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宋朝战斗力不行但蒙古南下的时候却苟了很久?

回答
说宋朝“战斗力不行”是个挺常见的说法,但细究起来,这句话过于简单化了,也忽略了宋朝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尤其是面对蒙古这个空前强大的对手时,宋朝的表现,与其说“苟”,不如说是策略性地在拖延时间,并试图在夹缝中寻找生机。

首先,我们得把“战斗力不行”这个标签拆解一下。宋朝的军事体制确实和之前的朝代有所不同,也存在一些问题。

重文抑武的政策影响: 自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来,宋朝就非常警惕武将的权力膨胀。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兵变重演,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文官治国的推崇。这种政策导致武将地位不高,军权不集中,很多时候由文官掌握兵权,指挥不一定专业。
兵源和训练问题: 宋朝军队规模庞大,但很多士兵是募兵制,训练水平参差不齐,战斗意志和士气也受影响。尤其是在面对蒙古骑兵这种高度职业化、训练有素的部队时,差距就更明显。
战术上的局限: 宋朝军队擅长步兵作战,有优秀的火器(如突火枪、霹雳炮等),但面对蒙古骑兵的骑射、冲击和包围战术,尤其是在平原地区,往往处于被动。
财政负担: 为了防备强大的北方民族(辽、金),宋朝长期维持庞大的军队,这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也影响了军队的装备更新和士兵的待遇。

然而,仅仅因为这些,就说宋朝“战斗力不行”,也未免过于武断。 宋朝在与辽、西夏、金等政权的长期对峙中,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将领和战役,例如寇准的澶渊之盟、狄青的沥泉报恩寺、岳飞的郾城大捷等等。虽然最终未能彻底战胜北方强敌,但能够长期维持对峙,甚至在某些时期占据优势,这本身就说明宋朝的军事力量并非不堪一击。

那么,当蒙古大军南下时,宋朝为什么能“苟”这么久?

这里面的“苟”,更多的是一种有意识的战略拖延和在极端压力下的韧性,而不是简单的畏缩不前。原因非常复杂,我来细说一下:

1. 漫长而艰难的地理屏障:

南北方地形差异: 蒙古骑兵最擅长的是在广阔的草原上进行大规模的骑兵作战。而南宋的地理环境,特别是长江以南,山川湖泊密布,河流纵横。这对以骑兵为主的蒙古军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作战环境。骑兵的冲击力、速度优势大打折扣,蒙古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术优势难以完全发挥。
长江天险: 长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天然屏障之一。长江的宽度、流速以及沿岸的地形,都使得蒙古军队很难发起大规模的渡江作战。尤其是宋朝在沿江地区构建了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如江阴、太平、芜湖等地都有严密的炮台和水师驻守。这使得蒙古人多次渡江尝试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无法成功。
“半壁江山”的战略限制: 靖康之变后,宋朝政权南迁,领土大幅缩小,但这也意外地将国家的战略重心和军事力量集中在了南方,充分利用了南方的地理优势。

2. 强大的水师力量:

水战优势: 蒙古人虽然骁勇,但他们的军事传统主要在陆地,对于大规模的水战并不擅长。而宋朝,尤其是南宋,继承了北宋以来的水军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拥有庞大的战船数量,先进的造船技术,以及成熟的水战战术。
火器在水战中的应用: 宋朝在火器上的领先,在水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各种火药武器,如“火箭”、“火炮”、“震天雷”等,在水战中对蒙古军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些武器的远程杀伤力,以及点燃敌方船只的能力,都让蒙古海军吃尽了苦头。
封锁与控制: 宋朝水师不仅能主动进攻,更能有效封锁长江,阻止蒙古军队渡江。他们控制了长江的关键水道,使得蒙古军队难以突破。

3. 坚韧的抵抗和不屈的精神:

军民一心: 尽管宋朝中央政府存在一些问题,但在面对亡国灭种的威胁时,南宋的军民表现出了极大的抵抗精神。各地守将和军队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抵抗。许多文臣武将,如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在国家灭亡的最后时刻,依旧选择为国捐躯,其精神感召力是巨大的。
持久战策略: 宋朝虽然在正面战场上难以与蒙古骑兵抗衡,但他们采取了“以守为攻”、“以拖待变”的策略。通过利用地形、坚守城池、消耗敌方兵力,来延长战争的消耗。蒙古军队虽然强大,但也需要庞大的后勤补给,长期的消耗战对他们也是一种压力。
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 蒙古帝国在扩张过程中,其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后期,特别是蒙古人征服中国后,其统治阶层也面临着文化融合、民族矛盾等问题。同时,蒙古人在其他战场(如欧洲)也面临着其他势力的抵抗。这些外部和内部的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他们对南宋的彻底征服。

4. 蒙古自身的战略调整和变故:

