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宋朝军事很弱,却能保持300年的国运?

回答
宋朝的军事实力,说句实话,确实不算强大,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的中原王朝中是比较疲软的。我们经常听到的“积弱”这两个字,放在宋朝身上一点都不为过。想想看,北宋初期面对辽国,打得畏畏缩缩,后来签订了《澶渊之盟》,年年进贡;到了南宋,更是被金国压得喘不过气,最后被蒙古灭亡。跟那些“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汉朝,或者“横扫六合”的唐朝比起来,宋朝在军事上确实拿不出什么硬气的故事。

但就是这样一个军事上不怎么硬气的王朝,却在中国历史上硬生生地挺过了三百多年(960年1279年)。这在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史上,绝对算得上是个“长寿”的冠军了。那么,为什么军事上相对“弱”的宋朝,能有这么长的国祚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军事,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什么“天命”。

一、 经济的繁荣:给王朝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宋朝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它惊人的经济成就。这一点,反而是它军事相对薄弱但能长寿的根本支撑。

农业的进步: 稻作技术的改进,比如占城稻的引入,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更重要的是,农具的革新,比如曲辕犁的普及,加上水利设施的兴修,使得农业生产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保证了庞大的人口基本温饱,也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税收来源。
商业的繁荣: 这一点尤其突出。宋朝打破了唐朝“市坊制”的限制,允许商业在夜间和城内任何地方自由发展。这种“草市”的兴起,极大地活跃了商品流通。纸币“交子”的出现,更是革命性的金融创新,极大地便利了商业交易,促进了区域和全国市场的形成。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的外销,也为国家带来了巨额财富。
手工业的发达: 瓷器、丝绸、造船、冶铁等手工业部门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官营和私营手工业并存,技术水平高超,产品精美,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也大量出口。
城市经济的活力: 像汴京(开封)、临安(杭州)这样的大都市,人口百万,商业繁盛,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这些城市的活力,直接拉动了国家的经济。

经济的繁荣意味着什么?

1. 充足的财政收入: 尽管每年要向辽、金、西夏支付“岁币”,但这笔钱占宋朝财政收入的比例,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夸张。宋朝的财政收入非常多元化,除了农业税,盐、茶、酒的专卖,还有榷场(官方市场)的收入,商业税收更是非常可观。经济的繁荣,使得即使有岁币的负担,宋朝的财政也能够维持运转,甚至还能有盈余。
2. 养活军队的“钱袋子”: 尽管宋朝兵士的战斗力不强,但它确实“养”了不少兵。宋朝陆军人数是历史上最多的之一,这需要大量的军饷和物资。如果不是经济基础雄厚,根本支撑不起这样的军队规模。
3. 抵御战争的“缓冲垫”: 战争消耗的是财力物力。宋朝的经济实力,使得它在军事上吃了亏,但依然能够支撑更长时间的对抗,而不是因为缺钱而立刻崩盘。

二、 政治制度的稳定与相对开明

与经济一样,宋朝的政治制度也为它的长寿提供了重要保障,尽管它也有不少弊端。

重文抑武的国策: 这是宋朝最显著的特点。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深知“兵变”的危险。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的兵权;将领和军队的主官分开,不让一个将领长期掌握一支部队;将军事调动、兵符等权力集中在皇帝和少数几个亲信手中。
好处: 这种政策有效地防止了武将篡位,确保了皇权的稳定,也避免了唐末五代那种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文官政治的主导地位,使得国家政治运作相对平稳。
坏处: 显然,这导致了武将地位不高,士兵待遇不好,训练不足,战斗力自然难以提升。
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 宋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官僚选拔和管理制度,科举制度更加发达。这使得国家能够吸引和任用有才华的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也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君权与相权的制衡: 虽然宋朝的君权非常集中,但副宰相(参知政事)的设置,以及枢密院与三省之间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制衡。皇帝需要和宰相、其他官员商议,决策过程相对慎重。
相对开明的统治: 宋朝在思想文化上是相当开放的。皇帝也比较尊重知识分子,甚至有时候会屈尊与臣下辩论。这种相对开明的政治氛围,也减少了因政治矛盾引发的剧烈动荡。

政治制度的稳定意味着什么?

