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平津战役中为什么国民党军不能从北平坐火车南下逃跑?

回答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远的一场。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军在华北地区的精锐部队——华北“剿总”所属的部队,被我军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区,最终走向了失败。很多人会好奇,当时的国民党军手里有火车,为何不利用这条铁路通道,组织部队南下逃跑,而是最终被歼灭或和平解放了呢?

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复杂的战略、战术以及国民党军自身的种种问题。简单来说,国民党军之所以没能从北平坐火车南下逃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战略部署与兵力调度的根本性失误:

“固守平津”与“分兵保平”的矛盾: 在战役打响之前,国民党军的战略核心是“固守平津”,认为北平、天津是华北的政治和交通枢纽,一旦失守,华北就全盘皆输。然而,为了“保平”,傅作义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将原本集结在北平、天津地区的精锐部队,分派到各地去“剿匪”、“收复失地”,导致主力分散,在关键时刻无法形成合力。例如,一部分部队被派往张家口、察哈尔等地,而我军正是利用了这一分散的时机,迅速收复了这些战略要地,从而切断了国民党军南下的陆上通道。
对解放军进攻方向的误判: 国民党军高层,特别是傅作义,在战役初期对解放军的进攻方向存在误判。他们原以为解放军会集中兵力攻击天津,或者采取更分散的攻击方式。然而,解放军正是利用了“围而不打”的策略,先切断了铁路、封锁了公路,然后逐步压缩北平和天津的包围圈,让敌人无路可逃。

二、解放军高超的战术运用与战略围堵:

“围而不打”的阳谋: 解放军最厉害的手段之一就是“围而不打”,但这不是真的不打,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瓦解敌人。在平津战役中,我军采取了“围而不打”北平,但“围而歼之”天津的战术。解放军迅速切断了连接北平、天津与南方的津浦、平汉等主要铁路线。这就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我军先占据了关键的“路口”,让敌人只能困在棋盘里。
对铁路的有效控制: 解放军在战役的早期和中期,就对华北地区的铁路进行了精确的分割和控制。通过快速的穿插、攻占关键车站和桥梁,使得国民党军的火车即使能开动,也无法形成畅通的南下线路。例如,西柏坡会议后,解放军就明确了“先打锦州,再打塘沽,最后解决平津”的战略,而占领锦州就意味着切断了关内国民党军与关外部队的陆路联系,对东北国民党军的撤退形成了阻碍,同样也为后续的平津战役奠定了基础。
海陆空协同作战的威胁: 虽然国民党军的空军和海军力量在名义上仍然存在,但其海军受到我军陆地炮火的限制,空军也难以形成对地面部队的有效支援和掩护。解放军的炮兵对铁路沿线的关键点进行了严密监视和打击,使得国民党军的火车在出行前就可能面临被摧毁的风险。

三、国民党军自身的指挥失灵与内部矛盾:

傅作义的决策困境: 傅作义作为华北“剿总”司令,他的决策可以说是摇摆不定。在解放军强大的攻势面前,他一方面希望守住北平,另一方面又担心部队被全歼。他曾经考虑过“撤退”,但解放军迅速的战线推进让他失去了撤退的时机。而且,在“守”和“撤”之间,他更倾向于“守”,这是一种政治考量,也反映了他对自身力量的误判。
兵力分散与指挥不畅: 如前所述,国民党军的部队被分散到各地,失去了集中兵力,形成优势的可能。即使有部队试图向南突围,也因为指挥不统一、信息不畅而难以有效组织。一些部队在缺乏统一指挥的情况下,各自为战,更容易被解放军各个击破。
士气低落与后勤补给困难: 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国民党军的士气普遍低落。补给线被切断,弹药、粮草得不到及时补充,这使得部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南下的意愿,也缺乏必要的力量和组织来实施。

四、和平解放的战略考量:

保护北平的文物古迹: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解放军采取了“争取和平解放”的方针。北平作为中国的古都,拥有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如果采取强攻,无疑会对这座城市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解放军在战略上,尤其是在对北平的围困中,避免了大规模的炮火攻击,而是通过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迫使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民党军利用火车南下的可能性,因为一旦开火,和平解放的进程就会被打断。
瓦解国民党军的心理防线: 通过对北平的围而不打,解放军也给城内的国民党军和官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人开始认识到战争的必然失败,并开始思考出路。傅作义最终选择和平起义,也与解放军的策略和自身的绝望心态有关。

