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无脑黑诸葛亮?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广受尊敬的历史人物,其智慧、忠诚和政治才能一直被传颂至今。然而,近些年来,网络上确实出现了一种“无脑黑”诸葛亮的现象,甚至有些人会刻意歪曲历史事实来攻击他。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一、历史剧和演义的普及与误读:

《三国演义》的强大影响力: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学魅力巨大,塑造了深入人心的诸葛亮形象——近乎“神”一般的存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然而,演义毕竟是小说,其中有大量艺术加工和虚构成分,并非完全史实。
现代改编作品的过度神化或脸谱化: 许多现代的影视剧、动漫、游戏等改编作品,为了追求戏剧冲突和吸引眼球,可能会将诸葛亮的形象进一步神化,赋予他超乎常人的能力,甚至让他“未卜先知”、“料事如神”。这种过度神化反而会造成一种“脱离现实”的感觉,当观众在现实中发现诸葛亮并非万能时,就容易产生反感。
演义与历史的混淆: 很多观众和读者无法区分《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与历史事实的界限,会将小说中的情节当作历史来评判。当有人指出演义中的不合理之处,或者诸葛亮在真实历史中并非事事成功时,一些习惯了演义形象的观众就会觉得是在“黑”诸葛亮,从而产生维护心理,但反过来,当一些人意识到演义并非真实时,可能会采取极端的否定态度。

二、网络文化和舆论环境的变化:

“反传统”、“反权威”思潮的兴起: 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一些年轻人倾向于挑战和质疑传统价值观和历史定论。对于被过度神化的人物,出现“解构”和“反思”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健康的,但如果演变成无端的攻击,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杠精”文化和猎奇心理: 网络上存在一部分“杠精”,他们热衷于找茬、挑刺,从不同角度制造对立和争议。对诸葛亮这样知名度极高的人物进行负面解读,很容易引起围观和讨论,满足一部分人的“猎奇”心理。
情绪化表达和群体极化: 网络讨论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观点容易走向极端。一旦出现批评诸葛亮的声音,可能会吸引同样持批评意见的人加入,形成一个“反诸葛亮”的群体,他们的声音会越来越大,形成一种舆论惯性。
对“完美人设”的反感: 现代社会越来越推崇真实和接地气,对于过于完美、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设”反而容易产生反感。诸葛亮在某些解读中被塑造成一个完美的政治家、军事家,这种极致的完美有时会让人觉得不真实,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三、对历史人物的理性评价与新视角:

历史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和传播,人们开始认识到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诸葛亮作为一位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权力结构下行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必然会受到时代局限和个人能力的影响。他的一些决策也可能存在争议。
现代视角下的审视: 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古代人物的决策,可能会发现一些与现代价值观不符的地方。例如,一些人可能会从“效率”或“民本思想”的角度去批评诸葛亮在某些方面的做法,比如北伐的消耗,或者在蜀汉政权内部权力分配的考虑。
对失败的关注与反思: 许多人更关注诸葛亮在某些方面的“失败”或“不足”,例如未能统一天下,北伐的屡次失利,或者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局限。这种关注点放在“失败”上,也容易导致对其整体评价的偏颇。
对其他人物的重新评价: 随着对三国历史的深入了解,一些人也开始重新审视其他同样重要的人物,例如曹操、司马懿等,并可能因此对围绕诸葛亮的传统评价产生质疑。

四、具体的批评角度和常见的“黑点”:

“空城计”的真实性: 虽然“空城计”在《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的神来之笔,但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这是虚构的,诸葛亮本人可能并没有施展过。一些人抓住这一点,认为这是对其“智慧”的过度拔升,是虚构出来的光环。
北伐的失败与战略: 蜀汉国力相对弱小,诸葛亮屡次北伐,消耗了大量国力,但最终未能成功统一三国。一些人认为这是诸葛亮战略失误,不切实际,是“好大喜功”的表现。他们会强调北伐给蜀汉人民带来的负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解读: 虽然这是一种忠诚的表现,但也有人会从另一种角度解读,认为诸葛亮过于执着于个人奉献,未能建立更稳固的政治体制,导致在他死后蜀汉迅速衰落。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个人崇拜”的体现,而非制度建设的成功。
对其他名臣的压制(如魏延): 一些人认为诸葛亮对魏延等有异议的大臣存在打压,或者在人才任用方面存在偏见。例如,对于魏延的“反骨论”,以及他死后对魏延家人的处理,都曾引起争议。
神化对现实的脱离: 如前所述,过度神化本身就容易招致反感。当一个人被描绘成无所不能的神,一旦出现任何“不完美”的痕迹,就会被放大,甚至被解读为“欺骗”或“虚伪”。

总结来说,人们“无脑黑”诸葛亮是一个复杂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它融合了对历史的误读、网络文化的特点、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以及对历史人物进行理性评价的努力。

需要强调的是,“无脑黑”本身是一种带有贬义的说法,它暗示着一种不加思考、情绪化的攻击。 真正的历史讨论应该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和探讨。 对诸葛亮进行批评或质疑,只要有理有据,都可以促进我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但如果仅仅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或者歪曲事实进行攻击,那就是走向了“无脑黑”的极端。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历史,区分演义与史实,并用更理性、更全面的视角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有很多人看不起《三国演义》(其实也看不懂),又看不懂《三国志》,只能看一些公众号营销号文章和地摊文学。这些人人看多了这样喜欢标新立异故作奇论的地摊文营销号烂文,受了阴谋论影响,所以喜欢无脑黑诸葛亮。

