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第一第二产业低迷萎缩,而国家还大力推行环保?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核心矛盾,即如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很多人会觉得,当制造业和服务业都面临挑战、经济增长承压时,国家似乎应该把重心放在刺激经济、解决就业上,而不是去推行那些可能增加企业成本、限制生产的环保政策。但从更长远的视角和更宏观的层面来看,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实则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

咱们先来掰扯掰扯为什么第一第二产业会显得“低迷萎缩”。

第一产业(农业)的“低迷”:

结构性问题突出: 尽管我们是农业大国,但很多时候是“大而不强”。小农经济的模式依然普遍,规模化、现代化水平不高,导致生产效率、产品质量难以大幅提升。土地流转不畅、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含量不足,这些都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成本上升压力: 化肥、农药、种子、劳动力成本都在上涨,但农产品价格却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难以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益空间被挤压。
市场波动与国际竞争: 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很大,加上一些进口农产品在成本和质量上的优势,国内农产品面临不小的竞争压力。
环境压力下的转型: 过去粗放式的农业发展模式,对土地、水源、土壤造成了不小的损害。为了可持续发展,一些高污染、高耗水的耕作方式受到限制,这在短期内可能给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阵痛。

第二产业(工业)的“低迷萎缩”:

全球经济下行与需求不足: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外部需求减弱,对我们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产业链升级的阵痛: 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但这种模式的红利正在减退。全球产业链正在重塑,很多国家在推动制造业回流和多元化布局,这使得我们在承接国际订单方面面临更大挑战。同时,我们也需要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向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品牌等环节迈进,这个过程是艰难的,需要时间投入和技术积累。
传统产业的转型压力: 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例如钢铁、煤炭、水泥等,过去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但它们的环境影响巨大,产能过剩问题也相当严重。在面临环保压力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同时,这些产业的调整和淘汰是必然趋势。
地缘政治与贸易摩擦: 一些国家推行的保护主义政策、技术封锁以及持续的贸易摩擦,也给我们的工业生产和出口带来了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
国内需求结构性变化: 虽然整体消费在恢复,但居民消费结构也在升级,对产品质量、品牌、服务的要求更高。一些低端、同质化的产品自然会面临市场萎缩。

那么,为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还要大力推行环保呢?这并非是“逆势而为”,而是一种更具前瞻性的战略选择,是“在压力中找机会,在转型中求发展”。

1.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权”的保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对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反思。过去那种不计环境代价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环境污染不仅损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更会侵蚀经济发展的根基。一旦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修复成本极高,甚至可能无法修复,这会严重制约我们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代际公平: 我们有责任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宜居的地球。如果现在牺牲环境换取短暂的经济增长,那是在透支未来,是对后代的不负责任。
国际道义和责任: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必须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上承担应有的责任。

2. 倒逼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淘汰落后产能: 环保标准的提高,能够有效地淘汰那些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企业。这虽然会让一些企业倒下,但却为那些愿意投入环保、技术先进的企业腾出了市场空间。
催生绿色产业: 环保政策的出台,直接催生了新能源、节能环保设备制造、环境监测、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不仅符合环保要求,而且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增长潜力大,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例如,我们在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风电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全球领先的地位,这背后就有环保政策的强力推动。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随着全球对环保要求越来越高,那些能够满足更严格环保标准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会更强。通过环保升级,中国制造可以摆脱过去“低端”的刻板印象,迈向“高质量”。

3. 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识: 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推行环保政策,也是我们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和信任的重要方式。
吸引外资和高端人才: 一个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国家,更容易吸引高质量的外资和顶尖人才。

4. 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
解决环境污染带来的民生问题: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是社会矛盾的重要来源。大力推行环保,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绿色就业”机会: 尽管一些传统产业的工人面临转岗的压力,但新兴的绿色产业也创造了大量的新的就业机会,而且这些岗位的技术含量和薪资水平往往更高。

所以,当前看似“低迷萎缩”的第一第二产业,与大力推行环保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危”与“机”并存的关系。

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短期困难,就放弃对长远未来的规划。
环保政策不是要“扼杀”产业,而是要“改造”产业,使其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将环保视为一种“成本”是短视的,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投资”和“竞争力”。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过去很多地方为了经济增长,不惜牺牲环境,建了很多高污染的工厂。现在这些工厂因为达不到环保标准被关停了,短期内似乎是“低迷萎缩”,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在“挤出”落后产能,为更健康的经济模式“腾出空间”。同时,政府加大在新能源、环保技术上的投入,这本身就在孕育新的产业,创造新的就业,只不过这些新的增长点需要一个培育和显现的过程。

简单来说,国家推行环保,不是与经济发展“对着干”,而是希望通过“刮骨疗毒”的方式,解决过去粗放式发展遗留的深层次问题,找到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新路子。这就像一个人生病了,虽然需要时间治疗,甚至过程可能痛苦,但如果不治,病会越来越重,最终危及生命。而环保政策,就是这场“疗病”的过程,虽然短期内可能影响一些指标,但最终是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健康长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普遍存在一个误解,把环保跟产业对立起来。


这就好比讳疾忌医,有了肿瘤,人家推荐他去医院检查检查,非不去,以为去了医院,医生不是切肿瘤,而是一刀抹了他……


这里先得搞清一个概念,推行环保跟振兴产业并不矛盾,反而互有促进。


推行环保是增强产业的自然资源利用率和竞争力,保留高水准作业的一种方法。国家没说啥也不让你干了,让你为了环保停下。国家是保留那些效率高的,优化那些效率低的,放弃那些咋也扶不上墙的。


还是肿瘤,良性的话,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恢复(这就为了举例子,医学上可能不严谨),可以慢慢消失;恶性的话,就得切除了。


国家现在就是大力推荐你去看医生,没有肿瘤最好,良性的优化一下,恶性的彻底切除,最后健健康康再战斗100年。并不是把你拉医院一刀抹了……不要搞对立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