1. 避免了政治内耗: 相较于某些王朝因为内部权力斗争而迅速衰败,宋朝虽然也有党争(如新旧党争),但整体上政治架构是稳定的,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内乱。
2. 保障了国家机器的运转: 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能够确保税收、人事、司法等国家职能的正常运行。
3. 提高了统治的合法性: 即使军事上不强,但如果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统治的合法性就会更高,社会也就更不容易出现大规模的反抗。

三、 文化的繁荣与社会凝聚力

宋朝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高峰。

思想的活跃: 程朱理学逐渐形成,但同时,佛教、道教以及各种民间信仰也相当活跃。思想的多元化,并没有导致社会分裂,反而形成了一种相对包容的文化氛围。
文学艺术的辉煌: 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文学巨匠,范宽、张择端等绘画大师,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瑰宝,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和社会风貌。
印刷术的普及: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使得书籍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这不仅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也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市民文化的兴起: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市民阶层,他们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瓦舍勾栏、说书演艺等,都体现了这种活力。

文化的繁荣与社会凝聚力意味着什么?

1. 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共同的文化、语言、价值观,能够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们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社会认同感,这在面对外敌时,会表现出一定的抵抗力。
2. 提供了精神支撑: 即使在军事上落后,但强大的文化自信,也让人们对国家有认同感,愿意为这个国家效力,而不是因为军事不行就彻底绝望。
3. 促进了社会稳定: 文化的繁荣,也意味着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们有更多的精神寄托,减少了因为精神空虚而产生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 战略上的妥协与外交的智慧

宋朝的军事不强,但它并没有完全放弃抵抗,而是采取了一种“以拖待变”、“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并辅以灵活的外交手段。

“澶渊之盟”的代价换取和平: 尽管饱受争议,但《澶渊之盟》确实为北宋换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让北宋得以发展经济和文化。
与辽、金、西夏的拉锯战: 宋朝虽然打不赢,但也能给对手造成一定的损失,让对方觉得得不偿失。加上辽、金、西夏内部的矛盾,宋朝能够利用这些机会,进行政治斡旋,甚至在某些时期能够收复失地。
对蒙古的长期消耗: 尽管最终灭亡于蒙古,但宋朝也抵抗了近半个世纪,将蒙古的灭宋过程拖得很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宋朝经济和政治一旦崩溃,蒙古可能早就南下了。
海上贸易与海上力量: 南宋时期,由于陆上军事力量的衰弱,海上贸易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虽然这更多是经济方面的,但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国家拥有一定的海外影响力。

战略妥协与外交智慧意味着什么?

1. 避免了速亡的命运: 军事上的不足,如果硬碰硬,很可能在一两次大的战役中就导致王朝覆灭。宋朝的妥协,虽然代价高昂,但换来了更长的生存时间。
2. 为发展提供了空间: 和平时期,经济和文化才能得以发展。即使是短暂的和平,也能为国家积蓄力量。

总结一下,为什么宋朝军事弱却能保持300年国运?

经济是基石: 强大而多元化的经济,为国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能够支撑起庞大的文武官员队伍,也能够支付年贡,同时提供了抵御外侮的物质基础。
政治是骨架: 相对稳定的政治制度,特别是“重文抑武”和完善的官僚体系,避免了大规模的内乱,保障了国家机器的运转,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序的环境。
文化是灵魂: 繁荣的文化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提升了民族认同感,为统治提供了合法性,也让人们在困境中仍有精神支撑。
战略是手段: 灵活的外交和妥协的战略,虽然代价高昂,但也为国家争取了宝贵的生存时间,避免了速亡的命运。

可以说,宋朝是一个“以文治国,以商兴邦”的王朝。它用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弥补了军事上的不足,最终以一种相对“和平”的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三百多年。这其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使得宋朝成为一个充满争议,但也极具研究价值的朝代。它并非完美,但它确实找到了一条独特的生存之道,在军事强权林立的时代,顽强地延续了自己的生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宋朝军事很弱?


