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俄国二月革命?

回答
二月革命,顾名思义,发生在1917年2月的俄国(俄历)。它不是一个突然爆发的事件,而是长期社会矛盾和战时压力累积到临界点后的必然结果。评价这场革命,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其发生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历史地位。

一、孕育革命的土壤:深层原因

1917年的俄国,表面上是沙皇统治下的强大帝国,实则内部暗流涌动,早已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沙皇专制的腐朽与民众的普遍不满: 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已经延续了几个世纪,但其制度本身却极端落后和僵化。尼古拉二世的沙皇权力至高无上,不受任何实质性制约。政治上,缺乏真正的民意代表机构,公民权利形同虚设,言论、集会自由被严厉压制。社会上,贫富差距悬殊,贵族和地主阶级掌握绝大部分财富和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工人阶级则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制度性的不公,滋生了广泛的怨恨。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与工人阶级的崛起: 尽管俄国经济相对落后,但在20世纪初,尤其是在彼得堡、莫斯科等工业中心,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发展。这催生了一个规模庞大、相对集中的工人阶级。这些工人工作条件恶劣,工资微薄,生命安全无保障,政治权利被剥夺,是社会中最活跃、最容易被激进思想影响的群体。他们的抗议和罢工几乎从未间断。
农民问题——土地的渴望: 俄国绝大多数人口是农民。虽然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但改革并不彻底。农民分到的土地少,而且要承担沉重的赎金。土地依然高度集中在地主手中,这使得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矛盾。他们渴望获得更多土地,摆脱贫困和压迫。
民族问题——帝国的裂痕: 庞大的俄罗斯帝国包含了众多的民族,其中许多民族遭受沙皇政府的同化政策和歧视。波兰、芬兰、波罗的海三国等民族的独立运动一直未曾平息。这些民族问题不仅削弱了帝国的凝聚力,也为革命提供了潜在的国际因素。
知识分子与革命思想的传播: 在自由与压迫的夹缝中,俄国的知识分子群体在酝酿着各种革命思想。从温和的宪政改革派到激进的民粹派、马克思主义者,各种思潮交织在一起,为民众提供了反抗的理论武器和组织形式。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秘密中发展力量。

二、战争的催化剂: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成为了压垮沙皇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军事上的惨败与军队的士气低落: 沙皇政府在战争中的表现令人失望。俄军装备落后,指挥混乱,伤亡惨重。在东线战场上,俄军屡遭德军和奥匈帝国军队的重创,丧失了大量领土和兵力。这不仅加剧了国内的恐慌和绝望,也严重打击了军队的士气。长期以来,军队在俄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军队也开始动摇时,沙皇统治的基础便岌岌可危。
经济的崩溃与民生的凋敝: 为了支撑战争,沙皇政府疯狂地发行纸币,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短缺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尤其是在城市。交通系统因战争而瘫痪,无法有效运输物资。彼得格勒(现在的圣彼得堡)作为首都,其供应问题尤为严重,饥饿的民众是革命最直接的导火索。
政治上的失能与政府的信用扫地: 面对战争的挑战,沙皇政府的反应迟缓、无能且充满腐败。尼古拉二世本人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而他妻子亚历山德拉皇后在拉斯普京事件中的傀儡化表现,更是严重损害了皇室的威信和政府的合法性。政府的每一次失误,都进一步削弱了民众对其的信任。

三、革命的爆发与过程:意外的转向

二月革命的发生,并非一开始就有人预设好精确的蓝图,其过程充满了偶然性,但最终却导向了一个深刻的政治变革。

导火索:彼得格勒的罢工与游行: 1917年2月23日(俄历,相当于公历3月8日),国际妇女节的到来,为彼得格勒的民众提供了一个聚集的契机。最初是妇女们走上街头抗议粮食短缺,随后引发了大规模的罢工和游行。工人队伍中喊出了“打倒战争”、“打倒专制”、“面包!”等口号。
军队的倒戈——革命的关键转折点: 在革命的关键时刻,驻守彼得格勒的士兵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镇压示威者,而是发生了哗变。士兵们出于对战争的厌倦、对沙皇政府的不满,以及对示威民众的同情,拒绝执行镇压命令,甚至加入了示威者的行列。彼得格勒加里森的倒戈,标志着沙皇政权失去了最后的武力支撑。
临时政府的成立与沙皇的退位: 随着革命的蔓延,国家杜马(议会)中的自由派和温和派议员开始行动,他们与工人代表苏维埃联合,成立了“全俄工人及士兵代表苏维埃临时委员会”,后演变为临时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尼古拉二世于3月15日(俄历)被迫宣布退位,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宣告终结。

