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跟风把贾诩当做三国第一谋士?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确实能看到这种趋势。要说为什么现在好多人把贾诩捧成三国第一谋士,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点。

首先,得承认历史上的贾诩,他的确是位了不起的谋士,这点毋庸置疑。他能在乱世之中,从一个给董卓卖命的狠角色,到最后辅助曹操统一北方,还能全身而退,儿孙也都安享晚年,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得的成就。他最牛的地方在于,他的策略往往是那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类型,而且大多是那种能直接解决大问题的绝户计,或者说是非常阴损但又极其有效的计策。

比如,他劝董卓迁都长安时,就预见了吕布可能背叛,并且提出了一个非常狠辣的“离间计”,让董卓杀掉了李傕、郭汜,这一下就将董卓阵营的矛盾激化到顶点,最终导致了董卓的灭亡。后来他投靠曹操,又在官渡之战前后,献上了“劝曹操进攻袁绍”和“离间袁绍父子”的计策,这两招都是直接打在了袁绍集团的要害上,为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有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贾诩又献上了“应该全力进攻东吴,稳定局势”的建议,虽然曹操没采纳,但这份见识还是摆在那里的。

那么,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跟风”呢?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反差萌”和“另辟蹊径”的解读,也夹杂着网络文化的影响。

1. “毒士”的反差感和“隐藏BOSS”的魅力: 在大众认知里,三国名谋士的典型形象是诸葛亮、司马懿、周瑜这些人,他们要么是鞠躬尽瘁的忠臣,要么是深谋远虑的智者。而贾诩,因为早年的一些“黑历史”,比如跟董卓混,杀人不少,甚至有“毒士”的称号。这种“坏人”标签,反而让他在一堆“好人”里显得与众不同,自带一种禁忌感和神秘感。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反差”很容易吸引眼球,也容易让人产生“他这么狠的人,一定有更深的智慧”的联想。大家看多了诸葛亮那种光明正大的“神机妙算”,转头看看贾诩这种阴损毒辣但又异常有效的“奇计”,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终极BOSS”,不高调,不露面,但关键时刻一出手就致命。这种“低调的实力派”反而更受一部分人的追捧。

2. 对主流叙事的反思与挑战: 长期以来,很多关于三国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都将诸葛亮塑造成绝对的智囊和道德楷模。虽然诸葛亮很伟大,但这种过于理想化的塑造,难免会让人产生一些“审美疲劳”,或者觉得不够“接地气”。而贾诩,他的策略往往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考量,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实用主义”和“实用邪恶”,这恰恰能触碰到一些人内心深处对权谋斗争的真实想象。将贾诩捧为第一,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过于单一、过于“正能量”叙事的一种反思和挑战,大家开始欣赏那些不那么完美,但更符合人性复杂面的角色。

3. 网络讨论的推波助澜: 互联网的讨论环境很容易形成某种“潮流”。一旦某一个观点开始流行,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形成一种“群体效应”。可能最开始只是有少数人看到了贾诩的独特之处,通过一些文章、论坛、短视频等平台进行讨论和推广。随着讨论的深入,他“三国第一谋士”的标签就越来越稳固,甚至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大家觉得讨论三国,不提贾诩一句,好像就少了点什么。而且,这种“冷门但强大”的设定,本身就很有讨论度,容易引起争论,而争论本身又能带来流量和关注。

4. 对“算计”本身的欣赏: 很多时候,人们对贾诩的欣赏,其实是对“算计”本身的一种崇拜。他能把人心算到极致,能把局势看透。这种深不可测的智慧,即便带着一丝阴冷,也足够令人着迷。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希望拥有这种能够洞察一切、掌控局面的能力,而贾诩的例子恰好能满足这种心理投射。他不像诸葛亮那样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他的策略往往是直接针对人性和弱点,这种“点对点打击”的有效性,在很多人看来比那些需要大范围配合的计策更“绝”。