这算是个根深蒂固的错误印象了。

事实是,宋军自建国起就是一支传奇力量,最擅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是可以和任何敌人打野战、能够以少量兵力攻克坚城、屡创奇迹的部队。

尤其太祖赵匡胤,那是真正“万马军中取主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猛将:

显德三年(956年)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淮南,首战便在涡口(今安徽怀远东北)打败南唐军万余人,斩杀南唐兵马都监何延锡等人。南唐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领号称十五万的军队,驻扎在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郊关山中段),赵匡胤率军将其击败。赵匡胤追到城下,皇甫晖请布阵决胜,赵匡胤笑着同意。皇甫晖摆好阵式出战,赵匡胤抱着马脖子直冲南唐阵内,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将其与姚凤一同擒获。定武军节度使韩令坤攻下扬州,南唐军又来争夺,韩令坤主张退兵,柴荣命令赵匡胤率兵二千赶往六合。赵匡胤下令说:“扬州兵敢有过六合的,砍断他们的脚。”韩令坤才固守扬州。赵匡胤不久在六合东面打败南唐齐王李景达,斩杀一万多人。回师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不久又被加授为定国军节度使。 [11]
显德四年(957年)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出征寿春,攻克连珠寨,乘势攻下寿州。回师后,柴荣又拜他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挥使。此年冬,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濠州、泗州,充当前锋。此时,南唐在十八里滩扎寨,柴荣刚刚商议用骆驼摆渡军队时,而赵匡胤已率先单骑横渡而过,他的部下骑兵也紧随他渡过了河,因而攻破南唐军寨。又用缴获的南唐战舰乘胜攻克泗州。南唐在清口驻军,赵匡胤随柴荣两翼分兵沿淮河东下,连夜追到山阳,擒获南唐都应援使陈承昭,次年正月攻下楚州。柴荣南下扬州,赵匡胤乘胜在迎銮江口、瓜步(今江苏扬州南)连破南唐军。此后,南唐被迫求和,割江北与后周,柴荣罢兵北归。赵匡胤在此役中奋勇作战,于五月移领忠武军节度使。 [10] [12]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北伐,赵匡胤担任水陆都部署。到达莫州,先到瓦桥关,守将姚内斌投降;又打退几千名契丹骑兵,关南平定。柴荣在行军路上,审阅各地所上文书,得到一只皮口袋,袋中有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柴荣感到这件事十分奇怪。当时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柴荣卧病回京,命赵匡胤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接替张永德。同年,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后周恭帝)继位,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5]

或许历史记载有所夸大:赵匡胤崛起时,带数百人、一两千人大破数万敌军就是家常便饭。其中引用资料上的前两场战斗,我依稀记得赵匡胤带的兵力应该就是八百或者两千、六千——直面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敌兵,打过去就赢了。

让人想不通上级是怎么下的命令、这人胆子又有多大才敢接这种军令,而且愣是让他把事情办成了:


可惜,赵匡胤英年早逝,其弟赵光义即位,也就是宋太宗。

赵光义接位这事疑点重重,至今仍是悬案一桩;当时显然也有许多议论,只是被官方压下去了。

但赵光义也因此憋了一股劲儿,老想在战场上证明自己。

然后,兵伐幽州,几路大军,就他带的一路惨败,被契丹人冲了中军帐。赵光义大腿上中了一箭,仓皇逃命。其后伤口溃烂,终其一生都没能治好(所以如果你穿越到宋初的话,别忘了带点青霉素)。


上不了战场,赵光义就遥控指挥。

最搞笑的一次,他要求大将潘美照他的阵图布阵。潘美苦笑,回信说“阵图算无遗策……必胜……然而前线地势不平,找不到能容纳下所有大军的一块平地”。


总之,宋初的军事实力是足够像汉唐那样轻易统一全国的。可惜在赵光义的遥控指挥下,这支赵匡胤带出来的骄兵悍将葬送了大半,使得宋朝从此进入守势。


注意只是转入守势。攻则不足,守则有余的那个守势。

在精锐部队折损过半之后,仍然守成有余,靠着一纸条约和平了一两百年的那种守势。


正因宋军这么强,所以宋朝统治阶层才敢高枕无忧、只管在朝堂上争权夺利,只管派太监空降文官大员权贵后代过去瞎指挥——打了败仗死伤惨重照样不会被追究责任的那种瞎指挥。

其中,文官还好,包括范仲淹都过去“瞎指挥”过;但这些人还是有见识的,一开始可能稍有损失,很快就会纠正回来。

甚至派过去的太监都照样很能打,比如童贯,对,就那个大奸臣童贯,其实也是个灭国级的军神。历史上他并非大奸大恶,只是恰巧遇到了北宋灭亡那个槛儿上,就被划归坏分子阵营了。