四、二月革命的影响与评价:一个过渡性的胜利

二月革命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但其成果却未能得到巩固,为后来的十月革命埋下了伏笔。

沙皇专制的终结,开启俄国政治新篇章: 这是二月革命最直接、最了不起的成就。延续了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俄国摆脱了专制统治,开始了向共和制和民主化的艰难转型。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自由与民主的短暂曙光: 革命后,俄国人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得到保障,政治犯被释放,流亡的革命家得以回国。各种政党和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政治生活空前活跃。
临时政府的局限性与双重权力: 二月革命的成果主要由自由派和温和派掌握的临时政府和代表工人、士兵利益的彼得格勒苏维埃共同分享。这种“双重权力”的格局,使得临时政府缺乏强有力的权威来解决国内的根本问题,尤其是战争和土地问题。临时政府坚持继续参战的立场,未能满足民众对和平的渴望,也未能解决土地分配的矛盾,从而丧失了民众的信任。
革命的“不彻底性”与深层矛盾的遗留: 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但它没有触及俄国社会最根本的矛盾——土地问题和战后如何处理等问题。许多旧的社会结构和官僚体系依然存在,新的政治制度尚未完全确立。这使得革命的成果并不稳固,埋下了更激烈的冲突的隐患。
为十月革命铺平道路: 二月革命的“不彻底性”和临时政府的无能,为布尔什维克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列宁抓住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精准地击中了民众的痛点,最终在十月革命中夺取了政权。可以说,没有二月革命的铺垫,就没有十月革命的成功。

总结:

二月革命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终结了俄国长期的沙皇专制统治,为俄国带来了短暂的自由和民主曙光。它揭示了沙皇政权的腐朽与无能,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俄国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然而,由于革命未能彻底解决深层的社会矛盾,且领导者未能顺应民众最迫切的需求,最终导致了政权的更迭和更激进的革命。评价二月革命,既要肯定其推翻专制的历史功绩,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以及对俄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的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它是一场充满希望,又暗藏危机的革命,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深刻地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1917年年初的酝酿,到2月23日彼得格勒规模空前的罢工,再到3月2日尼古拉二世最终黯然退位,二月革命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什么叫“是人民选择了革命,而不是某个大人物赐予了革命”。在此过程中,革命的飞速发展完全超出了各方预料,没有任何一个有组织政治力量——十月党人、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区联派、社会革命党——能够真正领导、掌控这场革命(无论他们多么熟悉乃至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著作),相反他们能做的仅仅是在初期的震惊和恐慌之后亦步亦趋地跟上人民的脚步以免被一路狂飙突进的革命远远甩在后面。

事实上,在历史迈入1917年的时候,绝大多数社会主义者已经有所预知,认为当前俄国社会经济形势与1905年1月十分相似。然而,这种预知并没有转化为坚决的革命行动:在战争政策得到社会广泛支持的情况下,已经不可能再有一个加邦神甫以上帝和沙皇的名义把工人组织起来。相较于积极的暴力反抗,孟什维克相信争取劳工福利的道路更加稳妥,区联派认定“过早行动可能会导致政府对工人阶级的大屠杀”。甚至布尔什维克也显得不够热心: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曾在2月10日组织罢工,以纪念杜马中的布尔什维克代表遭到不公正审判。然而布尔什维克中央对此予以严厉批评。中央认为,2月9日是东正教忏悔节,而且还是发工资的日子,没有人会放弃假期和工资参加罢工。布尔什维克中央计划2月13日罢工,然而中央组织的运动也只得到了高校学生的响应。更进一步说,在1917年2月那个时间点上,彼得格勒刚刚经历了一次大规模工人运动的失败:1917年1月9日由彼得格勒工厂大会组织的以恢复杜马为目的的罢工遭到了当局镇压,以致于革命者们更加确信革命已经进入了低潮,下一个高潮的到来还需要继续等待。