蒙古领导人的死亡: 蒙古军队的进攻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了指挥官的更替和战略的调整。例如,在第一次南侵时,蒙古军主帅速不台在与宋军交战时也曾遭遇损失。而当蒙古大汗(如蒙哥)在征伐中途死亡时,整个蒙古帝国的战略重心都会受到影响,进攻节奏会放缓,甚至中断,以便内部进行权力交接。
战略重点的转移: 蒙古帝国版图辽阔,其战略重点并非只在中国。在征服其他地区时,也需要投入大量兵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其对南宋的绝对军事优势。

总结来说,宋朝在面对蒙古南下时所谓的“苟”,并不是纯粹的消极避战。 这是一个在明知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尤其是地理环境和水师),采取了以空间换时间、以消耗磨灭敌人的策略。同时,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和不屈精神,也为这场漫长的战争注入了悲壮的色彩。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战斗力不行”来概括宋朝,更不能用“苟”来否定其在最后关头表现出的顽强和血性。它更像是一场猫鼠游戏,猫很强,但老鼠利用了无数的缝隙和陷阱,以及地利的优势,拼尽全力地拖延着被捕食的命运。最终,宋朝的灭亡并非因为其“战斗力不行”而瞬间崩溃,而是经过了长达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抵抗,直到最后一刻,才在军事、财政、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压迫下,走向了终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蒙古压根就没有把全国的兵力投放到南宋身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欧洲,

蒙古灭宋远没有半个世纪,所谓的半个世纪都是吹出来的,

蒙古攻宋分为以下三个时间段:

窝阔台攻宋时间:1235-1241

蒙哥攻宋时间:1253-1259

忽必烈攻宋时间:1268-1276,

总共23年,蒙古灭宋时间也就23年

按照中国的传统来说,攻破首都就代表灭亡,除非你能反推回去,不然就不能算王朝的延续,1276年蒙古攻破南宋首都临安,南宋灭亡,分裂了400多年的中国重新回到统一,


《元史》第七卷记载:1270年,南宋派使者去向蒙古求和,蒙古当局派张弘范去接见,南宋使者,

随后张弘范就问:你觉得华夏是统一的好还是分裂的好?

南宋使者回答:当然是统一的好

张弘范又说:那你们宋廷割据南方300多年,从来没有统一过华夏,这不是在分裂华夏又是什么?