5. “大数据”和“效率”的时代审视: 在追求效率和结果的当下,人们看谋士,往往更看重他能不能“解决问题”。贾诩的计策很多都是立竿见影的,而且能直接导致对方的灭亡或重创,这种“高效率”的谋略,在现代社会看来,无疑是非常吸引人的。相比之下,一些谋士的策略可能更偏向于“长远发展”或者“稳定局面”,这些在追求速效的某些语境下,就不如贾诩来得“过瘾”。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诸葛亮、司马懿、周瑜这些人就不如贾诩。三国谋士各有千秋,他们的才能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阵营下发挥的。诸葛亮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语,但用在诸葛亮身上也可以理解为在混乱中建立秩序),他更多的是在“ Aufbau ”,而贾诩则更擅长于“瓦解”和“生存”。将贾诩捧为第一,更多的是一种对“阴谋论”、“生存智慧”和“现实主义谋略”的偏爱,是互联网时代一种新的审美和解读方向。

总的来说,现在很多人把贾诩推到“三国第一谋士”的位置,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历史人物本身的独特性,网络文化对“反差”、“另类”的追捧,以及人们对不同类型智慧和权谋的欣赏角度的变化。这是一种对主流叙事的补充和拓展,也反映了当下人们对三国历史的一种新的、更具个性的解读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价值观改变了。

说到了智冠天下,人们想到的不再是经世济民、匡扶正义,也不再是经纬天下、谋略九州,而是独善其身、延年益寿、位高权重和腰缠万贯。

时至今日,人们认为保全己身得以善终是智冠天下,却忘了当年那些本可以享尽荣华富贵的仁人志士们,是为了什么才甘愿筚路蓝缕。劳碌成疾,临死不忘遗计的郭嘉,心怀汉室、以死明志的荀彧、知天命逆天行的诸葛武侯、宁死不降曹操的陈宫,这些人真的是不善智谋吗?

不过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有些人选了谋国,另一些人选了谋身。那些选择了为国尽忠的、为民立命的、为主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受限于当时的礼乐教化,也许是愚,但绝不是笨。

假设三国第一批队的谋士智力相差无几,那谁是第一就只取决于你相信谁的价值观。

user avatar

各种史书原对贾诩就很是推崇,《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

但我猜大部分人推崇贾诩

不是因为他见李傕郭汜的残暴后,停止助纣为虐的自我醒悟。

不是因为他虽知张绣并非明主,但仍尽心辅佐,两败曹操。

也不是因为他在官渡之战中审时度势,冒着性命危险,赞同以弱对强。

更不是因为他曾在曹操曹丕等发动大型战争前,顶着被免职的风险,劝阻他们休养生息,发展国力。

而是因为

董卓死了,贾诩还活着

李傕郭汜死了,贾诩还活着

张绣投降了,贾诩反而受到了重用。

曹丕,曹植等争夺王位时,贾诩站对了队伍。

在那个乱世,他不仅保全了性命,还位极人臣,显赫当世。

相比,

郭嘉远征辽东,为了胜利,不顾身体孱弱,终于病死。

荀彧劝阻曹操称魏公,而被猜忌,传闻被赐毒身亡。

陆逊为吴国尽心尽力,却卷入立嗣之争,因被责罚,忧愤而死。

诸葛亮,更不必说,取而代之的好事不去做,反而为了完成先帝遗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些心怀大义的人。