但1月9日工人运动的失败恰恰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基本上由自发的工人团体控制的彼得格勒中央战争工业委员会在罢工失败后向各省战争工业委员会下发了文件,发出了明确呼吁:“1月9日的运动仅仅是一个开始,工人运动将作为杜马恢复运动的重要斗争形式。”此后,在各左翼政党普遍沉寂的情况下,工人团体高度活跃起来——事实上,从1916年12月起,工人团体就在罢工中扮演主角。奥克瑞纳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工人团体已经在事实上成为彼得格勒乃至全国工人运动的领导。2月14日,当局开始对自发的工人团体进行镇压,逮捕工人团体领导人。当局的强硬态度更加打击了左翼政党的信心,区联派领袖尤列涅夫严厉斥责工人团体的激进行为,称其“妄想跳上一辆飞驰的马车”。到了2月23日那天,没有谁意识到整个彼得格勒已经山雨欲来。无论是孟什维克还是布尔什维克都没有认识到自己已经来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他们还在担心工人的过激可能会招致政府的血腥屠杀,而这无疑是对工人运动的巨大损害。他们固然在妇女节这天进行了一些活动,然而仅限宣传,只是召开群众大会强调妇女在工人运动中的作用。当纺织工人的情绪已经空前高涨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还在徒劳地试图让女工保持克制并遵守党的决议。米留可夫在看到罢工的游行队伍时发出了如下判断:“这就是俄国革命,但是,不到一刻钟,它就要被镇压下去了!”

然而2月23日的罢工出乎所有人预料,彼得格勒12万工人加入了罢工的行列(占全城工人的32%)。即便如此,没有人赋予其太多的政治意义。“这种罢工似乎没有合适的理由,唯一能够解释的也就只有越来越长的购买面包的队伍”。各方力量虽然对规模感到震惊,可还是视作自战争爆发以来已经司空见惯的群众骚动。但到了2月25日,局势已经失控,彼得格勒几乎所有工厂都进入停工状态,一些工厂甚至组织了战斗队。当局按照历史惯例做出了应对:2月25日彼得格勒军区逮捕了100余名革命家,2月26日戈利岑按照尼古拉二世的旨意宣布杜马休会。各左翼政党尽管支持罢工,对局势的估计却仍然是保守的。2月26日晚革命者们在克伦斯基家中的聚会所得出的结论依旧是“起义已被消灭”“没有、也不会有任何革命”“必须采取长期性的应付办法”。

就在职业革命家做出悲观估计的第二天,整个事态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折点: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全面倒戈了。卫戍部队迅速攻占了彼得保罗要塞,释放了全部犯人。2月28日,12万军人陆续加入倒戈的行列。3月1日,彼得格勒除士官生外已经没有忠于罗曼诺夫王朝的武装力量了。直到这个时候,即便是瞎子也意识到革命真的已经到来。杜马政客们迅速做出反应,罗江科于2月27日组织成立了杜马临时委员会,他在给尼古拉二世拍的电报中以火急火燎的口吻指出:“在彼得格勒开始的群众骚动具有自发的性质和危险的规模。骚动的原因是面包不足和面粉运输薄弱引起恐慌,但主要是人们完全不信任无力引导国家走出困境的政权。正因为如此,事态无疑将会扩大……政府权力已彻底瘫痪,无力恢复已遭破坏的秩序。陛下,救救俄国吧,她正面临屈辱和羞耻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战争是不可能胜利结束的,因为骚动已经扩散到军队并将进一步发展。”而就是在同一份电报里,罗江科已经胆子大到向沙皇提出建立新政权要求的程度,而他的底气无疑来自于已经完全控制彼得格勒的起义工人和士兵:“陛下,请立即征召一位得到全国信任的人士,授权他组织一个全体人民能够信赖的政府。重新恢复了对于自己和自己领导人的信心的全体俄国人民,将跟着这个政府前进。在这个后果极为可怕的前所未有的危急时刻,已经没有别的出路,也不可能再拖延了。 ”

