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宋朝之后就没有割据王朝时代了?

回答
要说宋朝之后为什么没有出现像五代十国那样明显的割据王朝时代,这背后其实是中国政治格局和国家形态演进的一个复杂过程,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梳理。

首先,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军事实力的转变是根本原因。宋朝建立之初,吸取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惨痛教训,从制度设计上就极力防止地方拥兵自重。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这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他通过一系列措施,比如将全国的军队划归中央直接调动,将地方的兵权和财政权收归朝廷,并且重用文官来制衡武将。最重要的是,宋朝实行的是“兵由赵普,将由石守信”的模式,即兵权和将权不归同一人掌握,大大削弱了将领们形成独立势力的可能。

而且,宋朝之后,尤其是元、明、清三朝,中央政府对军事力量的控制力又有了进一步的加强。比如明朝的卫所制度,虽然后来也有弊端,但其本意就是将军队分散屯驻,由中央统一管理。到了清朝,八旗制度和绿营制度的建立,也是围绕着中央对军事力量的绝对控制展开的。更不用说,火器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也使得掌握先进武器技术的中央政府在军事上拥有了压倒性的优势。地方武装即便有,也难以与中央的精锐部队抗衡。

其次,经济结构的重心转移和中央对财政的垄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宋朝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逐渐凸显,而中央政府通过控制税赋、盐铁专卖等方式,牢牢掌握了国家的财政命脉。这种财政上的集中,使得地方想要豢养一支强大的军队,维持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变得异常困难。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持,再强的军事力量也难以长久。

到了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经济资源的控制和分配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比如明朝的漕运系统,将南方的粮食通过运河运往北方,这不仅是经济命脉,更是战略命脉,也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清朝时,中央对各地税赋的征收和调配也更加系统化和严密。地方官员虽然有其权力范围,但在财政上高度依赖中央,这使得他们很难与中央对抗。

再者,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的演变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中国社会对“割据”的态度。宋朝虽然军事上相对弱势,但其政治上的中央集权是相当稳固的。之后,历朝历代在建立之初,都非常强调“大一统”的概念。这种“大一统”不仅是地理上的统一,更是一种政治和文化上的认同。

例如,明朝建立者朱元璋,其早期经历就是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汉族王朝,这种“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民族和政治统一的色彩。而清朝的统治,虽然是满族入主中原,但其更强调的是“天下一家”,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整合进一个统一的国家框架内。这种对“大一统”的强调,使得任何试图割据的行为,在政治和舆论上都容易受到巨大的压力。

此外,士大夫阶层的忠诚和国家认同的形成也与之前有所不同。宋朝及其之后,科举制度的成熟,培养了一批庞大的、具有高度文化和政治认同感的士大夫群体。他们更多地将效忠于“朝廷”、“国家”视为一种职业操守和人生价值。虽然也有个别官员有异心,但整体而言,他们是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当国家面临分裂危机时,往往是这些士大夫在思想和行动上起到关键作用,去支持和维护统一。

当然,这并不是说宋朝之后就没有了地方势力或者政治上的挑战。比如明朝中后期的藩王问题,以及一些地方的豪强势力,虽然没有发展到形成独立的割据王朝,但也是对中央统治构成一定威胁的。清朝在晚期也面临着地方督抚权力膨胀的问题,这最终也成为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因素之一。

但总体来说,与五代十国那样,一个王朝崩溃后,各地军事集团迅速崛起,形成多个并立的、拥有独立政权、兵权、财权的政权相比,宋朝之后的时代,即便有动荡和挑战,中央政府对国家整体的控制力,以及防止出现长期、稳定的区域性割据政权的能力,都是更强的。这是一种从制度、经济、军事到思想文化层面的综合性改变,使得中国历史的走向,在“大一统”的框架下,呈现出更为连续和稳定的特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割据一直都有,三藩难道不是割据吗。割据是统一政权内部的相对独立势力,可以非法可以合法,一般在合法性上弱于统一政权。

元末就是典型的割据混战,最后是明朝替代了元朝作为唯一合法性政权。

像三国南北朝这种并立对峙的分裂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国家间相对平等,不存在唯一公认的合法性政权。而且一般分裂对峙时间很长,我估计题主问的是这种。

这还是视角的问题,取决于用什么角度去看历史。正统史观把清朝替代明朝当做是明朝替代元朝的过程,这样就消解了明清对峙的并立性和满清政权的非中国性。

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取得正朔后,就变成了公认的唯一合法性政权。从1644年到1661年收复云南,事实角度看曾经同时有至少四个帝国政权并立。但用正统史观这些帝国从1644年开始就成了割据政权,清朝唯一正朔统一天下具有合法性。

但这个史观有漏洞,在传统民族主义作用下长期教育是以中国=汉地来构建,这就给了新清史钻了空子。

中国每一次分裂到统一都重新构建起不同以往的“扩大的中国”,每一次分裂的内涵不同,统一的内涵也不同。自唐天可汗始,中国的概念就理应从汉地单一民族单一生产方式扩大到多民族多文明更大的规模上去,这也是多元一体格局新的观念。

我们总是认为是农耕皇帝兼任游牧可汗,其实也意味着游牧可汗可以兼任农耕皇帝,从主动融入汉化之外给游牧民族的独立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也意味着以后的中国皇帝如果只是统一汉地而不能统一周边,起码做到称臣,那其合法性正朔地位就值得怀疑。

从这个角度看,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宋朝的统一地位和其正朔合法性,更多的人就把宋代看做是“扩大的南北朝”。

再看明朝算不算,好像也是扩大的南北朝。但蒙古自己放弃了元朝身份,放弃了统一中国的野心,后期也有过称臣,从这个角度看明朝起码属于形式上的统一国家。

这样再看宋以后几百年的中国历史,确实能发现扩大的中国的统一观念深入人心,在形式上中国也确实再也没有分裂过。

从元朝实质统一到清朝实质统一中间夹了个明朝形式统一,从清朝实质统一再到新中国“实质统一”中间夹了个民国形式统一。而且任何国家都要有核心,历史告诉我们完成形式统一起码得做到汉文明相对统一。

user avatar

谁说的宋朝之后就没有割据王朝时代了?

