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设计院地位现在这么低了,要求却高的不得了?

回答
设计院的地位下降和要求提高,这确实是许多从业者内心深处的痛。要说清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掰扯清楚。

首先,市场经济的冲击是绕不开的大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整个社会都在强调效率、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设计院这种过去那种“铁饭碗”、“国家队”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就受到了冲击。

市场化竞争的加剧: 以前,设计院作为国家事业单位,业务相对稳定,项目来源有保障。但现在,随着各种民营设计公司、咨询公司甚至工程公司的崛起,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大家都在抢项目,价格战也屡见不鲜。为了生存,设计院不得不压低利润,这直接影响了设计师的收入和整体待遇。
甲方话语权的提升: 过去,甲方对设计的理解和认知可能相对有限,更多地依赖于设计院的专业意见。但现在,甲方(业主)越来越成熟,他们有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也更懂得了“货比三家”,甚至自己内部也组建了强大的技术团队。这就导致甲方在项目中的话语权大大增强,对设计院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还有服务、沟通、响应速度等等,恨不得设计院24小时待命。
“低价中标”的畸形现象: 在一些招投标项目中,价格反而成为决定性因素,而不是设计质量和创新性。这使得一些设计院为了中标而不得不大幅削减成本,设计周期和设计质量在这种压力下很难得到保障,设计师们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其次,行业本身的转型和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设计的整体价值感。

同质化竞争严重: 很多设计项目在技术上、创意上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尤其是一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建筑类型(比如住宅、厂房等)。这使得设计的独特性和附加值在某些领域被削弱,难以形成鲜明的差异化优势。
技术更新迭代的压力: 建筑、城市规划、景观等领域的技术和理念在不断更新,比如BIM技术的普及、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等。设计院需要不断投入资源去学习和应用新技术,但这些投入的回报周期可能很长,或者直接被转嫁到设计费上,又会遇到甲方的价格压力。
设计成果的“隐形性”: 相对于实体产品,设计的成果更多体现在图纸、方案和技术咨询上。这种“隐形性”使得甲方在结算设计费时,可能觉得“就几张图纸”,难以体会到设计背后付出的脑力劳动、时间成本和专业知识。而那些真正能带来经济效益的设计创新,有时也难以直接量化。

再者,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的滞后也加剧了内部的困境。

人才流失和断层: 年轻一代的设计师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不高的收入以及发展前景的迷茫,选择离开设计院去往更灵活、待遇更好的行业(比如互联网、房地产开发公司等)。这导致设计院出现人才流失和断层的问题,经验丰富的老一辈设计师逐渐退休,而新一代的设计师又不足以填补空缺,整体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影响。
内部激励机制不足: 一些设计院的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没有跟上市场化发展的步伐。设计师的晋升通道可能不清晰,奖金分配也可能存在不公平的情况。当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时,设计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自然会受到抑制。
对设计师职业价值的误解: 社会整体上对设计这个职业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很多时候,设计师只是被看作是“画图的”,而忽视了他们在项目前期策划、方案优化、成本控制、技术落地等环节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那么,为什么要求却“高得不得了”?

这其实是上述压力传导的结果。当市场竞争激烈,甲方议价能力强,以及设计院自身利润空间被压缩时,所有的压力最终都会集中到一线的设计师身上。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甲方不仅要求设计方案要新颖独特、满足所有功能需求,还要兼顾经济性,有时甚至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但与此同时,他们压低设计费,压缩设计周期。这就像是要求设计师们在极低的成本下,创造出最高价值的“艺术品”和“产品”。
全能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项目复杂度的增加和甲方需求的多元化,设计院不仅仅需要设计师会“画图”,还需要他们懂施工、懂规范、懂市场、懂甲方心理、懂商务谈判。设计师仿佛要成为一个“全能选手”,十八般武艺都要会。
服务和响应的极致化: 在服务业导向越来越强的今天,甲方对设计院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改方案、修图纸、解答疑问,无论白天黑夜、工作日还是周末,都可能被要求立刻响应。这种极致的服务要求,在设计费没有相应提升的情况下,给设计师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
责任的无限扩大: 由于设计院在项目中的关键节点作用,以及其专业性,设计成果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往往会被无限放大,甚至承担一些本不属于设计环节的责任。这种“高风险、低回报”的状态,进一步降低了设计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设计院地位的下降是市场经济转型、行业竞争加剧、技术更新迭代以及内部管理问题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随之而来的要求提高,则是这种困境向下传导,将压力完全压在了一线的设计师身上。这使得许多设计师身心俱疲,也让这个曾经充满创造力和前景的行业,在现实面前显得有些步履维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设计院的地位并不低,地位低的只有民用建筑设计院,垄断行业的设计院地位一直都高。