职业革命家也在行动。2月27日当天,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召集成立了彼得格勒苏维埃,孟什维克的齐赫泽当选为主席。彼得格勒苏维埃做出了成立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决议。在选举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期间,负责布尔什维克俄罗斯局工作的莫洛托夫赶到塔夫里达宫,成功地让施略普尼柯夫、扎鲁茨基、克拉西科夫三位布尔什维克进入遍布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执行委员会(所以说不要以为莫洛托夫是一个在斯大林时代才冒出来的后起之秀。二月革命期间列宁和季诺维也夫在国外,斯大林和加米涅夫在流放地。布尔什维克能够第一时间在革命后的新政权拥有一席之地,莫洛托夫是有重要贡献的)。此后彼得格勒下达了著名的“一号命令”,苏维埃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大大增强。至3月1日,各左翼政治力量几乎都参加了彼得格勒苏维埃。

沙皇在得知首都卫戍部队哗变的消息后的反应属于正常发挥:他让阿列克谢耶夫调集可靠的前线部队赶回首都。然而事实是调来的北方战线的部队直接表态拒绝执行镇压任务,其他部队也都没有进一步行动,消极地予以抗命。罗江科本来打算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但首都愈演愈烈的工运和兵运让杜马意识到即便保留君主,这位虚君也决不能是尼古拉·亚历山大耶维奇。米留可夫和古契科夫为此提出让阿列克谢太子继位。与此同时,各战线的将军们已经纷纷反水,尼古拉大公、布鲁西洛夫、埃维尔特都要求尼古拉二世退位,鲁兹斯基则在与杜马通话后直接向沙皇施压。阿列克谢耶夫虽然在2月28日白天还在部署镇压彼得格勒的革命,但到当天晚上他就转而支持杜马了。万般无奈之下,尼古拉二世在经过反复摇摆后决定让位于米哈伊尔大公。然而首都的局势又发生了变化,事实证明他们再次落后了:首都工人和士兵已经提出了废除君主制的直接要求,这一要求则得到了彼得格勒苏维埃的支持。3月2日当米留可夫在塔夫里达宫宣传立宪派主张时,迎接他的是群众长时间的嘘声。卫戍部队的军官们甚至为此对米留可夫予以威胁性的照会,要求其收回自己关于立宪主张的话,米留可夫不得不公开宣布所有有利于罗曼诺夫王朝的话都只代表他个人而不代表杜马。古契科夫带着退位诏书从普斯科夫返回彼得格勒,并在铁路工人集会上“为米哈伊尔陛下”祝福时,群情激奋的工人把他轰下了台并试图撕毁诏书。其结果是米哈伊尔大公在群众压力下主动放弃了权力,呼吁全民选举并召开立宪会议。

纵观二月革命,所有的政治力量都是在被首都的工人和士兵拖着走,人民展现出了高度的主体性姿态。无论是罗江科还是齐赫泽亦或者是莫洛托夫,他们对群众运动走向的影响都相当有限,相反则是群众裹挟着他们前进。每当政客们觉得革命已经到此为止时,工人和士兵总是能够提出更加激进的主张并迅速付诸于行动。所有试图为革命降温或者反对革命的努力往往在转瞬之间为群众运动的巨大浪潮所吞噬。在整个俄国社会都在狂飙突进的1917年,革命按照自己的逻辑以不可阻挡之势一往无前,昨天才从彼得保罗要塞获释的万众偶像可能今天就是被人民群起反对的反动派。除非时刻不松懈地跟紧群众的脚步,否则任何曾经的革命民主力量都将成为时代的弃儿。领袖的意志和先锋队的意志在革命中几乎微不足道,真正决定革命将深入到何种程度、代表革命意志的是压倒性的人民意志。遗憾的是,尽管二月革命已经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以及革命内在的历史必然性展现无疑,十月党人、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甚至包括很多老布尔什维克——都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可以掌控革命的进程,让群众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而在一众革命家中,只有一人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了群众的空前力量并以最坚决的态度顺应这一大潮。而也正是这个二月革命胜利后才返回俄国的矮个子秃顶男人,成为俄国革命意志最杰出的执行者以及血腥内战最终的胜利者。

user avatar

有时感觉历史很有趣

二月革命一开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主张退出战争的

要是真退了十月革命可能就得是十几年后的事了

可是为啥食言了没退呢?