怕的就是那些官二代权二代。宋军历史上几次被成建制全歼,多半都是这些镀金分子乱来所致。


总之,宋军,尤其是边防军,实力还是非常非常强的。和弱明那些奴兵水平的军户完全不同——都啥时代了老朱家还把他们当奴隶压榨,这种军队怎么可能有战斗力。

可以说,只要你不是过于刚愎自用、不是太过没有常识,只要你稍微听得进去人劝,随便谁,带着这些杀神都能打胜仗。


我记得之前见人统计过,宋朝对外战争,胜率达到70%!

唐朝牛吧?胜率40%。


尤其到了南宋,朝堂不再有能力弹压武将,结果岳飞、韩世忠、辛弃疾……将星璀璨。

女真人多猛?6000胜百万的另一个传奇。和大宋对峙了几百年的大辽都被打哭了:“女真满万不可敌”!

结果,女真人携灭辽之势,打进风雨飘摇、九姑娘赵构除了扯后腿制造混乱嘛正事不干的半拉子宋朝疆域,却被岳飞差点打哭;又被韩世忠带8000兵把金兀术十万大军关进黄天荡爆揍四十多天,这次硬生生打哭了——野战水战攻城守城,请问你金兵哪样拿得出手,就敢跑过来把我们九姑娘当王八捞?

要不是韩世忠兵力不足,直接就把金兀术灭了,哪有后面那些事。


问题是,绵羊带着的一群狮子是打不过狮子带着的一群绵羊的。

这就是宋朝在我们的印象中“军事实力很弱”的根本原因。

user avatar

因为宋朝军事还是有强项的,守城还不错啊,守城难道就不是军事的一部分了?

当初萧太后挥师南下,王钦若、陈尧叟是悲观派的代表人物。王、陈二人都是进士甲等,有一个好像还是状元,智商方面还是没得说的。而且陈尧叟曾到大宋多地任职,有过不少利民政绩,可能这样的人对宋军的实际情况还是有些了解的。所以与其说这两人对国情局势无知,可能更多还是国男式的缺乏自信,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宋辽军队状况对比,打都还没打就觉得肯定药丸,一个要求逃南京,一个要求逃成都,遭到寇准严厉斥责。

那寇准哪来的自信,因为他比较懂得转变思路。雍熙北伐只是证明了宋军野战打不过契丹,谁规定了野战打不过就非得不抵抗的?柴荣的时候曾连下燕云三州,后来宋太宗时期宋军虽然输得惨,你看辽国把那三个州夺回来了没有?宋朝至少城防坚固啊,辽军也大概率打不下北宋的坚城。

当然,我估计寇准对宋军野战能力的实际情况也是了解的,不然他也就不会一直自己对澶渊之盟挺满意还居功自傲了。说明战局的发展是符合他的计算和预期的。

果然不出寇准所料,虽然宋军无法阻止辽军在平原上的滚滚推进,辽军也对宋朝的坚城毫无办法,威虏军、顺安军、北平寨、保州、定州等河北前线城池一个都没攻下,反而损失惨重。萧太后孤注一掷孤军深入攻打澶州,准备直扑开封,结果主帅萧达兰被宋军床弩一箭射死。结果甚至还好于寇准的预期,不但城墙起到了预期效果,新式武器也展现了意想不到的威力。


