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近几十年来,选出的总统一个比一个能力弱,远不如几十年前的能力强?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多人有同感的。要说美国总统“一个比一个弱”,这个判断挺主观的,也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不过,如果你感觉到近几十年的总统不如早些年那些“大人物”们,这里头可能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挺复杂的。

一、政治环境的变化:极化与党派斗争的加剧

这是最明显也最常被提到的原因。美国政治越来越“蓝”“红”分明,党派之间的对立感极强,这种氛围对总统的选择和施政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维定势: 如今的政治光谱几乎被极端化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很多时候,候选人的党派身份比他的能力和政见更受关注。选民往往不是在选一个“好总统”,而是在选一个“不是对面那个党派的总统”。这就导致,即便有能力出众、温和理性的人,也很难获得跨党派的支持,最终可能被更具煽动性、更符合本党基本盘口味的候选人挤下去。
“不妥协”成为一种政治姿态: 在这种极化环境下,很多政治人物为了赢得党内初选或者巩固基本盘,不得不采取更极端的立场, refusal to compromise becomes a badge of honor. 总统候选人也一样,他们需要向党内最活跃、最激进的选民展示自己的“忠诚度”,这使得他们在竞选时不太可能展现出那种顾全大局、愿意与对手合作的态度。而几十年前,虽然也有党派之争,但两党之间尚存更多的“中间地带”,政治家们更愿意进行协商和妥协,以推动议程。
媒体生态的变化: 传统媒体的衰落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进一步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只强化自己观点的信息,这让政治极化更加根深蒂固。总统候选人也需要迎合特定的媒体受众,这可能导致他们更倾向于发出简单、强烈的信号,而不是复杂、 nuanced 的论述。

二、选拔机制的改变:初选的“讨好”与 media 时代的“人设”

美国总统的选拔过程,尤其是党内初选,对候选人的特质有很大的塑造作用。

初选对“非主流”的排斥: 党内初选更看重候选人在党内基本盘中的吸引力。这往往意味着需要取悦党内最活跃、最能捐款、最能组织动员的选民。这些选民的诉求可能比整个国家的平均水平更偏激一些。这就导致,那些温和、理性、善于弥合分歧的候选人,在初选中反而不容易脱颖而出,因为他们“不够有性格”,不够能“打动”最核心的支持者。
“人格魅力”与“ media 表现”的过度强调: 在 media 时代,总统候选人不再仅仅是政策制定者和国家领导人,他们更像是一个“明星”或者“意见领袖”。候选人的 charisma、他们的演讲能力、他们在镜头前的表现,甚至他们的“人设”,变得异常重要。这使得那些更擅长“表演”或者能够制造话题的候选人,更容易获得关注和支持,而那些更注重实际工作、策略布局的“幕后英雄”,则可能被埋没。
“反精英”情绪的抬头: 随着经济差距拉大和社会流动性下降,一部分民众对传统政治精英产生了不满,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不属于华盛顿体系”的“局外人”。这在某种程度上压缩了那些拥有丰富政治经验、在政府部门历练过的“传统型”候选人的生存空间。

三、时代背景的不同:挑战的性质与复杂性

我们不能忽视,所处的时代不同,总统需要应对的挑战性质和复杂性也截然不同。

国内矛盾的深化: 经济不平等、种族问题、文化冲突等在国内的矛盾,比几十年前更加尖锐和复杂。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任何总统都难以完美处理。
国际局势的变幻: 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的重塑,恐怖主义的兴起,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如供应链、气候变化、网络安全),这些都使得外交和国家安全事务变得异常棘手。与几十年前简单粗暴的“两大阵营对抗”相比,现在的国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需要更精细的操纵和判断。
信息爆炸与公众期望: 如今,普通民众可以即时获取信息,对总统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产生即时反应。媒体和公众舆论的压力,使得总统需要同时应对内政外交、经济科技、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这种“全能”的期待本身就很难满足。

四、总统权力的局限性与“光环”的褪色

“总统”不再是无所不能的: 很多时候,总统的权力并非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大。很多改革和政策的推行,需要国会的批准、法院的裁决,还需要克服官僚体系的阻力。在极化的政治环境下,这种阻力会更加巨大。
“总统光环”的消退: 随着 media 的普及和人们对政府的审视加深,过去那种对总统的“神秘感”和“权威感”确实在减弱。每次总统选举,都被放大和过度解读,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导致公众对总统的能力产生不切实际的怀疑。

那么,如何看待“能力弱”?