因为克伦斯基是个真俄国人

列宁则是没有祖国的无产阶级领袖

英法在谈判桌上给俄国开了个

真正的俄国人无法拒绝的条件

只要俄国不退出一战,战胜后除了恢复沙俄原有领土外

伊斯坦布尔改名君士坦丁堡,成为由国际联盟直属的自由市,并由俄国代表国联管理

俄国获得黑海的优先地位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权

这是一个真正的第三罗马人无法拒绝的诱惑

克伦斯基没挡住这个诱惑

可是他的对手是列宁这个“没祖国”的人

他不在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月革命,顾名思义,发生在1917年2月的俄国(俄历)。它不是一个突然爆发的事件,而是长期社会矛盾和战时压力累积到临界点后的必然结果。评价这场革命,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其发生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历史地位。一、孕育革命的土壤:深层原因1917年的俄国,表面上是沙皇统治下的强大帝国,实则内部暗流涌动.............
  • 回答
    尼古拉一世(Nikolai I Pavlovich),俄罗斯帝国皇帝,国王兼波兰国王和芬兰大公,出生于1796年,于1855年去世,在位时间为1825年至1855年。他的一生和统治被认为是俄罗斯帝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既有维护帝国稳定和秩序的努力,也有因其保守和专制而导致的深刻问题。评价尼古拉.............
  • 回答
    “13个引体向上,连中国初中生都不如?”——这则新闻刚出来时,着实让不少人吃惊,甚至有人觉得有些“离谱”。俄国特工,在我们脑海里往往是身手矫健、体能超群的代名词,尤其是经历过冷战时期各种谍战影视作品的熏陶,大家对他们的想象更是多了一层“硬汉”的滤镜。所以,当听到这样一条看似“寒碜”的标准时,大家的反.............
  • 回答
    《饭店迷情》(Отель «Элеон»)这部俄国电视剧,要评价它,得从好几个角度来看。它绝对不是那种能让你深思熟虑、探讨人生意义的剧,但作为一部轻松愉快的下饭剧,或者在疲惫一天后想找点乐子看看的电视剧,它倒是挺称职的。首先,剧情的“轻”,这是《饭店迷情》最鲜明的特点。它围绕着一家豪华酒店里发生的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6年的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这次选举,可以说是俄罗斯政治舞台上一个颇具看点和争议的事件,它不仅影响了俄罗斯国内的政治格局,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不小的涟漪。首先,从 选举结果 来看,“统一俄罗斯”党 毫无悬念地以压倒性的优势获胜,赢得了杜马的大部分席位,甚至获得了修宪所需的超级多数。.............
  • 回答
    评价一战后俄国的白卫军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白卫军作为一战后俄国内战中的一支主要军事力量,其行动、意识形态、组成以及最终的失败,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详细评价他们,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白卫军的起源与构成 一战的遗产: 白卫军的出现直接源于一战。随着沙皇俄国在一战中遭受重创,社.............
  • 回答
    《俄国革命史》是列夫·托洛茨基的一部鸿篇巨著,也是他本人亲历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权威记录。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力求呈现其历史价值、思想深度以及存在的局限性。首先,从历史的记述和阐释来看,《俄国革命史》无疑是一部杰作。托洛茨基以其作为十月革命核心领导人的独特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极为.............
  • 回答
    评价高尔察克和邓尼金这两位俄国白军的代表性将领,以及他们是否真的是“爱国者”,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将他们置于俄国内战那个波澜壮阔、血腥残忍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他们的动机、行为、目标以及最终的结局。高尔察克:从探险家到“全俄最高统治者”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A.............
  • 回答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中的“卡拉”,或者说,那个被各方势力津津乐道的、在英国情报机构内部潜伏多年的苏联间谍网的幕后操纵者,在我的眼中,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值得玩味的角色。你把他视为“国可负我,我不负国”的英雄,这种解读自有其深刻之处,也触及到了这个人物核心的驱动力——一种对国家的绝对忠诚,即使这种忠诚.............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波兰等斯拉夫国家不愿认俄国当老大,是不是因为俄国生产力太差,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原因,尤其是“生产力太差”这个论断,需要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语境下好好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从经济实力和工业现代化水平来看,俄国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在苏联解体后,其经济表现确实不如西.............
  • 回答
