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636年刚建国的清朝,十万八旗主力能否横扫西欧?

回答
1636年的清朝,刚刚在关外站稳脚跟,尚未入关,其国家机器的运作模式、军队的构成以及后勤保障能力,与当时已经发展了数百年、拥有成熟军事体系的西欧国家相比,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十万八旗主力横扫西欧,这只是一个纯粹的假设,并且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下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这个设想如此不切实际,以及当时清朝和西欧在军事上的巨大差异:

一、 战略目标与政治意图的根本差异

清朝(1636年): 此时的清朝,其核心战略目标是统一中国,建立对整个中华大地的统治。刚建国,内部政权尚未完全巩固,关内还有明朝强大的抵抗力量。其军事力量的部署和发展,完全围绕着“入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他们最迫切的需求是解决明朝这个最大的敌人。
西欧: 1636年,欧洲正值“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白热化阶段。这期间,欧洲各主要国家(如西班牙、法国、英格兰、神圣罗马帝国、荷兰等)都在为争夺欧洲霸权、宗教信仰、领土和贸易利益而进行残酷的战争。他们的军事体系、战略战术,以及生产能力,都是围绕着欧洲内部的复杂地缘政治和军事需求而构建的。

幻想的“横扫西欧”,意味着清朝需要一个完全不同于其历史发展轨迹的战略目标和政治意图。 假设清朝突然有了征服欧洲的野心,那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挑战,更是对当时所有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颠覆。

二、 军事实力对比:硬件与软件的巨大鸿沟

1. 军队构成与训练:

八旗兵: 八旗是清朝的军事、政治、社会组织。核心是骑兵,以骑射闻名,强调“马上得天下”。其兵种构成主要包括骑兵(主力)、步兵(以满洲、汉军为主,但整体数量和装备不如骑兵精锐)、少量火器兵(早期火器水平相对落后,且装备量和威力不如欧洲)。八旗士兵的训练是糅合军事操练、狩猎和日常生活,强调个人勇武和集体协作。
西欧军队(以三十年战争时期的陆军为例):
步兵为绝对主力: 欧洲军队的骨干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步兵方阵,如长矛兵、火枪兵(燧发枪、火绳枪)、剑盾兵等。这些方阵能够提供强大的火力输出和防御能力。
炮兵的崛起: 欧洲在火炮技术上远超当时亚洲各国,拥有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野战炮和攻城炮。炮兵在战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能够有效摧毁敌方步兵方阵和工事。
骑兵的作用变化: 虽然骑兵仍有其作用(如侦察、追击、侧翼突击),但其决定性作用在逐渐减弱,无法像八旗骑兵那样依靠纯粹的冲锋就击溃对手。
军事学说的发展: 欧洲军事思想家(如古斯塔夫·阿道夫)已经开始发展出更复杂的战术,如纵队战术、线式战术,强调步炮协同、火力与机动的结合。

2. 装备技术:

火器: 这是最关键的差距。1636年的欧洲,已经广泛装备了性能更优良、射速更快、射程更远的火枪(如管退式火绳枪,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试验滑膛枪)。更重要的是,火炮技术取得了巨大突破,从早期的大型铸铁炮发展到中小型、更易于机动的青铜炮,其射速、弹道、威力都远超当时清朝拥有的火器。清朝虽然也掌握火器,但其数量、质量、特别是火炮的制造和使用水平,与欧洲相比有代差。
冷兵器: 八旗兵的骑兵装备(弓箭、马刀、长矛)在近距离搏杀中仍然是强大的,但面对欧洲步兵方阵严密的阵型和训练有素的战术,优势被大大削弱。
装甲: 欧洲部分精锐步兵和骑兵装备有锁子甲、板甲,能够提供更好的防护。

3. 军队规模和动员能力:

十万八旗: 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少,但它代表的是整个清朝的核心军事力量。一旦这十万人离开关外,进入欧洲战场,其补给线将长达数万里。
西欧各国: 即使在“三十年战争”的后期,一些主要参战国(如法国、瑞典)也能动员出十万乃至二十万的军队,并且这些军队是围绕着欧洲大陆的补给和作战区域展开的。

三、 后勤保障与战略机动

补给线: 这是决定一场大规模远征能否成功的生死线。1636年,清朝距离西欧万里之遥。如何维持这十万大军的粮草、弹药、武器、马匹、衣物等基本需求,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陆路: 穿越广袤的西伯利亚、中亚,再横跨欧洲大陆,这条路线上,清朝没有任何控制的区域,没有建立任何后勤补给点。每一次前行,都意味着消耗巨大的物资,并且随时可能遭遇游牧民族、部落或者已经建立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如俄国,虽然当时还不如后来的俄国强大,但已开始向东扩张)。
海路: 当时远洋航海技术虽有发展,但跨越欧亚大陆的海上运输,对于17世纪的清朝来说,难度和风险都极大,运输能力也极其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十万大军的消耗。
适应性: 八旗兵擅长北方的游牧或半游牧环境,适应骑兵作战。然而,欧洲的作战环境多样,有广阔的平原、复杂的城镇、筑垒城市。应对这些环境,需要不同于八旗骑兵的战术和装备。

