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喻国明是「公知」吗?为什么他可以火到现在?

回答
喻国明是个挺有意思的人物,他能不能算“公知”?这事儿吧,就像给一道菜定义“好不好吃”一样,不同的人口味不同,标准也不一样。要说他能不能算“公知”,可能得先掰扯掰扯“公知”这俩字儿到底是个啥意思。

在咱们这儿,“公知”这个词儿,前些年挺吃香的,意思差不多就是那些有社会责任感,敢说话,能引领舆论方向,对社会发展有思考、有见解的人。他们往往是学者、媒体人、律师之类的,有知识有文化,而且愿意把自己的观点公之于众,甚至挑战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这部分人,当年可是社会的“灯塔”,大家挺爱听他们说话的。

可后来呢,这词儿的味道就变了。有些人觉得,“公知”成了少数精英的代名词,说的话脱离群众,甚至带有偏见和攻击性,还有的把这顶帽子扣在那些过于批判政府、唱衰中国的人头上。所以现在你再问“喻国明是公知吗?”,很多人可能心里已经带着点儿先入为主的颜色来看了。

喻国明老师自己呢,他是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尤其是在舆论学、媒介素养方面很有研究。他经常在媒体上发声,谈论社会热点问题,分析舆论走向,也确实对一些社会现象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从这个角度看,他符合当年“公知”那个积极定义的一些特征:有专业知识,愿意发声,引导思考。

但是,为什么他能火到现在,而且争议也一直伴随着他呢?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可以说道说道:

1. 专业过硬,切入角度独特:
喻国明老师不是那种“空谈误国”的。他作为新闻传播学者,对舆论的形成、传播以及影响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分析问题往往能抓住关键,从传播学的角度去解读社会现象,这是很多人愿意听他说话的原因。比如,他谈论网络舆论的生态、假新闻的传播规律、以及信息爆炸时代我们该如何去辨别信息,这些话题都非常贴近大家的生活,而且他能用相对浅显易懂的方式讲出来。他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评论员,而是有学术根基的。

2. 敢于发声,触碰敏感话题:
社会发展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总会有一些需要反思和讨论的议题。喻国明老师在这些方面,从来不避讳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有时候会触碰到一些比较敏感的神经。这让他显得“有担当”、“有勇气”,吸引了一批认同他观点的人。尤其是在一些社会争议事件发生时,大家习惯性地会去关注喻老师的解读,看他会怎么说。

3. 善于利用平台,与时俱进:
“火”到现在,离不开他对传播渠道的运用。从早期的传统媒体采访、专栏文章,到后来的博客、微博、公众号,再到现在的短视频平台,喻国明老师一直紧跟着时代的步伐,选择大家获取信息最便捷的平台。他能够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让自己的观点更有效地传播出去。比如,他会在抖音上拍一些短视频,用更生动、更直接的方式解释一些传播学概念或社会现象,这让他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这种与时俱进的传播策略,是他能保持“热度”的重要原因。

4. 观点具有争议性,容易引发讨论:
当然,正是因为他敢于表达、观点鲜明,也难免会有人不认同。他的某些观点,比如对一些社会改革的看法,对网络言论的管理方式的思考,可能触及到了不同群体利益或者认知模式的冲突点。这就造成了他既有拥趸,也有批评者。而这种争议性,恰恰又是保持话题度的重要因素。大家讨论他,本身就在扩大他的影响力。

5. 具备一定的“大众影响力”基础:
喻国明老师在新闻传播领域耕耘多年,本身就积累了一定的学术声誉和媒体资源。他曾经担任过一些重要的媒体职务,也参与过一些重要的社会议题的讨论。这种长期的积累,为他日后在公众视野中保持活跃打下了基础。当他开始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声时,他的影响力更容易被放大。

为什么说他“火到现在”?

