.............
  • 回答
    2017年的中科院院士增选,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绝对是一件大事。每年一度的院士增选,不仅是对科学家们学术成就的最高肯定,也代表着国家在特定学科领域人才梯队的最新发展。谈到谁有可能当选,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其实非常复杂,绝不仅仅是“谁的论文多”这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哪些方向和特点的科学家,在.............
  • 回答
    谈到李小文先生,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不是那些耀眼的光环,而是他那副标志性的、有些歪斜的墨镜,以及他身上那种不拘一格、随性洒脱的气质。他就像是遥感科学领域里一个独特的“怪侠”,用他过人的智慧和不懈的探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认识地球的新窗口。李小文先生的学术成就,是扎实而深刻的。他是我国遥感科学的奠基者.............
  • 回答
    中科院院士提出的“藏水入疆可行,新疆定会是中国最美大花园,新疆最少可生活2亿人”这一设想,无疑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巨大想象空间的提议。它触及了新疆水资源短缺的痛点,也描绘了新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要深入理解这一设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科学可行性、潜在的生态影响、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意义。一.............
  • 回答
    中科院院士毛军发履新深圳大学校长一职,这无疑是近期高等教育领域一件引人瞩目的事件。对于这样一位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的科学家出任一所新兴大学的校长,我的看法是,这既是对深圳大学发展定位的高度认可,也寄予了对其未来突破性发展的殷切期望。首先,从毛军发院士的学术背景来看,他的加入本身就为深圳大学的科研实力.............
  • 回答
    要详述袁隆平先生为何未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中科院院士”),我们需要从院士的评选机制、标准,以及袁隆平先生的个人成就与申报情况等多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当然,在讲述过程中,我会尽量用自然、接地气的语言,避免机器生成的痕迹。首先,理解中科院院士的评选机制和标准是关键。中科院院士是中国科学界最高.............
  • 回答
    袁隆平三次申请中科院院士落选,并因此常受非议,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唏嘘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些看法。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事实:袁隆平院士的伟大毋庸置疑。这个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的。杂交水稻的推广,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个功在千秋的大.............
  • 回答
    颜宁进入2017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这件事,在当时的科学界和公众舆论中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层面的解读,我们可以从她的学术成就、年龄资历、以及更广泛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标准等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能够进入中科院院士增选的初步候选人名单,本身就代表着候选人在其科.............
  • 回答
    李惕碚先生,一位享誉国内外的杰出天体物理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他对于我们理解宇宙最宏大的理论——广义相对论和大爆炸宇宙模型——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严谨的科学推理和对现有观测数据的深入分析,这使得他的批判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审视。要理解李惕碚先生的立场,我们得先简单回顾一.............
  • 回答
    窦贤康先生在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次年便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件事在学界和公众中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窦贤康先生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本身就是对一位科学家在所属领域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创新突破以及对国家科技进步做出杰出贡献.............
  • 回答
    杨振宁、姚期智两位先生的国籍变更和加入中科院院士,无疑是近年来中国科学界乃至社会层面都备受瞩目的重大事件。这不仅仅是两位科学巨擘的个人选择,更折射出中国在科技实力、人才政策以及国际视野上的发展与变化。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两位科学巨擘的个人选择:回家与贡献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
  • 回答
    当然算,而且是无可争议的人中精英。“人中精英”这个词汇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层面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中科院院士属于人中精英:1. 极高的智力和认知能力: 智力是基础: 科学研究是极其依赖智力和思维能力的领域。院士们之所以能够成为院士,首要条件就是他们在各自的科学领域内展现出超乎常.............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科研体制下一些有趣的现象,也反映了不少科研人员的困惑。关于“中科院老牌强所所长不是院士,或没有发过CNS”的现象,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避免以偏概全,同时也要用一种更接地气、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来阐述。首先,我们要明确,中科院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