总而言之,国民党军之所以不能从北平坐火车南下逃跑,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既有解放军高超的战略战术,对铁路的精确控制和分割,也有国民党军自身的战略失误、指挥失灵、兵力分散以及士气低落。最终,在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北平选择了和平解放,而天津等地的国民党军则被我军迅速歼灭。这条铁路,本应是国民党军的生命线,却在我军的严密围堵下,成为了他们无法逾越的鸿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平津南下两条线,平汉,也就是现在的京广北段,还有平津津浦,也就是现在的京沪北段跟中段,各节点枢纽地域早TM八辈子就解放了好吧。除非肋生双翅飞过中原在南京降落,不然根本走不动的嘛。

先看平汉线方向:

评蒋傅匪军梦想偷袭石家庄,嗯,教员在东北站场差不多收官,沈阳马上解放的48年10月底写的,距离石家庄解放已经接近一年了。太原自己都顾不上,去哪接应华北国军?

郑州,淮海之前的48年10月,中野顺手牵羊就打下来成解放区了。

再往南武汉虽然尚未“沦陷”,但是前面俩重要铁路枢纽地域早TM丢干净了,还运个屁,除非全员人枪分离,坐着火车到石家庄接受收编整编。

再看现在的京沪线方向:

其实刚出杨柳青就到了解放区,此路已经没有理论上的可能性。

济南,48年8月底活捉了王耀武,成了关内第一个正式解放的省会大城市,顺便切断了青岛跟内地铁路联系。

之后华野休整了个把月,淮海正式开打。这期间本来主持淮海地域兵力调配的杜聿明去东北救火了,刘福将就啥也不干,坐视共军休整机动。哦,不能叫坐视,丫没那个情报能力得知共军主力的真正动向,就等于把脑袋埋沙子里。

徐州,淮海战役全程被围,往东去海州有曹八集之围,往南宿县被截断,往北济南早就“沦陷”,往西开封也是跟解放军打了好几场恶仗,等中野从郑州过来国军收缩,接连放弃开封商丘,就是一个围棋里被吃子的态势。现在,你体会到在东北“一事无成”的杜聿明又被扔回徐州剿总有多绝望了吧。

宿县(现宿州市),48年11月中,刘帅判断出中央意图,按照中央指示率中野一部解放宿县,切断津浦路,徐州四面被围。

经过两个多月的恶仗,华野主攻,中野策应,号称80万的KMT主力部队大部被吃干抹净,淮海战役获得完全胜利,占领中原数省华北国军集团南下之路一样此路不通。

而且啊,如果在48年上半年让华北数十万带甲一枪不发撤出华北,也就是华北一大片核心城市群白送“共匪”,这说出去,怎么让KMT给金主爸爸交代啊?傅作义要如何自处啊?

同样的道理,东北的卫立煌也没有办法啊,接了个烂摊子,带着剩余军队走?大片国土白送“共匪”?留?“共匪”越打越强,越打越精,长春围困日久,拖字诀也没什么用的好伐。

傅作义的基本盘在张家口,在绥远,这些就是他跟常公暗中较劲的底气,你要他放弃基本盘到南京?那还不如军阀时期的寓公呢!没了基本盘的冯玉祥啥下场,他就啥下场。别说冯玉祥那个老家伙,卫立煌现成的下场就在南京直播呢!

最关键的是,华北国军并不是铁板一块啊,绥远系一帮子人,凯申嫡系一帮子人,连TM开会都会穿不一样的军服以示区别,傅作义见常公就穿新呢子军服,见自己人就穿老布衣军服,这已经把同床异梦写在脸上了好吧。这两拨人一拨想回绥远,一拨想回南京,回绥远还好办,毕竟沿途都是自己人,共军一时半会攻不过来,可是嫡系怎么回啊?铁路通的时候不好走,铁路不通确定要走了也就只剩海路,但是海路又有多少运力给KMT运兵呢?

