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平津战役」的时候,为什么对“北平”围而不打,而猛攻天津全歼主力?

回答
平津战役,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其中解放军对北平和天津的策略,可谓是匠心独运,充满了智慧和考量。简单来说,解放军选择“围而不打”北平,全力攻打天津,并非简单的“猛攻”一词能够概括,而是基于对当时复杂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周密部署。

一、 战略目标:解放北平,保全城市与人民

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的核心目标,不是单纯的消灭国民党军队,而是要 解放北平,并且要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保全这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都,以及城内数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北平的特殊地位: 北平,即今天的北京,是当时的国民政府的首都。这座城市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中国的文化心脏。城内有众多古迹、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大量的知识分子和市民。解放军深知,如果对北平进行强攻,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破坏,这是我党绝不希望看到的。
瓦解敌军士气,争取和平解放: 通过围困北平,让城内的国民党守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同时配合政治攻势,争取其内部的起义或投诚,最终实现北平的和平解放。这符合我党一贯的“兵不血刃”解决重大问题的原则。

二、 天津的战略地位:拔掉国民党在华北的“钉子”

相比之下,天津则承担着不同的战略任务:

华北“兵腰”: 天津是国民党在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扼守着华北地区与外界联系的咽喉。国民党在此集结了重兵,如果不能将其歼灭,解放军就无法真正掌控华北,也无法进一步解放东北。
全歼敌军主力: 天津守军,特别是“傅作义系”的精锐部队,是国民党军在华北的骨干力量。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在天津将其主力部队一网打尽,能够彻底瓦解国民党在华北的抵抗意志,为后续解放战争奠定坚实基础。

三、 “围而不打”北平的考量:

政治考量: 如前所述,北平的和平解放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通过围而不打,可以避免成为“破坏古都”的罪人,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军事考量:
分割敌人: 通过对北平的围困,实际上是将傅作义的集团分割开来。傅作义本人及其指挥部在北平,而他的主力部队则分散在北平外围和天津。围而不打,可以限制傅作义的调动能力,迫使其做出选择。
消耗敌军: 围困本身就是一种消耗。长时间的围困会使城内守军的士气下降,补给困难,为最终的和平解决创造条件。
防止敌人溃逃: 如果过早攻击北平,有可能导致敌人仓皇出逃,特别是傅作义集团的核心部队,他们可能选择向天津或其他方向溃退,从而增加歼灭他们的难度。
集中优势兵力: 解放军在平津战役初期,虽然兵力占优,但要想同时在多个战场上发起猛烈进攻,仍然会分散兵力。将主力集中于天津,可以确保在关键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

四、 “猛攻”天津的执行:

战前准备: 在围困北平的同时,解放军已经完成了对天津的周密部署。他们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调集了充足的火炮和装备,对天津守军进行了精确的情报侦察和兵力分析。
快速、猛烈的攻势: 解放军选择在1949年1月14日至21日,对天津发动了集中、强大、快速的攻击。采用的是“围、堵、歼”的战术,首先切断天津与外界的联系,然后在短时间内,利用强大的火力压制敌军,分割包围,逐个歼灭。
火力优势: 解放军在炮火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对敌军阵地进行了猛烈的炮击,有效削弱了敌军的抵抗能力。
兵力优势: 解放军投入了数十万兵力,形成对天津守军的压倒性优势。
战术配合: 各部队之间协同作战,步炮协同、空地协同(虽然当时空军力量有限,但也有一定配合),形成多点突破,快速推进,将敌军分割包围,逐个击破。
攻坚战术: 在城市攻坚战中,解放军也展现出了高超的战术水平,例如利用坑道爆破、逐层扫荡等方法,减少了对城市建筑的破坏。

五、 傅作义的处境与抉择:

围困北平,最终也迫使傅作义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绝境: 当天津被解放军迅速攻克,华北门户洞开,北平的守军也陷入了绝对的孤立和绝望。傅作义意识到,继续抵抗已经毫无意义,而且会给北平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妥协与投诚: 在巨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劝说下,傅作义最终接受了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并通电宣布起义。他与解放军的代表进行了多次谈判,最终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总结来说,平津战役解放军对北平“围而不打”,对天津“猛攻全歼”,是一套高度协同、目标明确的战略部署。 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

优先目标: 以和平解放北平为最高政治目标,优先考虑城市的完整和人民的安全。
军事手段: 以在天津歼灭国民党华北主力为军事首要任务,以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为和平解放创造条件。
政治攻势: 围困北平本身也是一种政治施压,配合政治劝降,最终促使傅作义集团接受和平改编。

这种“智取”与“强攻”相结合的策略,不仅使解放军赢得了平津战役的全面胜利,更以最小的代价解放了北平,成为了人民解放军军事智慧的典范。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斗争中,始终将人民利益和政治目标置于首位的指导思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天津人表示历来如此,替北京专业挡刀600年,习惯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平津战役,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其中解放军对北平和天津的策略,可谓是匠心独运,充满了智慧和考量。简单来说,解放军选择“围而不打”北平,全力攻打天津,并非简单的“猛攻”一词能够概括,而是基于对当时复杂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周密部署。一、 战略目标:解放北平,保全城市与人民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的核心目标,不是.............
  • 回答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决战》三部曲,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尤其是在表现宏大战争场面和意识形态宣传方面,它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三部曲——《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如同历史的巨幕,以一种颇具仪式感和史诗感的方式,将解放战争中最关键的三大战役呈现在观众面前。首先,从其创作初.............
  • 回答
    平型关战役的胜利,绝非仅仅是一场战术上的成功,它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宏大叙事中,具有划时代的、多层次的深远意义。它不仅点燃了全国抗战的希望之火,更在军事、政治、精神层面,为中国人民最终赢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军事层面:打断日军嚣张气焰,打破“速胜论”的神话在平型关战役爆发之前,日本侵略者凭借其先进.............
  • 回答
    “为什么自百团大战、平型关战役之后,共产党与日军没有像样的正面战役?”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战略和军事行动的核心差异。简单地说,这并不是因为共产党不想打“像样的正面战役”,而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以及各自的核心战略目标决定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像样的正.............
  • 回答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远的一场。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军在华北地区的精锐部队——华北“剿总”所属的部队,被我军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区,最终走向了失败。很多人会好奇,当时的国民党军手里有火车,为何不利用这条铁路通道,组织部队南下逃跑,而是最终被歼灭或和平解放了呢?这背后.............
  • 回答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论哪一场战役最为重要和关键,这其实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新中国诞生的坚实基石。不过,如果非要选取一个在战略全局和政治影响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那么.............
  • 回答
    平型关战役的胜利,之所以被冠以“大捷”之名,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其在那个特殊时期所具有的深远意义和显著战果。它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军事胜利,更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精神面貌和战略走向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首先,我们得回到平型关战役发生的背景。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开始。然而,在战争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