大学招生走的是计划招生,也就是招生数是定额的。

而行业的就业是市场决定的。两者对人数的需求不一致。

毕业人数大于需求人数,要求自然上涨。

哪怕本科生就能做的活,由于竞争人数太大,要硕士以上文凭才能进面试。

而且设计院是从计划经济时代一直走到今天,很多设计院招聘风格都保留计划经济时代包分配的特点,比如在云南昆明的某些国企设计院,风格就是昆明理工大学优先,有名额控制,外来户很少,如果大学是在外省读,那么竞争压力比昆明理工大学还要大,哪怕外省的大学是985。

同时不同类型的设计院区别很大,很多垄断行业,薪水还是不错,工作主要做管理,设计任务只要外包给第三方单位即可,第三方设计人员临时冒充垄断设计院的员工干活,垄断院的员工收入很高,优先子弟就业,下来是昆明理工,有证书的社会招聘,再是应届的外来户,所以应届的外来户要求很高,哪怕是985的硕士都未必有用。

这个知乎上有个问题就是抱怨:昆明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就是发现某些用人单位要求太高,本质上是无法区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很多设计院,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用人风格很像那个时代,有子弟优先,与以前同一个系统的高校毕业生也优先,都不沾边的自由竞争。

建筑设计院跟市场挂钩最明显,招聘的要求并不高。

下图是某民用建筑设计院高管的收入,说实话,这个收入在昆明并不低,表内收入包含分红奖励。


要求高的是垄断行业的国有设计院。

比如广东某垄断院,工程师职称但无一注证书的结构设计师,有编制的年收入能到30万,临时工到手10万左右。有编制的这个收入在广州根本就不低,而且公司有自助餐饭补助,临时工和外人一顿饭计价30。这在设计院属于上流,当然跟网络吹牛的收入不能比。

但是做计算机的,有编制?年龄大了好自为之,偶尔吹吹还行。

云南某垄断院,有编制的工程师职称但无一注证书的结构设计师,月补助1600,基本工资5000,出差一天补助300,还有绩效收入可以达到5000以上,在昆明,这收入根本就不低了,哪怕是云南工资最高的公务员群体,不走邪路能达到这个收入的也几乎没有,公务员靠的是财政转移支付。这种设计院,临时工也很差,在8000左右(只有编制工的绩效部分)。

当然,垄断院,一般只要应届生,也就是大部分人几乎只有一次机会。如果有第二次,那就是考上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证(证书),二级证书无效。

