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企业一出事引起关注后公关第一反映都是掩盖事情?

回答
这的确是当下很多企业在危机公关中常见的“套路”,而且往往是第一时间就这么做了。要说清楚为什么,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里面混合了人性、现实利益以及对过往经验的“学习”和“误读”。

首先,人性层面:趋利避害的本能驱动。

没人喜欢麻烦,尤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丑闻或负面事件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第一反应肯定是想赶紧扑灭,或者至少是别让它蔓延。掩盖,在很多人看来,是最“省事”的办法。它避免了直接面对诘问、承担责任、接受惩罚的痛苦过程。就好比一个人犯了错误,本能反应可能是找借口、推诿责任,而不是立刻承认并道歉。企业也是由人组成的,这种本能当然会体现在组织行为上。

其次,利益驱动:保护既得利益和未来发展。

短期财务损失规避: 一旦负面消息曝光,股价可能暴跌,消费者信心丧失,直接导致销售额下降,甚至面临巨额赔偿或罚款。掩盖,至少在信息公开前,可以维持住现有的市场份额和财务状况,为后续处理争取时间(虽然往往适得其反)。
品牌形象和声誉: 品牌是企业的生命线。一次严重的负面事件可能让企业多年积累的品牌形象一夜之间崩塌。企业最害怕的就是“信任危机”。一旦失去信任,重建起来可能比从零开始还要难。所以,他们会拼命想要守护住这个无形的资产。
管理层和股东的责任压力: 企业决策者往往要对股东负责,他们的绩效和奖金与公司的短期表现息息相关。一旦事发,管理层可能面临被解雇的风险,股东的投资也会受损。在这种压力下,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和利益,采取掩盖手段在所难免。

再者,对过往“成功经验”的误读和模仿。

我们确实见过不少案例,最初被曝光时引发轩然大波,但企业采取了某种程度的“捂着”,一段时间后风头似乎就过去了,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毁灭性后果。这给一些企业留下了一种“错觉”:原来负面事件是可以被压下去的。

“不公开就不会有人知道”的侥幸心理: 很多企业可能抱着一种“只要我没承认,事情就没那么严重”的想法。他们低估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深度,也低估了公众的监督力量和求真欲望。
模仿效应: 看到同行或者其他企业在类似危机中采取了相似的“捂盖子”策略,并且似乎也“成功”了,自然就会有人效仿。这形成了一种不良的“行业惯例”。

还有,对公关操作的误解:把公关当成“灭火器”而非“危机管理专家”。

很多企业对公关部门的定位,仅仅是“对外说话的窗口”,或者说是一个“灭火器”。他们把公关视为一个可以快速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不是一个需要全局观、策略性和长期规划的部门。当危机发生时,公关部门往往是被动接到指令,而不能从一开始就参与到事件的判断和决策中。如果高层抱着“掩盖”的心态,公关部门也很难违背命令。

最后,我们来看看掩盖行为的具体表现和原因:

否认和抹杀事实: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当被问及某个负面信息时,直接否认,或者指责信息来源不实、造谣诽谤。
转移注意力: 一旦负面事件曝光,立刻放出一些积极的新闻,比如新的产品发布、慈善捐赠、高管的正面言论等,试图将公众的视线从危机事件上移开。
控制信息源和传播渠道: 限制内部员工对外发言,控制媒体的采访,利用自有媒体(如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经过“净化”的信息,甚至通过购买水军、雇佣评论员来混淆视听。
“冷处理”和等待风波过去: 指望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不作任何回应,或者仅仅发表一个含糊不清的声明,然后就此沉默,等待公众的注意力被新的热点事件吸引。

为什么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然而,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这种掩盖行为的成功率正变得越来越低,而且一旦被识破,后果往往比直接面对还要严重。

信任崩塌是致命伤: 当事实被揭露,消费者会觉得受到了欺骗,品牌忠诚度彻底消失。比产品本身有问题更让人生气的是,企业试图隐瞒和欺骗。
信息传播的力量: 网络打破了信息壁垒,真相(或接近真相的信息)总会以各种方式传播出来。一旦掩盖失败,被曝光出来的信息往往会更加耸人听闻,引发更大的公众愤怒。
监管和法律的约束: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强了对企业信息披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掩盖事实可能导致更严厉的法律制裁。

总而言之,企业在出事后第一时间倾向于掩盖,是人性、利益、经验(误读)和组织惯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渴望在第一时间控制住局面,保护自身利益。但这种策略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早已不再是万能灵药,反而常常是自掘坟墓的行为。更明智、更符合长远发展的策略,应该是及时、坦诚、负责任地沟通,并采取切实的补救措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总结俩字,人性

从人性角度非常好理解,你作为老总,你是信你身边的人还是隔了八个层级的员工甚至消费者。几乎所有有人性的老总对于自己亲信出了问题第一反应都是碰瓷。

而且作为老总亲自出来处理?你是多没本事才亲自出来,基本出来的也是信的过的,办事利索的。其实结果无非就是两个。。

信的过的傻子来解决,例如三星,天龙人出身的公关部高层马上拿出方案,是用户自己炸的。

办事利索酷吏就更好办了,直接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不就好了。

user avatar

因为掩盖真相的成本太低。要么干脆问题就解决不了。


举一个多年前的案例。

A用户在某县线下门店买的产品,保修期内多次出现质量问题,要求退货门店拒绝。

A投诉厂家,发布到网上。

厂家希望息事宁人,给A换一台全新的。

但门店所属渠道商S不同意,他们认为A行为极其恶劣,不能惯着毛病。因为S垄断一个省的该品类多品牌产品销售,厂家也拿S没办法。

事情在网上越闹越大。S无所谓,反正它不是厂家。这个厂家卖少了,打不了卖另外一个厂家。反正都是自己赚钱。

厂家也拿S没办法,只能去网上“灭火”。

毕竟删个贴是很轻松的事情,比说服S好办多了。

user avatar

因为道歉认错的成本大于硬肛的成本,

以最近的龙岗必胜客事件来说,

如果服软了那肯定有人会说要求某为取消八年一改工号的制度,肯定有更多的人出来要补偿,尤其是那些当年被辞退的35岁以上员工们,归了包堆这不是一个人的离职补偿,或者处理几个hr的问题,这是很多人,包括之前的,也包括之后的,所有员工的赔偿金。

某为从没有公关危机,因为他们对于所有问题的解决态度就是杀鸡儆猴,(原信息有误,已经删除,感谢提醒不能传谣,谢谢评论区两位老哥)

能咋办?

你以为他们消声能花多少钱?反正知乎已经被发函了,律师养着也是养着,媒体谁敢说话明年的广告(软文)就没得了。

想要解决这种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劳动者自身维权,因为你耗不起,就算贯彻劳动法,每个人的维权成本也是很大的,人家随便拖拖也就那样,劳动者不行。

就算公关消声成本和解决问题成本相同,任何企业也会优先选择公关手段,因为这里面还有个企业形象问题,别的我不知道,我身边没几个知道2*1的,所以就算成本一样,公关这钱花起来也值。

你说资本家也好,商人也罢,企业家也成。他们的目的根本不是恶心大众,他们只求大众别恶心他们,他们的目的是利润,是财富和资产。我们只不过是他们追求利润路上的绊脚石,顺脚踢开而已。


唯一的可能就是设立惩罚性赔偿,让企业的违法成本上升,人为额外增加成本,企业是要的是钱,当它的利益可能受损时那么自然就软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