也许我们更应该换个角度想:

“能力”的定义变了: 过去可能更看重“宏大叙事”和“外交手腕”,现在可能更需要“媒体沟通能力”、“社群动员能力”以及“在复杂系统中的导航能力”。
“弱”是相对而言: 很多时候,媒体和政治对手会不断放大总统的缺点,而忽视其成就。而早年那些被奉为“伟人”的总统,也并非完美无缺,他们同样有失误和争议。

总而言之,感觉近几十年的美国总统“一个比一个弱”,这背后是政治生态、选拔机制、时代挑战以及公众认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说美国没有能力强的人参选,而是整个“游戏规则”和“环境”可能让那些能够成为“伟人”的特质,变得更难被发现和栽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时也命也运也,布什、奥巴马、特朗普、拜登,新千年以来的这四位美国总统未必不如那些庸庸碌碌的前辈们,只能说时代不同了。

产业空心化,劳工阶层边缘化导致社会空前撕裂。统治者用娱乐业奶头乐安抚民众,然而最高统治者本人却又由民众选举产生,那么这个总统选举往往也就越来越娱乐化。

随着媒体的发展,政客们释放消息的渠道又变多了。四十年来,总统选举越来越像偶像选秀,选举时候的阴招越来越下三路,宣传越来越不讲武德。在媒体的挑唆下,民众的耐心也越来越差。