另外,似乎顺畅的京张线,也不安稳啊。49年开年,狗皮帽子从密云擦着北郊过南口攻占沙城,跟华北解放军合围傅作义的35军,平津那一大坨绥远系部队想回老家也没成事啊,路还是一样被截断了啊。

至于放弃铁路自行机动南撤……杜聿明“殷鉴”在前,傅作义要真愿意这么干,倒是给解放军省事了。放弃交通基础好的地域,跑到乡下野地里南撤,教员怕不是做梦都要笑醒。

最终,傅作义卖掉陈长捷,自己去当水利部长了。

user avatar

先看一张地图:

这是三大战役前,全国形势图。

图上,粉红色的区域是解放区,绿色区域是国民党重兵集结区。

所以你看,三大战役的三个地方,除了淮海和国民党后方有点联系外,平津和辽沈其实都是被解放区包围着的孤岛。

所以,傅作义他除了从塘沽下海之外,还能往哪逃?

所以,傅作义要南逃的话,真的只有从天津下海一条路。

最后顺便说一句,读史一定要参看地图。古人说“左图右史”,读历史不看地图,只靠想象是不行的。

user avatar

当时,中国的交通干线不发达,从北平南下无非就两条线,一个是通武汉的平汉线,另一条是先去天津,再津浦线向南京。

可平汉线从南往北的邯郸石家庄保定都已经被解放军所攻克,津浦线沿线的济南德州也都在华野的掌控之中。坐火车往南,平汉线最多到高碑店,津浦线最多到沧州。

几十万大军离开经营已久的城市据点,到南边不熟悉的小城镇,甚至在铁路沿线与解放军野战,完全是取死之举。更何况经过数十年征战,两条铁路早已经是千疮百孔,能运行的路段不到1/10,根本经不起几十万大军的高强度运输。

user avatar

其他不说了,就一个问题,国军面对有铁道游击队的G军,怎么解决沿线的安全?你火车跑着跑着铁路被拔了怎么办?火车跑着跑着埋个炸弹爆炸了咋办?国军要是能保障铁路沿线安全,还跑个毛线?题主问这个问题的背景是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已经打完了,北京以外,一直到徐州,全是解放军,北平国军朝南,到南京,走要走一千多公里,他有这能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远的一场。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军在华北地区的精锐部队——华北“剿总”所属的部队,被我军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区,最终走向了失败。很多人会好奇,当时的国民党军手里有火车,为何不利用这条铁路通道,组织部队南下逃跑,而是最终被歼灭或和平解放了呢?这背后.............
  • 回答
    平津战役,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其中解放军对北平和天津的策略,可谓是匠心独运,充满了智慧和考量。简单来说,解放军选择“围而不打”北平,全力攻打天津,并非简单的“猛攻”一词能够概括,而是基于对当时复杂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周密部署。一、 战略目标:解放北平,保全城市与人民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的核心目标,不是.............
  • 回答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论哪一场战役最为重要和关键,这其实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新中国诞生的坚实基石。不过,如果非要选取一个在战略全局和政治影响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那么.............
  • 回答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决战》三部曲,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尤其是在表现宏大战争场面和意识形态宣传方面,它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三部曲——《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如同历史的巨幕,以一种颇具仪式感和史诗感的方式,将解放战争中最关键的三大战役呈现在观众面前。首先,从其创作初.............
  • 回答
    平型关战役的胜利,绝非仅仅是一场战术上的成功,它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宏大叙事中,具有划时代的、多层次的深远意义。它不仅点燃了全国抗战的希望之火,更在军事、政治、精神层面,为中国人民最终赢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军事层面:打断日军嚣张气焰,打破“速胜论”的神话在平型关战役爆发之前,日本侵略者凭借其先进.............
  • 回答
    平型关战役的胜利,之所以被冠以“大捷”之名,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其在那个特殊时期所具有的深远意义和显著战果。它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军事胜利,更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精神面貌和战略走向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首先,我们得回到平型关战役发生的背景。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开始。然而,在战争初.............
  • 回答
    “为什么自百团大战、平型关战役之后,共产党与日军没有像样的正面战役?”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战略和军事行动的核心差异。简单地说,这并不是因为共产党不想打“像样的正面战役”,而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以及各自的核心战略目标决定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像样的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