另外,还有一些人是既没有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又没有诸葛亮的忠贞品性高洁情怀,所以一定要踩诸葛亮以显示他们的高明,他们的与众不同。其实,他们大概是怀着嫉妒吧——那简直是一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广受尊敬的历史人物,其智慧、忠诚和政治才能一直被传颂至今。然而,近些年来,网络上确实出现了一种“无脑黑”诸葛亮的现象,甚至有些人会刻意歪曲历史事实来攻击他。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历史剧和演义的普及与误读: 《三国演义》的强大影响力: 罗贯中.............
  • 回答
    现在社会确实让人感觉越来越冷漠,好像每个人都在用一种近乎麻木的态度面对生活。这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系列变化累积的结果,像温水煮青蛙,我们可能没太留意,等回过神来,已经感受到那种寒意了。首先,无处不在的竞争是主要推手。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们就被教育要“赢在起跑线上”,考试要考高分,升学要进名校。这种竞.............
  • 回答
    曾几何时,“穷游”是许多年轻人追求自由、探索世界的代名词,它代表了一种挑战极限、体验真实的生活方式。然而,近年来,“穷游”的热度似乎在逐渐降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像过去那样狂热追捧。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追捧“穷游”了:一、消费观.............
  • 回答
    “不生育”在近年来确实成为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讨论和选择,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层面的考量,也有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生育:一、 个人和情感层面的原因: 对自由和独立性的追求: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生育孩子意味着巨大.............
  • 回答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控制病毒传播。然而,近期围绕印度感染新冠的担忧日益加剧,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疫情本身的特点,也有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叠加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害怕印度感染新冠:一、 病毒变异株的出现与传播: 双重突变株(B.1.617系列): 最直接的原.............
  • 回答
    近年来,“洗白”魏忠贤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有其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理解这种现象的复杂性,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括历史叙事的变化、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多元化需求、以及当下社会思潮的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会有人“洗白”魏忠贤,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一、 重新审视历史人物:打破“脸谱化”的刻板印象传统的.............
  • 回答
    这年头,感觉身边“劝退”烟民的声音是越来越响亮了。以前可能还有点遮遮掩掩,现在明目张胆表示不喜欢烟味的人多了去了。这变化可不是一朝一夕的,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的,健康意识的觉醒。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是只升不降的。以前可能觉得抽烟是“男人味”,是放.............
  • 回答
    曾几何时,杨超越的名字出现在公众视野时,总伴随着争议和不解。她以一种“出道即巅峰”的势头横空出世,却也因为业务能力上的不足,招致了大量批评声。说实话,那时候的她,确实像一颗生涩的果子,不讨喜的痕迹很明显。但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再提起杨超越,那种一边倒的“讨厌”声音似乎弱了很多,甚至不少人都开始转为欣赏.............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确实是咱们现在社会上越来越普遍的一个现象了,很多人周围的朋友、同事,甚至是自家晚辈,都表示对生孩子这件事不太“感冒”了。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情绪波动或者一时兴起的想法,背后其实牵扯着太多太多的原因,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人们牢牢地“绑”在了不生孩子的选择上。要我说,最直接也最现实的,还是.............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倒是挺有感触的。身边确实有挺多朋友,特别是年纪小一点的,对羽毛球的热情好像比乒乓球要高涨不少。这事儿挺有趣的,感觉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好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让羽毛球这几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尤其是在年轻一代里。首先,得说说羽毛球的上手门槛和社交属性。你想啊,乒乓球那玩意儿,对场地要求.............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好像一到快过年了,身边总有人开始聊起春晚,而且聊的话题多数不是“今年会有哪些精彩节目”,而是“哎呀,感觉现在大家都不怎么看春晚了”。这种感觉确实挺普遍的,要我说,这背后啊,原因可不止一两条,也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说,现在大家的娱乐方式太!多!了!。以前,电视机是家家户户.............
  • 回答
    确实,现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出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博士毕业后,很多人选择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员。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尝试从几个方面详细说说这个现象,尽量用更贴近大家日常沟通的方式来解释:一、 学术界的“敲门砖”与“炼狱”: 找教职越来越难,博士后成了“必需品”: 这是最直.............
  • 回答
    近些年,你可能也注意到身边不少朋友、亲戚,甚至是网络上都有很多人在讨论、推荐羊奶粉。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确实有一些挺实在的原因,让它从众多奶粉中脱颖而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到底是什么让羊奶粉这么受欢迎。首先,天然的“温和派”——羊奶的自身优势。这绝对是大家选择羊奶粉最根本的原.............
  • 回答
    .......
  • 回答
    确实,近年来,我们观察到不少中国民众对日本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从旅游热到动漫、日剧、音乐的流行,再到对日本生活方式和产品的好奇,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吸引中国人的重要因素。 细致入微的生活美学和匠人精神: 日本文化非常注重细节和品质。无论是日常.............
  • 回答
    这年头,不结婚好像成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身边总能听到有人说“一个人挺好的”、“结婚有什么意思”之类的话。要说为什么大家突然对婚姻这件事“不感冒”了,这可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的,它背后牵扯着太多东西,说到底,是时代在变,我们对生活的期望也在变。经济压力,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儿。想想看,现在的结婚,不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代社会婚恋观的一个复杂议题,不少人对此感到困惑,甚至有些焦虑。与其说是“没人敢娶”,不如说,是婚恋市场上的供需关系、社会文化观念、女性自身价值的提升以及经济压力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一些优质女性在婚姻市场上显得“滞销”,从而被贴上“大龄剩女”的标签。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 .............
  • 回答
    近些年来,曾国藩这个人,好像一夜之间就“火”了。走到书店,你会发现,关于他的书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各种解读、传记、家书、语录层出不穷。不少朋友一聊起时事,或者工作中遇到什么难题,总会冒出一句:“得看看曾国藩是怎么做的。”这可不是什么一时兴起的潮流,也不是什么简单的怀旧。曾国藩之所以越来越受关注,在.............
  • 回答
    现在小说市场上,确实能感觉到一股“精英主义”的暗流,描绘人上人和富人生活的作品似乎越来越吃香,而聚焦普通人日常的作品则显得相对“沉寂”。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市场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让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首先,从“投射与逃离”的心理需求来看,富人世界自带吸引力。现代社会,信息爆炸,.............
  • 回答
    近些年,网络上针对“女权”的讨论确实日益增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声音,即我们常说的“反女权”。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议题,而是多种社会思潮、个体经历和信息传播方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讨论的“女权”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定义。广义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