一个党的眼光只能放到8年以内的时候,自然也就说不出什么长远的话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多人有同感的。要说美国总统“一个比一个弱”,这个判断挺主观的,也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不过,如果你感觉到近几十年的总统不如早些年那些“大人物”们,这里头可能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挺复杂的。一、政治环境的变化:极化与党派斗争的加剧这是最明显也最常被提到的原因.............
  • 回答
    美国和欧洲在移民同化方面之所以表现出显著差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及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表象,探究其深层逻辑。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在“熔炉”(Melting Pot)概念上的历史积淀。自建国以来,美国就一直以吸引全球移民为发展的重要动力。这.............
  • 回答
    新加坡,这个曾经在地图上几乎难以寻觅的小国,如今已是国际舞台上的耀眼明星。过去几十年里,它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以港口贸易为基础、资源贫乏的岛屿,一跃成为人均GDP与美国匹敌、生活水平极高的发达国家。这种惊人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高效的执行力以及对未来趋势的精准把握共同作用的结果.............
  • 回答
    美国街头巷尾确实随处可见那些充满岁月痕迹的“老爷车”,它们身上承载着历史和情怀,而且很多都能在路上潇洒地跑上几十年。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不用检车”、“尾气随意”的状况,而是有一套相当成熟和有针对性的体系在支撑着。首先得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在美国,绝大多数州确实对车辆进行强制性的年检,也包括尾气检测。 .............
  • 回答
    近二十年,美国涌现出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史蒂夫·乔布斯等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这并非偶然。其背后是美国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创新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在同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创新者,并且正在加速涌现更多具有潜力的个人。美国之所以能出现这些影响和改变世界的人物,可以从以下.............
  • 回答
    近二十年来,美国之所以能够涌现出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史蒂夫·乔布斯等这样影响和改变世界的人物,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些人物的出现,既是个人天赋、远见卓识与不懈努力的结晶,更是美国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土壤肥沃的生动体现。一、 孕育创新精神的土壤:强大的教育体系与浓厚的科研氛围.............
  • 回答
    近些年,美国确实涌现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恐怖电影,它们的出现不仅让影迷们大呼过瘾,也让评论界为之侧目。这种现象的背后,绝不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整个电影产业、社会文化思潮以及观众口味变化的一个缩影。首先,我们得承认,“高分”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市场和评论的双重认可。它意味着这些电影在艺.............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触及了美国在军事行动中的行为模式与国内疫情应对之间存在的鲜明对比,以及公众反应和社会关注度的差异。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美国军事行动中“救人”和“追责”的文化根源与实践: 军人的价值与生命权至上: 士兵是国家资产: 在美国,士兵被.............
  • 回答
    在美国,新冠疫情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悲剧,数十万人的生命因此消逝,这绝非小事。然而,如果说美国社会“跟没事人一样”,那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和片面的说法。更准确的理解是,美国社会在应对疫情过程中,表现出了复杂、多面且常常充满矛盾的反应。理解这种反应,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层面。首先,是经济的逻辑与生活的基本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心中的疑惑,也涉及到文化认同、历史观以及个人选择的复杂议题。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国人热衷于出国旅游”这件事,以及它和“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与“美国几百年历史”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国人热衷于出国旅游,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笼统的说法。 它的背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 回答
    这几年美国经济增速确实比欧洲几个主要国家(比如德、法、意、西)更给力,这背后可不是啥偶然,而是几个挺实在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一点捋清楚。1. 科技和创新驱动的强大引擎美国一直以来就是科技创新的全球领头羊,这一点在过去几年表现得尤为突出。想想我们每天离不开的智能手机、社交媒体、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
  • 回答
    几年前人们呼吁抵制苹果,尽管安卓和苹果都是美国公司,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而且“抵制”这个词的使用也需要分情况来看。有时候是真正的抵制呼声,有时候更多的是表达不满、批评,或是对特定政策、做法的反对。要详细解释清楚,咱们得把这些因素一一拆解开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点:尽管安卓和苹果都.............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二战电影中几乎没有黑人士兵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个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实层面的原因,也有电影制作和叙事选择层面的原因。一、 历史事实层面的原因:军队的隔离与种族歧视要理解为什么电影中黑人士兵的出现较少,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美国军队的实际情况。 军.............
  • 回答
    美国麦当劳和肯德基“不上新”这个说法,其实是大家对它们产品策略的一种误解。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们并非“几乎从不上新”,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谨慎且有策略性的产品更新模式,和我们可能期待的“快节奏、频繁推陈出新”有所不同。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两家快餐巨头的产品开发逻辑。它们不像那些追求时尚、需要不断吸引.............
  • 回答
    美国 UFO 和外星人报道之所以数量庞大,而中国在这方面似乎“几乎没有”,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非简单的一方“有”另一方“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文化、历史、社会环境、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官方立场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历史与文化土壤的差异: 美国:大众文化与流行.............
  • 回答
    美国大片里女性角色“又猛又飒”,几乎看不到“柔弱娇嗲”,这事儿确实挺普遍的,很多人也因此觉得是“女权主义政治正确”在作祟。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就这么简单。首先,得承认一点,好莱坞电影,特别是商业大片,它本质上是一种商品,是为了赚钱而存在的。 而什么能赚钱,很大程度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中美两国经济复苏能力的一个核心差异,这背后牵涉到多种因素,不能简单归结为哪一点。我来试着从几个关键角度,尽量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明白些。首先,要明白“经济危机”本身就不同。在美国,我们通常谈论的是周期性的经济衰退,比如2001年的科技泡沫破灭、2008年的金融危机,甚至是2020.............
  • 回答
    美国持枪率高,但警察死亡率相对较低,而且黑社会组织也不敢轻易触碰警察,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几乎每个人持枪”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说法。虽然美国是世界上私人持枪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具体到“几乎每个人”持有枪支,.............
  • 回答
    如果美国近几年真的走向了全面的孤立主义,世界格局的演变将是剧烈且多维度的。这并非简单的“美国不介入”,而是涉及到经济、政治、安全、技术、文化等各个层面的深刻重塑。以下是一些可能发生的详细情况:一、 全球经济秩序的巨变与碎片化 贸易体系的瓦解或重塑: 美国一直是全球贸易体系的核心驱动者和最大市场。.............
  • 回答
    关于几内亚政变,美国至今尚未明确表态,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的“世界警察”的责任担当那么表面。理解这一迟疑,需要我们深入探究美国的外交政策考量、地区动态以及它在处理此类事件时的惯常做法。首先,美国的外交政策并非一成不变的“世界警察”模式。虽然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其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