    评价俄乌问题以及它对台湾问题的参考价值,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角度审视的议题。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俄乌问题的性质与背景要评价俄乌问题,首先需要理解其核心性质和历史背景。 历史渊源与民族认同: 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联系,甚至可以将共同的基辅罗斯视为历史的源头。然而,在.............
  • 回答
    评价“俄乌冲突”中俄罗斯军事水平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自从2022年2月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俄罗斯军队的表现与许多人之前的预期存在显著差距,也暴露出了许多深层问题。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评价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的军事水平:一、 战争初期的战略误判与执行不力: 目标设定过.............
  • 回答
    评价俄国防部长绍伊古和总参谋长格拉希莫夫的成就和功绩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他们的任期恰逢俄罗斯军队经历重大转型和参与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的时期。要进行详细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谢尔盖·绍伊古(Sergei Shoigu)绍伊古自2012年起担任俄罗斯国防部长,此前他曾长期担任俄罗斯紧.............
  • 回答
    俄乌局势,这是一个牵动全球神经的复杂议题,它的根源深邃,影响广泛,至今仍未见明朗的结局。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且不能回避其间的种种细微之处和演变过程。首先,从历史的根源来看,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存在着漫长而纠葛的历史联系。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文明的摇篮,同时被两国视为文化和历史的源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俄共总书记久加诺夫祝贺罗曼诺夫家族继承人结婚这件事情。这绝对是一个颇具话题性和研究价值的事件,因为它触及了俄罗斯现代政治、历史记忆以及社会思潮的复杂交织。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一、 历史的重逢:从革命到复辟的复杂光谱首先,我们不能不提到俄共(布尔什维克)的诞生,正是.............
  • 回答
    俄里翁在 FGO 2.5 章成为冠位 Archer,这件事在游戏剧情推进到这个阶段时,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转折点,也引发了玩家群体中相当广泛的讨论和解读。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剧情设定上的合理性与铺垫:首先,要说俄里翁成为冠位 Archer,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如果仔细回溯 FG.............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向中国和印度出售S400防空导弹系统的价格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印度是否被坑”的疑问,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坑”与否来概括。这背后涉及地缘政治、双方的战略需求、谈判能力以及市场供需等多种因素。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情的“表面”:公开报道中,中国购买S400的价格据说比印度购.............
  • 回答
    关于2017年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联合举行的“西方2017”战略演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演习,更是一次复杂的政治信号和地缘战略博弈的体现。演习背景与目的:“西方2017”是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之间每隔几年举行一次的大规模联合战略演习,其名称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地缘政治色彩,指向西方国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俄剧《沉睡者》(Спящие),这部剧确实是俄罗斯近年来一部颇有讨论度的作品。首先,从 背景设定 来看,《沉睡者》可谓是抓住了很多观众的眼球。它将故事的舞台设定在当代俄罗斯,聚焦于一群看似普通的莫斯科大学学生,以及他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物。但这部剧的“沉睡者”标签,并非指字面上的睡懒觉.............
  • 回答
    在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我们常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雷火丰”式的声音。要评价这类人,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几个核心特征,并结合当前的局势来分析。“雷火丰”这个词本身,就像是在网络信息爆炸时代,一种生动但又有点模糊的群体画像。它可能指的是那些对俄乌冲突抱有某种强烈倾向,并且在网络或现实生活中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