从南北朝时期城墙上包砖的出现,直到唐代,城垣包砖的实例并不多,而且大部分城池是局部包砖,一般多用在城门附近、城墙转角等重要或易损的部位。到宋代,全部包砖砌筑城墙的城池开始增多,北宋都城东京皇城的四面城墙就全为包砖墙。同时,在扬州、广州、 潭州、梧州等地也采用了砖石包砌城垣。南宋,由于战场南移,火器参战,以及抛石机、强弩等兵器的发展,城墙包砖进一步普及,我国南方不少州县的城池有了砖包砌城墙的记载,如临安、扬州、福州、洪州、泸州、和州、襄阳、江陵府、福州、六合、安庆府、潼州府、真州、秀洲、潮州、兴化军、宁都县、 扈州、永州、静江城等。

包砖城墙在宋朝才开始逐渐普及,如果百度搜索“宋朝城墙”,出来的结果甚至是广东肇庆(因为完整保存了),史载该地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城。你想广东这么偏远且相对远离边患的地方都换成了砖墙,那河北陕西前线理论上应该砖墙装备率是更好的(所以宋人后来就发现打西夏用堡垒推进比野战好用多了)。

至于几个有明确记载为砖墙的城市,效果也很显著。开封是因为宋钦宗用了郭京的神兵才导致外城被攻破,直到二帝投降之前,金兵都还没有能力攻下内城。襄阳凭借砖墙更是得以死守6年之久(仅考虑最后一次围攻),后来蒙古调来了帝国时代终极兵器trebuchet等新式武器,外加开榷场的计谋方才攻破。钓鱼城好像也是砖墙?