至少在满清朝,真正大一统的时代只有一百六十七年左右。而满清入关之后,前朝的复国运动政权(南明明郑),农民起义政权(太平天国),藩镇割据政权(湘军集团)前后崛起,时间长达一百余年。

满清入关之后,明朝弘光隆武永历政权先后崛起。满清花了近十八年时间。在康熙元年才消灭最后一个南明政权。而南明消灭后,在南方云贵两广福建又形成三藩军阀和割据。台湾方面还有一直坚持使用永历年号的明郑政权。满清入关前四十年严格来说还是分裂状态,不但是台湾与内地的分裂,内地也分成满清朝和貌合神离的三藩政权。满清遗老编写的(杠精注意)的《清史稿》自己都承认。与满清并立的政权,短的如南明有十余年。长的如明郑,自隆武二年后独立成一股南明势力,至康熙二十二年被消灭长达三十多年。

曰:当鼎革之际,胜国遣臣举兵图兴复,时势既去,不可为而为,盖鲜有济者。徒以忠义郁结,深入於人心,陵谷可得更,精诚不可得沫。煌言势穷兵散,终不肯为逭死之计。成功大举不克,退求自保,存先代正朔。定国以降将受命败军后,崎岖险阻,百折而不挠,比之扩廓帖木儿、陈友定辈,何多让焉。即用明史例,次於开国群雄之列。既表先代遗忠,并以见其倔强山海间,远至三十馀年,近亦十馀年。开创艰难,卒能定於一,非偶然也

《清史稿.列传十一赞》

而1683年三藩和明郑政权全部被消灭后,不过一百六十七年,在1850年即道光三十年就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占据东南数省,从1850-1864,存在了十四年。虽然最近天国被满遗黑的很惨,说是只有南京城周围五十七里。但满遗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个五十七里的天国能北伐打到天津,在天京陷落后还有陈得才一支北伐军从陕西汉中回师支援。为什么太平天国在最后四年还能打下苏南和浙江,全歼杭州驻防八旗。

而太平天国灭亡后,满清并没有恢复统一。湘军集团在胜利后盘踞两江一带,形成一股割据势力。

以下为满清自1862年后两江总督列表

图中可见,自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之后,两江绝大部分总督都是汉人,甚至是多是湘军集团成员。满清在曾国藩占据两江后试图亲自任命两江总督,派出了一个与曾国藩关系甚好且同为汉人的马新贻为总督。结果马新贻就莫名其妙的被刺杀而死。死因至今不明,还留下了刺马案等花边新闻。马死后江宁将军魁玉代理过总督。然而不久之后两江总督的位置就又落在湘军集团手里。湘军集团实际上正如安史之乱后的河北三镇,名义上服从朝廷。实则自立首领,自行其是。是一个独立的割据政权。如果河北三镇算割据小王朝,湘军的两江总督政权也是个割据王朝。

满清遗老自己也承认,太平天国之后藩镇权力越来越大,满清中央权力越来越弱。满清能消灭太平军只是依靠汉人藩镇力量。

粤难(指太平军,太平军起义于两广,故名)纠纷,首相督师,屡偾厥事。朝廷间用督抚董戎,多不辱命,犹复不制以文法,故能霈施魄力,自是权又移於督抚。同治中兴,光绪还都,皆其力也

满清遗老也承认,清朝最后几年改革,削掉旧藩镇权力。反而导致了革命党渗透进军队,填补了湘军的空缺,想要恢复满清中央权力,结果适得其反,反而加速了灭亡。

洎乎末造,亲贵用事,权削四旁,厚集中央,疆事遂致不支焉。大抵中叶以前,开疆拓宇,功多成於满人。中叶以后,拨剧整乱,功多成於汉人。

《清史稿.职官传》

因此宋以后没有割据王朝并不准确,光满清在1644-1683,1850-1911时期长达一百余年的时间里就处于与多个汉人政权并立和汉人藩镇分裂状态。真正大一统时期不过一百六十七年。大概和唐朝类似。而这一百六十七年也不是太平无事,也有白莲教大起义。而满清的前朝明朝,除了燕王朱棣四年割据河北,最后几年李自成割据陕西外。在二百七十年漫长岁月里,至少保证了内地的大一统。而大汉王朝,甚至保持了近四百年的大一统。明朝虽然农民起义自称君主不少,但流寇为主,旋起旋灭。从没有如满清这般多达百年的割据分裂时代。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真正决定中国命运的,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民族。如果解决了汉族问题,没有解决好其他民族问题,最多不过是边疆力量有所消长。不足以造成内地分裂,动摇国本。如果靠内地财富诱惑四方民族,即使能换取边疆一时安宁,没有解决好汉族问题,就会造成内地动荡不安,分裂不断。很多清吹吹清朝版图,却一直在回避一个现实,清朝有着漫长的多达百年内地分裂时代。河套的得失无关国本,而南京被一个藩镇割据才值得羞耻。满清剃发易服,放弃了汉文化正统继承,就造成了它的悲剧命运。即使后面康乾时期有一二善政,也不足以稳固根本。很多人说元朝胡运不过百,实际上清朝国运辉煌的时代也不过强于宋,弱于汉明,不过一百六十七年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