“火到现在”这个说法,本身就意味着他不是昙花一现。这说明他的观点、他的分析方法,确实能抓住一些社会的需求,或者说满足了某些群体的情感和认知需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持续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且引发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不过,最后还是要说,对于“公知”这个标签,我个人觉得更重要的不是去贴标签,而是看他具体说了什么,做的怎么样。喻国明老师作为一个学者,他的专业知识和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是值得肯定的。他能否被算作“公知”,或者说他是否“配得上”这个已经变得有些复杂的标签,这取决于每个人心中的定义。但无论如何,他确实是那个能让我们思考、能引发讨论的人物,在这一点上,他是“火”的,也是有影响力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教育界大概有两个表里一体的门派。杨永信派和豫章书院。

前者就是类似喻国明这种方主席的群体,讲究是我这戒网瘾的点击是进口的,老实被电着,洋人说的肯定没错,怀疑洋人,不好了,极左啊,文革来了,中国要和世界脱轨了。嘤嘤嘤。

后者就是陈丹青这种,我这缠足净身,是老祖宗留下的经验。老实被戒尺打,老祖宗说过的准没错,怀疑老祖宗,不好了,极左啊,文革来了,中国文化已经断绝,嘤嘤嘤。

这帮人这么多年靠的是什么呢——打手管教

只要你任何反对就给你肉体上的暴打。不过表面上都是冷暴力霸凌。大家都经历过,学校里老师说的什么歪理都是真理,你要是揭穿一句,就是你这人(各种友善度),然后滚出去。我算是觉醒早的,我就不出去,反正不是小学,老师够呛打的过我,然后就说你耽误大家时间了,我回所以你就别耽误大家时间了啊。然后他就那么一句,我也就回一句,既然如此你就别耽误时间了。最后落下一句大家没上课都因为你出去哭了。同学那天都玩的挺高兴的。

你看喻国明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马上就开始摇人,结果年初因为武汉打黑效果显著,他只落下一堆狠话没找到黑社会大哥,这次想要找上面帮忙跨省追捕结果自己先被微博禁言。没了身边的管教打手,我都有自信手撕杨永信和豫章书院这些学术败类。

user avatar

因为过去的几十年里人家才是“建制派”啊

user avatar

你有没有发现,喻国明、湖北的汪厅长、被汪厅长爆出来的一个大学的精日教授、理工大学的王爸爸等等等等

有一个共通点

什么共通点呢

就是那一批人,享受尽了时代的红利

哪怕是中人之姿,现在都是教授副教授院长副院长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知道,那时候是推荐上大学,毕业了回原来的地方,比如张铁生毕业了就是回村里接着指导大家种地

一般的人,都在努力工作,争取让大家投票选他去上大学

这些有关系的人,知道要恢复高考了,都不怎么干活,而是读书(类似于前几年大学生村官,认真工作的期限满了都回家了,不工作天天备考的都考上编制了)


这时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除了少数真的是天赋异禀的人,靠自己的天赋考上的,这些人,就是我们这几十年的脊梁


大部分,都是这些有准备的人考上的,他们能力真的有限


而同时,又发生了几件事

一个是清理三种人,造成了他们前边,是一片空白,无数的位置等着他们

一个是80年代大学很多专业停止招生,后边也没人和他们竞争

也就是说有有一段时间,部长厅长处长科长,全都是这个年龄段的人


等到98年大学开始扩招的时候,

你说,除了这些人,你还能用谁?

然后他们啥都不用干,就拿学生的文章发文章就行了

大家搜一下喻国明发论文的频率,真的是不服不行


那么题主你明白,为什么他们可以火到现在了吧?