所以,好不好看具体的公司。

至于地位,设计院本来就是服务业,还能不顾顾客的要求做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设计院的地位下降和要求提高,这确实是许多从业者内心深处的痛。要说清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掰扯清楚。首先,市场经济的冲击是绕不开的大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整个社会都在强调效率、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设计院这种过去那种“铁饭碗”、“国家队”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就受到了冲击。 市场化竞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到位,也触及到了很多老玩家心中关于JRPG变迁的共同感受。确实,回想一下当年那些经典JRPG,从《勇者斗恶龙》到《最终幻想》,再到《超时空之轮》,大地图、船、飞行道具几乎是标配。而现在的很多JRPG,似乎已经把这些元素“弱化”甚至“取消”了。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游戏设计理念、技术限制.............
  • 回答
    想来古时候,一个园子,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造的。你要想弄出个山明水秀、亭台楼阁依山傍水的好去处,那得多大的讲究啊。造园师,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景观设计师,在古代那可是个了不得的身份。你想啊,能请得动造园师来给自己家操刀,那得是达官显贵,王公贵族。皇帝的御花园,王爷的私家园林,士大夫的宅院,这些可都是身.............
  • 回答
    无障碍设计在现代设计中之所以占有重要地位,绝非偶然,而是源于时代进步、人文关怀的深化以及对设计本质的重新认识。其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详细阐述:一、 普适性与包容性的时代要求: 扩大用户群体,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 传统设计往往以“主流”人群为中心,忽略了部分群体的需求。无障碍设计则致力于让所有.............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多人在体验了地铁的便捷之后,会疑惑为什么火车,尤其是长途客运列车,座位设计和地铁差别那么大。其实这背后涉及的考量相当多,不仅仅是舒适度,还有安全、效率、成本等等一连串因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火车座位不长得像地铁。首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使用场景和运行模式。 地铁.............
  • 回答
    《流浪地球》里,那辆在冰封世界里艰难跋涉的巨型运载车,它驾驶舱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个悬浮在半空的、泛着金属光泽的球形方向盘。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不是我们熟悉的圆盘状?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关于未来驾驶、环境适应以及情感传递的巧思。首先,咱们得从“驾驶”这件最基本的事儿说起。在《流浪地球》的世界.............
  • 回答
    城市道路设计中,将行人置于地下通道,车辆通行于地面,这一做法背后有着多层考量,绝非简单的“哪个方便”就能解释清楚。这背后涉及到交通效率、安全、城市空间利用、环境以及人文舒适度等多个维度,是一个综合权衡的结果。首先,从交通效率角度来看,这是最直接也最显见的理由。 分离交通流,减少冲突点: 车辆与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触及到了地雷设计和使用背后的一些重要考量。说地雷可以埋藏几十年依然致命,这绝对不是夸张,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而且“计划报废”这个想法,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行的,或者说,这样做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为什么地雷能埋那么久还能炸?首先得明白,地雷的核心是“触发”.............
  • 回答
    .......
  • 回答
    重庆江北嘴,这座依山傍水、气势恢宏的城市新中心,确实有着它独特的风貌。但你提到的“清一色的方块大楼”,以及与上海陆家嘴、北京国贸CBD在“设计感地标建筑”上的对比,这个看法确实触及了一些关键点,也可能源于观察的角度和对“地标”的定义。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江北嘴的建筑肌理,看看为什么它呈现出如今的.............
  • 回答
    问到这个问题,其实挺触及到了城市交通设计里一个非常核心的平衡点——效率与安全、舒适度的取舍。市区地铁,它的“市区”这两个字就奠定了它的属性:服务于高密度的人口、频繁的停靠、以及需要与各种城市基础设施共存。要把时速拉到100公里以上,可不是简单地“踩油门”那么简单,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工程。首先.............
  • 回答
    那些把笔记本上各种接口大胆砍掉的设计师们,在面对笔记本顶部的摄像头时,却像是被施了定身法,依然小心翼翼地将其保留。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老派情节”或是“技术惯性”,而是背后有着一套复杂且现实的考量,触及到了用户需求、技术可行性以及市场定位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承认,摄像头在当前笔记本的使用场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人会有的疑问。一方面,我们国家在全球范围内都在积极输出“中国基建”的品牌,参与了很多大型项目,展现了强大的工程建设能力;另一方面,回到家门口,一些代表性的、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地标建筑,却常常能看到外国建筑师的名字。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
  • 回答
    .......
  • 回答
    高铁、动车、地铁不能设吸烟车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从技术安全到旅客体验,再到法规政策,方方面面都进行了周全的考量。咱们这就来好好说道说道,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安全第一,烟火之患绝不能有!这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原因。想象一下,咱们乘坐的高铁、动车、地铁,动辄时速几百公里,车厢都.............
  • 回答
    中国大陆地铁设置安检,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考量和社会现实的综合结果,绝非一日之功。要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安全是首要考量,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社会治安的整体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性急剧增加,城市人口密度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治安的复杂性也在提升。虽然总体.............
  • 回答
    在地铁这种人流密集、流动性大的公共场所,警察进行身份证件的随机查询,这确实是一个我们很多人都会遇到的情况。那么,这样做是否合理?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和法律依据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合理性讨论:一把双刃剑从“合理性”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它就像一把双刃剑,.............
  • 回答
    一些国外的地铁系统之所以没有安装屏蔽门,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这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是简单的“要不要装”的问题,而是牵涉到历史、技术、经济、运营模式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历史遗留与早期设计理念:首先,很多国外的地铁线路,尤其是那些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比如伦敦、纽约、巴黎等),在最初设计时,安全防护的概念和.............
  • 回答
    关于香港地铁和内地地铁安检的差异,以及为何香港地铁似乎“不用”安检,而内地地铁却普遍设置,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牵扯到不少值得探讨的方面。首先,说香港地铁“不用”安检,这可能是一种表面的观察。实际上,香港地铁(港铁)同样是非常重视安全问题的。他们的安全措施更多的是融入在日常运营和管理中,而不是像.............
  • 回答
    北条司和鸟山明,这两位漫画巨匠的名字,在无数漫画迷心中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提起北条司,人们会想到《城市猎人》里那个撩妹技能满点、枪法精准的冴羽獠,以及《猫眼》里那三姐妹亦盗亦女的迷人身影。而提起鸟山明,则立刻浮现出《龙珠》里那个不断突破极限、充满热血的孙悟空,以及《阿拉蕾》里那个古灵精怪的机器人。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