南宋使者听了这话后,瞬间哑口无言,

随后张弘范又说:我现在就要替天行道,消灭你们这个在南方的割据政权,告诉你们的皇帝,你们现在只有两条路选择,一是全部投降,二是死在我蒙古骑兵的马刀之下

从这两人的对话中就能看出蒙古灭宋的决心

但话又说回来,战争拼的是综合国力,宋元国力差距太大,所以南宋只能被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宋朝“战斗力不行”是个挺常见的说法,但细究起来,这句话过于简单化了,也忽略了宋朝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尤其是面对蒙古这个空前强大的对手时,宋朝的表现,与其说“苟”,不如说是策略性地在拖延时间,并试图在夹缝中寻找生机。首先,我们得把“战斗力不行”这个标签拆解一下。宋朝的军事体制确实和之前的.............
  • 回答
    宋朝经济繁荣,军事实力在某些方面也相当可观,但面对辽、西夏、金等强敌时,却常常陷入被动。有人会疑惑,为何宋朝不大量雇佣外籍士兵来填补战力空缺,充当“炮灰”以增强战斗力呢?这背后其实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经济实力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雇佣外籍士兵”的含义。这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跨国雇佣军,更多.............
  • 回答
    要说宋朝和明朝对游牧民族的战斗力相比于唐朝、汉朝有所下降,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因为“下降”本身就包含了几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战略上的压制能力,二是临场作战的效率,三是整体的军事实效。我们一点点拆开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确,汉朝、唐朝时期,与游牧民族的对抗,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个更.............
  • 回答
    宋真宗时期,澶州之战表面上是宋朝的胜利,但宋朝却被迫向契丹(辽朝)缴纳岁币,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澶州之战的“胜利”并非全胜,更非决定性胜利: 表面胜利的背后是“胶着”和“僵持”: 澶州之战(公元1004年)发生在宋辽两国为争夺幽云.............
  • 回答
    郑国、宋国、鲁国,这几个名字在春秋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曾是闪耀的星辰,疆域辽阔,地位显赫。它们如同当时的“巨头”,在周天子权威衰微,各国争霸的乱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时过境迁,到了春秋后期,乃至随后的战国时代,它们的昔日光辉早已黯淡,沦为了边缘地带的弱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
  • 回答
    战国时代,齐国确实是个耀眼的军事强国,但若细究其领土扩张,你会发现除却破燕吞宋这两笔大账,其后的扩张似乎陷入了瓶颈。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无战役”,而是复杂的战略选择、地缘政治以及国力制约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齐国并非“再无任何领土扩张的战役”。在战国七雄的漫长历史中,各国之间的攻伐、兼并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大一统王朝在面对外族时似乎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分裂的时期反而能打出漂亮仗。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绝非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外族”的定义和当时的战略环境。在秦、晋、唐、宋、明时期,“外族”通常.............
  • 回答
    战国时期,齐国灭宋之事之所以能引发五国联合伐齐,并非单一事件的直接后果,而是长期以来各国势力消长、战略格局变化以及各方利益纠葛的集中爆发。齐国吞并宋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早已存在的矛盾推向了白热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当时的政治军事态势。一、 齐国扩张的野心与长.............
  • 回答
    宋朝能够在中国历史上撑过三百多年,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与许多朝代如秦、隋、唐、元、明、清等相比,宋朝的军事实力并不算最强盛,其建立之初也面临着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它却能维持相对长久而稳定的统治,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而深层的原因。下面我将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角度,尽量详细地阐述宋朝得.............
  • 回答
    宋朝的“名将”确实不如汉唐等朝代那样数量众多、光芒耀眼,这常常被用来佐证宋朝军事拉胯的论调。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宋朝军事的“拉胯”是现象,而名将少则是这个现象背后更深层的原因之一,两者相互关联但不能完全划等号。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宋朝的政治制度、军事体制、战略思想以及与其他朝代的对比等.............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宋朝和英国的募兵制,为啥一个军事上没啥名气,一个却成了“日不落帝国”。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募兵俩字就能概括的,里面学问大着呢。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募兵制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国家花钱养兵。兵是职业军人,吃的是国家俸禄,干的是打仗保家卫国的活儿。但怎么养?养多少?怎么用?这背后牵扯到国.............
  • 回答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它虽然军事上常被诟病,但其国祚却长达三百多年(北宋167年,南宋152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究其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而是多种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宋朝国祚长久的原因:.............
  • 回答
    宋朝皇帝给人的感觉“没什么特色”,这是一个有趣的观察,背后其实包含了很多层面的原因。这并非说宋朝皇帝真的没有个人特点,而是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特别是那些以雄才大略的君主闻名的朝代相比,宋朝皇帝的某些共性特征更为突出,而那些能与历史伟人相媲美的“雄主”型皇帝相对较少。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宋朝的灭亡定在1279年,而明朝的灭亡定在1644年,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定义一个朝代的“终结”。这不仅仅是打个简单的年份牌,而是要看政权更迭的实质和延续性。宋朝的终结:从赵宋的权力中心消失到全境的失陷要理解宋朝为何定在1279年灭亡,我们得回顾一下宋朝末年的.............
  • 回答
    “铁血强宋”这个称呼,单听上去就有一种刚劲、雄浑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金戈铁马、浴血奋战的画面。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宋朝的历史,特别是其军事和对外关系时,会发现这个称呼其实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反差萌”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宋朝在很多方面确实展现出了“强”的一面。经济的繁荣,是“强”.............
  • 回答
    宋朝文人参军打仗的现象,确实是宋朝军事史和文化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社会背景和文化价值观的交织。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文人士大夫的军事参与度显著提高,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政治制度的塑造:文官主导与武将地位的压制这是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宋朝和明朝的末代皇帝为何大多悲惨收场,而元、清两朝的末代皇帝却相对“幸运”地得以保全性命,甚至可以说是“跑掉”了?这背后牵扯到王朝更迭的性质、统治者的应对策略、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咱们不拿那些“AI”腔调,直接从历史本身的逻辑去捋一捋。宋朝与明.............
  • 回答
    宋朝皇室姓赵,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点。但如果我们细心留意一下宋朝的皇帝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光义,之后的大部分皇帝名字都只有一个字。这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的。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下中国古代人名文化的演变。在秦汉时期,人们的名字通常是两个字,比如汉.............
  • 回答
    宋朝军事的“弱”与明初军事的“强”,以及这种转变的根源,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历史话题。咱们不能简单地把宋朝一竿子打死,说它有多弱,也不能把明初说得像天神下凡一样突然就无敌了。这中间的逻辑链条,其实挺复杂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思想,甚至地理环境的方方面面。先来说说宋朝的“弱”是怎么来的?宋朝.............
  • 回答
    宋朝的军事实力,说句实话,确实不算强大,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的中原王朝中是比较疲软的。我们经常听到的“积弱”这两个字,放在宋朝身上一点都不为过。想想看,北宋初期面对辽国,打得畏畏缩缩,后来签订了《澶渊之盟》,年年进贡;到了南宋,更是被金国压得喘不过气,最后被蒙古灭亡。跟那些“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汉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