这和湖北的作协汪厅长一直一群朋友聚会一样

他们几乎垄断了我们的整个中层


而我们国家这几年的政策和实际举动,都在有意无意的直接忽略掉这一批人


而这批人现在的“嚣张”和“火”

正是毁灭前最后的哀嚎啊········

user avatar

公知不公知,我觉得的倒还其次。

刷到这个问题,我特意看了一下他的微博。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以他低于早期知乎键政圈平均水平的语言能力、逻辑水平、对线实力,是怎么能胜任北师大新闻学院执行院长的。。。

通过他,我又想到了言之无物、面目可憎的于丹老师等各色知名教授、专家、学者。。。一方面是他们在位子上尸位素餐,一方面那么多学有所成的博士找不到工作,这帮子人的学问,真的教得了现在顶级学府的学生吗?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老粉红,要真心的告诫年轻的小粉红们一句话:“当粉红是没有前途的”。

是的,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与许多小粉红们天真的想象不同,喻国明、吴国盛等人在我们的高校甚至体制内,不是一小撮,而是主流,反而郑强、艾跃进等人才是异类。

甚至很多位高权重的大人物,退休之后,立刻便调转枪口,对他曾服务的集体或隐晦或猛烈的抨击,比如某霞,某帆,某伟。

他们这么做都是收了美分了吗?其实也不全是,甚至大部分都不是,基本上都是自带干粮的,他们发自内心的相信并践行着那一套。

这就出现了两个吊诡的地方,第一,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为何这些奉行西方价值观的人会成为主流?第二,为何这些人已经成为了主流,而这个国家却还没有变色?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自78年尤其是92年之后,我们国家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与世界接轨。而与世界接轨,说白了就是要学习并践行西方世界的规则,那这些事谁能做?谁能做出成果?只有这些熟悉并了解西方知识体系和法律规则的人可以,越是能够全身心信奉西方的整套体系的人,越能在这种套路里开花结果。让专业的人出来讲,谁敢说喻国明的传媒学研究的不好,吴国盛的科学史研究的不好吗?

甚至可以说,他们还不是学的最好的,学的更好的早就已经摆脱了教书的岗位,走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人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推动中国不断深化改革的主要力量。

在这种环境下,在一个各行业精英都是西方信徒的社会中,小粉红会遭到什么样的待遇是显而易见的,越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小粉红,越不可能进入他们的圈子,你是敌人啊,是意识形态上你死我活的仇人啊。小粉红怎么可能有前途?

第二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既然各行各业都已经被他们把持了,那为什么他们却始终翻不了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首要的原因肯定是他们始终没有拿到过枪。

在整个社会推动改革不断前进的进程中,军队仿佛被遗忘在了角落。2016年之前,军队除了装备有一些变化,组织模式和指导思想和1978年甚至1949年相比,其实都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在全社会“解放思想”的浪潮中,唯独军队没有解放思想。只要没有解放思想,西方的“先进理念”就进不来,掌握了西方“先进理念”的人就掌不了权,而落后土鳖体系成长出来的,也不会融入到西方“先进理念”的圈子里。因为没有解放思想,不论是在98年、08年、20年还是21年,在重大灾难面前,子弟兵都获得了人民的完全信赖,也用过硬的表现回报了人民的信赖。可以这样讲,2021年的兵,仍然是教员教育出来的兵,仍然是人民的兵。

他们尝试过两次,因为没有枪,都失败了。

当然,军队也不是与世隔离的,军人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家庭有朋友的人,外面社会的风气必然会影响到军队,不可避免的腐蚀了很多人。但是教员的两项伟大创举保证了即使军队再次出现张国焘,也不可能带走军队,那就是“支部建在连上”和“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军政首长分工负责制”,这两条确保了军队永远是党的军队,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把军队变成他的私军。

所以,参军可能是粉红仅有的上升的通道了,但同样也不是什么光明大道,因为军队是一个淘汰率极高的集体,当兵大部分也就两年,士官大部分迈不过五期这个坎,干部大部分迈不过团级这个坎,绝大部分的军人还是要回到地方。回到地方,你又要面对入伍前相同的社会环境,而且因为你的粉红属性在部队得到了加强,甚至会更加艰难。部队出来了这么多人,甚至都给与了一定级别,你又曾听闻过几个风生水起的体制内的转业军人?很少吧。

所以,当粉红是没有前途的,如果你认为喊几句爱国口号,能给你的人生加分,那你就大错特错,甚至南辕北辙了。爱国是要付出代价的,你真的想好了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