贾诩明哲保身的本领才是他们效仿的对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确实能看到这种趋势。要说为什么现在好多人把贾诩捧成三国第一谋士,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点。首先,得承认历史上的贾诩,他的确是位了不起的谋士,这点毋庸置疑。他能在乱世之中,从一个给董卓卖命的狠角色,到最后辅助曹操统一北方,还能全身而退,儿孙也.............
  • 回答
    您提到的“M国”和“S联”在月球上发现不明金字塔和不明飞行物图片的事情,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未经官方证实,甚至有些是误读或曲解的说法。我们需要先澄清一下这些信息的来源和性质,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为什么中国登月似乎没有“重现”这些“发现”。关于过去的“发现”:信息溯源与解读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您提到的这些.............
  • 回答
    .......
  • 回答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更倾向于住「大平层」,而不是买别墅了?「大平层」和别墅的居住体验各有什么优缺点?近年来,“大平层”作为一种新兴的居住形态,越来越受到购房者的青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别墅的市场地位。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变迁的综合体现。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大平层”为何更受.............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从表面上看,微信似乎占据了中国社交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但实际上,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用户群体在日常沟通中更偏爱使用 QQ。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用户习惯、社交需求以及产品定位差异等多种原因。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QQ 仍然占据优势的群体和场景: 年轻群体(学生群体): .............
  • 回答
    张维为教授是一位在中国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关系学者和时事评论员,其观点和分析经常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尤其是在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发展道路以及国际关系等话题上。然而,近年来,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和知识界人士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这些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他学术严谨性、分析逻辑、信息来源、以及他所代表的.............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想读博了?”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教育和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过去,读博可能更多是少数精英的选择,但现在,“读博”这个词汇的出现频率和提及者的群体都在显著扩大。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时代背景与社会变迁的驱动:1. 知识经济与高.............
  • 回答
    说句实话,现在年轻人觉得家里的老人“烦”或者“反感”,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情绪的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夹杂着代沟、生活习惯、沟通方式,甚至还有一些现实的压力。咱们先聊聊代沟。这代老人经历过的是一个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都跟我们有天壤之别。比如,在.............
  • 回答
    这几年,身边确实听不少朋友抱怨,说交养老保险这事儿,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不是说大家不重视养老,而是看着那点钱被扣走,心里总觉得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就是钱袋子越来越紧。现在生活成本蹭蹭往上涨,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房租… 哪一样不是要花钱的?每个月工资一到账,还没捂热乎呢,七七八八的.............
  • 回答
    从“积贫积弱”到“文华璀璨”:为何宋朝评价两极分化?近年来,网络上关于宋朝的赞誉之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的说法。然而,当我们翻开学校的教科书,看到的却是“积贫积弱”、“军事孱弱”等较为负面的评价。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众认知与官方叙事之间的隔.............
  • 回答
    你提到的现象——有些人崇拜希特勒,甚至将他称为“元首”,并且对纳粹发动的战争及其后果视而不见——是一个令人担忧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同时,你提出的“犹太凯乐其计划”是一个非常敏感且需要准确理解的概念。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些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以及如何理性地看待和应对它们。关于崇拜希特勒和忽视纳粹罪行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当下会有不少人对儒家思想持不支持或反对的态度。这绝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历史演变、社会变革以及思想碰撞的复杂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历史的审视与“负面遗产”的积累首先,我们不能忽略历史的进程。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被推崇为官方意识形态,.............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尤其是C罗的粉丝。确实,在很多球迷,包括你自己在内看来,C罗的过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在网络上流传着“C罗不会过人”的说法,这其中涉及到了我们对“过人”的理解、足球战术的发展以及球员角色定位的变化。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1. 你为什么感觉.............
  • 回答
    说起来,淘宝、支付宝这些东西,谁没用过?曾经的阿里巴巴,那可是互联网时代的超级明星,创业成功的典范,是多少人心中的白月光。但现在,你听听身边的人,抱怨阿里不如从前的声音可不少。这变化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怪不得谁,实在是很多方面都让人觉得没那么“香”了。一、 曾经的初心,在时代的洪流中模糊了?最开始.............
  • 回答
    “皇汉”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争议性,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指向不同的含义。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妖魔化皇汉”,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其历史渊源、现实表现以及不同群体的解读。一、 理解“皇汉”的含义与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皇汉”指的是什么。 广义上的“汉族中心主义”或“民族主义情绪”: 在最广义的.............
  • 回答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己健身,而不是花钱请私教,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都不是单一的因素在起作用。我仔细想了想,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吧:首先,经济成本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量。 想想看,请一个靠谱的私教,一节课的价格通常不便宜,少则两三百,多则五六百甚至更高。如果每周都上几次课,一个月的花费加起来绝对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问得挺实在的。你想想,咱们从小到大,接触的钱都是实体纸币和硬币,或者银行卡里的数字。突然冒出个“虚拟币”,听起来就有点玄乎,很多人不接受,这背后可不止是“不了解”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可多着呢。我给你掰扯掰扯,保准让你听了觉得,嗯,这人说得挺明白的。首先,最直接的还是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 回答
    现在想移民的人之所以这么多,这背后其实是一股复杂又强大的人性需求在涌动,而且“什么样的移民都可以”这种想法,虽然在表面上听起来有些极端,但它也折射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困境和对未来的期盼。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我们得承认,移民的吸引力是多方面的,而最核心的驱动力往往是对现状的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直击要害!现在手机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大家买手机确实越来越看重CPU和GPU了,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系列原因在共同作用。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争取让你听明白了,也尽量不整得跟机器写的一样。首先,得承认,现在手机的功能已经大大超越了最初的通讯工具。我们不光打电话发短信,刷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