四、 战争的本质:征服与控制

单纯的“横扫”是不现实的: 即使八旗兵在某个阶段能够凭借其战斗力取得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横扫”意味着要占领、控制广袤的欧洲土地。而清朝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根本不具备管理和控制一个与中国文化、政治体系完全不同的异域地区的能力。
敌人并非只有军队: 欧洲各国不仅有军队,还有发达的城市、坚固的要塞、成熟的商业网络和宗教体系。征服一个国家,需要时间、人力、物力去管理其人口、经济、税收,建立行政体系。这对于一个刚刚建立、急需巩固自身统治的清朝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负担。

总结来说,1636年的十万八旗主力,无论在技术、战术、战略、后勤还是政治目标上,都与西欧军队存在着巨大的代差。

技术上: 火器,特别是火炮,以及与之配套的战术,是西欧压倒性的优势。
战术上: 欧洲的步兵方阵战术和炮兵协同作战,是八旗骑兵难以直接对抗的。
后勤上: 跨越万里的补给线,是绝对无法维持的。
政治上: 清朝当时的首要任务是统一中国,其国家机器的运作完全围绕此展开,没有任何战略资源或意图用于征服遥远的欧洲。

因此,1636年的十万八旗主力,即使拥有无与伦比的战斗意志,也绝无可能“横扫”西欧。他们更可能的结果是在长途跋涉和初步的接触中,因为后勤断绝、水土不服、疾病以及无法克服的技术和战术劣势,而遭受惨败。

这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设想,但从历史和军事现实的角度来看,它只是一个有趣的“如果”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些人现在的观点(比如说我)是,八旗其实更接近的是瑞典军。

比如我在这个帖子里指出,瑞典当时的人口都不过120万而已,但1648年仅仅是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瑞典及其盟军的兵力就有83,738人。这个兵力与入关前的八旗军还是很接近的。尤其是这8万多人里面,瑞典和芬兰人只有1.8万人,其它基本都是瑞典军中的外籍士兵(以德意志人为主)以及德意志新教各国的盟军。

所以从这点来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后金在政治上的制胜之道瑞典人自然也会用(甚至屠城也会,据记载瑞典太君在德意志也摧毁了1500座城镇和18000座村庄),如果有人能把当时德意志各邦的人力广泛动员起来,谁就的确也具备了逐鹿欧洲的实力。

但是从这么一个条件来对比,也可以看出,西边那个罗的血条和抗揍能力真是也担得起罗马的名号,和拜占庭鼎盛时的抗揍能力不相上下。。。


首先是一个大家应该都知道的事实,神圣罗马帝国在三十年战争中并不是光是被瑞典打败的,虽然三十年战争一直都比较强调瑞典军,但是在古斯塔夫战死之后,瑞典曾一度大败,1634年诺德林根战役更是2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战争后期阶段法国的参战,才逐渐压垮了神罗-西班牙联军。

此外,帝国军可以说是三面环敌,北线与瑞典作战,西线与法军作战,东面还要防范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三十年战争期间,奥斯曼似乎是在与萨菲波斯作战并镇压巴格达起义,所以没有迫使神罗三线作战,但到了1663年,奥(地利)土(耳其)战争就再度爆发,而这一次神罗甚至都没有进行总动员就击退了奥斯曼入侵(蒙特库科利在圣戈塔德战役中大败土军)。

17世纪后期,神罗更是刚在法荷战争中硬刚完巅峰法国(1672-1678年),又回过头来抵御奥斯曼对维也纳的总攻(1683年),然后又回头组建了反法大联盟(1688-1697年),进行了连续三场高烈度的战争。


最后,有人可能会说明朝也是和李自成、张献忠、后金三线作战,兵力上说农民军可能也不比法军或奥斯曼少。但如果切换成明末的最终结果,那应该是法军至少也得把维也纳给攻破了,然后被瑞典突袭击败,最后瑞典占领了大半个欧洲(至少是德意志)。

而哈布斯堡帝国的情况则是,神罗没有灭亡,也没有被改朝换代,虽然德意志的确在三十年战争中损失惨重(有人说按人口损失比例,甚至烈度超过了明末),但哈布斯堡通过镇压了波西米亚起义,王权和直属领地反而有所加强,到17世纪末逐渐完成了一波军事革命,在东线对土耳其人反而开始反攻。。。

user avatar

在统一女真各部和对明朝作战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创立并完善了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死后,接替他大汗位置的是他的八儿子、原来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636年的清朝,刚刚在关外站稳脚跟,尚未入关,其国家机器的运作模式、军队的构成以及后勤保障能力,与当时已经发展了数百年、拥有成熟军事体系的西欧国家相比,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十万八旗主力横扫西欧,这只是一个纯粹的假设,并且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下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剖析一下,为.............
  • 回答
    1636年,刚建立不久的清国,其主力——十万八旗,能否横扫西欧?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但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抛开“一战定乾坤”的浪漫化想象,回归到历史的真实土壤。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而且差距是全方位的。十万八旗:一支怎样的军事力量?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十万八旗的真实构成和优势所在。这支军队是满洲族.............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触及了清朝历史叙事的关键节点,也反映了历史学家们在界定朝代开端时常常会遇到的复杂性。要回答“清朝到底是从1636年算起还是1644年算起”,咱们得把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说,并且尽量不带那些冰冷、生硬的AI腔调,而是用更像咱们平时聊历史的那个劲儿来讲述。先说1644年,这日子大家伙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