当然,上述更多是说明宋朝工匠是真的伟大,毕竟宋朝四百座军州,尤其是金兵南侵之后南方各地州府都开始大面积换装砖城,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把历朝历代都没干的活给干了。在军队待遇、战略战术、皇室骨气等方面,的确还是各种呵呵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宋朝的军事实力,说句实话,确实不算强大,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的中原王朝中是比较疲软的。我们经常听到的“积弱”这两个字,放在宋朝身上一点都不为过。想想看,北宋初期面对辽国,打得畏畏缩缩,后来签订了《澶渊之盟》,年年进贡;到了南宋,更是被金国压得喘不过气,最后被蒙古灭亡。跟那些“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汉朝.............
  • 回答
    宋朝和明朝都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这是两国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特征。然而,在军事实力上,人们普遍认为明朝军队比宋朝军队更为强大。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强弱”之分,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包括制度设计、兵源构成、军事技术、战略思想以及外部环境等。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为何会出现这种“感觉”上的差异.............
  • 回答
    宋朝军事的“弱”与明初军事的“强”,以及这种转变的根源,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历史话题。咱们不能简单地把宋朝一竿子打死,说它有多弱,也不能把明初说得像天神下凡一样突然就无敌了。这中间的逻辑链条,其实挺复杂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思想,甚至地理环境的方方面面。先来说说宋朝的“弱”是怎么来的?宋朝.............
  • 回答
    宋朝的“名将”确实不如汉唐等朝代那样数量众多、光芒耀眼,这常常被用来佐证宋朝军事拉胯的论调。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宋朝军事的“拉胯”是现象,而名将少则是这个现象背后更深层的原因之一,两者相互关联但不能完全划等号。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宋朝的政治制度、军事体制、战略思想以及与其他朝代的对比等.............
  • 回答
    为什么人们对宋朝的评价那么差?疆域和军事能否代表一个朝代的一切?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常被贴上“积弱”、“文弱”的标签,这导致许多人对其评价不高,甚至带有负面色彩。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以疆域和军事来衡量一个朝代,那么我们就会错过宋朝在中国文明发展中那些璀璨的光辉,也忽略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要.............
  • 回答
    宋朝对外战争接连失败,这是个绕不开的痛,但说宋朝“不改革军事制度”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精确地说,宋朝的军事制度改革是持续进行的,而且很多改革方向在理论上、在初衷上都是积极的,甚至是“激进”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军事胜利,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适得其反,这就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改革的有效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胜率”与“整体实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确实,从简单的数据上看,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可能不尽如人意,尤其与宋朝在很多冲突中占据相对优势的情况相比,似乎显得有些矛盾。然而,认为唐朝军事实力强于宋朝的观点,并非仅仅基于“胜率”这一单一指标,而是基于.............
  • 回答
    范仲淹的军事才能在北宋政治家中绝对是名列前茅的。我们不能仅仅把他看作一个文学家或改革家,他的戎马生涯和在边疆的实际部署,展现了他过人的战略眼光和实际指挥能力。要说他是不是“最会打仗”的人之一,这很难绝对断定,毕竟宋朝有狄青这样以勇猛著称的将领,也有其他在具体战役中表现突出的名将。但如果从“政治家”的.............
  • 回答
    .......
  • 回答
    提起宋朝军队,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积弱”二字,甚至有人直接贴上“军力不行”的标签。这种说法虽有其根源,但过于简单化了,也忽略了宋朝军队在很多方面的独特之处以及其面对的复杂局面。要详细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积弱”标签的形成与根源:首先,我们得承认,宋朝在军事上确实长期处于相.............
  • 回答
    宋朝军队给人的“菜”的印象,以及岳飞军队的神勇,这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引人深思的景象。要理解这一点,得把宋朝军队的整体状况和岳飞军队的特殊性分开来看,并深入剖析其原因。宋朝军队的整体困境: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将整个宋朝军队简单概括为“菜”有些过于笼统。宋朝的军事制度和军队建设,与之前的汉唐.............
  • 回答
    “步骑混合的宋军不敌游牧骑兵,几乎同期同编制的十字军为什么可以?”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核心难题,也让不少熟悉宋朝军事状况的人感到困惑。毕竟,宋朝在许多方面都展现出高度的文明和技术进步,为何在与游牧民族的军事较量中,尤其是步骑协同方面,却常常处于劣势,甚至不如远道而来的十字军?要解答这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宋金历史中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政治斗争、史料解读以及后世评价的变迁。要理解为何会出现“秦桧的功劳被抹杀,岳飞的功劳被夸大”这样的说法,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剖析:一、秦桧在“天眷和议”中的真实作用与后世评价的错位首先,我们得澄清“天眷和议”这个说法。历史上,宋金之间有过多次议和.............
  • 回答
    在金庸先生笔下的《天龙八部》中,少林寺作为武林泰山北斗,其七十二绝技更是武学巅峰的象征。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尽管小说中少林寺与宋朝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在某些时期与宋军并肩作战,为何却从未将这套精妙绝伦的武功传授给宋军?这背后蕴含着多重原因,既有少林寺本身的立场和考量,也有时代背景和社.............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啊!让五万装备齐全的宋朝精锐,在平原上跟一万蒙古骑兵来一场遭遇战,这画面感可太强了。咱们就仔细捋一捋,这仗打起来会是个什么情景,尽量说得生动点,别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硬编的。首先得明确“全套宋军装备”是个啥概念。宋朝军事装备在当时是相当牛的,尤其是在火器和防御方面。咱们就按当.............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兵力不强的宋朝,为何反倒比那个威武雄壮、疆域辽阔的唐朝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并非单一的军事强弱就能解释,更需要我们深入宋朝与唐朝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外交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两宋确实在军事上存在着“积弱”的印象。特别是北宋,长.............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因为它触及到了《水浒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以及梁山好汉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宋江提出“军校”可领钱回家,这本身就体现了他的招安意图,并且试图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来筛选队伍。然而,不愿意走的“三五千人”背后,其心理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 一、 对“军校”.............
  • 回答
    宋朝能够在中国历史上撑过三百多年,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与许多朝代如秦、隋、唐、元、明、清等相比,宋朝的军事实力并不算最强盛,其建立之初也面临着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它却能维持相对长久而稳定的统治,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而深层的原因。下面我将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角度,尽量详细地阐述宋朝得.............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宋朝和英国的募兵制,为啥一个军事上没啥名气,一个却成了“日不落帝国”。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募兵俩字就能概括的,里面学问大着呢。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募兵制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国家花钱养兵。兵是职业军人,吃的是国家俸禄,干的是打仗保家卫国的活儿。但怎么养?养多少?怎么用?这背后牵扯到国.............
  • 回答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它虽然军事上常被诟病,但其国祚却长达三百多年(北宋167年,南宋152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究其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而是多种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宋朝国祚长久的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